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现代社会学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一、结构,见书P7——P15页,,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

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

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

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

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

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

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

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

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

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

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

现代社会学理论基础

现代社会学理论基础

现代社会学理论基础(Iván Szelényi)霍布斯权力、人权与社会秩序霍布斯(Thomas Hobbes)最先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

背景:伽利略分析综合法:从演绎开始,从假设出发,然后开始(感官上的)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完成之后在检验你的假设。

笛卡尔笛卡尔主张二元论,二元论意味着他区分了肉体与灵魂。

而霍布斯反对二元论,霍布斯主张一定存在真正的客体,我们可以也确实能够看到它。

随后他写了哲学三部曲:论物体、论人、论公民。

霍布斯试图建立一种以生物学和生物进程为前提的社会理论,从生物学中逐渐建立起对社会和人本性的理解。

在政治上,霍布斯追随威廉·卡文迪许,是一个保皇党分子。

霍布斯曾经翻译过修昔底德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修昔底德对雅典民主有所质疑。

霍布斯对民主一直心存怀疑。

他相信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威。

而当时正值乱世,宗教冲突频频发生。

1651年,他在巴黎写了《利维坦》。

直到十九世纪,政经学家们发现,托马斯·霍布斯时第一位理性选择理论家,他们发现霍布斯的思维非常清晰。

《利维坦》:人性本恶,我们需要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状态。

利维坦是一个海怪,这里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君王,我们要借它来维持秩序。

《利维坦》结构:第一卷人类学、机械论、欲望与自愿行为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状态论、两个自然第二卷论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责任、神学论第一:关于人性的理论;第二:关于自然和社会契约理论;第三,主权理论人性论:——人们通过熟知自身的好恶从而产生自觉行为。

“自主行为介于绝对的自由意志和完整权力之间。

这一行为被欲望和渴求驱使。

”——人性的本质就是我们对权力的渴望。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关于自主行为:霍布斯提出动物有两种特有的运动,一种是生存运动,吃饭的需要,自主运动实际上与欲望渴求和嫌恶有关,是一种如何应对这些情感的行为。

欲望和嫌恶:我们都有欲望和嫌恶,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总要有所付出。

第六讲: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六讲:现代社会学理论

7、功选择概念 8、结构强制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 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 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的蕴涵问题
三、结构分析的范式
默顿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例如他认 为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各种要素中,有两个要素最重要:一是 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 标的合法方式。
四、科学界的 社会规范结构
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使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 度或科学社会活动的社会学家。 他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系统,认为科学具有 自己的独特的规范结构和运行机制。他提出了早期科学制度 的确立深刻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提出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概念,其内容就是指约束科 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 通过惯例、禁止、赞许和许可等表示表达,并借助制 度化的价值而合法话;同时格言等方式进行传播,并逐渐内 化为科学家的良心


第六讲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理论,其方法 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它是经典实证主义的新形态,倡导以精确方法和表

达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严格的量化或经验的研究。

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逐渐失去了西方社会学的霸 主地位,各种反对实证主义的和替代的理论纷纷出现。

二、社会人类学家的功能分析的传统

社会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是两个相近的学
科。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建立的文化 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迪尔凯姆的功能分析的思想,同时 通过他们又对后来的社会学的功能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1、拉德克利—布朗的功能的理论视角
布朗将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或视角看作解 释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概论一、社会学理论概述1、古典社会学时间:自社会学的创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2、现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主要内容:帕森斯时代(综合)和反帕森斯理论的形成(重新分裂)理论流派:社会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3、当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中后期迄今研究内容:(1)新综合理论(2)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理论流派:(1)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2)福柯、吉登斯、鲍曼、贝克等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观点(三)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背景1、理论意识将得到强化。

2、学科基础将更加宽厚,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僵硬界限将被打破。

3、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向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思想主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5、方法论取向: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及其研究思路1、兴起︰新理论运动的出现(1)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帕森斯时代(2)60年代中后期起:反帕森斯时代微观社会学理论:抨击帕森斯理论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理论):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此即亚历山大所认为的“新的理论运动”。

2、新功能主义的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继承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打破了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对于一本介绍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书来说,有益的开篇是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述多种理论:● 现代世界是一个理性系统的铁笼,无处可逃。

● 资本主义倾向于播下使其毁灭的种子。

● 相比于以前的社会,现代世界缺乏道德凝聚力。

● 城市孕育了一种特定类型的人格。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上演形形色色的戏剧表演。

● 社会世界由交换关系中的互惠原则所界定。

● 人类创造了最终将奴役他们自身的社会世界。

● 人类总是保有改变对其构成限制的社会世界的能力。

●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结构及职能构成的整合系统。

● 社会是一辆总是伴随着失控风险的大碾车。

● 尽管看上去西方世界经历了一个解放的过程,但实际上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压迫性。

● 世界进入了一个越来越为非真实、虚假以及对现实的模拟所定义的全新的后现代时代。

● 不无悖谬的是,全球化所联结的是一个“虚无”(nothing)无处不在的世界。

● 非人的物体越来越被视作社会世界中的关键行动者。

-导言-梳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S. Turner,1998),但是因为我只打算用两章篇幅(第一章、第二章)来陈述这个问题,所以在此提供的只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历史框架(Giddens,1995)。

我的想法是向读者提供一条脉络,便于他们将本书之后要讨论的那些理论家及其理论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来理解。

读者在学习下面的一些章节时将会发现,回到本书最初的两章综述,将一些理论讨论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中,是一种不无裨益的做法。

(不时地回顾一下图1.1 和图2.1 特别有好处,它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本书所覆盖的社会学理论史。

)本书主体部分所介绍的理论可应用于广泛的范围,关注了十分重要的社会议题,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上述标准构成了我们对社会学理论的定义。

(见后注1)我们重点关注社会学家重要的理论著作,以及由其他领域的个别学者提出、被界定为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的著作。

为了保持简洁性,本书只选择介绍那些经受过(或承诺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社会学中的“大思想”—即应对重要社会问题以及覆盖范围颇广的思想体系。

当代社会学理论

当代社会学理论

当代社会学理论1.吉登斯结构-行动二重性理论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分别专注于社会生活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加以片面论述。

这种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是一种分裂社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

只有克服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展开,不断虚构的社会生活。

因此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

他说:“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这两种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是实存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结构,人们按照原有的结构关系制约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不仅可以一起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

1.人服从结构,结构制约人的行动;2.人创造结构,结构适应行动。

于是,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而且,这两种品格是融合而存的。

由此所谓的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2.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在贝克看来,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正在不断的向风险社会转变。

与以财富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不同,风险社会的轴心原则是风险的分配,风险生产的逻辑统治着财富生产的逻辑。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但两者所关涉不同的利益分配逻辑。

和财富一样,风险也附着在阶级模式上,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5篇]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5篇]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5篇]第一篇: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一、试评述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80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一)、理论背景**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以“理性人”为出发点,以“个体方法论”为倾向,其行为假设是“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理性行动理论吸收了交换论,新古典经济学,博奕论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模式上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并全面解释分析各种社会行动,如交换行动、法人行动和规范行动。

(二)、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科的理论在两个分析层系展开,一个是基本行动层次,另一个是系统行动层次。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系统行动包括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社会资本、法人行动。

**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通过交往和交换行为形成,反过来对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

科用行动系统的四个基本概念——控制分布、资源价值、行动者的实力和事件的结果,建立了在个人理性选择基础上分析社会行动的理想模型,指出了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变的途径和机制。

(三)、科重点分析了法人行动和现代社会结构**法人、法规的起源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学说,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罗尔斯的“两个道德原则”和诺奇克的“自由主义原则”。

**区分了三种形式的最优法规:个人最优、效益最优、影响力最优。

**分析了法人和自然人的关系,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力转让给一个共同权威机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的是为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但法人行动的基础不是个人动机,而是在内部交换中形成的各种利益;法人行动的模式是自然人将全力交与法人,法人再把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控制自然人的手段是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控制法人的手段是加强管理、法律和税收政策。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最新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第一篇:《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

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

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

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

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

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

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

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功能主义把社会看作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这些部分在不同程度上由平衡机制所维系。

它重视整合,把社会类比为人类有机体,把社会的“健康”等同于社会秩序,把社会的“疾病”等同于社会冲突。

思想起源社会学传统: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累托孔德:有机体类比“社会”与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整体;可将其整体结构解剖为:元素(家庭)、组织(社会权利形式)、器官(城市)斯宾塞:分析功能主义(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进化)社会是比生物体更高级的“超有机体”,其增长便带来结构的愈加复杂且分化;第1次提出“分化”概念;结构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分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实现整合。

每一分化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以,整体总是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所影响。

涂尔干:关键性的功能主义奠基人把分析的重心放在社会整体上;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有目的论倾向)强调社会处于“常态”和“病态”中,他将社会系统概念化,因而强化了“功能需要”的观念。

这意味着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些均衡点而产生。

他坚持承认系统的部分对社会整体的功能。

帕累托:将社会视为物理-化学系统,而非生物有机系统他明确把“社会”定义为一个“系统”,强调必须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分析人类学传统: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郎拉德克利夫-布郎: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功能概念是以社会生活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为基础的为避免目的论的纠缠,应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假设出发合乎逻辑地进行: 1)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2)“功能”一词是指维持这种必要的整合或必要的团结的过程;3)因此,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这种功能分析对那些并不能对整合产生积极作用的系统组织部分来说,难以奏效。

马林诺夫斯基:重从个人需求层次上考察社会文化中各事项对人的满足功能。

社会学理论2:唯名与唯实

社会学理论2:唯名与唯实
唯名论
以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为代表,充分 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只是一个 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
在社会学的经典时代,在唯名论即原子论这一边站 着斯宾塞、塔德和韦伯,同时斯宾塞和齐美尔也是 最早的调和者。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6
冲突理论:
站在宏观社会学的立场上
认为社会现象具有不可还原到个人的突生性质
强调社会生活中冲突的一面则是对帕森斯结构 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秩序、均衡等缺陷的一种补 充。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7
四、跨越对立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21
他更多倾向于使用更为现实可感的“互动”尤 其是“交往”来取代广义的“社会”。社会交 往就是一种社会互动,不过是一种相对持久而 系统的社会互动 。
他希望能够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冲突之间获得 一种调和或者跨越这种冲突。认为由个人组成 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双 重关系:人的存在是由一个基本的统一体所塑 造的,该统一体是一种由两个在逻辑上互为矛 盾的决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他想调和其理论体系中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矛盾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9
马克斯·韦伯的尝试
将社会学定义为有关社会行动研究的社会唯名 论者,他对社会学的理解在当时是与占主流地 位的英法社会学,即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 倡导的那种建立在大规模的进化论基础上的有 机体社会学相对立的。
第二讲:唯名论与 唯实论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现代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的理论中心在于欧洲,但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中心则在美国。

发展源流: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托马斯、帕克、米德)——20世纪30年代,功能主义社会学(帕森斯、墨顿)——20世纪70年代,新一代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现象学社会学等)。

第七章功能主义理论理论来源:功能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与有机体类比,认为社会是由互相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在系统中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有二:基础是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孔德——生物学比较,斯宾塞——结构有机体,涂尔干——功能论与因果论),支源是社会人类学的功能分析传统:1,拉德克利夫·布朗——人类学应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a,社会过程、社会结构与功能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组成部分以一种充分和谐和内部一致的方式发挥作用,避免无法解决或控制的冲突。

b,社会结构在功能中有重要作用,所谓的社会结构是指制度化的角色和关系中的人的配置。

c,反对过去功能主义的“目的论”倾向,而应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

2,马林洛夫斯基——现代功能论的创始人之一,“科学的”人类学的奠基者。

1,文化的功能取决于其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始终是产生与对“文化迫力”的反应;2,制度是文化的真正要素,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组成部分。

功能主义者都将文化或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这种观念显然受到了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影响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履历:塔尔科特·帕森斯,美国人,在哈佛大学任教46年,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代表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等。

一般认为,帕森斯早期倡导唯意志的行动论,后期则转向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并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新进化论的观点。

思想: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的“手段——目的”框架,将社会行动成为“单元行动”。

每一个单元行动应包括:行动者(行为主体);目的;情景(分为:行动的条件——客观环境,不可控;行动的手段——主观,可控);规范限定(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手段的选择)这四个方面。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将会得到如下推论:第一,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第二,行动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第三,在特殊意义上,行动对于行动者来说,是主观的;第四,行动的情景涉及很多,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要研究的。

二、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

在帕森斯系统论的经典著作《社会系统》中,理论基点不再是单元行动,而是“社会行动系统”。

即“以科学的观点把互动过程看做一个系统,并对之加以考察”。

帕森斯强调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与均衡,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

帕森斯将社会系统看做是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另外三个子系统是人格系统、行为有机系统与文化系统。

社会系统由制度化的角色构成,制度化指的是具有一定地位行动者之间互动的稳定模式。

三、模式变项。

模式变项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即为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

帕森斯认为人们在选择自我角色时将考虑五对取向标准。

为1)情感中立——情感性;2)自我取向——集体取向;3)普遍主义——特殊主义;4)成就性——先赋性;5)专一性——分散性。

四、AGIL功能分析模型。

AGIL功能分析模型是帕森斯提出的功能分析模型,是对一切制度与社会系统与功能的分析模型。

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文化系统具有莫斯维持功能。

自然环境/A——系统模式的维持五、新社会进化论帕森斯将社会的变迁分为两类:一是系统本身的变迁,二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

社会进化的四种范例: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社会进化的五种形态:1)原始社会;2)古代社会;3)中古帝国社会;4)温床社会;5)现代社会;社会进化的七种突破力量:1)阶层制度的出现;2)文化合法化;3)语言文字的出现;4)权威的制度化;5)市场经济的制度化;6)普遍性法则的出现;7)民主政体的出现。

墨顿的经验功能主义履历:罗伯特·墨顿生于美国费城,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墨顿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论理论社会学》等。

主要学术贡献为:社会学理论;科学社会学;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

思想:一、中层理论。

墨顿反对建立像帕森斯倡导的统一大理论,而应建立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主要用于知道经验研究而不是抽象命题;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高于单纯的经验概括;3,中层理论可融入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可发展处普遍性的理论体系;4,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5,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中间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墨顿认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不应分离,而应有如下关系:1,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研究;2,经验研究应以理论研究为指导。

二、功能分析范式。

墨顿对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主要观点做了澄清,并作出总结:1,必须明确区分显功能与潜功能;2,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

三、结构分析范式。

1,承认社会结构总存在差异、矛盾与冲突;2,重视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3,推动社会学分析的经验化;4,倡导理论多元化。

四、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墨顿提出了四种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制度规则,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件的怀疑主义。

帕森斯vs墨顿:两者并称功能主义论的巨子,但两者的思想风格迥异。

帕森斯高度抽象,力图建立统一的大理论,墨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第八章社会冲突论起源:社会冲突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登场,率先打破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并未取代功能主义,而是对功能主义作出的补充。

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球大动荡,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变迁迅猛。

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学说之循序渐进式的整合观点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由尔产生与社会冲突、变革密切相关的冲突社会学。

思想渊源: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经济关系(财产与生产资料的占有)上的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生后,阶级矛盾就不可避免;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最高形式是暴力革命的政治斗争。

2,西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社会有机整体中冲突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社会冲突不仅是利益上的冲突,也是人敌对本能的反映;冲突的对社会既有负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情感、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冲突的激烈程度反应了群体之间界限的牢固性(隔阂大小)以及群体内部的团结性;明确目的与理性手段能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缓和的冲突可促进社会整合。

3,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社会利益(名、利、权)的高度相关性+报酬分配+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社会利益高度相关导致弱势群体在众多区域弱势,因而易于选择冲突以改变现状;报酬分配被垄断导致社会愤怒与冲突;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导致底层人员无法向高层流动,因而积累社会矛盾;领袖人物对冲突的建立有重大作用;社会的法理化公平,以及合理的社会流动途径都将削减社会冲突。

时代人物:对冲突论的产生起催化作用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他是对帕森斯最早进行批判的冲突论先驱,并以对“力力精英”的发现揭露社会事实,促进冲突论的发展。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履历:拉尔夫·达伦多夫,德国人,曾人德国社会学主席,主要著作为《阶级后的冲突》、《社会冲突理论探讨》等。

达伦多夫提出辩证冲突论,对功能主义提出了批评。

源起:达伦多夫思想的三条主线:1,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修改:达伦多夫继承了马克思对阶级社会的论述,认为应用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代替马克思学说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但用“权威关系”取代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掩盖了阶级对立的本质,是对马克思的背离;2,从韦伯的分层标准中得到启发,达伦多夫对社会冲突强度的分析,其思想主要来自韦伯的观点;3,从西美尔的观点中得到社会冲突强度条件的观点。

思想:一,辩证社会观——1,社会的动态发展是绝对的,静态状态是相对的,社会总是同时存在着冲突与整合;社会要素对社会变迁发生积极作用。

2,对功能主义的批判,认为功能主义知识片面性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理论,同样,冲突论也只是具体理论而非一般性理论。

二,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1,阶级冲突的根源:社会权威分配的不平等所造成的社会差异与社会压迫;2,社会冲突的形成:群体冲突的前提是“潜利益”的显性化,从而使得“准群体”成为“显群体”,从而形成公开化的冲突。

冲突公开化的三个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物质、纲领、意识形态;2)政治上具有一定自由,允许结社自由;3)准群体内部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社会冲突的程度:A,强度:能量消耗与参与程度。

影响强度的三个因素:1)社团的重叠程度(越高越强);2)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社会流动的程度——主要观点来自韦伯的社会冲突论;B,烈度:手段的激烈程度(和平谈判——公开暴力)。

影响烈度的两个因素:1)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2)冲突的调节。

4,社会冲突的结果:权威变迁。

有三种可能:a,所有统治人员更换——改朝换代;b,部分统治人员更换——宫廷政变;c,被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社会改良。

其中第三种结果可使统治阶级长久的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评价:一,对辨证冲突论的评价:1,有力地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2,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压迫的实质;3,对社会冲突的精细分析与对冲突调节的论述有助于了解政府的统治策略;4,但从根本上,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反马克思的理论,将社会冲突的原因归结于权威关系的变迁,在理论上是狭隘的、武断的。

科塞的冲突理论履历:刘易斯·科塞,生于德国,犹太人,移居美国,曾在60—80年代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作用为《社会冲突的功能》。

源起:科塞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美尔,他接受了西美尔关于社会有机体与冲突正功能的观点,并批评了帕森斯功能主义忽视冲突,也不赞成达伦多夫对冲突维护社会系统积极作用的倾向。

科塞观点的主要思路放在冲突如何维持和重建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环境的变化上,但对西美尔的思想缺乏批判,甚至继承其错误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