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信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方面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2011年推出到2013年,微信用户在短短两年内突破3亿,这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学界鲜少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微信的最主要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笔者从自我认知、人际互动和从众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梳理对影响个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自尊高的人期望通过自我展示获得他人正面评价,故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状态、心情发布或者分享链接的可能性大于自尊低的人;微信半私密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个体对隐私暴露的忧虑,所以个体在使用微信与网友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暴露与自我展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个体希望通过一定的行为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因此个体的从众心理促进其微信认知及使用行为的产生。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其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即时通讯应用((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原有的MSN手机版、飞信手机版、手机QQ等都是由PC端迁移到手机端的,在功能和操作体验上远远不如一开始就定位在手机上的IM软件。为了满足广大移动用户的需求,各互联网公司开发纷纷开发出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飞信、易信、米聊等,在新的IM软件行列中,微信所拥有的用户则遥遥领先于其他。:微信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腾讯微信iPhone 版本,3天后推出Android平台版本,随后推出塞班版本。优越的性能让微信方兴未艾,它被IT业界誉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是继新浪微博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

据数据统计,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注册使用者突破1亿,用时433天,平均增速23.09万/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2亿,用时172天,平均增速58.14万/天;截止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

破3亿,用时120天,平均增速83.33万/天。微信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引起业界的关注,学界对其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

1.2 研究目的

目前学界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理论研究,多从传播学相关知识如人际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微信的传播机制以及微信使用者的行为和意图进行解读和预测,认为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二类是实证研究,通过对微信使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微信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大学思政教育和警务工作再利用微信之后的实际效果和帮助;第三类是应用性研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微信在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中的意义和实效。虽然对于微信的相关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并且除了传播学和经管类的研究比较成熟外,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萌芽阶段。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但这类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微信的使用者数量为何会有如此快速的增长,作为个体——微信使用的主体,又是为何会对它有如此“迷恋”,解释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微信受众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这类研究虽然部分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但也停留在表层,并未作深刻的剖析。所以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受众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有关微信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即时通讯技术的角度进行,目的是了解微信受众的使用状态和使用满意度等状况,为预测和推动微信发展前景提供依据。然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使用不仅仅是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它也给个体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微信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得资讯的方式、娱乐消遣的方式等等,这些社会影响既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排除消极的问题,例如有些微信使用者沉迷于其中,花费过多时间在微信上,因此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因此,

洞察微信受众的使用动机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微信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为众多应用提供商的开发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环境。

1.3.2 理论意义

微信使用者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使用微信时虽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但是个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是决定其使用微信与否最基本的原因,所以本研究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使用动机进行深刻分析。正如学者所说,微信本身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在对微信使用进行相关研究时,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与微信相关的研究虽然涉及多学科领域,但学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浅,所以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微信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有所理论补充。

第二章文献梳理

2.1 微信使用现状

目前学界关于微信使用原因或动机的分析还比较少,但已经有一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微信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和行为,并对影响微信受众使用态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有学者从科技接受模型的角度来出发,发现微信个人使用者多为19-35岁的年轻人,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微信的“有用”及“易用”性非常重要(王潇雨,2013)。马良(2012)也认为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有两类:一是作为个体对微信易用性、有用性、娱乐性的感知,二是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交性的需要。熊莎(2012)在提出感知易用性、有用性和趣味性与微信使用正相关之外,还提出网络外部性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她认为微信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使用的用户越多,个体就会觉得它的价值越大,越想使用这个产品。此外,人口统计变量对个体对微信的感知易用性、有用性、趣味性也存在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微信使用意愿。陈攀(2012)将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分为人际交往、感知娱乐性和低成本消费三个变量,认为人际交往和低消费成本对微信的使用意向影响都是显著的,而感知的娱乐性对使用意向影响并不显著,但人际交往会显著影响感知的娱乐性,用户通过微信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够获得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