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

合集下载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 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 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3

中国城市建设史-3
第三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影响该时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该时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2、典型城市
秦咸阳 位置:咸阳是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位于今咸阳市
东15千米的窑店镇、长陵车站和萧家村车站一带。 规模:大——具体范围及规划布局现无从确定。
东汉洛阳的规划成就: 东汉洛阳
பைடு நூலகம்
1、对《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思想进行发展吸收。
2、明堂、辟雍、灵台三雍的设立,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 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东汉重视礼乐教化,而区别于西汉侧重武功 霸业,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明显 的转折特征。 3、太学的设立 4、城中出现园囿
1、因地制宜 的规划建设城市 2、“市”进入城并设专门机构管理 3、官窑、官作坊毗邻宫殿区 4、“闾里制”较为成熟 5、下水系统较为完备,上水 问题受地形限制解决困难
汉长安
位置: 位置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
西安城大约5千米。
规模:根据实测,
城的周长25.7千米, 合汉代近63里,总面 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 东墙长6千米,南墙 长7.6千米,西墙长 4.9千米,北墙长7.2 千米。
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始称皇帝的公元前221年,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 万户”,这恐怕是中国古 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市化 行为。仅以每家平均5口 人计算,这次迁徙进城的 人口就有60万之多。如 再加上咸阳原有的人口, 估计能达到70~80万人。 这在2000多年前,恐怕 要算作超级城市了。
咸阳的规划成就:
2、
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城市建设史3

城市建设史3

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
3.1.2城市建设 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 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 治者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 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① 时期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 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 ②位臵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③平面布局 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 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 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 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4曲阜县鲁城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 “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 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臵,以主次尊卑来安 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 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 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 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 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一.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二.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的居民点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被。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其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三.母系氏族公社聚落1.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生活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新石器时代无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群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刻画符号灵魂不灭、崇拜祖先自然神 2.母系氏族公社聚落3.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他们还在地上打桩,上铺木板,建成上下两层的住房。

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目的是为了取暖。

四.母系氏族公社聚落——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黄河流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仰黄河中游——关中地区: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韶陕西宝鸡北首岭中原地区: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文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河南安阳后岗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湖南澧县三元宫文字xx:李冉仝昕韩文雪1 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珠江流域五.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1.氏族聚落采取居住与生产基地配套建置的体制进行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将序数规律用于排列组合城市建筑群,
使古代城市布局向规格化发展 • 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对“道”的追求,对规律 和事理的追求
24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是一部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级差别和对立。
21
3. 西周都城
• 周原: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周人早期活动根据地。 宫殿、庙宇、住宅、手工业作坊、窑藏、墓葬遗址 • 丰京、镐(hào)京:尚未探明; 有瓦片文物,比殷商草屋顶进步
• 洛邑:现洛阳城下,尚无法探明
22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1.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
10
(3)国、邑、都、城:
国——夏前龙山文化时期,“万国时期”,由原始部落集结而成, 有防御设施。 夏:分封的诸侯国、商:附属国、周:诸侯国 都——都城: 《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凡是城邑有先君之主宗庙的,才能够称为“都”,也就是“国 都”、“京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建筑都城,称为“城都”。 都,后来又引申为“大城市”代称,俗为“都市”。
23
(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象、数、行、意
• “象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吴王建都阖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发天地,建成大城,有陆门八,
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 • “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得形势之胜便也”,由象天法地演变而来。即对现状地理环境有意象 性的分析,不等同与风水学
作坊规模较大,说明手工业
发展较好。 D 都城规划的延续性。
16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殷商最后一座都城。
河北安阳小屯,洹河南岸。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示意图
17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示意图
东面带状宫殿群,建筑平面 形式多样;朝西向水。 不规整的宫殿建筑群,推测
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8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城廓图”
9
(2)城与市:
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
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 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 的交易场所。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7
1. 基本概念辩析
(1)城与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的区别: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
33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34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35
1、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2、周代都城的特点?
3、《周礼·考工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解释“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5、《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影响?
36
谢谢!
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纵街,九条横街,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 前临外朝,后通宫市,
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26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明•《三才图绘》“国都之图”
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
• 城市化:20-25个5k城市居民+7至10w总人口的城
市聚落,40+较小规模的城市聚落。 • 城市化水平:4%-4.5%(上述数据来源见备注) • 城市特征: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 十分重要的位置。 • 城市外围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 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 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
31
• 关于道路制度
• 按等级确定道路宽度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 关于建筑技术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 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墓地在城外,分区明确
手工作坊在城外,分区商贸的早 期发展。
15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郑州商城隞(á o)平面图
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地处 黄河交通要塞。 地势较高,勘察技术发展。 A 方形平面,东北缺角。 B 宫殿较西亳大,宫殿以土台 为基,且普及化。 C 墓地、手工业作坊仍在城外;
• 早期城市的特征: (1)非连续性变化、兴起和衰落
(2)规模较小,一般在1万人左右
(3)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权力结构
5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史就是人类的文 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 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 经济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0页
• 《周礼·考工记》的内主要容: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上)
第四章 攻金之工 第六章 设色之工 第八章 抟埴之工
第三章 攻木之工(下)
第五章 攻皮之工 第七章 刮摩之工
25
• 关于造城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
27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周王城布局示意
商周时代的城市
周王城布局示意
29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周王城布局示意
30
• 关于土地制度
• 井田法:源于原始社会,完善于西周 以九夫为井,方一里为一井,方十里为“成”,即百井;方百里为 “同”,即一万井;构成井田体系。 • 规整的形制,周礼式都城的基础
为御苑遗址(纣王)。
商崇尚迷信,可能反映在规 划上的盲目性。 大量殉葬坑,统治者的残暴 学者认为,商代城市是中古
城建史的走向歧路的时代。
18
城市建设史 河 南 安 阳 殷 墟 东 部 宫 殿 群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19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占卜甲骨片
20
殷商时代的城市小结:
11
邑——原意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没有决定国家大
事的形状权力。在战国时期又引申为地方性质的“县”。建造“城
邑”,称为“筑邑”。 城是“都”和“邑”的统称,以规模区别。
12
2.商·西周时代的城市实例
说明:商·西周时代的城市遗址较少:历史久远、建筑材料局限.
(1) 尸乡沟城址 (2) 郑州商城 (3) 盘龙城 (4) 安阳殷墟 (5) 西周国都
13
城市建设史
商代都城迁移示意图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14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尸乡沟城址平面图
推测为西亳(bó) 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 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 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不规则长方形,原始状态。 正南北向,背山面水格局。 南北、东西正交路网,原始状态 宫殿区小城(1号)+2座小城, 城中城格局。
6
二、中国城市的起源
•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 ”
《轩辕本纪》(唐代王瓘):“黄帝筑邑,造五城” 《论贵粟疏》(西汉晁错):“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 《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鲧作城郭”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夏鲧作城”
32
• 小结 • (1)《周礼· 考工记》将等级制度思想全部贯穿其中规范化、程式化,
形成古代城市的严整与韵律感。
• (2)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 “礼”与“乐”—— 代表秩序与韵律 本质: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 • (3)原始的祭祀观念影响到古代城市规划
祭祀建筑在城市中的显赫地位,并体现当时高度的环境规划水平
城市起源学说 中国城市的起源
商、周时代的城市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3
一、城市起源学说


防御说
社会分工说 私有制说 阶级说 集市说 地利说 宗教说
• 1、从狩猎、采集到饲养家禽 • 2、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的出现 • 3、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4
• 早期城市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第一、第二次社会分工的产生 (必要前提) 第二、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