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度临床疗效评价一、2010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运用基本数据统计
轻缺氧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挽救生命和减轻残疾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西医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于脑梗死的救治亦十分关键。但西医很难克服再灌注损伤,专科坚持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整体调理,减少溶栓的次级损伤,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我们认为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治疗直接溶解血栓,力专而猛,是治其标,辨证用中药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另外,通腑化痰、醒脑开窍等治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1.2中风治疗方案优化方案总结
1.2.1中医辨证
2008年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
诊疗指南》中相关内容,结合我科临床实际,进行证型总结简化,保留核心病机,方便西医医师记忆,增加临床实用性。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将“风痰上扰证”去掉,使证型间区别更明显,便于理解。结合临床,对次症进一步归纳,使各证型间的鉴别更容易。如“风痰阻络证”主要次症为“头晕、苔白厚或腻”,肝阳暴亢证主要次症为“头晕、面赤”,“痰热腑实证”主要次症为“大便不通”等。
1.2.2 中医治疗
1.2.2.1急性期中成药治疗
目前,在我国,脑梗死急性期中成药针剂的运用十分广泛,针对中草药近年来曝出来的副作用我们予以深切关注,对临床任何可能跟中草药有关的副作用均及时汇报,并进一步观察分析,调整临床用药。在能够选用更好工艺更纯的中草药时,我们总是做最好的选择。将丹参注射液改用丹参酮注射液;将银杏叶片改为银杏叶分散片。
1.2.2.2增加了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内容——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行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通过学习验证,2009年我科诊疗方案纳入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的第23个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内容——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
2.眩晕治疗探讨
2.1 眩晕中医治疗分析
眩晕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并非一个单独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性表现。病因十分复杂,同一性质的眩晕可有不同病因引起,同一病因又可表现不同类型的晕,要从眩晕主诉中较快地明
确诊断确非容易,特别是临床上多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微、短暂缺血所致的头晕,因为缺少明确、完整的症状、体征,依据不充分,诊断常难以肯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仍发作性疾病,西医治疗对缓解发作期眩晕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预防眩晕复发疗效不佳,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临床上根据“晕”的感觉、表现不同,可以协助区分病变部位。有“动”的感觉,即睁眼时看到周围景物旋转,闭目后感自身转动,称真性头晕。通常为前庭系统即内耳、前庭神经和神经核、脑干、小脑或大脑颞叶(尤其指前庭周围系统)损害之表现,并且为了进一步定位定性,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前者指前庭神经核以下损害,后者是前庭神经核以上(即脑干、小脑和大脑)损害。若诉有升降、沉浮、头重脚轻、头脑昏沉等,称假性头晕。应考虑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庭中枢部分、眼部病变、本体感觉系统病变、其他周围疾病性头晕。在上述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而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要根据详细、可靠的病史和是否伴不其他临床表现,再通过必要的有关辅助检查,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方可明确。
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中医药在其缓解期的辨证施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
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从蓉、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药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入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取得较大进展,中医药对急性发作时的止晕、止呕作用不及西药迅速,但对伴随症状的整体改善有明显优势,可有效减少眩晕的复发。我们采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均提示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提高,为提高临床疗效及拓展中药治疗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2.2眩晕治疗方案优化
2.2.1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审核意见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出处不明确”。我们参照《脑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000年10月人卫版)进行了修订。
2.2.2中医治疗: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审核意见中提出的“缺少穴位注射、耳针、头针、按摩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增加了针灸辨证治疗、电针治疗、穴位注射治疗、耳针、头针、按摩、拔罐等内容。
2.2.3增加专科特色治疗内容:我们在药用治疗眩晕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口服、外敷眩晕宁敷贴、消眩安神方足浴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综合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3.痴呆治疗探讨
3.1 痴呆中医治疗分析
痴呆又称老年呆病,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医学认为痴呆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年高正气亏虚及七情所伤、情志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主要病机为精、气、血亏损不足,使髓海失充、脑失所养及风、火、痰、瘀诸邪内阻,上扰清窍,清窍受蒙,终致神明失用,痴呆遂生。其病理性质是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
痴呆的病程多较长,虚证日久,气血亏乏,脏腑功能受累,气血运行失司,或积湿为痰,或留滞为瘀,加重病情,出现虚中夹实证。实证的痰浊、瘀血日久可损及心脾,或伤及肝肾,则气血阴精不足,脑髓失养,转化为虚证。痰热瘀积日久,酿生浊毒,邪毒壅盛,可致病情恶化而成毒盛正衰之证。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大脑重量可减轻2O%~3O%,大脑神经细胞数减少可达35%~45%,老年痴呆实质上是脑生理性老化反映,然生理性已成定局,不能改变,就必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目前看,对老年性痴呆的有效预防手段还很少,一般认为,老年人维持一定的脑力活动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利,老年人应养成继续用脑的习惯,另外,心理应激可损害免疫调节机能,影响对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心理卫生措施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史、高脂血症等均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故预防血管性痴呆需从预防上述危险因素着手,就预防的原则而言,还应按照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本病的预后依疾病原因和病情轻重而定。痴呆的早期病情较轻者,经及时治疗,部分症状尚可有改善。病情较重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