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合物的组成和不稳定常数的测定
(物理化学李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原理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用等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配合物的组成
“递变法”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可用来研究当两个组分混合时,是否发生化合,配合,缔合等作用,以及测定两者之间的化学比。其原理是:在保持总浓度不变的前提下,依次逐渐改变体系中两个组分的比值,并测定不同摩尔分数时的某一物理化学参量。
在本实验中就是测定不同摩尔分数时溶液的光密度值D,作光密度对摩尔分数的曲线图,如图3-1,所示。从曲线上光密度的极大值D极大所对应的摩尔分数值,即可求出配位数n值。
为了配制溶浓时方便,通常取相同摩尔浓度的金属离子M溶液和配位体L溶液。在维持总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按不同的体积比配成一系列混合溶液。这样体积比亦就是摩尔分数之比。
设X L为D极大时L溶液的体积分数:
M溶液的体积分数为:
则配合物的配位数为:
若溶液中只有配合物MLn具有颜色,则溶液的D与MLn的含量成正比。从D-X图上曲线的极大位置即可直接求出n,但当配制成的溶液中除配合物外,尚有金属离子M及配位体L 与配合物在同一波长λ最大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收时,所观察到的光密度D并不完全由配
合物MLn的吸收所引起,必须加以校正。所以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仅使配合物MLn有吸收,M和L都不吸收或极少吸收。
2.配合物平衡常数的测定
假定配合物中心离子浓度不变,而渐增加配位体浓度,随着配位体浓度的改变,中心离
子被配成MLn,溶液的光密度值D不断升高。当中心离子被完全配合后,如继续增加配位体的浓度,则溶液的光密度值D趋于恒定,如图3-2。
设配合物在稀溶液中有如下解离平衡存在:
最初浓度
平衡浓度
式中,n-配位数,已由实验确定;
a-解离度:
C-配合物未解离时的浓度(在本实验中亦为M完全配合时的配合物浓度)。
式中Dm 是M 完全被配合时溶液的光密度值,Dn 是L 与M 摩尔比为n 时溶液的光密度,此时虽达平衡,但M 未被完全配合。将n 、C 、a 代入(1)式,即可出K 不稳。 三、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0.005mol/L 钛铁试剂;0.005mo1/L NH 4Fe (SO4)2;缓冲溶液(pH4.6~6):按每1L 溶液中含100g NH 4Ac 和100ml 冰HAc 配制。 四、实验内容
(1)取0.005mo1/L NH 4Fe (SO4)2及0.005mol/L 钛铁试剂,在l00ml 容量瓶中按表1配制11个待测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
(第一组溶液)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 NH4Fe (SO4)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V 钛铁试剂 10 9 8 7 6 5 4 3 2 1 0 V 缓冲溶液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42l00ml 容量瓶中再按表1配制11个待测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 NH4Fe (SO4)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V 钛铁试剂 10 9 8 7 6 5 4 3 2 1 0 V 缓冲溶液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3)测定上述溶液的pH 值(不必每组都测定,选任何一组即可)。因为NH 4Fe (SO4)2与钛铁试剂生成的配合物组成随pH 改变。所测配合物溶液需要维持pH =4.6。 (4) MLn 溶液分光光度曲线-λ最大的选择:
取0.005mo1/L NH 4Fe (SO4)2 3.3mL 及0.005mol/L 钛铁试剂6.7mL ,加入缓冲溶液25mL ,定容至l00mL ,维持pH =4.6。测定吸收曲线,找λ最大。 (5)测定第一组和第二组溶液在λ最大下的光密度值。 五、数据处理 Λ(nm )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610 620 630 640 A
0.690
0.724
0.740
0.752
0.760
0.741
0.740
0.722
0.716
0.694
最大2.作两组溶液的D -x L 曲线,校正光密度值。 吸光度A 与光密度D 的关系:0
lg I I A -=;I I D 0
lg 303.2=;所以D =2.303A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x L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A 第一组 0.004 0.154 0.257 0.345 0.375 0.341 0.298 0.230 0.155 0.086 0.003 A 第二组
0.003 0.319 0.550 0.731 0.770 0.720 0.600 0.467 0.315 0.167 0.007
A
X L
A1-X L
0.0
0.2
0.4
0.6
0.8
1.0
-0.1
0.0
0.1
0.2
0.3
0.4
0.5
A '
X L
(2)
(1)
(3)
A1'-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1) A1’ (1)= 1.1471 -1.126*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2) A1’(2) = 0.014 +0.686*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3) A1’ (3)= 0.003 + 10-3 *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1) A ’2(1) = 2.4535 -2.415 *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2)
A ’2(2) = 0.02105 +1.43314* X L Linear Regression for (3) A ’2(3) = 0.007 -0.004* X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