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公信力缺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府公信力缺失

摘要:

光阴荏苒的60年,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在这个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无论是精神上、物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尽管如此政府的公信力还是在不断缺失,逐渐的成为了政府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官僚、腐败

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据相关机构调查:2009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1]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上海的“钓鱼执法”,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官僚主义是不负责任的领导作风,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于官僚主义就举一个小例子,上海浦东新区的副区长,他在一个小区里面买了20多套房子。其实当官的都特别明白这些道理,他知道货币供应量那么大,通货膨胀会很厉害,钱会贬值,而且中国人第一次可以有机会买卖房子,他就拼命买。所以中国有这么多空房子,跟这个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回笼灰色收入。以前官员的灰色收入都往国外跑,现在都跑到房地产去了,那么最后还是都回到政丵府的口袋里去了。针对这一灰色收入,

使得官民对立现象越来越严重,群众也就越发不信任政府了。

2、缺乏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只有执政党和国家机构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使权力的出发点,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总是大于集体利益,在这个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健全的时代,人人为人人的局面明显是还没有出现,私欲是每个人的最终表现。上级监督制度在利益的诱惑下就好像一层纸一样那样容易就被捅破了,上下官员互相包庇的现象层出不穷。没有严格的监督,有的只是巨大的利益。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能够彻底根除这一现象,从而使政府公信力得到提高。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盐”外之意:百姓不信任媒体公开信息。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现今的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权威专家在媒体上常以安抚民众情绪的角色出现。一些重大恶性事件经常瞒报,等到事情闹大了,兜不住了,相关方面才被迫承认事态的严重性。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后,这些舆论领袖在公众心目中就失去了权威性和可信度。甚至出现反效果——媒体说没事,公众觉得有事;媒体说没大事,公众认为问题肯定已经很严重。这一现象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4、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一是各级政府查处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心。在我国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腐败官员的级别较高,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这是普通群众无法想像的数目,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二是腐败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腐败官员“前腐后继”,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多个省市出现了厅局长一个接着一个腐败,一个接着一个查处的现象,使群众认为腐败难以根治,对反腐失去了信心。三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范围之广,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公务员都出现了一些腐败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群众不由地认为腐败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角落,难以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一)转变执法人员的行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政府执法人员头脑中仍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他们对民众的利益、民众的呼声毫无反应。这种人虽少,但却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政府公信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权力源自于民、用之于民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坚持“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二)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安排和国家法治化程度。正如哈耶克所说:“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活动应受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如果政府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轨道上运营,人民就会在心中对政府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会更加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反之如果政府行为受不到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降低。因而,我们应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的权限范围、权力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特别是行政责任固定下来,以保障政府取信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