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喘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由肺气虚、肺热、肺湿、痰浊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 肺气虚
中医学认为哮喘患者肺气虚,指的是肺气的功能失常,肺脏无法将气体顺畅地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治疗时应重点补充肺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肺热
中医学认为肺热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肺热会导致肺气阻塞,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肺湿
中医学认为肺湿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肺部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气道失畅,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除湿化痰的中药,如苏子、桔梗、葶苈子等。
4. 痰浊
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哮喘的主要表现之一,痰浊可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桔梗、百部等。
总之,中医学治疗哮喘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防病治未病,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既能缓解哮喘症状,又
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升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哮喘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哮病
(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Hale Waihona Puke 酸咸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亏 虚
第五页,共六十八页。
第六页,共六十八页。
• 二、病机 •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 • 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 3、寒包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
急促,喘咳气逆 •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
兼,烦躁(fánzào),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 舌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 弦紧。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 寒包火,肺失宣降。
,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
• 3、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
第十页,共六十八页。
病因 病机示意图 (bìngyīn)
风寒
外邪 风热
烟尘花粉
邪壅于肺,气不布津
津液(jīnyè)凝聚,痰浊内 生
生冷 饮食 酸咸甘肥
海腥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夙根) 发作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 五味子——收敛(shōuliǎn)肺气;
• 大枣、甘草——和中。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
• 词解2: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 (《寿世保元·哮》)
中医内科学哮喘(详细)(1)
病案分析
杨某,男,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鸣气 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息抬肩,喉 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粘稠,咳吐不利, 口渴喜冷饮,胸闷、心悸,疲乏无力,舌红,两 侧糜烂,舌苔薄白,脉象细数。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龙20汤24/加9/9减。
中医内科学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2024/9/9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2024/9/9
中医内科学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中医内科学--哮喘-文档资料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半夏汤加减。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哮病
治法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
常用药
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苡仁、茯苓甘 淡补脾;法半夏、橘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 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 加减
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二氧化碳潴留, 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 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 润阴影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
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 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
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 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 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
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 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 纳失常之喘哮
常用药
党参、黄芪补益肺气;胡桃肉、沉香、脐带、 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苏子、半夏、 款冬、橘皮降气化痰
《中医内科学》哮病
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历代医家论述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 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 病因病机的记载。如《素问·阴阳 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 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 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 症状在内
加减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肺气壅实, 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 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 母、鱼腥草;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中医内科学》哮喘
《中医内科学》哮喘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
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中医内科学 哮病
病因: 1.外邪侵袭:主要是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吸入烟尘 、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导致呼吸道痉挛,阻塞 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而导致。 2.饮食不当:主要是过食生冷和油腻肥甘、海鲜发物, 导致脾胃无法运化这些营养物质,不仅不能生养气血, 反而导致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诱发 3.体虚病后:主要指以前得过呼吸系统疾病,如麻疹, 反复咳嗽、失治误治等,导致素体虚弱,肺气不足,痰 饮内生或痰聚生热,均可致哮。
哮病大发作期:即常常表现为邪实与正虚同见,多 为疾病晚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皆虚而痰浊雍盛,发作 时心脏亦可受到严重影响,发生喘脱危候。(注:喘脱 是指患者出现喘急鼻扇,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 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的证候)
总之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痊愈的疾病。
诊断依据: 1.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往往有哮病史,常常因气候 突变、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和劳累而诱发。 2.常呈反复发作性,发作时可见咳嗽喷嚏胸闷鼻痒等先 兆。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 3.平常如常人,但病程日久时,常有小范围内的持续发 作,甚则出现喘脱。
1.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憋喘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疲少咳吐不爽,色白而 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 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常用药: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菀、款冬 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方歌:射干麻黄姜辛款,五味夏枣与紫菀。
中医内科学哮喘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油、过辣 、过咸的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增强呼吸道黏 膜的抵抗力。
控制饮食量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当的饮食量,有助于 减轻哮喘症状。
05
哮喘的案例分析
中成药
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 化痰等功效的中成药,如 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 。
中药贴敷
将中药制成贴敷剂,贴敷 于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 位和药物的渗透作用,达 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 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 疗哮喘的效果。
艾灸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 柱,在特定穴位进行熏烤 ,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缓解哮喘症状。
哮喘患者的日常保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适度锻炼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 病菌滋生。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拳、散步等,增强体质。
情绪调节
定期随访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 ,有助于缓解哮喘症状。
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哮喘患者的饮食调理
中医内科学哮喘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哮喘概述 •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 哮喘的预防与保健 • 哮喘的案例分析
01
哮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通常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 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分类
根据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特点,可 以分为过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 、药物性哮喘等不同类型。
中医内科学-哮喘
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候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
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中医药对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治疗原则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女口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干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
哮喘名词解释中医
哮喘名词解释中医一、哮喘的基本定义哮喘,中医称之为“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
该病的发生与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气道痉挛、狭窄,引起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哮喘的病因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吸入花粉、烟尘等过敏原,导致肺气郁闭,不得宣泄,从而引发哮喘。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或对某些食物过敏,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生,上贮于肺,进而引发哮喘。
3.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肺气的宣降,从而引发哮喘。
4.劳累过度:长期劳累或剧烈运动后,正气耗损,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诱发哮喘。
5.体质虚弱:患者素体虚弱,或久病正气耗伤,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易感外邪,引发哮喘。
三、哮喘的症状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喘息是哮喘发作时最为明显的症状,常常呈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端坐呼吸、张口呼吸等症状。
气急是指患者感到气不够用,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绀(口唇、指甲青紫)等症状。
胸闷是指在喘息、气急的同时,患者感到胸部有压抑感或不适感。
咳嗽则可能出现在哮喘发作之前或之后,多为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
此外,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哮喘的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
寒哮者多表现为喘息气促、喉中哮鸣音、痰液清稀多泡沫;热哮者则表现为喘息气促、喉中哮鸣音、痰液粘稠黄绿。
病程较长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并发症。
四、哮喘的诊断与分类中医对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哮喘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医内科学》中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其中发作期可分为寒哮和热哮两种证候类型。
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则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中医执业医师-哮喘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哮喘中医辨证分型(1)重寒证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
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
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15g,炙草75g,肉桂5g,干姜5g,细辛25g,半夏75g,五味子5g)。
加味定喘白果汤(炒白果15g,麻黄10g,炙冬花15g,半夏10g,炙桑皮15g,苏子15g,杏仁15g,黄芩10g,甘草75g,川贝5g)。
(2)寒包火证其症见畏风恶热,喘咳,痰粘稠色黄,脉弦滑数,苔黄舌边光红,口燥。
治宜清金降火,首方加味五虎汤(麻黄10g,杏仁10g,石膏15g,甘草75g,茶叶5g,桑皮15g,马兜铃75g)。
继服麻柴甘透汤(麻黄10g,柴胡10g,甘草10g,透骨草15g)。
(3)肺实证喘咳,咽喉紧窒,咯痰不利,胸胁胀痛,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沉数。
治宜清肺理痰,首方加味清燥救肺汤(天冬15g,麦冬15g,甘草75g,知母10g,橘红10g,黄芩10g,桑皮15g,杏仁15g,枳壳15g,桔梗10g,茅根20g,蒌仁15g)。
继服杏仁散(杏仁,川贝,紫菀,冬花,元参),成人每次服10g,小儿酌减,姜蜜水送服。
(4)瘀塞证胸脘痞闷,怯寒神疲,气短喘促,痰吐不利,舌白苔浊腻,脉迟涩。
治宜开胸利膈,首方苏子降气汤(苏子15g,橘红10g,半夏10g,当归10g,前胡10g,桂枝10g,川朴10g,炙草75g)。
继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杏仁5g,桂枝15g,芍药15g,炙草10g,生姜5g,厚朴15g,大枣10g),水煎服,服后须臾啜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治疗中遵循哮喘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以定喘止咳为主;喘平后以调理脾胃为主,投用滋补肺肾,化痰调气之品,以巩固疗效。
临证上重寒证较多,寒包火证次之,尤以1~10岁儿童最多。
半数儿童若护理不慎,最易感受寒邪,发生哮喘。
所用之杏仁散、麻柴甘透汤二方乃自拟经验方,杏仁散对肺实型喘咳效果好,麻柴甘透汤对寒包火证咳喘效果好。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
缓解期
肺 脾 气 虚 证 肺 肾 两 虚 证
(三)分型施治
1发作期 ①冷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 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 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 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 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喉中哮鸣,呼吸急促, 胸膈烦闷,咳嗽,咯痰
哮病
肺
痰粘色黄,口干欲饮, 烦躁大便偏干,舌苔黄 舌尖边红
发热,恶寒,无汗, 身痛,舌苔白腻,脉紧
痰热
风寒
痰热壅肺,复感风寒, 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痰气搏击。 疏风散寒 清热化痰
宣肺平喘
解表散寒, 清化痰热 宣肺定喘。
麻黄干姜桂枝细辛 麻黄干姜细辛 半夏石膏
肾虚
虚火灼津 上壅于肺 阳虚水泛 上客于肺
(四)病机要点:
①病位:肺、与脾肾
②基本病机:肺失宣肃 痰气搏击 。
③病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 虚为主总属正虚邪实
(五)转归: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年轻患者,可终止发作;中老年体弱患者,不
易根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寒包 热哮
饮食
痰阻气道 发作 搏击有声
迁 延 日 久
虚哮
病后(肺虚) 肺气耗损 气不布津
起居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阳虚水泛
缓解期
(三)二者概述
外邪侵袭 邪客于肺 肺 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饮食不当 脾 水湿内停 肾不主水 痰(宿根) 宿痰伏肺 肺失宣肃
大病久病 禀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3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20”.08.2020
热胶固。
4
20.08.2020
编辑版ppt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 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家族中有哮病史。
7
20.08.2020
编辑版ppt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言,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区别脏腑—补肺 —健脾 —益肾
12Biblioteka 20.08.2020编辑版ppt
3、证治分类 (发作期)
冷哮
症状: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 壅塞气 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从寒化为饮。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编辑版ppt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6
20.08.2020
编辑版ppt
虚哮
症状:发作频繁——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阴虚阳盛。 或咽干口渴,烦热——病久气阴不足,阴虚生热。 口唇、爪甲青紫——痰气瘀阻。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气阳或气阴不足之
哮病
1
20.08.2020
编辑版ppt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2
20.08.2020
编辑版ppt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8
20.08.2020
编辑版ppt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9
20.08.2020
编辑版ppt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10
20.08.2020
编辑版ppt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13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20龙.08汤.20加20减。
编辑版ppt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14 方药:定喘汤、越婢20半.08.夏202汤0 加减。
编辑版ppt
寒包热哮
5
20.08.2020
编辑版ppt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痰热内与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
愈发愈虚。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6
20.08.2020
编辑版ppt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
发病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 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平时一如常人;病久正气亏虚,常有哮鸣,甚至大 发作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15
20.08.2020
编辑版ppt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不爽—痰浊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耳发痒,喷嚏,鼻 塞,
流涕,迅即发作—风邪引触,善行数变。 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浊之征。
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是缓解 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别
11
20.08.2020
编辑版ppt
3、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发时(邪实)—攻邪—祛痰利气—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平时(正虚)—扶正—辨其阴阳—阴虚—滋养 — 阳虚—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