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合集下载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 常⽤定义 ⼀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技能、适应社会⽣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然⼈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每个⼈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童社会化 的社会⾏为规范、准则内化为⾃⼰的⾏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类特有的⾏为,是只有在⼈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格发展和社会互动⾓度定义 ⼀个⼈获得⾃⼰的⼈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格发展⾓度来说,社会化有⾃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的态度,来认识“⾃我”,并按其他⼈的⼀般期待来调整⾃⼰⾏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我”是⼈格的重要部分,⾃我完善包括:对⾃⼰⽣理、⼼理状况的认识;对⾃⼰和他⼈、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我”观念重要,对⼈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不仅对个⼈的⽣存发展是⾄关重要的,⽽且对社会的⽣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个社会的成员⼀起⾏动共同⽀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为来达此⽬的(⾓⾊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们感觉到⾃⼰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地满⾜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地位的⾓⾊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的能动性、⾃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成⼈可⾃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 个⼈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际互动,产⽣个⼈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个⼈⼼⾥,成为个⼈价值观与⾏为的准绳,此⼀过程谓之「社会化」. 从⽂化的⾓度定义 社会对个⼈的⽂化教化和个⼈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社会心理学2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社会心理学2
(一)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认识)。 (二)如何理解?
1、从个体性看,詹姆斯认为自 我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和客我组成。前者是 认识 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对象。(我 是谁) 2、从社会性看,自我是个体认 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即镜我。 (别人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 (三)构成
它由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 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构成。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当个体的认识与他人的看法相矛 盾时,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个体需要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 方式引导行动。(种族歧视)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即选择 适合个体成功的活动。(中等程度)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 比较,如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进行比 较。 (四)自尊的测量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 社 会 知 觉 一、基本概念
(一)含义 它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 觉的含义的区别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 行为方式的差异。(男外女内) (四)语言社会化 1、语言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语 言是个体联系他人和社会的纽带;掌 握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2、结论 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 提的。没有语言社会化,就没有个体 社会化。
第三节自我、身份和自尊 一、自我
3、心理自我阶段 其任务是个体知觉、调节自己的 心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 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4、心理自我发展的标志 (1)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 (2)发展了自我概念的两个主要 因素-自尊和自信心。
三、自尊
(一)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自 我评价的结果。(个体从是否对自己有 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 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 价值的等来评价自尊的高低) (二)自尊的需要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 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方面。 3、阶段: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 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基本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 识与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 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自尊 1、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成功/抱负 2、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份 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2、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 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 理状态。 二、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 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致(忠孝不能两全)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个人他人社会群体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 E)(勒温)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勒)、分析心理学(荣格)、“文化因素论”(霍妮等)、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派(沙利文)、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以两本著作为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1.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公式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真题:勒温关于行为的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 )(A)行为 (B) 个体 (C)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境◎真题:“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的观点。

(A)F•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B)海德(C)G•奥尔波特(D)勒温答案:D;D 2.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微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宏观):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真题: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答案:A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观察法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

身份

身份的定义(P121) 身份的特点
自尊(Self-esteem)


个体对自我概念的评价,是对感知到的自己拥有 的品质的评价。 其实质是个体是否喜欢所认识的这个自己。 工作情景中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对外界影响更为敏感,他们需要 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价,倾向于去取悦别人,容 易被说服和服从。 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

广义的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知:狭义的自我意识即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自尊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 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对客体我的认识)

“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行为及人 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罗杰斯

Learned helplessness VS. Self-determination
自我图式(Self-schemas)

自我图式(Self-schemas) (Markus & Wurf,1987)

Beliefs about self that organize and guide 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tendency to process efficiently and remember wel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oneself.

在不同发展阶段,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不同
与构建自我概念有关的几个过程
自我评价
自我概念 他人反应 社会比较
小测查:20问“我是谁?”

问题:我是谁?(20次询问)
请大家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 不要多加考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时间:7分钟



关于自我的三lf) 发现你自己(Find thyself) 成为你自己(Become thyself)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消极情绪,如生 气和抑郁。
自尊的成份
整体自我价值
学习能力
社会接纳
运动能力
身体外貌
行为举止

语言能力
社会化的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 成为自主者阶段(18个月-4岁) 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变得勤奋阶段(5-11岁) 个人同一感阶段(11-18岁)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 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

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 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 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两个常被研究者忽视的重要目标
语言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因素
父母与家庭气氛;
同伴与学校
新闻媒体
社会化和个性化
主我和客我

主我,自我中积极体验世界的那一方面, 如感知、思考。主我包含在我们所做的任 何事情中。(I)
客我,自我中被我们注意、感知、思考的 那一方面,也叫经验自我。(Me)
包含三个方面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

会自我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

躯体自我 躯体外自我——所有物 其他人(我的家人、朋友),宠物(我的狗),财产(我的电脑),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生活是由自我构建的,自我以对
自身及自身有关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
心理世界。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罗杰斯(C. Rogers)的自我理论


1951、1959年
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
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
方式。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

理想自我(ideal self) 应该自我(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 self)
自我概念的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其中某些人对我们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这样的人被称为“重要他人”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 过程。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二者是同步进行,同时
实现的
社会角色


什么是社会角色(P117) 社会角色分类 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失调
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Social self
My roles as a student, family member, and friend; my group identity
1.3 几个具体的自我概念

自我图式(Self-schemas)
自尊(Self-esteem) 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 3、自我、身份与自尊
社会化

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 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 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学习潜力

1.1社会化的必要性


1.2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能力有关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包括能 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 质、以及愿望等。
我是一个忧郁的人……一个优柔寡断的 人……一个有野心的人。我是一个有很 强求知欲的人……我很孤独。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
私人关系 种族/宗教 政治倾向 职业/爱好 ……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地方(我的家乡),我们的劳动成果(我的论文)
为什么所有物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所有物具有象征功能,能反映个人的风格、 身份,它们帮助人们定义自己。所有物及 时地延伸了自我。

个体会赋予所有物特殊的意义,投入情绪
我们的自我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 所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精神自我(心理自我)
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哲学命题→心理学命题→社会学管理学命题
自我概念的结构
Self-concept
Who am I?
Self-esteem
My sense of self-worth?
The self Self-knowledge
How can I explain and predict myself?

Druker,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我是谁?


我的优势是什么?
我如何工作? 我属于哪里? 我能做什么贡献?

尼采在《道德的系谱》(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
文章,他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
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

A person’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一个有机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
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
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
观点等组织起来。(对主体我的认识)

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 (self-discrepancy theo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