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校园——透视(—)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在欣赏和观察自己校园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探究与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比较的方式,获得基本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感——透视现象。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六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
图片见课件(六幅),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二、展示过程:
理论探究一:
绘画与透视的关系:
1、透视现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角度不同,在视
觉上引起不同的反映,形成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图见课件)
2、透视学: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把透视现象精确地反映在画面上,使其形象、
位置、远近感觉和实景感觉相同的学问叫透视学。(图见课件)
3、透视法:是指正确描写绘画形象的基本方法,是研究形象长短、宽窄、高低、大小等远
近变化的科学方法,又称远近法。(图见课件)
4、画面、画幅:我们常在室内窗格子中发现室外景物照在玻璃上有可入画的形象,如果我
们用纸将这一透视形象画出和玻璃上映出的形象一致,那么竖在画者和实物之间的透明面(玻璃),就称画面,同样作画用纸称画幅。在通常作画中,画面是透视画法产生的根据。(图见课件)
5、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觉视点。(图见课件)
6、视线:由视点所引出,连接被画物之间的线统称视线。放开眼睛,四周视线所能达到的
范围叫视圈(或视域),视线集中到眼睛瞳孔的角度为60°,称为视角。(图见课件)
7、视中线:从眼到形象,与眼同高并和画面垂直的直线叫视中线,
也叫视心线。视中线和
画面的交点叫心点。(图见课件)
8、视平线:由心点向左右两边所引水平线叫视平线(图见课件)
理论探究二:
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平行透视:方形物体的正面与透明画面平行,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与透明画面成直角的线都消失于一个主点。
图见课件: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请同学们总结出平行透视规律。
老师总结:①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②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③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④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
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2、成角透视:凡靠近画面的是一条棱角边,该边平行与画面,它所有的面与画面都不平行,最少看到两个面,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两直立面的上下边线分别向视平线两个点集中消失。
图见课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请同学们总结出成角透视规律。
老师总结:①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②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③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④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展示学生运用成角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三、通过课件展示安排学生练习。
1. 作品欣赏:(进一步体会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图片。)
2.课堂实践:
請当小画师。请同学们利用平行透视或成角透视画一画优美校园的一角。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3. 展示学生当堂完成的练习作业。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
四、教师进一步展示课件中的优秀学生作业和当堂的学生优秀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