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一)先秦两汉——萌芽发展期⑴文论资料都是片段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

⑵文论、艺术论、诗论、乐论,往往混同并结合一起。

⑶以儒道两家理论最突出。

⑷先秦诸子和诗骚传统为中国文论奠基。

⑸汉代出现了若干单篇论文,但论述范围较窄,大概就一部书或一篇作品或一种文体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围绕诗、赋这两种文体的讨论而展开。

⑹“依经立意”是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强调作品的政教作用、功利目的。

而反对谶纬之学与虚妄之言,体现了追求“真美”的文学倾向。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繁荣期⑴不再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教的功利性,对“文”的认识已接近今天的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⒈爱好强烈的情感表现,如曹植说自己“雅好慷慨”(《前录序》)、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⒉重视语言文辞的形式美,如陆机说“遣言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诗品》)。

⒊欣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如陆机说“赋体物而浏亮”(《文赋》),刘勰在《文心雕龙》特列《物色》篇论述文学创作与自然风景的关系。

对于自然景物描写的欣赏,与要求诗歌语言流畅明朗,这二者结合起来,便具有了意境说萌芽的意义。

⑵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

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文学理论的单篇论文,且产生了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名著。

研究范围扩大,不仅讨论了作家还讨论了很多文体和问题。

⑶“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

⑷南朝骈文理论大发展。

(三)唐宋——深入开掘期⑴文学理论资料超过以往各代总和,诗话、词话大量产生,唐宋人自选诗词选本量很大。

⑵唐代强调政教作用的理论再次兴盛,而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的理论同时发展。

⑶唐代诗歌批评迅猛发展,诗、文批评分道扬镳。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历代文论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独特的国情。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民族特色:
1.崇尚文学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道德的启示。

文学被视为一种表达道德观念和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娱乐。

2.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反思。

3.注重审美与情感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通过艺术手法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

4.崇尚典故和传统:古代文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古典典故,以传承传统文学的精华。

5.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应该对人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6.注重修辞和意境: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注重修辞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尊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浓厚国情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先秦1、诗言志“志”在先秦时一般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泛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等。

唐代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诗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显著的区别。

2、孔子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主要见诸《论语》,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乐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而忽略其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第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第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即“中和”之美,即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提出“兴观群怨”说,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托物兴辞”,“观”是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第五,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提出“辞达而已矣”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论雅乐与郑声。

反对郑声,提倡雅乐,崇尚雅正。

3、孟子的文艺思想(“知言养气”说)主要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

提出“知言养气”说,即“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意思是,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真正有美而正的言辞。

4、庄子的文艺思想(“得意忘言”说)首先,崇尚自然、反对认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核心,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其次,“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第三,“得意忘言”说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认为语言具有局限性,对后世“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外之旨”、“意在言外”等理论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

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

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意象、才情、典故等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2、道家文化3、佛家文化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1、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觉妙悟式思维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1、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

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墨家对礼乐完全持否定态度。

墨家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反对礼乐,提出“非乐”的主张。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

三、先秦文论概况文学观念的起源:第一、最早“文”的含义是修饰之义。

第二、由广义的“文”过度到文化之“文”的关键式人物是孔子。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注重立言: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读者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立言”的价值和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作品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历史传统的。

2. 概括明确: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简练、概念明确,注重内容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

文学理论家们往往采用简单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文学作品,使理论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这种明确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 重视情感: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表达和描绘。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只有当作品情感深刻、真实并富有情趣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因此,在文学理论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4.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历代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文艺作品被认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则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文赋》、《朱子文治论》等文学批评著作。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的简要介绍:
1. 《文心雕龙》:南朝齐时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包括对于文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创作方法等内容。

2. 《齐民要术》:南朝宋时的贾思勰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和经济论著,也涉及到文学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文学的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3. 《文赋》:唐代文学家杨凝式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赋和诗的理论著作之一,系统地探讨了赋的艺术特点、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等。

4. 《朱子文治论》:宋代朱熹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部权威的理论著作,论述了文学的价值、创作的方法、文字的修辞等内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成都有重要的贡献,对后来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创作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

班固、王逸的矛盾正是汉代儒家思想矛盾的反映。

另外,班固、王逸以儒家思想为尺度原则对屈原作品作出的评价,都无法看到《楚辞》神奇诡异的浪漫主义特征,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的局限性。

4、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哪些内容?答: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构思的初始阶段,要“收视反听,耽思徬迅”,即内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构思)。

对构思之议题做到深思熟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维度上收索物象,形成素材。

这一阶段是精神的虚静和活跃。

构思极致状态的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照晰而互进。

”随着心中物象的联翩出现,所需表达的情思也由朦胧而清晰。

陆机的描述真实德反映了艺术构思情感性的特征。

整个构思过程也必然结合着语言,随着情思的活跃,前人优美的辞句,也不断涌上心头,激发想象,活跃的想象必然带来语言的通畅。

所以作者说:“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

”构思过程有艰涩与流畅之分,这实际上是灵感状态的表现:“或操瓠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

艺术构思的总体要求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创造出新颖别致的意象。

5、简述《文心雕龙》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内容。

答:《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周”之名,全书是研究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著作。

它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古代文论中独树一帜。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

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

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问题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中又有“文”“笔”之分。

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文学创作、文学构思以及鉴赏等等文学理论文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论述的整体。

《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

这五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6、简述《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基本内容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7、《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结合战国、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

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8、比较韩、柳古文思想的异同。

答: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韩愈由于不顾流俗的訾议,抗颜而为人师,在当时就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知名古文家如樊宗师、李翱、皇甫提、李汉、沈亚之等,或为朋友,或为受业弟子。

而孙樵则为再传弟子。

他们或者趋尚艰涩,或者惟能平易,或者只求奇异,一般成绩不大。

诗人张籍、元稹、白居易等在文章方面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韩愈和古文运动的影响。

晚唐皮日体、陆龟蒙、罗隐等人的讽刺小品,文学价值较高,则显然是在韩柳古文影响下的一个发展。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

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

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

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同上),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

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

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

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称、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

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

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古文运动提倡“道”和“道统”,维护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士所利用,这使古文即散文蒙上浓厚的封建说教的色彩,逐渐走上陈陈相因,腐朽僵化的道路。

但是韩柳的创作实践,不仅是为了“传道”或“明道”,更重要的还是以古文鸣不平,反映一定的现实社会内容,这样就起了积极的影响。

韩柳以后古文有了更广阔的园地,许多古文家用它来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也使之成为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古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