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结肠解剖
结肠的应用解剖
(一)、结肠的位置形态 结Fra bibliotek按其分布和形态:盲肠、升结 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 按发生学:
• 右半结肠:从盲肠至横结肠近端2/3,来源 于中肠
• 左半结肠:从横结肠远端1/3至直肠,来源 于后肠。
• 成人结肠全长120~200cm,平均约150cm。
• 最宽:盲肠,约7cm • 最窄:乙状结肠末端,约2cm。直乙交界处,
•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营养整个结 肠
• 右半侧结肠的血液来源是由肠系膜上动脉 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介长动脉 等分支供应
• 左侧的结肠血液供应由肠系膜下动脉的做 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供应。
• (四)、结肠的淋巴
• 来自结肠各部的淋巴回流伴随相应的血管 供应
• 结肠淋巴分壁内丛,中间丛和壁外丛
肿瘤好发部位。
• 横结肠是结肠中活动度最大的部分,最低 位可达脐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
• 乙状结肠的长度变化很大,短的13~15cm, 长的超过60cm,平均25~40cm,活动度也 很大,过长的乙状结肠,特别是系膜的根 部较窄时,容易发生肠扭转。
• 结肠与腹膜 • 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位于腹膜外,三面
• 升结肠近段 • 盲肠升结肠交界处
• 3、结肠的活动度
• 乙状结肠和横结肠的活动度最大,因为被 腹膜完全包裹,行肠镜检查是进镜难度较 大。结肠脾曲和肝曲的活动度最小,升结 肠和降结肠次之。
• 4、结肠的组织学特点 • 结肠在组织学上分为4层: • 浆膜层 • 肌层 • 粘膜下层 • 粘膜
• (三)结肠的血管
• 结肠淋巴引流方向有一定顺序,常由壁内 丛至壁外丛到结肠上淋巴结,再到结肠旁 淋巴结,然后经各结肠动脉附近的中间淋 巴结至中央淋巴结。
结肠上区一局解
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孔
包括网膜、系膜、韧带、隐窝、陷凹等结构。
1.网膜
大网膜 肝胃韧带 小网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 网连小膜接网囊于膜胃:大连弯接和于十肝二门指与肠起始部 网至胃位膜横小于孔结弯小肠和网之十膜间二、的指胃腹肠后膜起壁。始与部腹之后间壁的腹双膜层之腹间膜的。腹膜腔。
上壁界:肝尾叶和膈下腹膜 下壁界:大十网二膜指前肠、 上后 部叶的反折部 前壁界:小肝网十膜二、指胃 肠和 韧大 带网膜 后壁界:横下结腔肠静及脉其 前系 面膜 的、 壁腹后 膜壁腹膜 左侧: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侧:网膜孔
局部解剖学
第六讲 结肠上区(一)
xx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xx
第一节 腹膜及腹膜腔
腹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的一层
光滑的浆膜。 壁腹膜:衬附于腹壁、盆壁的内面和膈的下面 脏腹膜:覆盖于腹腔、盆腔脏器的表面
脏、壁腹膜在一定部位相互延续、移行。
腹膜的功能
1.产生少量浆液(100~200ml) 2.润吸滑收和作减用少脏器间摩擦作用。 3.腹 或防上 手御部 术功吸后能收病力人较多下采部取强半。 卧因 位而 ,腹 使部 有炎 害症 液体 4.流 浆修向 液复下 内和腹含再部有生,大以量功免的能产巨生噬毒 细血 胞症 。。 5.手支术持操作作用粗暴,损伤腹膜后,可造成肠袢纤维性粘连。
2.系膜
脏、壁腹膜相互延续,形成许多将器官固定 于腹壁、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阑尾系膜 卵巢系膜 子宫系膜 输卵管系膜
3.韧带
⑴肝的韧带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左三角韧带 右三角韧带
3.韧带
⑵胃的韧带
肝胃韧带 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胃膈韧带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呈M6-7cm,图6-12、3、肠脂垂:100-500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得解剖及生理一、结肠得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就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图6-1 结肠得区域分布图6-2大肠得解剖在盲肠与结肠得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得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得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得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与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就是区别大小肠得重要标志。
(一)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就是大肠得起始部,也就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得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得就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得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得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医学课件)结肠解剖与生理
结肠的蠕动和传输
结肠的蠕动
结肠的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推动肠内容物向前移动。这种蠕动有助于将食 物残渣和废物从大肠排出体外。
结肠的传输
传输指的是食物残渣和废物在结肠中的移动速度。传输速度受到饮食、活动 和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结肠的分泌和吸收
分泌
结肠通过分泌水和盐分来维持身体的正常水分平衡。它还可 以分泌一些消化酶来帮助分解食物残渣中的脂肪和蛋白质。
结肠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较为常见,了解结肠的解剖生理知识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这些疾 病。
通过定期进行大便常规检查、肠镜等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在结肠疾病研究中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结肠疾病的研 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关 注结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03
结肠疾病
结肠炎
急性结肠炎
急性发作,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 痛、恶心、呕吐和发热。
溃疡性结肠炎
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导致腹痛 、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体重下降
。
慢性结肠炎
慢性过程,可能涉及长期腹泻、腹 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以及体重下 降。
放射性结肠炎
由于腹部或盆腔放疗引起的结肠炎 症,症状可能包括腹泻、腹痛、便 血以及里急后重感。
发病因素
常见症状
诊断方法
治疗方式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等。
包括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CT扫 描和血液检查等。
04
结肠检查与治疗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一种使用细长、 可弯曲的结肠镜来检查大肠内 部状况的检查方法。
结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 备,通常在检查前4-8小时开始 禁食,并服用泻药进行清肠。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解剖)
A
29
第二节 消 化 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 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 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A
30
一、唾液腺
1.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细,粉灰,血管少 集合
级数较多
肠系膜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
空肠(内面观)
环状襞
A
回肠(内面观)
22
小肠的组织结构
粘
粘
膜
膜
下
层
A
肌外 层膜
23
十 二 指 肠 空 肠
回肠
A
24
六、大肠 Large Intestine
分为5部分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结肠特点: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升结肠
盲肠 阑尾
回肠
横结肠 空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结肠带
肠脂垂 结肠袋
A
25
1、盲肠Cecum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一、盲肠 二、阑尾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 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的中、外1/3交点处
A
26
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阑尾腔阻塞:粪石、异物、寄生虫、痉挛等 引起,导致分泌物潴留和血管 受压、阻塞、缺血,粘膜损伤 脱落甚至管壁坏死。
消化系统 解剖结构
A
1
一、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肠疾病
三、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2岁以下小儿多见。 特点:三大典型症状 ——腹痛、血便和腹块
X线征:杯口、弹簧状。
治疗:空气灌肠复位、 手术复位、肠切除吻合
温医一院普外科
弹簧征 CT呈胸靶征
温医一院普外科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概要 第二节 肠 梗 阻 P515
一、粘连性肠梗阻 二、肠扭转 三、肠套叠 四、短肠综合征 第三节 结 肠 癌 P530 第四节 直 肠 癌 P576
2、回盲瓣:单向阀门,梗阻时成闭襻性肠梗阻。
温医一院普外科
3、结肠肝曲 结肠脾曲 结肠带 结肠袋
●右半结肠:肠系膜上A 包括结肠中A、 右结肠A、 回结肠A;
●左半结肠:肠系膜下A 包括左结肠A、 乙状结肠A、 直肠上A;
● 静脉:同A, 肠系膜下V → 脾V
温医一院普外科
●结肠淋巴结: 结肠上LN →结肠旁LN →中间LN →中央LN →腹腔A旁LN
定,如腹膜炎、腹部术后等要考虑麻痹性。
温医一院普外科
(四)单纯性和绞窄性:极为重要,判断手术特征之一。
判断肠绞窄: ①持续性剧痛,呕吐频繁; ②休克(治疗无效); ③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示腹膜炎); ④腹胀不对称(肠扭转可能); ⑤血性液(呕、泻或腹穿为血性); ⑥非手术治疗无效; ⑦X线见孤立、突出胀大肠襻(考虑闭襻性,易穿孔)
温医一院普外科
温医一院普外科
四、短肠综合征
临床表现:
①水样腹泻→脱水和水电紊乱 ②消化吸收功能极差→营养不良 ③胃泌素细胞增生→胃酸分泌亢进→吻合口溃疡 ④胆盐吸收↓、肠激素↓→胆囊结石 ⑤钙、镁缺乏→手足搐搦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⑥尿中草酸盐↑→尿路结石 ⑦缺钙→骨质疏松 ⑧长期营养不良→MODS
结肠下区解剖
6.回肠动脉
7.回肠
阑尾切口
停止1
南华大学 解剖学教研室
寻找阑尾
停止2
阑尾切口
寻找阑尾
2.空肠及回肠的毗邻
3.空肠及回肠的比较 4.肠系膜
进入第二节
1.空肠、回肠的位置
空肠 jejunum 和回 肠 ileum 居结肠下区 的中心, 大网膜后方, 仅借小肠系膜悬吊于 后腹壁。
2.空肠、回肠的毗邻
周围关系 间接关系:前为腹前外 侧壁;周围为大肠,后 为腹后壁(系膜窦)。 直接关系:小肠系膜
2)系膜三角
小肠系膜缘,一部分肠 管管壁无腹膜直接覆贴, 此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 成系膜三角
3)肠系膜两端
A端: 小肠系膜根约15cm,在腹后壁自第2腰椎左侧 斜向右下,到右骶髂关节前方,常将肠系膜窦分为左、 右肠系膜窦。 (重要意义) B端:肠缘端
(肠系膜内)空回肠血管、淋巴及神经
1.血管:
肠系膜上动脉(第1腰椎高度)
⑤盆位:26%左右,阑尾向下垂入盆腔,尾部 可触及盆腔脏器或闭孔内肌,此处阑尾炎时临 床可表现有闭孔内肌征阳性(屈髂内旋时疼 痛),直肠、膀胱等亦可并发不适症状。
1.高位阑尾 2.左位阑尾 3.腹膜外位阑尾 4.浆膜下阑尾
14.中结肠动脉
3.肠系膜上动脉 4.空肠动脉
11.右结肠动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回结肠动脉 9.盲肠 8.阑尾
:自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营养结肠的各结肠动
脉及其分支间相互吻合,在结肠系膜缘附近形成 一个完整的动脉弓,是为边缘动脉。
直动脉
2.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
The end
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位置恒定,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 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和外1/3交界处,称为McBurney点,有时也可用Lanz点作为阑尾根部 的体表投影点,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1/3和中1/3交界处。 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临床上对已确诊的急性阑尾炎常常可选择其根部体表投 影处作手术切口。
结肠上区局部解剖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识别、清 除和记忆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 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屏障、 吞噬等,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 液免疫。
结肠上区的免疫组织
1
结肠上区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浆细胞和巨噬细 胞等免疫细胞,对抵御肠道感染和维持肠道健康 具有重要作用。
2
记忆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够记住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 接触时迅速启动免疫应答,提高防御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喉
喉是气管和食道的共用通道, 位于颈部中部。
喉内有声带,可以调节声音的 音调和音量。
喉部还有会厌,可以控制食物 和液体进入食道,防止误入气 管。
喉部还有声门裂,是气体进出 肺部的通道。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是一条由肌肉和结缔 组织构成的管道,连接喉 部和肺部。
支气管内有纤毛,可以清 除吸入的异物和细菌。
结肠上区的功能
消化功能
结肠上区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 器官,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免疫功能
结肠上区的器官和组织具有免疫功能 ,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维持 机体的健康。
结肠上区的解剖结构
器官
结肠上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如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每个 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结肠上区局部解 剖
目录
• 结肠上区的概述 • 结肠上区的消化系统 • 结肠上区的呼吸系统 • 结肠上区的淋巴系统 • 结肠上区的血管系统 • 结肠上区的神经系统 • 结肠上区的免疫系统
01
结肠上区的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结肠上区是指位于横结肠及其上 方的区域,是腹腔内的一个重要 区域。
结肠解剖与生理
结肠功能
• 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但有 细菌消化作用. • 结肠内有很多细菌,大肠杆菌占 70%,厌氧杆菌占20%,此外还有 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也有少量原生物与螺旋体.肠细 菌对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有重 要作用.比如食物内缺乏维生素 时,肠内可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 合,成维生素这些细菌消化纤维 素,合成各种维生素.比如维生素 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 h.维生素12等.比如长期用抗生 素,可导致维生素合成与吸收不 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结肠解剖与生理
内 容
• • • • • • 结肠解剖 结肠血液供应 结肠淋巴分布 结肠运动 结肠生理功能 结肠常见疾病
大 肠
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 结肠和盲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盲肠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
乙状结肠
• 乙状结肠的长度、弯曲和位置 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肠带在乙 状结肠逐渐变宽,乙状结肠是 憩室、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
• 其有很大的伸展度,因此在纤 维结肠镜检查时,可能发生乙 状结肠扭转结圈,极难通过, 需旋转镜身、改变体位,或加 手法推扳,方能使肠镜通过。
结肠的解剖特点
•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 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 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 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 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 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 织集 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 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 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 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 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 引起肠套叠.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
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结直肠解剖特征(1)
结直肠解剖特征一、结直肠的毗邻关系结直肠(Colon and Rectum)或称大肠(large Intestine),全长约150-200厘米,一般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从回肠末端延伸至肛管。
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是结肠起始段,长约6厘米。
盲肠连同升结肠、结肠肝曲和部分横结肠,组成了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即右半结肠;部分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组成另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左半结肠。
1.盲肠的毗邻关系盲肠位于右侧髂窝内,是腹膜内位器官,即盲肠是完全游离的;但有约20%的人体中整个盲肠都附着在后腹壁上。
在约60%的人体在站立位时,它位于真性骨盆中。
盲肠向上延伸为升结肠,其内侧与回肠末端和阑尾相连,回肠系膜的返折可能附着在结肠下段和盲肠,形成上回肠皱壁(窝)和下回肠皱壁(窝),如图1-1所示。
其后紧邻右侧髂外血管、右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右侧输尿管。
2.结肠的毗邻关系升结肠是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和两侧常被腹膜覆盖,升结肠与后腹壁附着的不同程度。
其内侧为结肠系膜,约有10%的人体中的升结肠的系膜很长,可发生结肠扭转,出现急腹症。
尸体解剖时发现约30-40%的升结肠是游离的。
有时升结肠表面可有一些异常的结缔组织在腹膜下覆盖通过升结肠,称为杰克森膜。
升结肠上端紧邻右肾前面。
横结肠起自升结肠即转向机体的左侧处的结肠肝曲,位于肝右叶下,终止于急转向下的结肠脾曲处,是完全游离的,是腹膜内位器官。
前面为肝胆和胃,其后为右肾、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和胰腺。
结肠脾曲位于脾的后侧面、胰尾的上方和左肾内侧的前面,由脾结肠韧带和肾结肠韧带固定。
降结肠的前面为腹膜覆盖,为腹膜间位器官,在内侧通常无系膜,即使有系膜存在,也不够长,不会发生左半结肠扭转,在上段其后有左肾,下段后面有左侧髂外血管、左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左侧输尿管等腹末后器官。
在髂嵴水平,降结肠变成乙状结肠,上端固定,下段完全游离。
结肠解剖要点
直肠侧韧带
Denonvilliers’ fascia
例图
肛管
齿状线 肛垫
要点
• 大体形态 • 相关循环
• 重要概念
• 相关疾病
相关疾病
1.结直肠癌; 2.Crohn’s disease; 3.溃疡性结肠炎; 4.多发性息肉或息肉恶性变。
直肠系膜1
直肠系膜2
直肠骶骨筋膜
盆筋膜脏层和壁层在
后中线融合而成
TME强调用锐性分离
剪断使骶骨间隙敞开
例图
图1 图2图3
结直肠肛管解剖重要概念2
概念 直肠系膜 描述
从直肠后方和两侧包 裹直肠中下段的1.52.0cm厚的半圈结缔组 织,其中含有淋巴组 织和小血管。 后方:骶前间隙 侧方:侧韧带(内容)
例图 图4图5
结直肠肛管解剖重要概念3
概念 TME 描述
切除第三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以及双 侧连系直肠的全部疏松结缔组织。 后方:直肠骶骨韧带-尾骨尖 侧方:侧韧带(内容)-肛提肌
结直肠解剖要点
Colorectal Anatomy
要点
• 大体形态 • 相关循环
• 重要概念
• 相关疾病Leabharlann 点• 大体形态 • 相关循环
• 重要概念
• 相关疾病
结直肠肛管解剖重要概念1
概念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膈结肠韧带 脾结肠韧带 描述
盲肠+升结肠+横结 肠右侧2/3 (SMA) 横结肠左侧1/3+降结 肠+乙状结肠 (IMA) 结肠左曲的双层腹膜 结构,起固定作用, 松解降结肠时常需要 用豪韵切断。
例图 图6-10
前方:Denonvilliers-前列腺尖或阴道水平
结直肠肛管解剖重要概念4
结肠肠壁解剖分层
结肠肠壁解剖分层
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大肠的一段,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还有对粪便进行加工和贮存。
结肠肠壁是结肠的外壳,也是结肠的保护层,由多层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结肠肠壁主要分为四层,分别是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四层的构成和作用。
1.黏膜层
黏膜层是结肠肠壁的最内层,是直接接触食物和粪便的一层。
它由多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上皮细胞分为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两种类型。
吸收细胞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而分泌细胞则分泌黏液和其他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和粪便。
黏膜层还包括许多小腺体,这些腺体分泌黏液和其他消化液,帮助吸收和消化食物,同时也能够保护黏膜层免受损伤和感染。
2.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位于黏膜层下方,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保护黏膜层,同时也能够帮助黏膜层进行蠕动和分泌消化液。
3.肌层
肌层是结肠肠壁的主体部分,由平滑肌纤维组成。
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能够帮助结肠进行蠕动,从而推动食物和粪便向下运动。
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环肌两层,它们的收缩和松弛可以使结肠向前或向后运动,从而帮助粪便顺利排出体外。
4.浆膜层
浆膜层是结肠肠壁的最外层,由结缔组织和一层平滑肌纤维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结肠肠壁,使其免受损伤和感染。
此外,浆膜层还能够分泌液体,帮助结肠肠壁保持湿润和滑润。
总的来说,结肠肠壁的四层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共同维护着结肠的正常功能。
它们的紧密结合和相互配合,使结肠能够在消化和排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结直肠肛管解剖课件ppt
瘘管内口在肛直肠环上2/3或以上,须采用挂线疗法或切开(切除)加挂线疗法,以免引起失禁; 向两侧→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左半结肠切除术
3. 吻合时要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及有充分的 血液供应。如吻合口有张力,应进一步游 离横结肠,使之松动;对吻合口血液供应 有怀疑时,应再切除一段肠管,然后再吻 合。
结肠左曲
肠系膜 左结肠动脉 下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淋巴
右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 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
左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 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 出管直接或经腹腔干根部 的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结肠手术的解剖学 注意事项
右半结肠切除术
1. 右结肠动脉的变异较多,可来自中结肠 动脉,回结肠动脉或者无右结肠动脉(由 中结肠动脉或者回结肠动脉代替供血)。 术中要在充分显露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 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后,视血运情况决 定血管结扎平面;
来自耻骨尾骨肌的侧面压迫
栉膜带是60年前麦氏(Miles)作为肛裂的病因学说而提出来的。
如已经撕裂脾脏,可用缝合方法止血,尽 两层筋膜之间由无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充填。
克劳斯特(Klosterhalfen)等人通过尸体血管造影,发现正常人两侧肛门动脉的分支,在肛后连合处吻合较好者仅有15%,而85%的人 无吻合,该处小血管密度低于前连合和两侧,形成乏血管区。
加横结肠切除时,术中剥离应注意胰腺, 十二指肠,胆道等各毗邻脏器,避免造成 损伤。
回盲部旷置术
1. 回肠管径较小,吻合后可能发生狭窄时, 须切开系膜对侧的肠壁,以增大吻合口径;
2. 回肠远端封闭后,应将其转向下方,缝 合固定于肠系膜上,以防发生肠套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结肠
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
一、结肠的解剖
结肠(large 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
其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
图6-1 结肠的区域分布图6-2大肠的解剖
在盲肠和结肠的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的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的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的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是区别大小肠的重要标志。
(一)盲肠: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
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
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三)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自结肠肝曲起(结肠右曲),先向左下横过腹中部再向左后上至脾下方,形成开口向上的弓形,在脾的内下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脾曲,又称结肠左曲,与降结肠相续;长约40-50cm,为腹膜内位器官,后方借借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覆盖;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其中部有不同程度下垂,老年或瘦长体型者可达脐下,甚至盆腔。
横结肠上方与肝右叶、胆囊,胃和脾相邻,后方与胰腺及十二指肠水平部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常随胃肠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图6-3 回盲部图6-5 乙状结肠和直肠
(四)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自结肠脾区沿左肾外侧缘腹后壁向下达左侧髂嵴水平
移行为乙状结肠,长约20-25cm。
降结肠术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侧肠系膜窦和空肠
肠袢,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外侧为左侧结肠旁沟,此沟上被膈结肠韧带阻隔,下与盆腔相通,此沟积液是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五)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粘膜层分为上皮和固有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含大量的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小肠;固有层含多而长的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开口在粘膜表面,为直管状,内还含有少量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固有层内淋巴组织发达,常可伸入粘膜下层。
2、粘膜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3、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大量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成群脂肪细胞,无肠腺。
图6-7 结肠的组织学
4、肌层:为内环、外纵排列的两层平滑肌,其厚度不一致,内层肌较厚,外纵肌局部增厚集中形成三条结肠带,带之间的纵行肌较薄。
结肠之间的环行肌可独立收缩。
结肠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纵行肌和结肠长度发育速度不相称和分布不均形成。
5、浆膜层:为结肠外面,大部分以间皮覆盖,间皮下面含有大量脂肪细胞,形成肠脂垂。
三、结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一)血管
1、动脉:大肠的血液供给主要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直肠动脉由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供给。
(1)、右半结肠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
①回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的终末支,沿肠系膜根内向右下分成回肠支和结肠支,结肠支与右结肠降支吻合;回肠支近回盲部是分为盲肠前、后动脉、阑尾动脉和回肠动脉,分别供给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下段三分之一血液。
②右结肠动脉:位于回结肠动脉上方,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沿后腹壁腹膜后方向右横行于升结肠内侧分出升降两支,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分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升支吻合;供给升结肠上三分之二和结肠肝曲血液;有时右结肠动脉可与中结肠动脉何为一干。
③中结肠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后经胰腺下方腹膜后上升行经横结肠系膜内近结肠肝曲处发出左右两支,营养横结肠右三分之一,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横结肠由左、右结肠动脉分支供给。
约有10%的人有副中结肠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或肠系膜下动脉发出。
图6-10肠系膜上动脉图6-11 肠系膜下动脉
(2)、左结肠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约2-3cm的腹主动脉发出,行经腹膜后向左上至降结肠分为升、降两支;升支在左肾前方键入横结肠系膜与中结肠动脉吻合,供应横结肠末端和结肠脾区血液;降支与乙状结肠分支吻合,供给结肠脾区和降结肠血液。
(3)、乙状结肠动脉:有1-4条分支。
由肠系膜下动脉左侧发出,紧贴后腹壁腹膜深面斜向左下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分别与左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相互吻合供应相应肠管血液。
2、静脉:大部分静脉与动脉同名伴行。
分布在右半结肠的静脉有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静脉,分布在左半结肠的静脉有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和直肠上静脉共同汇入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向上汇入脾静脉,在胰腺头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会合构成门静脉。
图6-12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属支图6-13 大肠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淋巴
淋巴在结肠各部位的分布多少不同,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曲和脾区较少,降结肠最少。
结肠淋巴结与同名动脉伴行。
结肠淋巴结按结肠部位淋巴结分为壁内淋巴结、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
1、结肠淋巴管:在固有粘膜层或黏膜肌层附近,肠壁内小淋巴管将淋巴液汇流入结肠上淋巴结。
2、结肠上淋巴结:离肠壁最近,位于结肠浆膜下也有人认为在肠脂垂内,淋巴结体积很小。
3、结肠旁淋巴结:收集结肠上淋巴结的淋巴液,位于边缘动脉和肠壁之间,是结肠癌转移的第一站。
4、中间淋巴结:位于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周围,沿各结肠动脉分支排列,又称为右回结肠淋巴结,该淋巴结的淋巴液汇入各肠淋巴结。
5、中央淋巴结:位于各结肠动脉的和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
肠壁淋巴结经上述淋巴结群引流,右半结肠的大部分淋巴汇集在肠系膜上淋巴结,左半结肠的淋巴汇集在肠系膜下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与腹腔淋巴结的输出管共同组成肠干汇入乳糜池。
有一部分结肠淋巴管汇入腰淋巴结进入腰杆;同级淋巴结之间和不同级淋巴结之间存在直接通路,所有结肠癌病人可发生跳跃转移或逆向播散等。
(三)神经支配
结肠由肠系膜上、下神经丛支配。
升结肠、横结肠来自肠系膜上丛;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交感神经来自肠系膜下丛;它们随结肠动脉分布于相应区域。
结肠脾区以上肠管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结肠脾区内脏神经是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入脊髓(T10—S1)和脑;结肠脾区以下副交感神经来自盆内脏神经,经盆内神经传入脊髓S2—S4。
四、结肠及肛管的生理功能
结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功能主要为右半结肠。
结肠也能分泌碱性粘液润滑粘膜,也分泌数种胃肠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