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融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财政投融资的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二、财政投融资的特点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

我国财政投融资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原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增强。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

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

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

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五、财政投融资实例
财政投融资是填补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财政宏观规模过低的条件下,面对大量的市场配置失效领域的存在,所导致的各个瓶颈产业急需投资的情况,通过健全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就可以借助社会资金来补充财政资金之不足,用以加快瓶颈产业建设,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日本在战后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是与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分不开的。

二次大战后,日本财政十分困难,经济恢复与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十分紧缺,财政政策性投融资起了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

日本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动员的资金规模是十分庞大的,截止1998年,其融资总额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3%。

韩国在经济起飞中,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在补充政府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在“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投融资贷款,占政府农林水利投资的25.8%,社会公共资本中占53.2%,70年代在公共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资中占60 %,
1989年至2009年仍有有90%财政投融资用于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财政投融资可以诱导社会投资沿政府意图方向发展,用日本人的话说,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可以对企业和银行起到带头羊作用,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现着政府意志,反映政府扶持重点产业的意图,凡能得到政府投融资支持的产业,表明这些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因此,财政投融资重点投入的产业,就会引起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关注,跟随其后进行投资,从而拉动社会资本投向与政府资源配置意图相一致,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即将起飞阶段,加快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建设,以诱导社会财力投向,保持社会资源配置沿着优化方向发展,就更是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其中2006 年仅通过财政系统净流出的资金就高达1100 亿元。

另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缩进城,设在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

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更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重要通道。

目前,金融体系萎缩、资金投入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财政支农体系面临着困境在农村金融体系日益萎缩、资金投放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理所应当担负起支农的重任,但目前国家财政支农也同样面临着困境。

一有效的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效率低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性支农支出预算内,下同的绝对量从1991 年的347 亿元增加到2007 年的1691 亿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从比例整体上却呈现下降趋势,1991 年的10.26下降到2007 年的7.66。

其中,1998 年支农支出比例提高到10.69,这是因为1998年国家增发1000 亿元债券中有350 亿元用于与农业相关的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黄河的堤防工程、蓄洪区建设移民建镇和水利枢纽工程等,但实际上直接用于农业的只有20 亿元。

2002 年国家财政直接用于农业项目支出的只有人均26.9 元,仅占县级财政支出的5.26;虽然对乡镇的财政支出可以占到涉农财政支出的28,但其中近80的财政支出主要被用作行政和教育费用支出,用于发展的投入仅占20。

财政的支农资金不但投入不足而且效率低下,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00 个县的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2007 年的8 年间,百县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达15.77,其中直接对农业项目支出的年均增长为12.98,而同期百县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6.98,,2008至2009年间农业产值的年增长率为7.13,同样远远低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农业问题在中国当前及长远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必须切实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业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其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的总体格局下,农业增长速度却为2%-3%,加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产方式的落后,使农业成为一种弱质产业而长期处于滞后地位(见表2)。

各时期财政用于农业投资的支出
可见,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一种基础薄弱、收益低的产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在对农业的投入中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此,就急需大力发展农业的财政投融资,以一种引导性、长期性,为获取社会效益的政府投入和农业投融资政策措施,来促进、资助和引导其他主体来共同兴办,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使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整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之中,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经济结构合理的调整等宏观经济运行的任务,还难以由市场来实现;在此背景条件下,急切需要政府充分运用财政投融资在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使财政投融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有效补充
公共预算,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投融资通过对改善社会投资方式的诱导、新的投资约束机制的建造、及科技产业开发等来促进经济增长转换方式的力度。

拓展财政投融资,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