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巴壶:见证汉藏文化融合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以汉藏、回藏关系为例
《西藏科技》2020年9期(总第330期)人文社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以汉藏、回藏关系为例单增卓玛(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并于其后进一步完善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做出的新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式提出后,习近平总书 记又两次做出了新的论述,总书记分别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 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 亲、守望相助”。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藏民族理论1民族交往交流交通理论在西藏的实践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上的人民便已经和 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 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 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遗产。
这些史前文化的历史遗迹,说明了从史前时代 开始,直到早期金属时代,青藏高原古代部落就与外 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古道是西藏文化与周边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跨越西藏高原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是历史上贯 穿我国整个中西部地区、乃至于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 和文化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 延伸,对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 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乃至于国际间的交流合 作,都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千百年来,随着古道上的使团往来,商旅不绝,西 藏逐渐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这些马帮、使团行 走在这些险峻的道路上,架起了一道西藏与祖国内 地,乃至尼泊尔等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桥梁。
一批批使团在这古道上往来跋涉,形成了金玉绮 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局面。
大量的中 原乃至印度、尼泊尔的工艺精品源源不断传入西藏,包括瓷器、玉器、珐琅器、象牙雕等。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汉藏文化交流研讨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汉藏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交流史上的瑰宝。
自古以来,汉藏两族就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藏文化交流互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汉藏文化交流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汉藏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
一、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汉族和藏族就已经开始了友好往来。
据史料记载,藏族人民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逐渐形成了与汉族人民密切交往的格局。
在汉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两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1.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教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很快在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藏族地区,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藏两族在佛教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藏佛教文化。
2.语言文字的交流汉藏两族在语言文字方面也进行了广泛交流。
早在唐代,藏族人民就开始学习汉字,许多藏族学者精通汉文。
在元、明、清三代,藏族地区的教育逐渐汉化,使得汉藏两族在语言文字上的交流更加密切。
3.艺术、科技、医药等方面的交流在艺术、科技、医药等方面,汉藏两族也进行了广泛交流。
如唐代的“吐蕃艺术”就是汉藏文化交流的产物。
此外,藏族人民在建筑、天文、历法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汉藏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汉藏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藏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藏两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给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024年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真题及答案1.瓷器的全球流动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
(单选)()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
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
(单选)()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
(双选)()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二)瓷器影响世界(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
(单选)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材料一: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
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6)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其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多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____。
浅析罗家遗址青铜壶(M2:2)
浅析罗家遗址青铜壶(M2:2)谢振斌;冯六一【摘要】@@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乡的中河西岸,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巴文化遗址.200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罗家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物,其中以青铜壶(M2:2)最为珍贵.【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58-61)【作者】谢振斌;冯六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乡的中河西岸,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巴文化遗址。
200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罗家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物,其中以青铜壶(M2:2)最为珍贵。
出土时器物的表面被泥土和土锈层包裹,只有个别部位露出纹饰,清洗除锈后,壶体表面纹饰呈现出来(图一、图二)。
青铜壶(M2:2)表面纹饰采用阴刻加装饰工艺,内容为狩猎和饲养宠物图,纹饰非常精美,布局井然有序,可视为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所创造的艺术珍品之一,是探索四川地区的巴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青铜壶的形制青铜壶(M2:2)通高33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9.6厘米,圈底径10.5厘米,圈足高2厘米,壁厚2.5厘米。
壶体为:微侈口,束颈圆腹圈足,肩腹无明显分界,肩的两侧有一对兽形铺首衔环耳,口沿壁加厚至4厘米,其宽1.5厘米。
二、青铜壶纹饰壶通体阴刻纹饰,纹饰阴刻线采用铅锡混合物加以装饰,因装饰材料矿化,局部脱落使纹饰显示不清晰。
壶口沿纹饰刻在加厚层上,为一圈斜角云纹带,颈部刻四个垂叶纹并相连,内刻两支背对的凤鸟纹图,颈部图案与口沿的斜角云纹带相接。
在颈与肩交接处,刻有一圈宽约1厘米的斜角云纹带。
壶肩铸有一对铺首,铺首为兽头,兽嘴衔一活动环,环的两面刻一圈斜角云纹带(图三、四)。
腹部纹饰主要为狩猎和饲养宠物图,图案采用弦纹构成的矩形框,在矩形框外周刻有菱形纹、四瓣花纹、牛头纹和如意纹等作为矩形框的界带和装饰点缀(图五)。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霍巍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1)001
【摘要】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总页数】6页(P8-12,66)
【作者】霍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相关文献】
1.论西藏考古新发现的吐蕃石狮及其造型艺术特征 [J], 余小洪;岳燕
2.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原始文化——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初论 [J],
霍巍;李永宪
3.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 [J], 霍巍
4.西藏高原远古葬俗的考古新发现 [J], 霍巍
5.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乾隆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以2875万成交
乾隆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以2875万成交
作者:
来源:《投资与理财》2018年第10期
這对乾隆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在去年中国保利秋拍以2875万元成交。
瓶为一对,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底心以松石绿为地,中心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这对贲巴瓶作为乾隆御窑精品,亦应是清宫礼佛之供。
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除了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还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
史上最贵的10只贲巴瓶
史上最贵的10只贲巴瓶贲巴壶乃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所用法器。
其名贲巴,在藏语中是瓶的意思。
器物原型应为唐宋以来常见的军持。
多呈宝塔形,小口、直颈、圆腹下带托,有流。
顺治入关之后,为笼络僧侣,维持蒙藏地区的统治与安定,满清历朝皇帝都尊奉藏传佛教。
康熙时期,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质贲巴壶,并以此赏赐藏、蒙等地宗教领袖。
进而各地寺院庙宇。
《泰安县志》就记载,乾隆在朝祭泰山岱庙时,曾进献过贲巴壶。
乾隆时期,贲巴壶除延续康熙时期的宝塔形之外,还有一种上部瓶口形似磨盘的贲巴壶。
这种器型烧造时间不长,乾隆时期出现,嘉庆之后就不再烧造。
与这种磨盘口贲巴壶器型相近的,还有一种贲巴瓶。
其区别主要在于有流者为壶,无流者称瓶。
这一器型也是乾隆时开始烧造,下传嘉庆,之后就销声匿迹。
贲巴瓶拍卖榜第10名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贲巴瓶•估价:RMB 100,000-150,000•成交价:RMB 170,500•拍卖会:北京翰海1998春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9名清嘉庆胭脂紫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巴瓶•估价:RMB 100,000-150,000•成交价:RMB 253,000•拍卖会:中国嘉德1998秋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8名清乾隆斗彩八吉祥贲巴瓶•估价:HKD 100,000-150,000•成交价: HKD 304,750•拍卖会:香港蘇富比2000春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7名清嘉庆绿地彩八宝贲巴瓶•估价:RMB 250,000-350,000•成交价:RMB 360,000•拍卖会:北京翰海2002秋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6名清嘉庆松石绿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巴瓶•估价:HKD 2,000,000-2,800,000•成交价:HKD 2,360,000•拍卖会:保利香港2015秋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5名清道光御制黄地洋彩八吉祥西番莲贲巴瓶•估价:RMB 3,500,000-5,500,000•成交价:RMB 4,025,000•拍卖会: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4名清乾隆御制洋彩夔龙莲花贲巴瓶(一对)•估价:RMB 8,000,000-10,000,000•成交价:RMB 10,350,000•拍卖会: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3名清嘉庆蓝地描金云龙纹贲巴瓶•估价:RMB 6,000,000-10,000,000•成交价:HKD 18,734,336•拍卖会:北京华辰2014年春季厦门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2名清乾隆青花粉彩暗花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一对)•估价:RMB 12,000,000-15,000,000•成交价:RMB 20,700,000•拍卖会:北京东正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贲巴瓶拍卖榜第1名清乾隆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一对)•估价:RMB 15,000,000-20,000,000•成交价:RMB 28,750,000•拍卖会: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述评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述评“千百年来内地丝绸、瓷器等工艺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西藏艺术与内地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在壁画、唐卡、造像、建筑上有所反映,也在大量的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织绣品、金属器物、木器、玉石器、皮制品等工艺美术品上得到鲜明的体现;元代以后,西藏地区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治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内地丝绸、瓷器、金银器等工艺美术品也受到了藏族艺术的影响;汉藏艺术相互融合,是元明清时期汉、藏民族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
”上面这段话集中概括了新近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明娣所著的《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一书的主题――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交流》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历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分成勃兴期、衍生期、繁荣期、圆融期、鼎盛期等五个时期,系统梳理了唐以来的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并揭示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内在动因,归纳总结其交流规律,详尽分析了交流后新作品的艺术特征。
与此同时,还通过对在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丝绸、瓷器的研究,理清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主要线索。
可以说《交流》是目前美术史论界有关该问题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本专著。
通读全书,笔者以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汉藏文交流的新亮点汉藏文化交流研究一直是藏学领域中令人关注的一个选题,但以往对于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汉藏艺术交流方面的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内外学者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整体上看依然缺乏对于汉藏艺术交流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观照,多偏重于对绘画、雕刻、建筑等美术类学科加以考察,很少涉及工艺美术”。
国内学者偶尔有人涉猎到工艺美术,但主要局限于如刺绣、缂丝、木雕、牙雕等与绘画、雕刻联系较为直接的工艺美术门类。
而对其他与广大民众衣、食、住、行、用联系更为密切的丝绸、陶瓷、金属、漆木、玉石等工艺门类,则少有关注。
国外学者对研究西藏或汉地工艺美术怀有浓厚兴趣,却并不注意研究汉藏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喇嘛说》
《喇嘛说》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1995(000)0S1
【摘要】《喇嘛说》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在派兵击退入侵后藏的廓尔喀军、大将福康安根据谕旨“酌定凯旋事宜”,随后汇总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后,又特地撰写《喇嘛说》一文,并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勒石立碑于北京雍和宫大殿前院的“御碑亭”内。
...
【总页数】5页(P28-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发掘新闻——以喇嘛玛尼瓦说唱艺人赤列老人以及他的故事为例 [J], 晓勇;阿孜古丽·玉素甫
2.民间传说中的黑喇嘛丹碧坚赞· [J], ;
3.《阿希嘎大喇嘛传说》中的历史印记与文化意识 [J], 阿·呼和;
4.蒙古文历史文献所载喇嘛高僧传说研究 [J], 高迎春
5.从御制《喇嘛说》碑看清政府的藏传佛教政策 [J], 白玛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教之间:清代瓷贲巴考
作者: 杨小语[1]
作者机构: [1]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出版物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2期
主题词: 瓷贲巴;清政府;藏传佛教;治藏政策
摘要:清代景德镇官窑中开始制作一种名为"贲巴"的瓷器,其原型本是西藏地区世俗社会及佛教寺院中时常使用的金属器皿,通过景德镇匠人的创造转化,瓷贲巴成了清代宫廷陶瓷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
从康熙至道光时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瓷贲巴的造型展现出诸多匠心独运的设计。
瓷贲巴作为官窑瓷器,其造型设计在体现清代统治者审美的同时,亦显示出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理念,从其使用中可见其中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且在一定程度上,瓷贲巴也体现了清廷对于西藏地区尊重包容的治理态度及因俗利导的执政方针。
皇室瑰寶——故宮清代禦用金銀器展
皇室瑰寶——故宮清代禦用金銀器展金鹤香薰:鹤为金质,呈昂首站立鸣啼状,通身錾刻羽纹,腹部内空,其上覆羽翅为盖,空腹内可贮香料,香气通过张开的鹤口部飘出。
底置一山石形铜铅座,鹤双足底出榫,可插于底座之上。
鹤形香薰为清代宫廷殿堂中重要的陈设品,置于宝座地坪上的两侧。
金印池、匣:印池、印匣为一套,是盛放印玺之器。
黄金制成,八成金质。
印匣外部两侧备有四个提手,可繫绳。
银錾花镂空双龙纹长方盒:盒银质,盖作拱起的梯形,盖面镂空錾花,中为一桃,左右各一条云中龙。
盖拱及盒身为镂空竹枝,盖与盒的口沿则錾以缠枝梅。
此盒造型、花纹文气充盈,应是皇帝书房中装文具的陈设品。
乾隆款银烧蓝暖砚:此砚特别之处在于冬天可使墨汁不冻,故称“暖砚”。
砚盒上部安放著两个银质长方形砚池。
砚底下方中空,其中安放著两个半圆形小屉,小屉能随意拉出,屉面为盒外壁的烧蓝银圆片。
当天寒地冻时,于其中置放烧红的木炭,温暖砚池,可以防止墨水冻结。
此砚砚盒为银烧蓝暖砚。
金光素盆铜镀金双耳四足炉:此炉为神前香案上所供之器,其器形由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
这件炉为八成金,炉身大量饰以青铜器常见的几何纹饰,颈部开光处有福寿富贵等吉祥语,腹部饰变形寿字纹。
整体造型庄重,应是祭祀天地祖先时的祭器。
铜镀金方烛台:这是神位前插蜡烛用的烛台。
整体分为三层。
下层为须弥座,中层为斗形台,正中立一四方瓶形柱,柱顶为上层台,亦为斗形,略小于中层,正中立一私房柱,柱顶竖蜡捍。
除最上层的立柱和蜡捍外,俱錾刻回形纹、叶纹等纹饰,瓶形柱腹部饰以变形寿字纹。
金累丝万年如意:这件如意是在木胎上採用八成金质累丝工艺製成。
如意头、柄的正面均为累丝古钱纹,边为卷草纹,柄正面中心嵌绿松石“万年如意”四字,柄的背面为累丝六角锦纹,如意头正面镶嵌绿松石“乙酉”二字,背面为镂空古钱纹并露出木胎。
金累丝嵌松石葫芦式斋戒牌:斋戒牌是祭祀前佩戴在身上以表正在斋节期间的标示牌。
此牌为葫芦形,以累丝工艺製成,其上盘以金藤,藤旁镶嵌绿松石为叶,并嵌五隻蝙蝠及以寿字,象徵五福捧寿。
丝绸之路艺术交流中的胡瓶
95
椭 圆 形 鼓 腹 ,矮 圆 足 ,颈 至 腹 上 部 有 手 柄 ,肩 部 饰 一 周 宽 带 纹 ,其造型与波斯陶瓶特点相 符 。合 浦 出 土 的 文 物 中 有 许 多 琉 璃 、水 晶 、玛 瑙 、琥 珀 等 ,还 有 印 度 、希 腊 风 格 的 黄 金 饰 品 。福 建 福 州 出 土 的 五 代 闽 国 皇 帝 王 延 钧 的 妻 子刘华墓中的三尊蓝釉陶瓶是在汉代从波斯传 人中国的代表性器物。[71 “合浦胡瓶”是合浦港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重要的器物见证。 广 州 横 枝 岗 西 汉 中 期 墓 M2061出土的三件玻璃 碗为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南岸的罗马玻璃中心 的 产 品 ,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 最 早 的 罗 马 玻 璃 器 。广州遂溪出土的粟特铭文银碗和波斯萨珊 银 币 的 发 现 ,就 是 粟 特 人 经 过 印 度 洋 ,从海上丝 绸 之 路 抵 达 中 国 南 方 沿 海 港 口 的 实 物 证 据 。18111 中 亚 粟 特 人 从 绿 洲 沙 漠 丝 绸 之 路 、海上丝绸之 路 等 多 条 路 径 “进 入 ” 中 土 ,沿海出土的粟特 玻 璃 胡 瓶 、玻 璃 碗 及 银 碗 等 都 验 证 了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中 的 器 物 交 流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从南海黑 石号沉船上发现的唐人仿制白釉绿彩高足长柄 壶 上 可 以 发 现 ,本土制 作 的 瓷 质 胡 瓶 已 开 始 经 泉 州 、广 州 等 港 口 “外销”至西亚、中东及北非 地区。
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
作者: 达哇彭措[1];朱德涛[2]
作者机构: [1]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兰州730030;[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209-21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元代瓷器;藏传佛教;汉藏文化交流
摘要:元朝统一中国,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步伐空前加强。
在此背景下,内地文物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地,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器物也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物材料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藏地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结合图像器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剖析。
关于贲巴瓶
作者: 于礁
作者机构: 旅顺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44-43页
主题词: 香药 佛像 雍和宫 旅顺博物馆 喇嘛 缩旋 银质 水壶 沈阳故宫 制水
摘要: <正> 贲巴瓶的“贲巴”,作本巴。
藏语音译,意为‘瓶’。
”因此,这一名词实质上就是指一种瓶。
就所见到的贲巴瓶来说,造型基本一致,有有嘴无嘴之分。
除去嘴的部分,全器看去颇似一个小型喇嘛塔:瓶底为塔底,腹部为半圆形覆钵,颈部为塔刹,口部为华盖。
《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塔瓶“口哆而平,项数折至腹,圆而不甚巨,胫略缩旋开至足,略如平顶之塔形,故号塔瓶也。
乾隆始有此制……”可知塔瓶即贲巴瓶。
这种贲巴瓶大多使用于。
西藏境内汉藏文化交融的文物古迹
西藏境内汉藏文化交融的文物古迹
李富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几千年来,特别是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以来,中国境内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交汇、融合、相互借鉴,构成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多元文化。
就藏族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而言,唐代为我国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大量输入西藏地区,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李富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汉语言文化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75
【相关文献】
1.中华文化认同: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场域中的民族交融 [J], 杨玢
2.汉藏互动与文化交融:清代至民国时期巴塘关帝庙内涵之变迁 [J], 石硕;邹立波
3.汉藏文化交融,加强民族教育——以江苏省南通中学汉藏文化交融历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J], 邬云琰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以汉藏、回藏关系为例 [J], 单增卓玛
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汉藏佛学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视域下多穆壶的起源和传播路径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多穆壶的起源和传播路径研究
满泽阳
【期刊名称】《亚太艺术》
【年(卷),期】2018()1
【摘要】多穆壶作为元代以来蒙、藏、满、汉等民族共用的生活和礼仪用器,在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宗教学等方面蕴含着丰富价值,特别是对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传播、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跨文化交流为视角,运用语言学、类型学、历史学研究方法,从定义、形制、功能、历史背景等方面切入,认为多穆壶最早自蒙古地区出现以来,经历了一段较为复杂的传播过程,其大致路径为“蒙古地区—西藏地区—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内地”。
【总页数】13页(P106-118)
【关键词】多穆壶;跨文化;起源;传播路径
【作者】满泽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第三文化空间视域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J], 蒋交交
2.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外传播的多维路径研究 [J], 邹积会
3.“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视域下铁人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J], 何明霞
4."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视域下铁人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J], 何明霞
5.基于线性传播模式的跨文化视域下中华美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J], 黄荷婷;李雨轩;肖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雪域瓷珍 走俏拍场
雪域瓷珍走俏拍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清官窑瓷器因受到海内外买家的青睐和追捧,价格扶摇直上,迭创新高。
其中明清官窑仿制藏传佛教用器,因其造型奇特,构思巧妙,数量稀少,更成为国际艺术市场中最抢手的拍品之一。
2004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乾隆“御制绿松石地粉彩花卉龙把多穆壶”以420万港币成交,2004北京翰海秋拍编号2650的清乾隆粉彩贲巴壶以165万元拍出,分别刷新了同类官窑瓷器的最高记录。
这些“雪域珍宝”佳绩的诞生,大大提高了藏传佛教瓷器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同时,预示着“藏文化”艺术品开始向世界艺术市场发起冲击。
《中国古陶瓷图典》第154页介绍说:“贲巴壶――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
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多见为兽吞式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
” 贲巴壶造型秀美,绘工精细,色彩协调,纹饰精美,与《乾隆纪事档》记载相符;目前所见,清代仅乾隆、嘉庆、道光官窑烧制。
贲巴壶通常内壁及内底施松石绿釉,壶的外壁以各种彩色做地,主题纹饰一般绘莲托八吉祥纹。
八吉祥,又称“佛家八宝”,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八吉祥是佛教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物;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物;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覆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鲜脱禳劫之物;盘长结,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八吉祥纹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托八吉祥的图案。
八种法器的排列顺序因年代不同各异,清代基本排列次序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长结,清乾隆以后有见将次序打乱的现象。
除贲巴壶外,甘露瓶、多穆壶、金釉法轮、金釉无量寿佛、仿木纹釉碗、仿雕漆碗等都是同时期的作品,此类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西藏博物馆均有收藏。
传世品有红地和各色地粉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今年嘉德春拍的拍品中,有一件瓷质贲巴
壶,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胎质细腻, 釉色光润,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腹 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通体以青 花红彩装饰,口部、颈部、足部均绘蝙蝠祥云纹、
以至于能让人灵魂出窍。可惜没有张桌子,极品修真最好是方桌,要不圆桌也凑合
回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等,腹部主题绘海水 双龙戏珠纹,流部做龙首吞噬状,完美地将藏传 佛教用器的造型与典型的宫廷纹饰融为一体。通 身除龙纹、蝙蝠纹以矾红彩描绘外,其他纹饰均
以青花表现。巨龙神态凶猛,造型逼真,爪持火 珠,隐现于祥云之中。此器无论是色彩的比例或 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 苟,特别是描金连珠纹装饰,更增添了皇家的富
贲巴壶
贲巴为藏语瓶的意思。巴壶有流嘴,但无执 柄,使用时手握壶颈,若贲巴壶省去流嘴,便称 贲巴瓶。贲巴壶是用于佛事活动时贮水用的凈水
壶。
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 作。清代皇家信仰佛教,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生 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例如七珍、八宝、贲
以至于能让人灵魂出窍。可惜没有张桌子,极品修真最好是方桌,要不圆桌也凑合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13f1c 极品修真强少 极品修真强少最新章节 玩美房东 /html/0/900/
以至于能让人灵魂出窍。可惜没有张桌子,极品修真最好是方桌,要不圆桌也凑合
丽堂皇。
以至于能让人灵魂出窍。可惜没有张桌子,极品修真最好是方桌,要不圆桌也凑合
此件贲巴壶不仅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也是 一件将西藏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 物,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
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 体,体现出西藏传统造型与宫廷悠久的陶瓷烧造 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