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27)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对实验操作不熟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适时提供额外的解释和演示,确保学生理解。课后,我将通过作业和测验来评估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实例和练习;对实验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机会和个别指导;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将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此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需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验操作环节则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并在实验后进行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先介绍溶液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溶液,让学生直观感受溶液的多样性。
2.接着讲解溶解过程,通过实验演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3.然后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鲁教版初中化学五四制九年级全册《9.4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案 (1)
鲁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鲁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粗盐提纯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物质溶解性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结晶的方法,知道如何对粗盐进行提纯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结晶的方式、提纯粗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学风,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流程: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
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
教材预览的第5小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学变化的元素守恒观。
任务二:认识溶解度曲线。
1.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天地8—2。
2.学生展示:查一查:查一查课本第37页溶解度曲线,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想一想: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
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022年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英东中学的陈国聪,我讲授的课题是“溶解度〞。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拟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拟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到达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学法指导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到达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四、教学设计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35《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突出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应以多种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下面我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几点体会。
一、案例“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与处理一学情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二教学内容《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即通过几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挠跋煲蛩靥逖榭蒲 骄康墓 萄 翱蒲 骄康姆椒ㄒ约岸允笛樘跫 目刂啤?2、收集材料、调查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比较的方法。
科学知识与技能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海水“制碱”(第1课时)
NaHCO3 + NH4Cl
②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③向析出NaHCO3的母液中加入研细的NaCI,还得到另一产品 NH4CI固体。
思考:侯氏制碱法优于氨碱法之处是什么?
侯氏制碱流程:(联合制碱法) 回收吸收长处
避开污染短处
总结: (1)氨碱法优点:原料经济易得、CO2和NH3可回收利用,
艰苦的探索历程
1921年10月侯德榜接受了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毅然从美国启程 回国,决心自己开发制碱新工艺, 经过600多次研究实验,分析了 2000多个样品,历时5年,1926年用自己的方法生产出了纯碱,并于 1942年改进并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本可以高价出售这 一专利而获得巨额财富的侯德榜却把它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 享这一科技成果,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物质:a.盐酸 b.熟石灰 c.纯碱 d.食盐;请
选择合适的标号(a~d)填空。
(1)少量存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 a ; (2)常用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b ; (3)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是
c。
【迁移训练3】(2019春•大丰区校级月考)选择下列物质 的序号填空:①小苏打 ②熟石灰 ③石灰石 ④苛性钠 固体 ⑤稀盐酸 (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② ;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 ⑤ ; (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的 是① ; (4)通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 ③ .
碳酸氢钠俗名小__苏__打_,又称_酸__式__碳__酸__钠,是一种__白___色 __粉__末__状__晶体___能___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用途。在灭火器里,它是 二氧化碳发生剂;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说课稿
课例研究长)帮助幼儿记录,布置于活动室中。
通过画与话相结合,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扩大了。
如散步、参观、游玩时好看的风景,有趣的事件都可变成定格的画面,成为幼儿讲述的材料,每天教师可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开展“想到什么就说”、“看到什么就讲”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家园配合逐步培养起来的,这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在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中,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主动学习,乐于用“百种语言”表达,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孩子一生受益。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
下面我将从以下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即温度的降低或升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溶液的形成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溶解度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将合作的对象是普通中学的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并初步具备了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形成等方面知识,而溶剂——水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但对于形成溶液时的温度变化不了解,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心理上,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学习熟悉的物质更有兴趣和信心。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相关知识,学会其操作方法。
(2)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_1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分配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而第二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灵活。
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
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认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楚“度”的重要性。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2句话。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情况。
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一些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识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训练,学生将学会运用化学溶解性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化学溶解性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师生互动,引入化学溶解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介绍溶解性原理及相关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表现。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分析: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特点,并探讨其原因。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溶解性应用,如化学清洁剂的选择、药物的溶解等。
6.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次训练的收获,检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思考如何提升化学溶解性的运用能力。
7.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表现和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
初中化学九年级鲁教版《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精心整理初中化学九年级鲁教版《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 1.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水)制得了量?(1)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20℃的溶解度范围 大于10g
1~10g
0.01~1g 小于0.01g
代表物质
KNO3 、NaCl KClO3
Ca(OH)2 CaSO4 Ag2SO4
CaCO3
二 师生互动,共学新知
例4. ①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话是否正确?
× 通常所说的不溶物即难溶物,溶解度<0.01g。实际上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②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_难_溶_物质。
120 110
增大大的物质。如:KNO3
100 90
(2) 蒸发溶剂结晶法
80 70 60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 质。如:NaCl
50
40
30
氯化钠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0
(3) 升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的物质。如: 熟石灰
温度(t)
(X)未指明是否饱和
(4)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X) 没有单位:克
(5)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将40gNaCl固体,放入100g水中,
充分搅动,只溶解了36g
正确
师生互动,共学新知
二
(三)固体溶解度的意义 氯化钠在20℃是的溶解度是 36g。 ①M质=36g, m剂=100g , m液=136 g; ② m质:m剂:m液 = 36:100: 136;
100
硝
90
酸
钾
80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 硝酸钾等
2024年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
2024年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
我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放映地球"水球"图片,暗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复习水的组成引入。
2、分子特征的探究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按照课本的体系,以常见的宏观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引起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水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溶解性》,这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溶解性及其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二是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二是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能溶解在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讲解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并采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从而体验和认识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四、知识总结和归纳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并提供相关的解释和定义。
五、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答,深入实施化学知识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设计合适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能力。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今后教学改进的建议。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设计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设计说课稿《溶解度》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_lt;引入课题_gt;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3. 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在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压力)。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溶解度曲线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
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实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
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
的限度。
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
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
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
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
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相关汽水
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理解,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
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理解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升了,对学生的水平要求
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相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
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
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使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
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理解,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
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实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
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
环节实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升,小结作业,层次分明,
重难点突出。
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
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
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
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
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实行实验。
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
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