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学习过程:强调意义学习
•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 时, 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 意义学习 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 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 中, 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 自 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 提出自己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学 习进程; 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 罗杰斯还用“自发 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 (1) 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 的。(2) 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 3) 它产生学生不同的 行为和态度。(4) 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 评价。
四
评价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 摒弃传统的“ 教师中心论”,实行“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 2 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 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完整的人”); • 3 从仅仅重视教学的结果, 转为偏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 4 从教师的绝对权威的传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 • 5 从评价模式的单一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学生的自主 评价)。
•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
罗杰斯批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具体为: 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坚信任何学习者都有适应学习的基 本需要;必须坚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是能够发展自己的 潜能,并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的;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 动及全过程的中心;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 价值观;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创造一种情 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一 人物简介、生平及主要著作
•
浅谈国外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教研园地JIAO YAN YUAN DI 浅谈国外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陈天才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中心小学 (广西防城港市 538026)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发提升。
美国主要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以此来强化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英国则主要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育中心,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度;而法国则是将母语教育作为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
各个国家的教育中心存在不同,那么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如果仅仅从其课堂教育重心来看,我国以及国外的教育差距还是存在的。
下面,本文就国外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做出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国外学生;课前预习工作;自主学习能力当前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其对于学生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强大的人才供给,以此来确保自身意识形态完整,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国外学生与国内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其教育水平以及教学模式更加先进,因此学生的学习工作也更加轻松高效,国外学校普遍将课前预习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过程,而并非是在课程之中,其先进的教育条件以及跳跃式的教学手段使得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有力。
本文主要基于英国、美国以及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简单探讨了外国学生的课前预习模式,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作用。
1 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的美国——美国学校下的学生预习方法美国作为位列于世界顶端的发达国家,其教育水平极高,主要教育手段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意识,以深化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核心要素,这一内容贯穿于美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不管是课堂教育还是亦或是课下教育都深深围绕这一观念。
在美国教育体系下,很少会出现“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学生自主讨论。
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极为重要,如果学生的预习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其后续学习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学生必须花费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这是保证其后续学习有所依托的前提条件。
美国学校教育是什么教育
美国学校教育是什么教育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美国学校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但是总的来说,美国学校教育其实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么自由。
虽然美国国内媒体对美国教育体系给予了高度的称赞,但在教学质量上,美国与中、日等国家的教育都有所不如。
首先,美国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全面素质教育”,除了学科知识以外,美国的学校还会在其他方面进行培养,比如本科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要求,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成功,更是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美国学校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老师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指导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美国,老师的职责也包括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技巧的培养。
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再次,美国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
美国学校认为道德品质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知识进行传授,从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而在中国,学校教育很少涉及到德育的内容,更多地是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这也是我们在批判中国教育制度时所提到的致命弱点。
此外,美国学校教育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学科,也需要注重至关重要的技能:协作、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美国学校教育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通过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考核体系。
而这样的考核体系也使得学生们更为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给予学生极大信心的原因。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道德品质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形式。
与中国学校教育相比,美国学校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发展多方面的特长和兴趣,这也是导致美国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美国教育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
美国大学的学生成长服务及启示
定等 内容 的教学安排在上课第一天就发给学生 , 并 录人学校 的教学资源库 , 在学校 网页上公 开 , 为 成 学 生学 习 的指南 。这让 学生对 所 学 习的课 程有 一个 大概的了解 , 并进一步强化 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的 观念 , 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 真 听取 学生 反馈 的意见 。美 国高 校把 学 3认 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 通过发挥学生 的作用 , 对教师 教 学 效果 进 行 评 议 , 馈 评 议 结 果 , 反 以此 来 评 估 教 师的教学质量 , 改进教学工作 , 为学生学业进步服 务或提供帮助。如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每学期都 要组织学生对老师的两 门课进行评估 , 评估 的项 目 有: 是否提供 了准确 、 清晰的信息 ; 提供 的作业和课 堂活 动对 理 解专 业 是否 有 帮 助 ; 否充 分 准 备 了 每 是 堂课 ; 你 了解 职业 、 业 是否 有 帮 助 ; 对 行 课业 是 否 有 助 于 提 高 你 的 思 考 能 力 ; 提 出 问题 、 决 问题 在 解 上是否适合 ;办公时间是否在办公 方面 的服务 、 ( ) 1 重视 大 学生 道德 教 育 和培 养 。培养 有 独 立
思考 的公 民, 提高社会责任心 的公 民, 培养 学生的 职业 能力是 美 国高校 的三 项基 本任 务 。据 加卅I1 #立 大学长滩分校王俊教授介绍 : 国高校设有 “ 民 美 公 责任” “ 国宪法” 、美 课程 , 是必修课 , 不及格不能毕
校要 求相统 一 等方 面构 建我 国高校 学生成 才服务 体 系。 关键 词 : 国大学 ; 才服务 ; 美 成 借鉴 启 示
一
、
美 国大 学全程 化 、 全员化 的 学生成 才服 务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校园建筑的差异。
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
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
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
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
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
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
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
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
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
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
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
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
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
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
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中美教育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某高中交换学习一年。
在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以下是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二、中美教育差异案例1. 课程设置在中国,高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需参加高考,课程内容较为固定。
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
小明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案例一:中国高中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为辅。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
而在美国,课程设置更为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案例二: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辩论等。
小明在美国选修了编程课程,发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而在中国,这类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2. 教学方法在中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小明在美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案例一:在中国,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完成大量的习题。
而在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明在美国课堂上,经常与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让他受益匪浅。
案例二: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主动提问,而在美国,他学会了质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评价体系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而在美国,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等。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四种教学方法一、LBL 教学法LBL 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 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
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
其基本做法、相关条件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教案讲稿要求、备课预讲试讲做法等,都有成熟的定型的范式。
(一) LBL 教学法的优点1. 节省教学资源。
LBL 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 通常是一名教师, 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这有效地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 符合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
2. 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LBL 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 使教师可以对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 既能准确、快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
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其授课质量、课堂气氛等主要靠教师个人把握,因此,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所授知识深入浅出,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 现代技术丰富了LBL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板书, 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 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LBL 教学法的缺限1.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讲课中注重知识量的传播,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出现满堂灌的情况,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因此, 有人称其为“灌输式” 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
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
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培养质疑能力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
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名词解释高瞻课程
名词解释高瞻课程篇一:高瞻课程 (High Scope) 是一种旨在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和社交发展的一系列课程,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开发,旨在为 2-8 岁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体验。
高瞻课程采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如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并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和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高瞻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高瞻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通过高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重要的技能,如沟通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瞻课程是一种旨在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和社交发展的一系列课程,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篇二:高瞻课程 (HighScope) 是一种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课程。
该课程成立于 1972 年,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开发而成,旨在为2 岁至 7 岁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课程。
高瞻课程强调儿童发展的全面性,注重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包括认知、社交情感、身体和创造性等方面。
该课程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游戏、探究、互动、反思等,旨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自信心。
高瞻课程的特点包括:1. 综合性:高瞻课程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注重儿童的身体、社交情感、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2. 探究性:高瞻课程鼓励儿童通过探究来学习,儿童在课程中会主动探索、实验、反思,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
3. 互动性:高瞻课程注重儿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儿童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分享,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
4. 创新性:高瞻课程注重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课程中通过各种创意游戏、探究活动等,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国外课堂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中,国外课堂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国外课堂实践教学的定义、特点、优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外课堂实践教学的定义国外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国外课堂实践教学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国外课堂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实践性强:国外课堂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跨学科融合:国外课堂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强调团队协作:国外课堂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成长。
5. 注重个性化发展:国外课堂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三、国外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外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课堂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外课堂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求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国外课堂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
美国基于行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第42卷第3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2,No .32021年5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May 2021美国基于行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肖起清(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通过考察和文献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上是围绕教育教学过程,是基于行动的权利赋予和能力提升,并且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最终目标。
在师范生的培养中注重教育实习过程的培养,在新教师培训中注重的是教学导向与教学适应,在职教师主要是通过校本研修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学评价是以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多途径实现教学发展。
美国中小学教师基于行动的专业发展模式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公平教育理念、赋权增能理论、创新培训方式、教师评价标准和教师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富有积极价值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21)03-0049-06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肖起清(1968-),男,湖南浏阳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在美国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考察,考察的主要机构有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
有爱治伍德学院、康浬狄格州校长中心、圣心大学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等;考察的中小学有麦迪逊高级中学、糖溪小学、维纳国际学校、东安普顿中学、东哈特福德国际文聘学校、康州自然科学和创新学校等。
考察方式是听取专题报告、观课、座谈,同时听取州教育行政官员、学区管理者和学校领导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研修、培训、评价等方面的介绍、说明。
此外,通过文献查阅补充,对美国上述三个区域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系统的了解和认知,对美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新教师的教学培养、在职教师的校本研修和教学能力提升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个基于行动和实践维度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系统认知,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一、理论渊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指导和引导整个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
基础教育方面,自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初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萌芽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基础,从“三中心”的内容可以看到,其核心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堂、教材等联系起来。
高等教育方面,古典大学以及教学型、应用型大学中,都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加之盛行于一定时期的教授治校等理念的出现,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也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逐步更新,从基础教育领域看,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教育理念,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在大会报告和专题演讲中,首次提出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与会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被称为教育史上著名的“罗杰斯挑战”。
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究竟应该以谁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惠霞(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观的转变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
梳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论渊源,能够准确勾勒出这一理念的构成要件,即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明晰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服务者和支持者角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_以学生为中心_教育理念的启_省略_为中心_到_以学生为中心_的转变_张富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9 N o .22007年4月(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A p r i l 2007 收稿日期:2007-01-12*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理工大学经济法教学改革(Y 1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富强(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①以前我曾二次到过美国,一次是在1997年作为美国政府的“国际访问者项目”,应邀赴美国考察美国法律制度和法治现状,先后到美国十四个城市采访了美国各个层次法学界和法律界人士以及相关的法律机构和社团。
一次是1999年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邀请赴该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这两次访美,对于我了解美国的法律制度有较大的帮助。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兼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张富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 要: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
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
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
而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特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换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 (2007)02-0068-05 今年七、八月是我第三次赴美访问,前二次访问的重点放在美国的法律制度①。
三中心(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
三中心教学模式一、以学生为中心:1、弗雷内教学法弗雷内教学法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赛勒斯坦·弗雷内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所强调的,不是研究教师如何去教,而是研究学生如何去学。
它最基本的特征与要求,是教师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群体或个别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弗雷内教学法主要用于小学教学。
这种做法的要点是:1.主张群体协作弗雷内教学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主张“教学自治”。
弗雷内认为:“教学自治”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有关教学方面的事情,如工作的安排、器材的使用……不应由教师个人说了算,而应由“群体”(弗雷内把实施这种教法的班级,称为“合作班级”,把班级集体和学习小组都称为“群体”)共同协商决定;“群体”是个人发展的源泉,群体的集体活动,是学生彼此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只有群体协作生活,才能促进人们的社会化。
为此,他主张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儿童在群体中生活,以便有较多的机会交往和协作。
“合作班级”的群体协作活动,应包括读、算、写的学习活动,戏剧、朗读、手工、体育活动,搜集资料、实验探索等研究活动,办刊办报和校际通讯活动,视听、信息、电脑活动,印刷、装订、加工零件等车间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应在教师指导下,由群体共同负责管理,体现群体协作的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协作生活是更深入的要求。
协作就是让个人在群体里生活,加强集体协作,反对个人竞争。
要引导学生同本班、本校的其他学生,同父母以及同生活在学校周围的所有人进行协作。
特别是有关班级生活的决定、器材的使用、工作的安排,都应由群体共同协商决定。
共同协议一旦达成,就要执行到底,教师应是协议的担保人。
坚持协作生活,就要反对个人竞争,因为个人竞争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根源,发生竞争,必然是“优者”取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
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
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李培根校长语)。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 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
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材不是传授的内容而成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
教学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所形成的要素结构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其基本特征是: ( 1) 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3)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成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 组织协商会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4)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 课本、网络、图书馆)获取大量知识;( 5) 教学媒体( 黑板、教具、电子课件) 作用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
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
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
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
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
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2.“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深化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场涉及教育应当以谁为中心的争论并没有结束。
美国著名的学术团体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与美国教育学会、计算机学会等机构创办了一个高层次的教育学术研讨会,称为“教育新领域”(Frontiers in Education)。
跨学科教学实践点评(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某校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进行点评,以期为我国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某校是一所综合性高中,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校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校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进行点评。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内容丰富:该校的跨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语文、英语等。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难度适中:该校在跨学科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使得课程难度适中。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该校的跨学科课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通过研究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 项目式学习:该校的跨学科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地理学科中,学生可以参与制作家乡地图、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等项目。
2. 情境教学:该校的跨学科教学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如历史学科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该校的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该校的跨学科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项目完成情况等。
2. 综合性评价:该校的跨学科教学评价注重综合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精品文档5页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内涵剖析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
目前,我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剖析主要搜索到了400余篇相关文章。
这些文章剖析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内涵、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内部组织体系、学校功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评教体系、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覆盖面较广,已从单一对教学模式研究延伸到了对组织体系与管理体系研究,但研究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本真剖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一步加以诠释,从而为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依据与奠定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提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起源。
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杜威就在其相关文章中多次强调学生个体在教育环境中重要性。
他指出,要让学生为自己将来打好基础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使他们能完全发挥自己能力,通过自己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能力支配。
同时,他又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过多约束将割裂他们与社会经验接触。
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本能与需要协调一致,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
1952 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行为”学术研讨会,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观点[1]。
他认为作为学习者人天生就拥有学习潜力,如果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需求相关,而且学习者又积极参与,这样学习就有效。
美国杜威三中心
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世界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研究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并把这三句话归结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冲动、智慧等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和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溶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作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以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筒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儿童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
学生·教师·学习: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路径演变——基于约翰·比格斯的3P教学模型
学生教师学习: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路径演变——基于约翰
比格斯的3P教学模型
王朋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近百年来,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开发了较为成熟的评价工具.然而,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学评价的批评、质疑和争论却经常存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剖析教学评价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理解或解释这些批评和疑问.比格斯的3P教学模型为分析构建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理论框架.美国大学教学评价方式可分为“以学生为中心”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方式和“以学习为中心”方式,而每一种方式体现着不同的哲学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各自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核心.聚焦学习和成果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方式成为美国大学教学评价主流,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王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成长分析——以普林斯顿大学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为例 [J], 赵君
2.基于比格斯3P模型的学习评价模式研究 [J], 潘睿;王朋
3.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美国大学STEM课堂教学评价系统PORTAAL研究及启示 [J], 高巍;王莉娟
4.基于3P模型的学生在线学习力及其影响因素及分析 [J], 王宁;刘萃
5.美国大学教师的优秀教学品质及其塑造路径——基于学生评教的解析 [J], 曹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 在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是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创造力为基础。 • 因此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程大纲的设计 ,或学生学习测评都遵循这一原则。
学生学习测评方式
• 比如,课程考试:笔者的经历,大四课 程:考试的时间,方式的个性化。 • 课程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小组报告,闭 卷考试,开卷考试,或课堂答辩等形形 式。
建构知识观
大多数美国教师会认为: ---现实是认知者头脑的反映。知识是学习者根据 自己先前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所决定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育应该创造一个环境使每个人积极地参与并 根据他们个人对世界的理解。 ---积极地参与可以激活学习者头脑中的不活跃的 知识(inert knowledge)(个体知识:事实知识,智 慧知识和非活跃知识) ---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同化或顺应新的学习。
•
• AAS 4530 - [Twentieth Century Women Writers of Color in the Americas] • AAS 4550 - Race and the University • AAS 4790 - Ethnicity and Identity Politics: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 AAS 4950 - Independent Study • AAS 4970 - [Jim Crow and Exclusion-Era America] • AAS 7479 - Ethnicity and Identity Politics: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 交流的形式: ---非语言符号交流:微笑、点头、皱眉、 耸肩、手势或做怪相等。 ---语言符号交流。 • 单向交流:---通常是权威性的。 • 双向交流:平等地位. (我拿钱买教育) ---也受参与者年龄、性别、地位的影响。
大纲设计与新课程的开设
• 在美国的大学中,新课程一般是在前一 学年编入课程目录,教师要开始新课要 提前一年提出申请。然后向全校学生开 放,在第二年,看学生先课情况,决定 新课程开还是不开,一般要有10人选课, 才能开一门新课。无论是一年级的本科 课程还是四年级的毕业班课程都是如此。 • 比如笔者的经历。
课堂讨论与课程
• 在面对有经验的学生,教师要时刻保持 开放的形态,接受学生的质疑,并提出 学生可以接受的观点或指导,在美国大 学的课堂中讨论是常态,
课堂教学与教材
• 个性化教学:任何一门课都没有统一规 定的教材。课程教材与阅读的内容多根 据教师的个体知识结构和个体教师认为 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定的, 教师享有 充分的教学自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在学期末, 学校统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该项调查 是教务部门统一进行,并要求老师回避, • 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态度,形式,课程阅 读的量,教师的知识面,和课堂讨论等 多方面进行评估。
学生评价的使用
• 在假期或新学期开始,授课教师会受到 教务部门发来的评价表。 • 如果问题严重,教师要认真反思。 • 评估结果进入教师晋升记录。
知识观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被动学习 •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 • 谈谈你学习过程认为最好的教师的教学方法? , 你应该如何做? ---两者各有所长。 ---但教师作为传授者和引导者,其角色是不同的,学生 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学习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大课的课堂环境
桌椅的摆放的随意性:见图。
课堂教学环境(小课堂)
桌椅可移动的课堂
美国的学生特征与课堂教学
• • • • • 大学生的年龄之间的差异。 学生社会经验丰富。 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性。 独立性强,很少能接受教师一言堂。 在社区学院,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有 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职读书,即使在本 科阶段。 • 在研究型大学中,许多学生也是每周工 作20小时。
大纲设计与课程要求
• 2003年,本人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讲学时, 亲历了该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计: • 课程大纲包括的内容: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节课的内容,阅读文献,要解决的 问题,课程要求和课程给成绩的方式. • 一般情况下,上课40%,课堂讨论20%, 课程论文或考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绩40% 或60%。
课堂教学环境大课堂 (汪琼)
康奈尔大学亚洲美国研究为例: AAS—Asian American Studies
• • • • • • AAS 1100 -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AS 2010 - Race, Gender, and the Internet • AAS 2041 - [Asian American Communities] • AAS 2100 - South Asian Diaspora • AAS 2130 -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History AAS 2620 -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 • AAS 3030 - Asians in the America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AAS 3470 - [Asian American Women's History] • AAS 4310 - Mind, Self, and Emotion •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马万华
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hma@
自我介绍
• 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富布莱特新世纪学 者,从事全球高等教育发趋势研究。 • 在多所美国大学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夏 威夷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佛芒特大学 ,匹斯堡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等。 • 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治理 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有深入的研 究。
教师要终生学习
谢谢大家
系统分类与课堂教学
•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课堂教学的共性与 差异:研究型大学,(美国顶尖的私立 和公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因学生的年 级而异 (培养领袖人才) • 教学研究型大学 (多为州立高等教育系 统),以职业教育为主,实践性知识) • 四年制的教学型大学 (多为私立的) • 社区学院 (有高中后四年制的,也有高 中后两年制的)多为公立。
• 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 同,课题教学模式也不同。比如,本人 参观过的密西根社区学院(网络教学是 该学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 四年制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 多采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种类及特点
• 课堂教学模式: • 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制)。某些基础 课程(包括演讲课)仍采取教师讲解为主的所谓“满堂 灌”形式。大课堂,课后小组讨论。 •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课 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seminar), 教师多以一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思想为基础。
学生成长与课堂教学模式选择
• 入学的第一年,多为基础理论课。美国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 ,但是知识基础差,因此一年级的教学 多采取传统的讲授式,辅以课后讨论, 比如,笔者在康奈尔大学上过的“普通 心理学”就是一个有2000多人的大课。 • 但是为了使学生学的好,该课又分成25 人的小班,小班由助教指导。授课方式 是教授每周讲一次,3小时,助教每周与 25人学习小组见一次面,2小时辅导。
美国的教师们会认为:
• 注重知识的建构(construction),而不是重建 (reconstruction) • 强调情景依赖式(context-dependent)的知识建构。 • 现实是复杂的,应多视角的展示现实(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 • 向学生提供真实地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 • 支持学习中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美国教师知识观与课堂教学
**
从认识论的角度:什么是知识?
(我们都认为我们知道什么是知识,实际上不一定,因为理解是个人的)
客观知识与建构知识 (比如) ---客观知识: 客观世界是真实的,有结构的,并能够以模式化的形式展示给学习者。 ---知识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 ---学习者的任务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并试图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共同理解。
课堂教学模式 (续)
• 案例教学模式(case study):演示与讨论:案例教学 源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 广泛获得采纳。 • 模拟教学模式:模拟课堂,比如表演专业,和法学专 业。 • 实践教学模式: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强调课堂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有以下主要表现形式: 课堂实验、独立项目研究。 • 网络教学模式:网络互动。
课程目录与课堂教学
• 在美国的大学中,大学课程目录都是全 校统一编码。课程难度通过编码体现。 比如,大一的课程为1000号,大四的课 程为4000号。硕博课程为5000号以上, 8000号为硕士论文写作,9000号以上为 博士论文写作,也称作独立学习( independent study)1000号为大学课,而 独立学习是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一对一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