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适应症

心脏电生理检查适用于:

1.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精确部位。

2.鉴别异位激动的起源(如室上性激动与室性激动的鉴别)。

3.对预激综合征进行精确分型。

4.检查窦房结功能。

5.明确某些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

6.对某些复杂的心律失常揭示发病的特殊机制及某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隐匿性传导、空隙现象等)。

7.晕厥原因不明。

8.心律失常考虑介入性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9.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或药理学研究。

禁忌证

1.严重心功能不全。

2.长QT间期且伴室性心动过速。

3.全身感染、局部化脓、细菌性心内膜炎。

4.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出血倾向。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恶病质。

6.不具备心电生理检查条件。

用品及准备

电生理检查室的基本要求和设备

1.严格无菌的导管室。

2.有电视监视器的X线机。

3.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4.多极电极导管。

5.心脏监护仪和电复律设备。

6.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1.导管电极

(1)心内导管电极:在盲端导管的远侧装有白金电极环,宽2mm,电极间距离为10mm。记录希氏束图的通常用三极电导管,每个电极在导管内有一导线从导管尾端通出连接记录导线,导管直径以7F较为合适。如欲在心房、心室内同时进行刺激或记录,应另准备二极或四极导管,前者只作刺激或记录用,后者一对电极作记录用。

(2)食管导管电极:为一特制的Z极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在距鼻孔35cm 左右(32-37cm)即达左心房水平,如再向下送4-5cm,则电极达左室后壁水平。以上为可进行心房或心室调搏的位置。

2.放大器

前极必须用浮地式隔离放大器。

希氏束电图及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有关指标

项目希氏束放大器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

频率范围35~500Hz 0.05~100Hz

输入阻抗≥5MΩ≥5MΩ

放大倍数5×103~2×104 7×103~1.2×104

输入电流≤10-9A ≤10-9A

共模抑制比≥86db ≥80db

本机噪声≤5μV(P-P)≤30μV(P-P)

输入信号幅度80~100μV(P-P)3~10mV(P-P)

输出幅度0.5~2V(P-P)2~8V(P-P)

镉-镍蓄电池

供电

±12.5V 12.5V

3.示波器

多导程示波器(与记录仪的导程相同),其移动速度自25-200mm/s。检查时连续

监测。

4.多道生理记录仪

以16道以上较为合适。记录希氏束图时为保证各间期测量数值的准确,应用时记录体表心电图3个导联(如Ⅰ、aVF、V1或Ⅰ、Ⅱ、Ⅲ)。如果同时要记录右房上部、冠状静脉窦、右心室等各部电位,还需加用各自的心内记录导联,记录时走纸速度多用100-200mm/s。

5.磁带记录及回放装置

将磁带记录仪与放大器、示波器、记录仪连接。使检查全程的心内信号储存于磁带内,回放显示时择需要部分进行记录。如此则可较快速完成检查并大量节省记录纸张。但此项设备并非绝对必要。

6.程控刺激器(programmable stimula-tor)

如在记录希氏束图后,要检查窦房结功能、测定心肌不应期,诱发心动过速等,则需此项设备。此实为一特殊的脉冲发生器;其特点为可以在感知自然心律或起搏心律的基础上施加程控刺激。现举Metronic5325程控刺激器有关指标如下:①程控心率调节范围:S1~S1,200~1999±1ms;S1~S2,2~999±1ms;S2~S3,2~999±1ms。②迟延时间:0~9±0.1ms。③输出脉冲:宽度1.8±0.2ms;幅度范围0.1~20mA±10%。④敏感度:校正信号,15ms正弦方波;调节范围0.5~10mV。⑤直流供电:9V。

当通过食管电极进行心房或心室起搏时,常用脉宽10~20ms的刺激,使起搏阈值在10mA以下(30~40V),达左心房部位。如再向下送4~5cm则电极到达左室后壁部位。上述两个部位可进行心房或心室的调整与心电记录。

方法

1.基本技术

2.导管技术经皮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或左上肢贵要静脉,把电极导管放置冠状静脉窦,记录左心电活动。经右股静脉穿刺,电极导管放置高右房,希氏束和右室心尖部分别记录高右房、低右房、希氏束和右室的电活动。

3.常用起搏与刺激程序

(1)分级递增刺激:先由比患者固有心率或基础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开始起搏,然后每级递增起搏率10次/分。每次持续时间30秒至1分,直至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以后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房室传导文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的确立。

(2)心房及心室程控期前刺激(程序早搏刺激法):程控输入一个或多个期前刺激,进行程序扫描。本法应用测传导系统的不应期,诱发或终止室上性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激综合征附加束的确诊、阐明房室结双径路及揭示房室传导裂隙现象。

(3)连续递增刺激:使用较低频率开始起搏,继而缓慢地逐渐递增起搏率,以达到所要求的1∶1夺获,记录最快的起搏频率。

4.希氏束电图(HBE)

(1)测量方法

①P-A间期:自体表EKG的P波开始处至HBE的A波开始,代表心房的传导时间。正常值儿童12~45ms,成人25~45ms>60ms提示房内传导阻滞。

②A-H间期:HBE的A波起始至H波的始点。为房室结的传导时间。正常值儿童58~89ms,成人50~120ms。>120ms提示房室结区传导阻滞。此间期可明显受植物神经张力的影响。

③H-H'间期:为H波本身的宽度。为希氏束的激动时间。正常值儿童9~19ms,成人10~20ms。>20ms提示希氏束内传导阻滞。

④H-V间期:H波起始点至V波的起始点,为激动由希氏束至心室的传导时间。正常值儿童30~50ms,成人35~45ms。>60ms表示传导阻滞。此间期较少受植物神经张力的影响。

⑤V间期:为V波本身的宽度。正常值儿童62~120ms。

(2)临床应用:从电生理观点,各种传导阻滞按阻滞部位分型,HBE分为希氏束上、希氏束内及希氏束下三类。

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A.心房内阻滞:P-A间期>50ms,而A-H、H 和H-V间期正常;B.房室结内阻滞:A-H>120ms,而P-A、H-V间期正常;C.希氏束内阻滞:H-H'间期延长>20ms;D.束支阻滞:H-V间期>50ms。束支阻滞

又有多种类型。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A.二度Ⅰ型A-VB部位主要是房室结阻滞。表现为A-H间期进行性延长,直到完全阻滞,而H-V间期正常。少数患儿可在希氏束内或希氏束下阻滞,表现为H-H1或H-V间期延长,直至完全消失。

B.二度Ⅱ型A-VB的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下。希氏束下阻滞的特征是A-H正常,H-V间期延长。不能下传的H波后无V波。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上、希氏束内及希氏束下。

A.希氏束上阻滞多为先天性A-VB引起。HBE特征为A-H阻滞(房室结内阻滞),A波后无H波,而V波前有H波,H-V固定,A波与V波无固定关系。

B.希氏束内阻滞:H-H'分离,A-H及H'-V完全脱节,每个V波前有H'波。

C.希氏束下阻滞:表现为H-V阻滞,A波后无H波,A-H间期固定,但H不能下传,其后无V波。

5.窦房结功能检查

(1)窦房结功能测定

①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S1 S2分级递增方法刺激突然停止至恢复窦性心率的第一个P波时间,SNRT<1500ms为正常。由于SNRT易受心率影响,通常用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小儿CSNRT正常值为151.2(80~270)ms。>275ms 时考虑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SNRT指数,小儿>166%为异常。

②窦房传导时间(SACT):SACT=[(A2-A3)-(A3-A4)]正常小儿<100ms。成人<150ms。A2-A3为起搏前窦性心律,A3-A4为起搏后第一个窦性心律。(2)临床应用:对病态窦房结诊断阳性率达90%以上。部分病人有假阴性。SNRT 反映窦房结自动起搏功能。由于SNRT受心率影响明显,如CSRI>275ms,或SNRT (P-P)>166%时,考虑为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SACT>100ms为窦房传导异常。

6.射频导管消融术射频导管消融术是通过导管电极在心内膜放电,引起局部组织电热凝固(电灼烧),阻滞异常折返激动传导途径或直接消除异位起搏点。目前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术的疾病有:①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③预激综合征附加传导束(旁路)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④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并发症主要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死

亡率约0.2%。

注意事项

1.做好术前准备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乙肝相关抗原和抗体,如可能尚须检查HIV;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如果病史和查体提示某些脏器的问题,则需要做相关进一步检查如胸片等;若患者患有其他相关疾病,则需要了解后者的严重程度、预期生存期以及是否影响射频消融治疗过程。

2.术前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必须由患者本人签署,或由患者委托他人代为签署。签署前必须向签署者讲清楚患者将要接受的治疗,包括治疗过程、治疗目的、成功率、失败率和可能的并发症(危险性)及其发生率。根据我国国情还需要说明治疗费用,有时还须了解支付能力和方式。

3.禁食儿童根据是否需要全身麻醉决定是否要求禁食8h。

4.药物使用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要求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停用胺碘酮至少1个月。部分患者需要术前开始使用镇静剂。若需要静脉内麻醉则应通知麻醉科到位。

5.术中做好心电、血压监测除了电生理过程中能监测到的心电以外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血氧以及神志和肢体活动等进行监测。

6.液体补充整个电生理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静脉通路畅通,既可以经静脉鞘也可以单独静脉穿刺给液。适当静脉充盈有利于静脉穿刺,对于心功能受限者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则须限制。

7.肝素左心导管操作和婴幼儿患者需要常规使用肝素。对需要穿房间隔的患者在穿间隔成功后需要使用肝素。

8.麻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例如<9岁)多需要静脉全身麻醉使检查得以顺利进行。

9.X线需要使用C形臂X线机。用铅皮对幼儿患者甲状腺区域和性腺区域加以保护。应该尽量减少X线曝光时间。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肌细胞按生理功能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因而具有收缩功能,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另一类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分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中的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而无收缩功能,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无论工作细胞还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定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根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快反应细胞的整个APD中有多种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慢反应细胞无I 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见表1。 表1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 参数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 0期去极化电流I Na I Ca 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 超射+20~+40mV -5~+20mV 阈电位-60~-75mV -40~-60mV 传导速度0.5~4.0m/s 0.02~0.05m/s 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 10~50ms 3期复极后100ms以上 4期除极电流I f I k,I Ca,I f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安静状态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是外正内负。利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的实验,细胞外的电极是接地的,因此RP是指膜内相对于零的电位值。在心脏,不同组织部位的RP是不相同的,心室肌、心房肌约为-80~-90mV,窦房结细胞-50~-60mV,普肯耶细胞-90~-95mV。 各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有很大差异,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位于细胞膜和横管膜上的离子泵。如Na-K泵(Na-Kpump),也称Na-K-ATP酶,其作用将胞内的Na+转运至胞外,同时将胞外的K+转运至胞内,形成细胞内外Na+和K+浓度梯度。Na-K-ATP酶的磷酸化需要分解ATP,通常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转运至膜外,同时将2个K+转运至膜内。

心电图检查和意义

教案(课时计划)

一、概述 ㈠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1、心电图:心电图是心肌产生电位变化的体表记录。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收缩之前先有生物电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流可经体内组织传导至体表各部。如果在两个体表部位放臵电极板,用导线连接至心电图机,就可描记出心脏生物电活动的曲线,此即心电图。 2、心电图功能: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的电学活动。 ⑴对各种心律失常作出判断,明确显示心肌受损,供血和坏死现象。 ⑵观察某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肌的影响,及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 ⑶观察某些民解质紊乱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及作为治疗的参考资料。 3、心电图缺点:对心脏功能状态及代偿情况不能直接显示。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更发好地发挥其辅助临床诊断作用。 ㈡心电发生的原理 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深入发展为临床心电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指出: 1、静息的心肌细胞保持于复极化状态,细胞膜外侧具正电荷,细胞膜内侧具负电荷,两侧保持平衡,不产生电位变化。 2、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阈刺激)时,其对钾、钠、氯、钙等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膜内外正、负离子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depolarization),使膜外侧具负电荷而膜内侧具正电荷,即产生动作电 此时若将检测电极臵于体表一定位臵,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于对向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可测得正电位而描出向上的波;而于背离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则可测得负电位而描出向下的波。心肌细胞完成除极后,继之出现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从而就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出现与除极数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电位变化。 ㈢正常心电图(ECG) 1、正常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沿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或希氏束、左束支、右束支、Purkinge纤维网所构成),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兴奋,此在心电图上可呈现一系列形,称为P、Q、R、S、T以及V波。 ⑴最早出现的是幅度最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⑵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 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除极。 ⑶在房复极尚末完全结束时,随即在图上出现幅度最大的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⑷在心电图上,ST段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称T波。ST段、T波分别代表心室复极的缓慢期和快速期的心电活动。 2、探查电极与除极方向的位臵关系对心电图的影响 心肌除极时,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其探查电极位臵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心电图波形。 ①探查电极迎着除极方向,出现直立波。如心电图中的R波。 ②探查电极背着除极方向,出现倒臵波。如心电图中的QS波。 ③探查电极介于除极和末除极之间,出现双向波。如心电图RS波。 二、常规心电图导联 导联就是引导心脏电流至心电图机的连接电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联有以下几种: ㈠肢导联:为心电活动反映到人体额面上的导联,有双极肢导联和单极肢导联之分。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安放于三个部位: 右臂(R)、左臂(L)、左腿(F) 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Einthoven(爱因多芬三角)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适应证】 1.评价窦房结功能 (1)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了解窦房结功能是否障碍及因果关系。 (2)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了解窦房结功能障碍程度。 (3)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2.评价房室结功能 (1)不明原因晕厥怀疑房室传导障碍所致。 (2)房室传导障碍疑为其他原因所致,如窒上性早搏致隐匿房室传导。 (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了解阻滞部位。 3.窄QRS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症状明显和(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了解心动过速机制以便消融等其他治疗。 4.宽QRS心动过速 (1)常规心电图不能明确心动过速性质,而这对治疗很重要。

(2)常规心电图已经能明确性质,电生理为了选择射频治疗。 5.预激综合征 (1)接受射频消融或外科手术前定位。 (2)不明原因晕厥或心脏猝死幸存。 (3)高危职业、不明原因心悸等症状。 (4)因其他原因拟心脏手术。 6.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宣性心动过速 (1)有结构性心脏病、左窒射血分数减低等。 (2)症状明显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7.不明原因晕厥和猝死幸存者首先除外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8h内)患者。 检查窦房结、房室结功能;了解是否能诱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8.评价不明原因心悸 (1)临床发现心悸发作时脉率明显加快但无心电图记录者。

(2)晕厥前心悸考虑为心源性者。 9.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10.在儿科患者的应用 (1)类似于上述成人情况。 (2)不能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的窄QRS心动过速。 (3)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宽QRS逸搏心律。 (4)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如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或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11.一般不适合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情况 (1)心电图能明确症状与房室传导阻滞关系者。 (2)无症状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如二度I型者。 (3)无症状室内传导阻滞。 (4)临床上明确的长QT综合征。 (5)已知晕厥和猝死原因,电生理检查不能指导治疗者。 (6)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8h内)心搏骤停幸存者。 (7)心悸原因明确为心外原因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8)单个房早、室早等无明显症状者。

心脏电传导基本原理与射频消融电生理现象

心脏电传导基本原理与射频消融电生理现象 心脏的电传导是指电激动沿心肌细胞在心肌组织细胞间扩布的现象,该过程有赖于扩布的电信号与细胞水平(细胞膜、细胞间缝隙连接)及宏观水平上(微脉管系统、结缔组织、肌小梁)的各个组织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与配合。 心脏的电传导是心肌细胞产生可扩布电流的基础。然而如何应用该特性指导临床射频消融术,是每位电生理医师所面临的难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念教授,对心脏电传导基本原理与射频消融电生理现象进行精彩解析。 一. 心脏电传导基本原理 心脏的电传导是指电激动沿心肌细胞在心肌组织细胞间扩布的现象,该过程有赖于扩布的电信号与细胞水平(细胞膜、细胞间缝隙连接)及宏观水平上(微脉管系统、结缔组织、肌小梁)的各个组织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与配合。 物理公式欧姆定律定义: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将该定律应用于心脏电生理领域则为源-库(source-sink)理论。该理论指出,动作电位能否顺利传导,取决于电源(动作电位)与电库(细胞连接和周围组织)两方面。 在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中,一个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作为电源去极化临近未兴奋细胞。临近静息细胞达到阈电位,为兴奋细胞形成一个电库(即荷载)。在该过程中,初始心肌细胞须为未兴奋细胞提供足够的电荷,令膜电位(Em)从舒张电位达到阈电位,未兴奋细胞则可产生动作电位,成为下一个兴奋细胞的电源。电源的强度则取决于相关内向电流通道的效率与密度(图1)。 图1

细胞间连接和组织连接网络是心肌电传导的重要影响因素。动作电位能否成功扩布,需上一个细胞离子通道去极化所产生的电流(源)大于下一个心肌细胞兴奋周期中所消耗的电流(库)。我们可将其理解为欧姆定律中的电路电阻,它包括了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分布,以及相邻心肌细胞的几何关系。1997年刊载于《科学》(Science)的文章正基于此证实了上述因素在电传导方面的重要性(图2)。体外实验中,条形心肌细胞与扇形心肌细胞相连接,当在条形心肌细胞末端予以刺激,动作电位终止于条形细胞末端与扇形心肌细胞连接处。而当灌流细胞失偶联剂棕榈油酸时,则发生矛盾性改善传导。其原因在于心肌细胞传导失偶联时,移行处心肌细胞缝隙连接密度相对降低,电流损失相对减少,动作电位得以顺利传导。电生理医师如何应用上述基本原理,指导射频消融手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图2 临床中常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生有赖于房室旁路的存在。研究提示,右侧房室旁路前传、左侧房室旁路逆传是最常见的AVRT类型。可能原因在于右室壁相对较薄,右侧旁路前传电冲动更易在右室扩布。而左室壁相对较厚,左侧旁路前传电冲动,在左室扩布困难,但逆传电冲动更易在左房中扩布(图3)。与此类似,马海姆纤维相关心动过速的解剖学基础也可用上述原理解释。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题库1-0-8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 题库1-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心腔内电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位右心房刺激可形成接近窦性心律时的心脏激动顺序 B.冠状窦内发放电刺激可代表左心房起搏 C.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右束支电位 D.在右心室心尖部刺激,体表心电图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E.导管电极在心腔内某个部位记录到的波形代表该局部的电活动 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希氏束电位,而非右束支电位。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分级递增起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 B.采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 C.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 D.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E.不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 分级递增起搏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一般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每级递增10次/分,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S1S2程序刺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测定房室结的不应期 B.可用于测定旁路的不应期 C.可用于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 D.可用于检测房室结双径路 E.可用于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1S2程序刺激可用于测定房室结和旁路的不应期、检测房室结双径路、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一般选用S1S1分级递增起搏方式。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868255004.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右束支电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A.是右束支的除极电位 B.B.时限一般为10ms左右 C.C.位于H波和V波之间 D.D.振幅比H波低,时限比H波短 E.E.以上都是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 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电生理检查地适应症及禁忌症

实用文档 心内电生理检查 适应症 心脏电生理检查适用于: 1.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精确部位。 2.鉴别异位激动的起源(如室上性激动与室性激动的鉴别)。3.对预激综合征进行精确分型。 4.检查窦房结功能。 5.明确某些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 6.对某些复杂的心律失常揭示发病的特殊机制及某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隐匿性传导、空隙现象等)。 7.晕厥原因不明。 8.心律失常考虑介入性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9.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或药理学研究。 禁忌证 1.严重心功能不全。 2.长QT间期且伴室性心动过速。 3.全身感染、局部化脓、细菌性心内膜炎。 4.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出血倾向。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恶病质。 6.不具备心电生理检查条件。 实用文档

用品及准备 电生理检查室的基本要求和设备 1.严格无菌的导管室。 2.有电视监视器的X线机。 3.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4.多极电极导管。 5.心脏监护仪和电复律设备。 6.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1.导管电极 (1)心内导管电极:在盲端导管的远侧装有白金电极环,宽2mm,电极间距离为10mm。记录希氏束图的通常用三极电导管,每个电极在导管内有一导线从导管尾端通出连接记录导线,导管直径以7F较为合适。如欲在心房、心室内同时进行刺激或记录,应另准备二极或四极导管,前者只作刺激或记录用,后者一对电极作记录用。 (2)食管导管电极:为一特制的Z极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在距鼻孔35cm左右(32-37cm)即达左心房水平,如再向下送4-5cm,则电极达左室后壁水平。以上为可进行心房或心室调搏的位置。 2.放大器 实用文档 前极必须用浮地式隔离放大器。

AVRT的电生理机制及旁道定位

AVRT的电生理机制及旁道定位 AVRT的电生理机制是由于房室间存在附加旁道,导致电兴奋在心房、心脏传导系统,心室和房室旁道所组成的大折返中做环形运动。 因此ANRT的解剖学基础是房室旁道。旁室旁道的产生是由于胚胎发育时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这两纤维环未能完全闭合,在未闭合处便出现心房肌与心室肌相连,即房室旁道。左前间隔处是主动脉瓣环与二尖瓣环间的纤维连续,亦称心室膜。二尖瓣环在此处不会发生不闭合,因而除此处外,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的任何部位都能出现旁室旁道。 一、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性:如前所述,房室旁道的组织学本质是普通心肌,因而它的电生理特性与心房肌和心室肌基本相同,而与心脏传导系统不同。其与房室结传导特性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全或无传导,而后者是递减传导(也称温氏传导),即房室旁道的传导时间不随前刺激的提前而延长,而房室结呈明显延长,这是鉴别是否存在房室旁道的最根本的电生理依据。 旁室旁道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也可以是单向。单向中,大多数为仅有逆向,少数为仅有正向。这可能是由于旁道的心室端电动势大于心房端的缘故。旁道的传导可以持续存在,也可以间断存在,当旁道有双向传导时,患者表现为典型的预激综合症,窦律时心电图有预激波(心室预颤),且有SVT发作,当旁道仅有正向传导时,患者表现为仅有心室预激,而无SVT(此时临床不应诊断为“预激综合症”,应诊断为“心室预激”)当旁道仅有逆向传导时,患者无心室预激,而仅有SVT(此时临床上最好采用“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而不用“隐匿性预激综合症”的诊断,因为患者没有心室预激。 当旁道持续存在时,是否发生SVT,还取决于旁道的不应期,传导速度与房室结是否匹配,一般来说,正传不应期旁道长于房室结,而逆传不应期旁道则短于或等于房室结。这正是AVRT中大多数为顺向型,极个别是逆向型的原因。 在间歇性预激中,患者表现为一段时间有预激波,一段时间预激波消失,这有两种可能1、旁道的正向传导呈间歇性2、旁道的正传实际上始终存在,但由于旁道位于左侧,当房室结传导较快时,预激波过小而误认为预激波消失,当房室结传导较慢时,预激波加大而显现。另外预激波也可表现为与心跳按一比例出现,多数为2:1。这是由于旁道的正传不应期过长所致。所谓隐匿性预激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匿性旁道,一种是左侧显性旁道,但由于房室结正传始终较快,预激波过小而误认为是隐匿性预激,后者在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三磷酸腺甘后就表现为显性预激。 根据近年电生理的研究,无一人能证实james束(结间后束的延续部分。它抵达房室结之下端或房室束。由于它的存在,使窦性激动越过传导缓慢的房室结,直接抵达房室结下方或房室束)的存在,心电图中P-R间期小于0.12s,而无SVT发作者,实际上都是房室结传导较快。所谓L-G-L综合症(即P-R间期小于0.12s,且有SVT发作)实际上是房室结传导过快伴AVNRT或AVRT。 因此james束实际上可能不存在,只是根据心电图无预激波的短P-R间期的一种推论而已。另一种旁道Mahaim束,以往根据心电图有预激波,但P-R间期大于0.12s,推论它应该是结室束或束室束。但近年来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术已证实,它实际上是连接于右房与右束支远端之间的房室旁道,但它的传导特性不是全或无的,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递减传导,它一般只有正传而无逆传。因而多引起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从电生理特性和组织学考虑,Mahaim束实际上是异常存在的发育不完全的副房室传导系统。 还有一种特殊的慢传导的隐匿性旁道,其逆传十分缓慢而无正传,由于无正传,因而室上性冲动,包括窦性冲动沿心脏传导系统下传后,又可经旁道逆传至心房,由于逆传十分缓慢,当传导经旁道心房抵达房室结时,房结不应期已过,又可使冲动下传,因而,这种患者的SVT十分容易发作而不易终止,故称为无休止的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PJRT),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脏得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肌细胞得分类 心肌细胞按生理功能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因而具有收缩功能,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另一类为特殊分化得心肌细胞,包括分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与普肯耶纤维中得一些特殊分化得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而无收缩功能,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产生节律得能力,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无论工作细胞还就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得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定静息膜电位与动作电位得形成。 根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与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快反应细胞得整个APD中有多种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与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慢反应细胞无I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得比较见表1。 表1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性得比较 参数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 0期去极化电流INa I Ca 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 超射+20~+40mV—5~+20mV 阈电位-60~-75mV -40~—60mV 传导速度0。5~4.0m/s0。02~0.05 m/s 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10~5 0ms3期复极后100ms以上 4期除极电流IfIk, I Ca, I f 二、静息电位得形成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就是指安静状态下肌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一般就是外正内负。利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得实验,细胞外得电极就是接地得,因此RP就是指膜内相对于零得电位值。在心脏,不同组织部位得RP就是不相同得,心室肌、心房肌约为—80~—90mV,窦房结细胞—50~-60mV,普肯耶细胞—90~-95mV、

心电图,原理,电生理

什么是心电图?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这种电激动除了使心肌除极复极产生动作电位外,还会传布全身,使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随着心动周期变化出现不同的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差连续描记得出的曲线,就是心电图。 临床心电图学就是把身体不同部位表面间变动着的电位记录下来,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以辅助临床诊断的一门科学。 注意这里首先要求的是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其次是辅助临床诊断,不是临床诊断,不能代替临床诊断。所以心电图诊断需要结合临床才有其明确意义。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发生的电激动就是心肌的周期性的除极与复极所产生的微弱电流----生物电,没有心肌的周期性除极与复极变化,就没有电激动,也就没有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更不会有心电图。所以心电图医师要掌握有关心电生理知识,特别要掌握心电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下面讲具体除极、复极、心电向量及心电图二次成像有关知识讲一讲。(叫复习也行,因为这些在医学校学习时已经学过了的。) (一)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知识 电偶的概念: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成的一个电偶,电偶的方向指向电源侧,即所谓电源在前,电穴在后。有电偶存在,自然会形成电场。单个电偶可以形成电场,人体任何部位都存在着电场,所以体表任何两点间都存在着电位差,也就是一种电场,连接两点间的连线就是电轴,两点间的中点就是这个电场的0电位线。 电源电穴与电流方向示意图

毫无疑问,心肌细胞也是一个电场。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膜电位是细胞内、外离子活动的表现。细胞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阴离子主要为有机物离子。细胞外的阳离子主要为Na+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内液的15~20倍;Ca++为细胞内的20 000倍;阴离子主要为CL-。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尽管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却不能随意进出。除了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大小影响外,还受细胞内外电场电荷的相互影响。只有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各种离子才相对明显的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心电图基础 1 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是受条件限制的,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加上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显著大(高约30倍),所以钾离子可以随浓度梯度大的细胞内流出细胞外,也可以随电梯度(外正内负),被负离子相吸,进入细胞内。但由于钾离子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大量外出,细胞内正负电荷就会失去平衡,所以细胞内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或大分子有机物质就会吸引着带正电的钾离子回到细胞内或在细胞膜表面,当达到浓度梯度与电梯度的平行时,细胞膜外是均匀分布一层钾离子的。这样在细胞膜外就会保持着带正电荷状态,细胞膜内侧保持带负电荷状态,这种正负电荷稳定的分布细胞内外,形成的包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约为-90mV。 图2-2 静息电位示意图 在静息电位时,正常心肌细胞表面都带正电荷,所以细胞表面任何两点间及细胞与细胞间是没有电位差的,也就没有形成电偶。这就是形成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基础。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适应症 心脏电生理检查适用于: 1.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精确部位。 2.鉴别异位激动的起源(如室上性激动与室性激动的鉴别)。 3.对预激综合征进行精确分型。 4.检查窦房结功能。 5.明确某些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 6.对某些复杂的心律失常揭示发病的特殊机制及某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隐匿性传导、空隙现象等)。 7.晕厥原因不明。 8.心律失常考虑介入性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9.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或药理学研究。 禁忌证 1.严重心功能不全。 2.长QT间期且伴室性心动过速。 3.全身感染、局部化脓、细菌性心内膜炎。 4.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出血倾向。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恶病质。 6.不具备心电生理检查条件。 用品及准备 电生理检查室的基本要求和设备 1.严格无菌的导管室。 2.有电视监视器的X线机。 3.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4.多极电极导管。 5.心脏监护仪和电复律设备。

6.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1.导管电极 (1)心内导管电极:在盲端导管的远侧装有白金电极环,宽2mm,电极间距离为10mm。记录希氏束图的通常用三极电导管,每个电极在导管内有一导线从导管尾端通出连接记录导线,导管直径以7F较为合适。如欲在心房、心室内同时进行刺激或记录,应另准备二极或四极导管,前者只作刺激或记录用,后者一对电极作记录用。 (2)食管导管电极:为一特制的Z极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在距鼻孔35cm 左右(32-37cm)即达左心房水平,如再向下送4-5cm,则电极达左室后壁水平。以上为可进行心房或心室调搏的位置。 2.放大器 前极必须用浮地式隔离放大器。 希氏束电图及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有关指标 项目希氏束放大器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 频率范围35~500Hz 0.05~100Hz 输入阻抗≥5MΩ≥5MΩ 放大倍数5×103~2×104 7×103~1.2×104 输入电流≤10-9A ≤10-9A 共模抑制比≥86db ≥80db 本机噪声≤5μV(P-P)≤30μV(P-P) 输入信号幅度80~100μV(P-P)3~10mV(P-P) 输出幅度0.5~2V(P-P)2~8V(P-P) 镉-镍蓄电池 供电 ±12.5V 12.5V 3.示波器 多导程示波器(与记录仪的导程相同),其移动速度自25-200mm/s。检查时连续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 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室尖部,局部电图为大V波,无A波。 冠状窦电极可用6F 4极(极间距1cm),但目前常用专用塑形的6F 10极(极间距2-8-2mm)导管,经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易於进入CS,理想位置应将导管最近端电极放置在其口部(CSO),局部电图特点多数病人A>V,少数病人A<V。 左室导管常用7F 4极大头电极,主要同於标测消融,其部位取决於消融的靶点部位。此外,左房房速、肺静脉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和部分左侧旁道需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放置导管。以上各部位的局部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心腔内局部电图的滤波范围为30~400Hz。同步记录由上而下的顺序为体表心电图、HRA、HBE、CS、RVA和消融电极局部电图(Ab)。部分特殊病例或置入特殊导管(如Hallo导管、laso导管等)需调整记录顺序。

心脏心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心脏心肌的电生理学特性第一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心脏(heart)的主要功能是泵血,舒张时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收缩时心室将血液射出到动脉。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是由于心肌细胞的自发性节律兴奋引起的。胚胎早期的心脏发育过程中,在收缩成份尚未出现前,已经呈现出自发节律(自律)的电活动。发育成熟后正常的心房心室有序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是由从窦房结(sinoatrial node,SAN)发出的自律性兴奋引起的。因此,为了说明心脏自律性兴奋、收缩的发生原理,必须先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 心肌细胞(cardiac myocyte)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细胞内含有排列有序的丰富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conductivity)和收缩性(contractility),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心肌(working cardiac muscle);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或起搏功能(pacemaker)的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会自发地发出节律性兴奋冲动,它们也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但是细胞内肌原纤维稀少且排列不规则,故收缩性很弱,这类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这一类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其自律性高低依次递减,合称为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正常心脏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这样,两类心肌细胞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心脏的有效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cardiac myocytes) 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工作心肌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处于极化状态,膜内外的电位差值称为静息电位。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因为有自律活动(自动去极),不会有静息状态,只能用其最大极化状态时的膜电位值来代表,称为最大舒张电位。当心肌细胞兴奋时,产生一个可以扩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态各异,图4-1是一个概略的示意图。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是由于离子流跨越细胞膜流动而形成的。在电生理学中,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称为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它增加细胞内的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反之,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称为外向电流(outward current),它增加细胞内的负电荷,促使膜电位复极或超级化(hyperpolarization)。 跨膜离子流(transmembrane ionic current)大多经由位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所形成的孔(pore)跨越细胞膜流动,是一种易化扩散。推动其流动的动力是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但能否跨膜流动则取决于离子通道的孔是否开放。离子通道是否开放,有的取决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心脏电生理检查操作常规

心脏电生理检查操作常规 【目的】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为治疗提供证据。 【适应证】 1.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 2.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3.房室旁路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4.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5.判断心脏前传的径路 6.判断心脏逆传的径路 7.判断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 【禁忌证】 1.全身感染性疾病,局部化脓; 2.出血性疾患及有出血倾向; 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4.严重心功能障碍;缓慢疾病的临终期。 【操作步骤】 1.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 2.放置标测电极于冠状静脉窦、右室前间隔(His束部位)、右室心尖部及高位右房部位。3.电生理检查内容包括房室传导顺序、房室传导特性、室房传导顺序、室房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 4.首先行右心室心尖部S1S1 刺激,500-270ms ,S1S2 刺激,一般从500/400 ms开始反扫,直至心室不应期。了解室房传导顺序、室房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5.再行高右房S1S1 刺激,500-200ms ,S1S2 刺激,一般从500/400 ms开始反扫,直至房室结不应期。了解房室传导顺序、房室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 6.窦房结功能测定行高右房S1S1 刺激30ms ,70次/分开始直至150次/分止。 7.电生理检查结束后,根据结果选择射频消融。或结束手术。 【并发症及处置】 1.误穿锁骨下动脉避免穿刺锁骨下动脉,已经穿刺者避免扩张,已经扩张者应手术切开后直视下拔除鞘管。 2.纵隔血肿不影响循环和呼吸者可继续观察,否则应开胸处理,但开胸之前应经螺旋CT和/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 3.血/气胸患者对小的气胸(压缩程度<30%)耐受较好,尤其是对肺功能好的年轻患者不需穿刺引流,较大的气胸经过及时穿刺引流一般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6常用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指标评价-惠 杰

常用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指标评价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工作能力、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生命危险,给患者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害。研究发现,致死原因主要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占90%以上,多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VF)、心室颤动(Vf);心脏停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等缓慢心律失常不足10%。美国每年猝死者达40万-50万人,我国人口众多,无疑是一更庞大的数字。 早期检出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并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又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心律失常(心脏)事件的电生理检查方法有:(1)常规心电图(12 导联);(2)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3)心率变异性分析及QT离散度;(4)心室晚电位检测;(4)无/或有创性导管电生理检查等。 心电图是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常规心电图记录的时间有限、信息量少,对某些心律失常阳性率难以提高;动态心电图监测到非持续性室速与日后心脏性猝死之间关系密切;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8倍以上;心率变异性低预示心律失常事件与自主神经调节障碍有关。有创性(腔内导管)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者,预示日后将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概率明显升高。各种电生理检查方法对筛选严重心律失常的心脏事件患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还存在各自的不足。 一、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1842年,C.Matteucci观察并证实每次蛙心收缩伴随着电流,直至1887年,由D.Waller首次实现了从体表测量人的心电图(ECG)。荷兰生理学、医学家 W.Einthoven 将描记得的心电波形命名为P、Q、R、S、T。并首创了标准导联,又提出了爱氏三角形理论,为测定和描述心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32年,F.N.Wilson他从肢体导联三角形的分析出发,创设了一个所谓“无干电端”,即将三个标准导联的心电势的平均和作为“0”电位参比点处理,从而构成单极肢体导联(以后改为加压肢体导联)。1934年又创设了V1-V6六个胸前单极导联,合称之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至今。 心电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电图仪器性能的不断改进,使心电图不仅使用方便,并且具有无以取代的诊断价值,为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无创性常规检测心脏的方法,也是心血管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心律失常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电图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心电图可以作为心律失常诊断的“金标准”,心律失常虽已应用其它许多方法经历几个世纪研究,但就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水平而言,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与心电图相比。 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心电图可用以确定若干解剖学、代谢性、电解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它常是心脏病的一个间接佐证,有时甚至可以是某一病理改变的唯一依据。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固然是由心脏激动的形成及/或心脏特殊传导组织的传导障碍所引起的,但心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