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
《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
《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摘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作品是备受肯定的。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主题和内涵,而更主要的是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心安排的叙事策略。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创造了叙事艺术之最,为世界所认可。
本文将着重从叙事策略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叙事策略;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喧哗与骚动》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本难以理解的书,也正是由于其讳莫如深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但它的成功不只在此,更重要的是作者娴熟多样的叙事技巧的运用和精明的叙事策略的安排。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多有创新,成功运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本文将主要从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三方面来解读作品,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角度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的最明显也最成功的叙事策略就是叙事角度的变化,主要是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馁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介绍作品的创作时曾经做了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由于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要先安排一个傻孩子来讲述,可是这样一来故事就无法讲清楚,因此还要换一个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但这样也还是没有表达清楚,所以就再次换人换角度地讲述,最后还是不满意,于是作者决定将三部分串联起来,将欠缺之处用自己的口吻来表达。
我们可以结合作品来理解,小说第一章是班吉对外界无意识的认知,其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混乱的、无意识的,倘若没有补充,读者根本无法理解。
第二章是昆丁讲述自己的感情世界,家族日益衰落,但是他又毫无办法,无奈而失望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第三章是杰生的叙述,他是南方旧秩序的代表,因此叙述已经能够比较清晰。
最后一章是黑人女奴的角度来叙述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解除困惑。
二、叙事时间(一)顺序。
顺叙,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是自由的,可以是根据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来叙述,也可以先叙述故事发生的结局,然后叙述原因,还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进补充的内容。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代世界文学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
它被公认为美国历史小说的奠基作,并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著名的语言大师、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就将它评价为“意识流小说的最伟大的代表作”。
[1]本文以美国历史小说大师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小说中文本和叙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小说隐藏在情节背后的深层意蕴,其次进一步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尤其是时间观念和空间关系。
以此为基础,探索这部作品深刻的内涵,挖掘其文化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展示出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和创作缘起,着重分析了《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体系,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叙事角度的研究,考察作者如何运用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的切换来完成叙事的过程,为读者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第三部分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叙事特色的分析,解读了两种基本叙事手法的差异,指出小说各章节之间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第四部分通过《喧哗与骚动》的具体实例分析,总结了福克纳小说的三个显著特征,即主题上的宗教性、描写上的自然主义以及主题的多元性。
不难发现,福克纳在对小说进行客观的记录与冷静的陈述时,仍旧融入了他的强烈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从而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种超越现实的宗教意蕴使得小说更加神圣、崇高,达到一种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而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叙事手法则又保留了乡村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感。
正是这些创作理念的巧妙结合,使得《喧哗与骚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小说中所使用的时间观念也不尽相同,随着叙事的发展,时间在叙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喧哗与骚动》在时间问题上却始终采用不断变化的视角。
《喧嚣与骚动》中时序颠倒叙事的运用新探
第40卷第6期2019年6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40No.6Jun.2019《喧嚣与骚动》中时序颠倒叙事的运用新探张香萍(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摘要: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嚣与骚动》就是其独特思想艺术和创作技巧的最佳诠释.这部小说熟练运用意识流写作中的时序颠倒叙事手法,描绘出一部完整的没落贵族家庭的悲剧,其时序颠倒叙事手法在意识流写作技巧中的巧妙运用是该小说有力展示主题思想内容的有效艺术表现方式.关键词:喧嚣与骚动;叙事结构;时序颠倒叙事;运用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6-0014-02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是意识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从完成时起就争议颇多,喜爱者将小说奉为传世经典,也有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
自从《喧哗与骚动》问世以后,许多小说评论家都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研究角度和方位也很全面,其中,其叙事策略独特和叙述事件的顺序安排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家族悲剧思想的现实抒写«喧嚣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作品。
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式悲剧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老康普生嗜酒、懒惰,他的妻子自私自利,怨天有人。
老康普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昆丁坚守旧传统,对自己妹妹的尤为愤懑,在无力阻止妹妹结婚以后,他选择自杀结束生活。
次子杰生冷酷凶残,老康普生的第三个儿子虽然已经成长到三十三岁,但心智发育水平与三岁幼儿差不多,小说故事通过老康普丁三个儿子的独白进行叙述,凯蒂的堕落是小说故事叙述的中心,同时作者选择通过黑人女佣迪尔西的“有限视角”,对小说前三部分进行补充。
在小说中,老康普生家世显赫,曾经出现过一位将军,原来家境殷实,是一个典型的种植园主,可是家族到了康普森手里,仅有的只是一幢破败的房子,在小说中,康普森的职业是一个律师,但是他从不为自己的事业奔波,整日嗜酒、愤世嫉俗,老康普森的行为深刻影响着长子昆丁。
《喧嚣与骚动》中的写作技巧
《喧嚣与骚动》中的写作技巧《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杰作,其写作技巧独特且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角度叙述: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方法,分别用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如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角度,让每一个人讲他这方面的故事。
这正如发生一个事件后,新闻记者不采取自己报道的方式,却分别采访许多当事人与见证人,让他们自己对着话筒讲自己的所知。
这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2. 意识流技巧: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运用了意识流技巧,这种技巧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反映外部环境。
通过展现人物的思考、回忆、情感波动等,福克纳成功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物和故事。
3. 独特的章节安排:这部小说的章节安排独具匠心。
福克纳将小说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叙述者和时间点。
这种安排使得故事更加复杂,但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故事。
4.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象征和隐喻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哲学内涵。
例如,福克纳通过描写南方小镇的衰败来隐喻美国社会的衰落和困境。
5. 独特的语言风格:福克纳的语言风格独特且丰富。
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拼写错误来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和背景。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人物更加生动和立体,同时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和可信。
总的来说,《喧嚣与骚动》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福克纳通过这些技巧成功地呈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
这些技巧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喧哗与骚动》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该部小说以“失败的南方”为主题,述说着作者对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挫败的感受,传达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从而充分彰显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文章主要探讨了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从后现代主义、多视角转换、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将康普生家族没落悲剧直观展现于读者的面前。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视角转换”手法与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全知视角”不同,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则运用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变化叙事者角色,进而实现多视角转换。
由于多视角转换具有一定的多维性、复合性,不仅给读者们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通过三个儿子的内视角和女佣迪尔西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有关情节,以此加深读者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下:(一)内视角福克纳在小说前三个部分主要以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进行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讲述了家族内部发生的事件。
针对有着重要事件,福克纳又从多位叙事者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班吉是一位白痴成年人,叙事本应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然而却表现出感性、乐观的一面,尽管姐姐凯蒂做出了很多伤风败俗之事,但仍然关心爱护他,最后班吉也为姐姐的离家出走而感到难过。
其次,昆丁虽为这个庞大家族的长子,但因家族的没落也使他变得十分脆弱,深知无法阻止康普生家族走向衰败而选择结束生命。
第三部分中,杰森扮演偏执狂的角色,并且对周围人进行恶毒攻击,他蔑视班吉的白痴、昆丁的懦弱,由于凯蒂离家出走使其内心欲望无法满足而痛恨在心。
由此可见,通过采用多位叙事者内视角方式,可使读者们全面认识康普生家族的人与事,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二)全知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并非只采用内视角方式,还运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方式,其表现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女佣迪尔西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其家族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作出详细叙述。
论_喧哗与骚动_的多重主题与叙事结构_刘道全
第24卷第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Vol .24No .4 JOURNAL OF XUCH ANG UNI VERSITY No .4,2005[收稿日期]2005-04-25[作者简介]刘道全(1965-),男,河南信阳人,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论《喧哗与骚动》的多重主题与叙事结构刘道全(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它暗示了小说的多重主题:时间、死亡、人生如行走的影子、人生的虚无等。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叙述者的多角度叙述,二是故事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交错。
小说的叙述在不同的时空往来驰骋,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主题;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3-0065-03一《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
当初福克纳构思写这部作品时书名叫《黄昏》,显然这个有象征色彩的书名,暗示康普生家的没落衰败。
可福克纳为什么要换成现在这个书名呢?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在《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当麦克白得知夫人死去的消息之后,说了这一段颇有哲理意味的著名台词:“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只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上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肖明翰说:“福克纳书名改为《喧哗与骚动》,无疑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感情因素,密切了同文学传统的联系。
它进一步揭示了处在没落和解体中的大家族的成员的痛苦和无奈。
麦克白在梦想破灭,一败涂地和家破人亡的境况中所显露的绝望和虚无主义,十分恰当表现出了美国旧南方的漂零弟子们在旧秩序解体后既不能退回到过去,又不能跟随生活前进的进退维谷心情和传统价值观念沦丧后,他们身上的虚无主义。
《喧哗与骚动》中的疯癫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喧哗与骚动》中的疯癫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喧哗与骚动》中的疯癫叙事研究
研究背景: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描写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民的故事的作品,小说中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让人印象深刻。
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旋转使其成为拉丁美洲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一直在贯穿着一种具有疯癫色彩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描绘来自城市内部和外部的声音、人物和事件,使读者陷入了一种错位感和不安感。
研究问题:
1. 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采用了何种疯癫叙事手法来传递城市人民的故事?
2. 作者采用这种叙事手法的意图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3. 这种疯癫叙事方式如何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解读?
研究目的:
探讨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喧哗与骚动》中采用疯癫叙事手法的目的和意义,阐述它如何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解读。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的疯癫叙事手法。
2. 符号学分析法:探求作者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所蕴含的符号意义。
3. 读者反应实证研究法:通过访谈和调查读者的反应和解读,探究这种疯癫叙事方式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
研究价值:
1. 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2. 为拉丁美洲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3. 对疯癫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文学中的意义进行探究,丰富文学理论研究。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非理性叙事与疏离主题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非理性叙事与疏离主题解长江【摘要】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非理性叙事主体的解构和非理性亲情关系的梳理表明:班吉作为开篇的叙事者虽然令人费解,却揭示了异化的社会现实;昆丁的梦呓语叙述暗示了亲情隔阂及个体与时代的疏离;小说人物的非理性亲情关系反映了工业社会的人际疏离,群体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与异化.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要求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重视有关人类困境的哲学思考.【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6【总页数】3页(P760-762)【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非理性叙事;人际疏离;生存困境【作者】解长江【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
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20世纪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小说以美国南方杰弗生镇为背景,讲述了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
书名《喧哗与骚动》源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1]。
这一绝妙构思既表明小说与文学传统的联系,又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美国南方贵族在经历旧秩序解体、传统价值观念沦丧时所表现的虚无主义。
“福克纳作品人物的独白和作为讲述者自己的独白相互交错,沟通着过去与当下。
读者若要弄清福克纳究竟在表达什么并非易事”[2]。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独白体现了作者的非理性叙事策略,深入研究福克纳小说的非理性叙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非理性叙事深刻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疏离主题。
一、非理性人物独白揭示疏离主题福克纳认为,人们除存在理性的意识流外,还存在着非理性和无逻辑的意识流。
解读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和策略
解读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和策略作者:赵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运用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
本文试图从该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空间三个方面来解读福克纳高超的叙事手法和策略。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叙事手法;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68-02《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同时也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也是由于这部小说充分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手法和精心安排的叙事策略。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描写了作为南方种植园主的康普生一家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该书选择了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天分别作为每一章的标题,并且由四个不同的人物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来讲述该作品的中心人物凯蒂的故事。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非常难懂的书,究其原因,是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内容和情节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布置。
本文试图从《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空间三个方面来解读福克纳高超的叙事手法和策略。
一、叙事角度《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运用的最为明显的一个叙事角度的变化,即全知视角和馁视角相互结合的叙事方式。
福克纳在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时候曾经说过:“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能更加动人。
可是写完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把故事讲清楚。
我于是又写了一遍,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讲,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
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了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的角度来写。
还是不理想。
我就把这三个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来加以补充。
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多视角叙事
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多视角叙事《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多视角叙事手法而闻名。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意识流的表达,福克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让我们深入探究人性、家庭、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层面。
多视角叙事在文学创作中并非罕见,但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运用堪称精妙绝伦。
小说分别通过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班吉、昆丁和杰生,以及黑人女仆迪尔西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视角的局限性,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角度。
首先来看班吉的视角。
班吉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的思维和感知是混乱而模糊的。
福克纳通过班吉的视角,呈现出一种原始、直觉的世界。
班吉的意识流如同没有经过筛选和整理的信息洪流,他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是模糊的,记忆也是零碎的。
然而,正是这种混沌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
比如,他对于姐姐凯蒂的依恋和对失去她的痛苦,都以一种本能的、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昆丁的视角则充满了哲学思考和内心的挣扎。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知识分子,昆丁对家族的没落和道德的沦丧感到极度的痛苦。
他的意识流中充斥着对时间、荣誉、贞操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纠结。
他试图通过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准则来对抗现实的混乱,但最终却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昆丁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奈和绝望。
杰生是一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人物。
他的视角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和贪婪。
杰生对于家族的情感几乎完全被金钱和利益所扭曲,他对凯蒂的怨恨以及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冷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现实磨灭了人性的形象。
通过杰生的视角,福克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弱点。
而黑人女仆迪尔西的视角则为整个故事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在这个充满悲剧和混乱的家庭中,迪尔西始终保持着善良、坚韧和宽容。
她的视角以一种平实而坚定的方式叙述着家族的兴衰,她的存在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慰藉。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一生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 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
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更是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业内取得一致好评。
福克纳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康普生三兄弟的遭遇,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完美的描述了衰落的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的精神堕落。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是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西方文坛上被称做“现代的经典作家”[ 1] 。
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 描写了两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和各种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变化。
他是美国“ 南方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29年出版的《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无疑是最富有实验性与创造性的作品之一,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首次尝试多重叙述视角的叙述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与逼真感。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
前三个部分,各由康普生三兄弟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
通过每个人物的意识屏幕向读者提供了一些零碎的材料和模糊的事件, 并成功地将三股意识流汇聚一体, 在纷乱与混浊的叙述中道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整个故事以康普生家族唯一的女儿凯蒂为中心,纪录了康普生三兄弟对他们的妹妹失去童贞的反应。
福克纳曾说,《喧哗与骚动》是“两个女人的悲剧:凯蒂和她的女儿小昆丁。
”[ 2]事实上,故事的中心只有一个,即康普生家族的女儿,凯蒂.康普生。
整个故事记录的都是她的三个兄弟对她失去童贞的不同反映。
小说的开头,读者被引入到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的世界。
刍议《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结构及母亲形象
ywjszxk@《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小说,作者采用复合式叙事结构叙述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在前三章通过不同主人公的叙述,形成整部小说的故事框架,再在后面部分中对一些内容加以整合,将故事补充完整,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使整部小说的可读性与探讨性更为突出。
康普生太太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典型形象,她性格懒惰、自私,缺乏仁爱的精神与女性的温柔,即使对自己的孩子,她也没有多大爱心。
这一母亲形象给她的孩子带来了较大影响,使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在《喧哗与骚动》中,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
他的妻子自私、冷酷,整天处在一种怨天尤人的状态中。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着南方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对她爱恨交加,最后竟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
三子班吉是一个白痴,33岁时只有3岁小孩子的智商。
小说内容以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为主,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
凯蒂是全书的中心,作者虽然没有将她的观点作为中心的单独章节,但小说中所发生的故事都与她息息相关。
她是一个放荡的女子,年少时与人约会,怀孕之后不得不与另外一个男子结婚。
婚后被丈夫发现隐情而遭抛弃,最后凯蒂只得把私生女寄养在母亲家,独往大城市闯荡。
这部小说实际上讲述的是家族温暖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这个家族的自尊与体谅逐渐消散。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结构《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复合型形式,主要体现在故事的时间、空间不断地转换、交错,以及叙述者多角度地叙述上。
在小说前三章中,叙述者本身就是一个被叙述的个体,因此他自己也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部小说的前三章叙述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尽管很多人认为班吉的叙述是客观、可靠的,但我们必须承认,他的叙述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源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在昆丁与杰生的叙述中,这种感情色彩也有所体现。
《喧哗与骚动》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时序颠倒与空间转换交错现象。
《喧嚣与骚动》的叙事研究
《喧嚣与骚动》的叙事研究喧嚣与骚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寻求自我表达和社会体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许多声音和动荡,它们成为人们视野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喧嚣与骚动不仅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叙事的角度探究喧嚣与骚动的特征、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而探讨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喧嚣与骚动现象。
一、喧嚣与骚动的特征1. 多样性喧嚣与骚动的类型和形式十分丰富。
比如,有人们在嘈杂的市场场景中喧嚣吆喝、有商家在商场里高声促销、有人们在运动场上欢呼雀跃、有示威者在城市街道上举行游行……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喧嚣和骚动。
2. 短暂性喧嚣与骚动大多是短暂性的,不是长时间持续的状态,比如商场促销、节日庆典和运动比赛等等。
3. 自由度人们很难在喧嚣和骚动中完全受到掌控,这种现象往往是自由的,人们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二、喧嚣与骚动的作用1. 传递信息喧嚣与骚动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可以快速、高效地传递信息并在社会中产生共鸣。
2. 牵动情感人类社会主张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骚动和喧嚣中,人们往往会更多的感性地对待和体验自我和社会。
喧嚣与骚动可以调动人们身体和情感上的多样的体验和情绪,使人们感觉更加兴奋和愉悦。
3. 促进社交大多数的喧嚣和骚动活动都是集体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以社会性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建立友谊和社交关系,增加人际交往的密度和深度。
三、喧嚣与骚动的风险1. 社会风险在一些大规模的骚动和喧嚣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暴力事件或人群踩踏等不可预料的风险,这些风险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 心理风险由于喧嚣和骚动往往会激起人们的情绪和感情,因此可能会对某些人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情绪不稳定、焦虑、恐惧等等。
3. 个人风险在喧嚣与骚动中,个人往往会受到某些人群的歧视和攻击,甚至可能成为不良事件的目标和受害者。
四、如何应对喧嚣与骚动1. 组织管理对于大规模的喧嚣和骚动活动,应该有足够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来监督和维护。
浅谈《喧嚣与骚动》的叙事研究
《喧嚣与骚动》的叙事研究《喧嚣与骚动》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唐·德莱弗斯所著的小说,出版于1986年。
这部小说与德莱弗斯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它采用了极具现代意义的叙事策略,回应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新颖叙事手法和主题。
一、非线性叙事《喧嚣与骚动》的叙事呈现采用了非线性结构,即整个故事是由几个不同的时间点组合而成。
这种叙事方式让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不仅注意当下的事件,而且思考事件的起因和后果。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主人公乔·兰德了从纽约的华尔街跳下,进入美国大厦进行搜查。
而在小说最开始的地方,读者并不了解兰德是谁,更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去大厦。
相反,小说以一个新闻事件的形式开始,描写了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男子从大厦上面跳下来。
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才会逐渐了解兰德和史密斯之间的联系。
二、多重叙述视角在《喧嚣与骚动》中,作者通过多个叙述视角来表达主题。
这种多重叙述的方式让读者能够对事件的全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比如,在小说的开始处,一个名叫瑞安的警探试图揭开史密斯跳楼事件的真相。
瑞安的叙述和一些第三人称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提示,让读者可以发现瑞安和兰德的关系。
而兰德自己的叙述则把他对自己的行为和背后的思考卖力地传达给我们。
三、新闻与小说的结合《喧嚣与骚动》的叙事方式汲取了新闻报道与小说叙事的优点,将真实事件和虚构的剧情结合在了一起。
小说开始的新闻报道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是故事中所描写的事件是虚构的。
德莱弗斯的这种手法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相互渗透,同时也呈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程度上的自由。
作者将“真实事件”和“虚构的剧情”相互拼接在一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真正内容。
四、“喧嚣与骚动”《喧嚣与骚动》的主题是“喧嚣与骚动”。
从小说中的事件来看,喧嚣和骚动的现象不仅仅是所描述的跳楼事件,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叙事策略
《 喧哗与骚 动》 的复调性叙 事策 略首先表 现在对 同一 主 题 的多视角叙述 上。有别于传统 小说 。 这部 作品 由四个叙述 者从 四个不 同角度叙 述 同一 主题 的故事—— 康普生 这个 曾 经显 赫的南方世家 的没落 。 作品的奇 特之处在于故事的第一个叙述者班吉是一个 白
实的仆人 , 迪 尔 西 的叙 述 明 显 不 同于 其 他 人 的 叙 述 。迪 尔 西
平。 他虽然在人间已度过 了3 3 年, 经历和见证 了家里发生的许 多事情 , 但 由于智力因素 , 他对这些经历和事情只有模糊 的印 象和记忆 。因此 , 以班吉的视角叙述的故 事显得杂乱无章 , 了 无头绪 , 是“ 痴人说梦” 。班吉对家族过去的显赫并不清楚 . 也 感觉不到这个家族正在一天天走 向败落。文本通过班 吉的心 理感受 、 情绪反应和呓语 , 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关 于这个家族 的过去和现在的零零碎碎的信息 。这些零碎 的信息虽杂乱无 章却内涵丰富, 极具隐喻色彩 。 在叙事艺术上 , 这一章主要是把
1 . 对 同 一 主 题 的 多 视 角 叙 述
面表现 了康普生 家族 的不 可避免 的没 落命运 ,其性格 和命
运的悲剧鲜 明地表征了家族走 向没落的悲剧命运。
作 品在 对 同一 主 题 的故 事 经 过 两 个截 然 不 同 的人 物 叙 述
之后 , 又由家族 的次子杰生叙述 。 杰生是家族蜕变中顺应潮流
痴 。 故事 开 始 时 他 实 际 上 已3 3 岁, 智 力却 相 当 于3 岁孩 童 的水
怀发迹野心 , 但 在现实生 活中却碌碌无为 , 一事无成 。他对家 族满怀怨恨 , 对 自己的前途也非常绝望。 他抱怨父母为 了送昆 丁去上哈佛 大学而不得不变卖家产 , 抱怨父母对 自己不公 . 抱 怨 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家产 。杰生 的抱怨从侧面反映了康普 生家靠变卖家产度 日的窘况和 日趋个 叙述 者 以不 同的 视角和语 气补充叙 述 了这个 家族 的故事 。作为 这个家族 忠
《喧哗与骚动》与《酒吧长谈》叙事策略比较
《喧哗与骚动》与《酒吧长谈》叙事策略比较文/连亭亭摘要:福克纳与略萨分别于1949年和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人均以工于小说技巧见长。
《喧哗与骚动》与《酒吧长谈》分别是两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两者的叙事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差之别。
本篇文章致力于比较两本小说的叙事技巧艺术,在多角度叙事、时空结构技巧等方面分析略萨对福克纳叙事技巧的吸收与发展。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酒吧长谈》;叙事策略福克纳是美国著名作家,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在艺术表现方面,福克纳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者,不愧于“小说技巧大师”的称号。
《喧哗与骚动》创作于1928年,是福克纳的经典作品。
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庭悲剧,全篇通过康普生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
略萨出生于秘鲁,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
《酒吧长谈》是略萨写于196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奥德利亚独裁统治时期为主要背景,集中展示了独裁统治下人们的生活,爱情等。
两者都在小说创作技巧上有所建树。
略萨曾多次坦承自己在小说技巧、形式方面的经验直接师承于福克纳。
在《酒吧长谈》中,译者将略萨所写《五光十色的国家》作为本篇小说的序,其中略萨曾这样提到福克纳,“在大学期间,我记得最牢的也许并不是在课堂上学的,而是从小说中学到的,从讲述约克纳帕塔法郡的故事中学到的”,“……我了解到,要很好的描述一个故事,就要求作者有着魔术师般的技巧。
我青年时代的文学榜样,如萨特,渐渐地褪了色,我现在不可能再去重读他的作品了,但是福克纳对我来说,仍然是第一流的作家。
……”足可得见略萨对福克纳小说结构技巧的学习与推崇。
《喧哗与骚动》和《酒吧长谈》作为两人的代表性小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借鉴以及略萨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喧哗与骚动叙事结构
喧哗与骚动叙事结构《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就像一碗混沌的汤,什么都有,但又难以理清。
看这本书,你得有点耐心。
别指望什么一目了然的故事情节。
书里的叙事结构像一颗翻腾的漩涡,几乎让人头晕目眩。
你说它乱吧,其实每个细节都有它的道理。
喧哗与骚动那种混乱感,似乎刻意要让读者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困扰与不安。
你看,福克纳用一种特别“跳跃”的方式,把一堆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给你一种每个人都在争取自己那一份“喧哗”的感觉。
首先啊,这本书叙事的方式特别“特立独行”。
它不像你平常看到的那种顺序明晰的故事,按照时间一件一件发生的事往前推进。
福克纳更喜欢用一种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让你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故事。
就是那种跳来跳去的叙事方式,跟看个回忆录差不多,上一秒你在A人物的视角,下一秒你就被带到B人物的脑袋里。
就像你开车穿越市区,忽然左拐右转,不知道啥时候又穿越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街道。
你得停下来想,等等,这到底发生在哪儿了?可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结构,就会觉得它就像是一根看似杂乱无章的线,串起了所有的故事,哎,它虽然乱,反而有了种“正经”的感觉。
再来说说福克纳笔下的这些人物。
你以为它们就是普通的南方小镇居民?大错特错。
这些角色不简单,他们每个人都像是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
比如说,书中的班戈特,他就像一个古老的树,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实际上内心却像被雷电击中的树枝一样,四散着混乱的碎片。
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你永远看不到尽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被过去的事捆得死死的。
福克纳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放大了内心的迷失感,你会觉得他们永远在一种“过去”和“现在”的夹缝里挣扎。
哎,像不像我们自己?每天都在追忆过去,又对未来感到迷茫?这些人物在叙事中展现的,是他们自己的混乱与骚动,但你又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的缩影。
福克纳特别擅长用各种声音,给你一种“喧哗”的感觉。
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在高声喊叫,你以为他们说的是真话,其实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
《喧嚣与骚动》中的叙事策略
摘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作品是备受肯定的。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主题和内涵,而更主要的是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心安排的叙事策略。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创造了叙事艺术之最,为世界所认可。
本文将着重从叙事策略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叙事策略;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空间
《喧哗与骚动》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本难以理解的书,也正是由于其讳莫如深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但它的成功不只在此,更重要的是作者娴熟多样的叙事技巧的运用和精明的叙事策略的安排。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多有创新,成功运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本文将主要从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三方面来解读作品,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角度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的最明显也最成功的叙事策略就是叙事角度的变化,主要是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馁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介绍作品的创作时曾经做了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由于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要先安排一个傻孩子来讲述,可是这样一来故事就无法讲清楚,因此还要换一个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但这样也还是没有表达清楚,所以就再次换人换角度地讲述,最后还是不满意,于是作者决定将三部分串联起来,将欠缺之处用自己的口吻来表达。
我们可以结合作品来理解,小说第一章是班吉对外界无意识的认知,其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混乱的、无意识的,倘若没有补充,读者根本无法理解。
第二章是昆丁
讲述自己的感情世界,家族日益衰落,但是他又毫无办法,无奈而失望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第三章是杰生的叙述,他是南方旧秩序的代表,因此叙述已经能够比较清晰。
最后一章是黑人女奴的角度来叙述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解除困惑。
二、叙事时间
(一)顺序。
顺叙,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是自由的,可以是根据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来叙述,也可以先叙述故事发生的结局,然后叙述原因,还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进补充的内容。
顺序一般来说,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在一部作品中,不必局限于一种叙述的顺序,可以将顺叙、倒叙、插叙有机地穿插进作品当中,根据需要适当选择,这样的安排可以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无论是设置悬念还是一气呵成,作者都能很好的把握,使整部作品在叙述方面高人一筹。
(二)时距。
一般来说,时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故事的时长,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时长。
这是时距大的分类,具体的还可以分为概述、场景、省略和停顿。
概述,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叙述,叙述时间短,故事时间长。
场景就是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等长。
省略,就是将叙述时间化为零,将故事时间放大。
停顿则相反,就是将叙述时间放大,将故事时间化为零。
《喧哗与骚动》中在时距的运用方面十分成功,第一章的时距采用了场景和省略的方式,班吉之恩能够将自己记住的事情展示出来,记不起的也就省略掉了,给读者一种朦胧的感觉。
第二章的时距主要采用停顿和概述,其中采用了很多意识流描写,故其中的停顿和概述较多。
第三章的时距采用了概述、场景及停顿。
其中在对话方面主要运用的是场景。
最后是采用的概述和场景,迪尔西的叙述清晰明了,读者一目了然。
三、叙事空间
(一)立体化。
一般我们在描述绘画的创作技巧时会用到立体化,后来这个词也延伸到了文学领域,用来表示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然后得到不同的印象,最
后由作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种立体的结构。
《喧哗与骚动》就像是将原本完好的绘画玻璃摔碎后重新组合。
因为它并不按传统来讲故事,而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故事不同的侧面,最后统一起来,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
(二)蒙太奇式。
蒙太奇一般是用来形容电影电视的创作技巧的,但是后来逐渐也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主要指在叙述一个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从一个画面切换到另一个画面,形成一种不连贯的空间。
《喧哗与骚动》在整体上都使人感到凌乱无序,四个叙述者,而且还在不停地变换,叙述的视角和叙述的事件也在变换,但是详略还是很得当的,整部作品都是错落有致的,层次也很鲜明。
四、小结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同时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奉为经典作品。
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表现在内容和主题上外,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创作手法的奇特新颖上。
作者的叙事策略不仅巧妙而且精明得当,使得整部作品成为读者的最爱,除了本文所分析的三方面叙事技巧外,还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