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内容摘要: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包括因政府机关的负面特征而产生的公信力危机,政府机关不当行为而引发的公信力危机和因制度不公引发的公信力危机三类。
宏观上与社会时代因素、政府自身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服务绩效与民众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等背景密切相关,微观上每个诚信危机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与政府行为被质疑、信息传播、资源动员等环节、因素、机理助推不可分割。
探析和治理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设要求和十八大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时代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公信力建设正文: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信任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孙志刚案、SARS爆发初期政府公布疫情不实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钓鱼执法,再到云南“躲猫猫”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等,各种形式的地方信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且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延展。
究其原因,固然有地方政府及当事人自身行为不当的因素,也与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有很大关系。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这突出表明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中央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取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实质上显示的是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间的信任关系与合作结构,也反映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它包括诚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公开化、民主化程度等诸多方面。
一、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1. 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
“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
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
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
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
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
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 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
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
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试析我国基层乡村党政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43社会治理试析我国基层乡村党政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我国的党的机构与政府机构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谈及我国政府机构时,也有人称为党政机构,在现实的使用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笔者认为用党政机构来指代我国的公共权威机构——政府——更具有概括性,因此本文的党政机构实质就是指我国的公共权威机构——政府机构。
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基层政府就是指我国的最低级的政府——乡镇政府,笔者研究的对象是我国的基层党政机构,因此,笔者所说的我国基层党政机构的含义更广些,不仅包括了我国的乡镇党政机构,也包括更低级的村两会。
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村不是我国一级政府机构,而是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但是,村的自治机构——村两委——所承担的责任许多是基层政府责任的延伸,其状况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众对基层政府,甚至对我国整个党政机构的观感,因此,笔者所指的基层党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村两委。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目前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但是,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在基层民众中面临着公信力不高,甚至缺乏的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着基层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在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曾经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基层党政机构的公信力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基层党政机构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有助于社会主义诚信文化的培养,有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由于基层党政机构的公信力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在本文就来探讨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公信力缺乏的原因,并最后提出改进的策略措施。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 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监管不力:政府对公共服 务的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 为和服务质量问题
PART FOUR
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民 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行为:政 府行为是否公 正、透明、高 效,直接影响
政府公信力
政策制定:政 策是否合理、 可行,直接关 系到政府公信
力
公共服务:政 府提供的公共 服务是否优质、 高效,也是影 响政府公信力
的关键因素
建立官员考核机 制,对不称职的 官员进行惩处
推进政务公开,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 作内容和成果
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互动,建立 良好的政府形象
优化服务流程:简 化办事程序,提高 服务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
强化监督机制:建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服务质量和 效率
PART FIVE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追责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 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监督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透明度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和惩处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但是在这过程中凸显出更多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文明执法等问题直接挑战着政府的公信力,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及其丧失的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几方面来分析政府公信力,以求使大家对政府公信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流失;提升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1.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是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2.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标准政府公信力可以以下四个方面来作为判断标准①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
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②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③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④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
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
方面。
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臵、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信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政府形象安宁PX项目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
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
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诚信缺失及规范
政府诚信缺失及规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包括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等三个方面。
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
标签:政府信用诚信缺失政府信用关系到社会的信任、信仰乃至社会的稳定。
它是诚信社会的定心盘,它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又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
一、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1、政府朝令夕改,政出多门,表现为政策不诚信。
由于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及行为稳定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较差,从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预期。
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差,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失公正,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默许甚至纵容社会不良信用主体的不良行为,听任盗版走私、制假贩假、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出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缺乏前瞻性预警构想和预防能力,致使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机关实践承诺不到位。
目前,有的政府机关还未摆脱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喜欢直接插手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事务,对其决策指手画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而本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反而没有管好。
有的政府机关说话不算数,行政无信义,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违背诺言,从而引发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体上访、集体示威事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政府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规范,以权谋私现象客观存在。
从政府的性质来讲,政府是权力的垄断组织,权力如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就会变质异化。
一旦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言而无信、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无疑对社会成员造成诚信的负激励,导致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下降,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失信,降低了社会的公信力,给社会成员以错误的价值导向,就有可能打破社会的道德底线,扭曲市场经济自身运作机制,阻碍市场经济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公共管理1班周帆(1150013)文章摘要: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现代政府监督中国是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央政府统一的领导全国、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设臵了金字塔式的逐级向下的地方各级政府【1】。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地方政府在管辖地方的繁多的事物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央政府只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按理来说这些机构的设臵以及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各司其职,尽善尽美。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最近一两年来, 国内的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数量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然而,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出现凸显出的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加之地方政府才是真正应该解决地方人民问题的所在之地,现在上访的数量的增多,也表明了地方政府没有好好的做好这个带头作用,在人民的心中失去了应该有的公信力,迫使人民有冤情去越级伸冤,“告御状”。
地方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因而, 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平公开的处理人民上访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正在面对的重要问题。
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如果每个人都不信任你了,那么说明做人也就失败了。
地方政府也一样,地方政府取得直接管理地方人民的权利,取得地方人民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地方人民都不再信任地方的政府,有冤情不能通过地方政府正规的渠道解决,而是以群体性事件或者上访的方式通过“告御状”来“解决”,那么那样的地方政府就是失败的,最后,人民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矛盾还是会恶性的循环下去。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我国政府中官本位思想传统浓厚、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的现象比较严重,领导人被过度的提升器地位,他的权威往往凌驾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之上。
可能是受到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影响,行政人员的血缘关系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流传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建的思想,等等一些非理性因素占据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心目中。
论金融危机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对策
金融环境 的变化对银行来说 是机 遇和挑战 并存 的 , 银行 与相 关 行业 的联 动优势具 备强劲的厚 发力量 。也为客户营造了丰富 多彩 的 服 务空间 。相信通 过联动优势 的塑造 , 银行 的服 务将会呈现出更加 绚 丽的色彩
参 考 文献 :
【 毛春 国. 1 】 当前金融环境下 我国银行 最应关注哪 方面风险 卟 金融经 济 ,0 9 20
(8 . 0)
身的优势出发 , 通过调研 市场动态 , 合理建 立与其他行业 的联动 , 逐 步积累联动优势。其次 , 银行应 注重优化客户资源。行业联动优势的 塑造 目标在于积累银行发展的长期动力 , 以客 户的筛选 、 险防范 所 风 与维护是联动优势 力量发挥 的条件 。多元化 的市场需求必然相对应
一
、
提 升 我 国 政 府公 信 力 的重 要 意 义
政府公信力问题既关系到党 和政 府在人民群 众心中的形 象 ,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也 提升政府公 信力不仅 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 治理 水平 ,推进 我国民主政 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 设 ,也是确保 我国经济 又好又快 发展 的重要基础。 ( ) 一 有利于激发公民 的政 治参与热情 , 推进 我国政治民
多元化的客户类型 ,银 行与相 关行业的联动合作应遵 循共性 与个性 相 结合 的风 险评估机 制 , 既确保双 方对共同风险 因素的审核 , 展 又拓 彼 此审核 的个性空 间 , 风险管 理工作 的严谨性 。最 后, 行应努 提升 银 力使联动优 势可持续化发 展。银 行与各个行 业联动 优势的塑 造不是 彼 此独 立的 , 其客 户群体 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也具有未 来的交叉可 能 。银行可持续增加客 户享受 的联动 服务 , 客户忠诚度 . 提升 彰显联 动优势持久 的生命力。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措施_以_钓鱼执法_事件为例
一、“钓鱼执法”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2009年,上海相继发生两起“钓鱼执法”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月8日,白领张晖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因好心搭乘一“胃疼”男子,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以非法营运处罚。
10月14日,打工者孙中界驾驶车辆同样被“职业钓钩”搭乘,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处罚。
孙中界愤然斩指,而有关部门的初次调查简单草率,与事实不符。
此后,上级政府及时纠正错误,承认存在“钓鱼执法”现象,并向当事人道歉。
然而,这迟来的政府道歉和当事人“清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推波助澜。
而就在这种先遮遮掩掩、再坚称没有、后真诚道歉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大打折扣了。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上海市因为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十大“舆情热点事件”中最有损政府公信力的事件[1]。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2]。
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能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执政思路和工作作风,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声誉。
这种形象和声誉实际上就构成了政府信用,社会公众也就是根据这种形象和声誉,作出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选择。
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愿,行政公正公平、合理合法,讲信用,重承诺,那么,公众就会对政府作出信任选择,政府公信力也就因此提高。
反之,则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在“钓鱼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采取欺骗手段,引诱当事人从事违法活动,然后对其实施处罚,这种严重违法的执法方式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严重的冲击,从而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钓鱼事件”严重影响政府有关部门的形象。
政府一旦失信,公众将对政府能力产生怀疑,出现心理失衡,政府的决策将无法得到有效推行,进而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论政府公信力缺失
论政府公信力缺失摘要:光阴荏苒的60年,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在这个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无论是精神上、物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尽管如此政府的公信力还是在不断缺失,逐渐的成为了政府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官僚、腐败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据相关机构调查:2009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
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
[1]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
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
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
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
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了现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关于政府不公正、不透明、不负责任的负面新闻,这些现象无疑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导致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因此,如何维护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公正: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存在不公正的问题,如少数人享有特权,大多数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不透明:政府在决策时缺乏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有些政策起源于不透明、不公正的程序。
3.不负责任: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存在不负责任的态度,如出现政府失职、疏忽等问题。
4.不诚信:政府承诺不兑现,或者在履行承诺时缺乏诚信,也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政府犯错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政府进行自我反省和整改改进。
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措施1.加强公开透明政府应该把公开透明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主动向公众公开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等程序,使公众了解到政府在决策和执行政策时的考虑和行动。
2.加强公正性政府应该在执行政策时不断完善制度,防止弄虚作假,不让少数人享有特权和利益,实现公正公平的执行政策。
3.加强对失职官员的惩处政府应该严格工作纪律,对于失职、玩忽职守的官员给予严厉的惩处。
同时加强监督和全面的考评机制,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声誉。
4.加强对诚信的重视政府应该提高诚信机制的完善程度,加强对政府承诺的兑现。
在执行政策和承诺时要认真负责,对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赢得社会尊重和信任。
结论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政府工作机制的不足和管理不当造成的。
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公开透明、公正性、对失职官员的惩处、对诚信的重视等。
想要实现真正的公正公平和透明,还需要政府的不断完善和改革。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作者:成辉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摘要:法律建设的不足,有制度设计的缺陷和政府自身行为的缺失。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责,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从根本上提高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行为;公众信任;制度规范随着当前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公信力做为社会的基石,公众越来越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改革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能力的体现,它直接体现了大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
公信力的状况由公众因素和政府因素共同决定。
那么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合法性已成为制约当前政治改革的重要难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现状以及原因加以探讨,再找出应对之策。
公信力实是指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它直接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的程度,民主满意度。
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所作所为大的一种评价方法,反映出人民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和工作满意程度。
政府公信力就是指政府由自身的行为和信用,而获得的社会公众对于其的认可和信任的程度。
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国家和政府产生和运作的价值标准,政府的合法性实质上就是公众对政府存在的认可性,认可和信任程度越高,其存在的合法性就越强,基础也就越夯实。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公信力反应了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与信任,公信力越高,表明群众对其拥护度越高,并能积极与政府保持一致,政策的实施就越顺畅,进而可以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高效化。
政府公信力是政权巩固和管理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的党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政府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必须具备很高的公信力,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稳定关系,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摘要: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自身获得公众信任的力量体现,也是政府在公众中威信和形象的体现。
文章列举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法行政、严格按制度办事、政府官员要树立良好的官德、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勤政、廉洁、高效、诚信的政府。
关键词:公信力;利益;制度;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原因探析。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不仅关系到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直接决定它的执行力的强弱。
政府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因为这种信任资源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把政府公信力称之为一种“软实力”。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有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随之日益增强,但从近年的群体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有所缺失和下降,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整体已由过去的解决温饱时代进入到发展起来之后的利益博弈时代;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发挥。
1。
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已整体进入到利益博弈时代,人们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
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导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革、司法不公等引发的上访问题不断增多。
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人们的这种利益诉求还不完全适应,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作是“添乱、找麻烦”,进而采取对立态度。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的失信行为产生强烈 的受骗 的感觉 。经过实地考
察 、 学 分析 后制 定 的政策 法规 , 科 如果 各级பைடு நூலகம்地 方政府
收 稿 日期 : 1 2 2—0 0 7—1 9
作者简介 : 欣宸( 9 7一) 男 , 谢 18 , 河南信 阳人 , 士生 , 硕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 。
6 8
地 方 政 府 公 信 力 缺 失 的 现 状 及原 因 分析
谢
摘
欣
宸
( 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0 ) 郑 50 2
要: 府公 信 力是指 社会 组 织 和 民众 对 政府 信 誉 的 一种 主观 价值 判 断 , 政 它是政 府 行 政 行 为
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 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是 民众是否
第2 8卷第 l 0期 2 1 年 1 月 02 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H N Q U N R LU I E ST O R A F S A G I O MA N V R IY
Vo . 8 No 1 12 .0 Oco r 2 2 tbe . 01
证行 为 的效度 。 目前 , 国地 方 政 府某 些 领 导 由于 我
保障市场 的正常秩序 , 预防重大的社会危机 , 政府的
职能 不断 扩 张 , 权威延 伸 到 日常生 活 的各个 方 面 , 其
覆盖 了本 应 由社会 和市 场力 量作 用 的领域 。与此 同
时 , 府 的行政 成 本 不 断增 加 , 败 滋生 , 致人 们 政 腐 导
对 国家 政策 的 曲解 导致 扭 曲执 行 ; 个别 地 方 政 府 和
从“瓮安事件”透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
从“瓮安事件”透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瓮安事件指的是2012年11月12日至13日发生在贵州省瓮安县的一起“假警察”抢劫案。
在该事件中,一伙人冒充警察在夜间搜查一家煤矿,并抢劫了当地村民的10多万元现金及其他财物。
虽然短暂性的抗议和示威活动被平息,但事件随后引发的抗议和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多人死亡和伤亡。
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凸显了政府在维稳和执法方面的公信力缺失,也凸显出政府需要构建公信力的必要性。
首先,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执法公正性问题。
瓮安事件中,抢劫的肇事者谎称自己是警察,此举暴露出政府在执法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和不足,也反映出政府的执法公正性与效率存在问题。
二是政府对于群众诉求的不理解。
在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一度未能及时积极应对,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诉求和反映,随后导致局势愈演愈烈,在中小城镇中打破了一点的和谐稳定。
而政府对于群众的诉求不理解也说明政府在与民沟通方面存在着问题。
三是政府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问题。
在瓮安事件中,政府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没有稳定局势。
政府的反应速度较慢,此事说明政府在应对类似社会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不足。
其次,构建政府公信力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大执法力度和公开透明度。
政府需要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效率,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并推进执法的公正、科学和民主化。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与民沟通的工作,及时听取民众诉求,尽快解决群众的问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建立信任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府开放和透明,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良性互动的信任机制。
同时,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提供,满足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是构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加强应急预案和能力建设。
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危机应对时的应变能力。
当然这些建设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改变,更需要深究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开始的走过场,到逐渐的认真倾听,理解和尊重各方的权益,才能逐步扭转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加强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保障。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推行的公共服务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政府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权威及其形象,本文就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分析,力求为政府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标签:政府公信力缺失一、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时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形成的心理反应。
一句话,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难免还存在着一些失信行为,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政府单方面有着“为百姓做主”的为官理念自秦朝的大一统时期以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在高度集权的宗法制与君权制结合体制下积淀了丰厚的官本位的文化传统。
传统的官僚体制的运行滋生了家长制这一恶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化时期,旧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已经落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还未完善,一时间还不能真正形成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传统的“为百姓做主”的行政文化仍然对政府行政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政府在许多行政决策和执行环节方面缺少必要的民主讨论与监督,所以在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方面就会出现有违民意、政策不能落实和乱开空头支票等令人不能接受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更助长了官员的官僚作风和腐败行为。
公信力缺失的案例
公信力缺失的案例1.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信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公信力缺失意味着社会中的某个个体、组织或机构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情况可能对个体或组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与公信力缺失相关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政治领域中的公信力缺失案例2.1 丑闻曝光导致公信力缺失2.1.1 案例一:政客贪污腐败丑闻在政治领域,政客贪污腐败丑闻是公信力缺失的一个常见原因。
例如,某政客因涉嫌贪污而被曝光,此丑闻一经媒体曝光后,政客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破坏。
公众不再相信该政客能够诚实履行职责,因此他可能失去政治支持和选民的信任。
2.1.2 案例二:政府虚假宣传政府虚假宣传也会导致公信力缺失的现象。
政府的宣传应该是真实可靠的,但如果政府通过虚假宣传欺骗公众,将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例如,政府宣称一项政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效果却并不明显。
这样一来,公众对政府的宣传失去了信心,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2.2 政治人物言行不一导致公信力缺失2.2.1 案例三:政治人物反复无常政治人物言行不一也是导致公信力缺失的一个常见原因。
设想一个政治人物在一次选举中许下了许多承诺,并赢得了选民的支持,但在上任后却并未兑现承诺,甚至采取了与之前相反的政策。
这种情况下,选民将不再相信该政治人物的话语,对其产生怀疑,政治人物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3.商业领域中的公信力缺失案例3.1 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公信力缺失3.1.1 案例四:食品安全问题在商业领域,产品质量问题是导致公信力缺失的一大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假设某家食品公司的某款产品被曝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含有有害物质或添加了违禁成分。
一旦这一问题被公众知晓,消费者将不再相信该食品公司的产品,其市场份额可能大幅下滑,甚至会陷入破产。
3.2 失信行为导致公信力缺失3.2.1 案例五:商家失信行为商家的失信行为也会导致公信力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信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政府形象安宁PX项目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
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
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行使公共权力,政府应该是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透明的的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在安宁PX项目事件当中,为何政府要在该项目曝光之后才才公开此项目的有关信息?又为什么要在该项目已经尘埃落定之后才来征求公民的意见?而不是先征求公民的意见在上马。
那如果该项目没有曝光,政府是不是就不公开此项目,直到此项目建成后才为人们所知晓。
这里所反映的是政府决策信用的问题,政府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更没有公民的参与。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为公众的公共利益而服务的,应该充分征求公民的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
在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期间,政府为何要实行“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难道我们的政府黔驴技穷,沦为要采用这种不科学的手段来监督公民。
我们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政府应该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压制。
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对公民的不信任,其根本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政府通过各种不合理的手段来监督公民,其背后体现的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此事件当中,面对昆明市公民的抗议,昆明市市长李文荣承诺:“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
为何政府表面上说听取民意,却又言行不一,前后不一致,这让民众如何信任我们的政府?政府的形象何在?政府应该是坚守信用的政府,而不能够失信于民。
在此事件当中,可能政府担心公民的过度参与会影响政策的合理性,纵使该项目是利大于弊,民众能够得到巨大的公共利益,但由于民众缺乏科学的认知能力而表示抗议反对,可是政府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甚至是骂政府;二是政府不信任公众,以致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来压制公众,以及政府信用的丧失,政府缺乏决策信用等,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不仅仅是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党,甚至是骂政府、骂我们的党,这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所导致的。
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包括信用方和信任方,政府公信力是连接政府和公民的桥梁,我觉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政府对公众的信用方面1、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多和提高,同时对这些关乎公共利益问题的大事甚为关注,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
政府却无视民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采取隐瞒和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这一点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整个政府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决策信用,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
2、政府失信于民。
政府信用的衡量也包括三个标准:一是名实一致,即政府职能、权力、责任一致,这是体现政府信用的重要基础;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政令与行动一致,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不禁而不止;三是前后一致,即不渝初衷,信守诺言,而不是无端变换,朝令夕改。
在此事件中,政府言而无信,前后不一致。
3、政府不恰当的监督方式当政府的决策受到公众质疑甚至反对时,应该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向民众解释清楚。
在此事件中,政府面对公众的抗议、游行,没有正确处理好。
采取“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的方式来监控公众的行为极为不恰当,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4、决策过程缺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体现的是公众的公公共利益,应该让民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尊重民意。
同时,公民适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公共政策充分体现民众的意志和利益。
而此事件是在决策之后公民才知晓相关信息。
5、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如听证制度的形式化,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在此事件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听证会,但是未起到监督作用。
(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方面从公众的角度讲,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一方面建立在政府是否为民服务的相关政策上,另一方面受公民自身因素的限制和制约。
由于公民受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政府的政策缺乏科学的认识或者是误解,这也将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好多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却妄加评论和否定,作为公众,应该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理性地对待政府的决策。
四、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公共权力,维护政府公信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响甚至是制约着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从而影响着公共利益的维护。
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中,能够转换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能够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
试想,我们如果对于一个人失去了信任,或者是我们失信于人或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关乎国家的兴衰大事,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公共利益,能够加强政府同公民、社会的合作互信,同时也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和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
因此,建设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决策要有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要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要科学、公开和民主。
并且要及时公开决策的相关信息,让民众有所了解。
政府的行政方式要科学合理,要依法行政。
(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
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只有政府做到诚信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建设公信政府才能成为可能。
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自身的言行对于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镇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要克服短期行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通过严格守法、守德,维护政府信用,维护政府形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信用建设方面的组织、宜传和带动作用,打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政府,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约机制、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相关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章可循的前提。
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未能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落实政府对公众的责任,以及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制约能力,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制止的重要原因。
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并且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政府理念,加快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型。
国家相关法制的欠缺,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把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
(五)建立双向沟通模式,深入群众政府需要从改变现状出发,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发挥广泛社会资源的优势,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通过良好的沟通取得公众的信任。
及时适当的发布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 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预警和良性的导向作用,平息市民恐慌,稳定社会秩序。
而且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以强化政府公信力。
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大众媒体的正确的报道,引导舆论,有利于控制局势,同时,大众媒体可以跟踪报道事件的最新状况,抓住这一有力工具,对政府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政府要健全资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资信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