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主备
二备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
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
不遇之变。

”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
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

”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
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
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
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
少sh ào 时 著zhu ó帽 见xi àn 于眉间 阳y áng 狂 傥t ǎng
见之 句读:
(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方山子/怒马独出
语气:
(以第二段为例)
(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
喜。

(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呜呼!”——表惊讶;
“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同“现”,显现
阳.狂垢污同“佯”,假装
傥.见之同“倘”,或许,可能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
稍壮. uu
..前面有“少时”,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渐渐大了”
驰骋
..当世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从两骑“既”和“独”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为,所以“既”译为“之后”,“独”(又)只想起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上文写“应当能够做官”,下文写“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所以“使”译为“假使”,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而”译为“并且”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应为“居庵食蔬”
所著.帽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著”,译为“戴”,戴的帽子
方山子怒.马独出“怒”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空无所有
独来穷.山中穷乡僻壤,偏僻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冠服”与“车马”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使.酒好剑“使”和“好”相对,译为“喜欢”“爱好”
(3)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语境语法成语对位
4、重点语句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

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一发得之。

”——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
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耸然异之”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上文)(1)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2)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下文)(3)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4)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

态度:“余闻光、黄多异人……方山子傥见之与?”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评语选粹”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

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

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

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

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