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 文章中心 >> 教学教研 >> 学研文萃 >> 文章正文
今天是: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作者:罗少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01 更新时间:2012-4-12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罗少华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如下各方面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发展“双轨制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提高教育的实用功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依靠教师办教育;转变德育工作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 改革 创新 职业 德育
世纪伊始,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知识经济的悄然临近,学习化社会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深刻地激励和召唤着经济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通过分析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死、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①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这份促进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要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没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回顾过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析现在,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向未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已有的观念,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宝贵经验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下面我们在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重要发展趋势。
一、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受注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前苏联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高度强调
所谓“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种注重“双基”的科学课程观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科学概念、定律和原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虽然让一部分天赋较高、勤奋刻苦的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不同需求。它反映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一是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力求建构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忽视了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忽视了学生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二是一味追求科学知识和获得,过分重视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间接经验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与获得,对其他学习目标,如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则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从事自主探究、社会调查、创作诗歌等直接经验获得的发展机会。
在“应试教育”、“考试教育”等观念的误导下,我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机械地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教育仅仅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复制,所有的学习者都被塑造成统一的、标准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短期的选择。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学习者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则很少关注,甚至压抑。日久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学习也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和被动的行为。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的。”一些国外科学教育专家在考察中国科学教育后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过于注重记忆而忽视理解。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②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国内科学教育批评道:“我们要提高国家的科学能力,就要克服一些弊端。如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这里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东方文化的影响,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倡导‘创新、求实、献身’科学精神,应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髓。”③
如今,随着国际政治
、经济、科技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进而反映在教育方面的改革。
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所有美国人。第二年,美国政府派遣教育考察团到苏联进行考察,发现美国教育落后于苏联是美国在宇航方面落后于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的颁布为后来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研究经费,也为中小学教育师资进修和更新科学教学资料和设备提供了大量经费(这两项加起来大约是20亿美元)。为促进全国课程改革,美国还特别在1959年召开伍兹霍尔会议,还成立了各种教材编写机构,动员大批学者参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1人先后参加了这些机构)。
苏联接到美国新编教材后,组织500多名科学家、教授、教学法专家来进行加工改造,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新教材,并为此特由科学院和教育科学院成立了学校教育新内容委员会。
国际竞争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而因新知识的飞速增长和旧知识的加快陈腐化,“知识更新”更加加快了。新知识,在不断丰富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取代旧知识,从而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教育。怎样在相对不变的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比以往多几倍的知识?如何使受教育者适应知识更新?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二者关系?现代各种课程论、教学论,都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
目前,我国现行课程教材已开始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知识、书本为中心的编写模式,在探索新课程教材改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一是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实行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同时根据地方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编写适应当地实际需要的补充教材,从而激发了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地方教育更具特色;二是把反映中国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及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补充到新教材的内容中,让学生视野进入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前沿;三是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以增加活动课的方式培养学生挖掘深层次知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应积极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为优秀尖子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发展“双轨制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提高教育的实用功能。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
务。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过分强调“以官为本”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仿佛还是在用事实对人民进行这样的“导入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好。”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便成了改变个人命运的一种工具,使教育更着力于实际利益,着眼于仕途,着意于权势。于是“应试教育”、“考试教育”、“精英教育”便应运而生。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重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手能力。务实的教育倾向重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它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达的德国,长期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就是采取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教育模式。除了学术性的教育由德国人誉为“公学”的文科大学承担外,它的“实用性”则表现在它的工科大学和许许多多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15岁至18岁的青年人要接受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训的“双轨制教育”。这样的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腾飞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高效而尽职的技术人员,这些职业教育学校,更加重视教育实际功效的发挥、重视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只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负责向大学输送新生。近年来瑞典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劳动世界”的口号,也是从重视教育的实用功能出发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大,从1978年时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15%左右到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实际能力、师资力量的不足、社会偏见等诸多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世界脱节,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仅以广东为例,广东省的各级各类技工学校已达186所,在校生总规模已达24万,并位居全国第一。但到2005年,广东省的技术工人缺口量仍将超过400万人,尤其是非常缺乏熟练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根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广东的总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9%、初级以上技术工人仅占8%。以深圳为例,在当地的92万技能型人才中,高、中级技工分别占总数的6.2%、20.9%。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中,这个比例分别已经达到35%、50%。
在农村,中国基础教育要薄弱得多,一方面农村孩子大批辍学,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招不到足额学生。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较少考虑面向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专业门类、布点数量,以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思路。农村经济发展要靠“科技兴农”、“农科教结合”,在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
,从而实现“高效优质高产”,发展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科技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改变职业学校办学思路,加速培养农村所需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
“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④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依靠教师办教育。
1992年,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国情分析报告指出,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准,原因是教育投入不足。当时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5.7%-6%,中等发达国家的比例是4.4%,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是3.6%,贫困国家的比例是2.6%,中国的比例仅为2.5%。最近几年,为了迎接高科技信息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增加教育经费,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上升到7%、8%、9%,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1993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国家平均教育事业经费表面看来年年在增长,但都低于当年物价增长指数,实际上是负增长。
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领到工资,发工资给教师“打白条”的事情并不新鲜;且教师工资待遇低,一些提高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把中小学教师排除在外,对中小学教师心理上打击很大;再者教师在社会上地位较低,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因素,从而造成校长办学难,教师不安心工作,弃教从商从政,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⑤教师既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操作者。没有一支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改革方案也不可能实现。我们要积极倡导教师成为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彻底改变过去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时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历的提高为主要目的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结合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高度重视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专家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教学和探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研究教学和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实践者——学者”型人才。同时,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在增加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教师
队伍,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四、转变德育工作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在学校学习都是为了获取知识,然而,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知识是良药,但没有哪种药能够不因那贮藏它的器皿污秽而变质腐化的……跛者不宜于做肉体的运动,正如残废的灵魂不适于心灵的运动一样。”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强调“以德为首”,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第一的重要位置上,可社会上对我们现行教育制度批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德育”问题。虽然我们一再下大力气抓德育工作,可抓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德育工作试图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道德学家、圣人或神人,强调人人都有理想有道德,把道德的高调唱到了不近人情的高度,并迫使自己和别人都统统接受,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感受,从而把道德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正像有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太多的政治说教、脱离实际,机械灌输、消极接受,形式主义、政治运动,只管投入、不顾效果,口头重视、实际轻视,包罗万象、简单相加等都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益,是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所在。
我们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控制,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服从学校和社会的管理,并通过惩罚性高压统治来消除人的个性。从而在思想方面培养出一个群体高度的相似。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讲述一位遇风暴的登山者危难中还救了一个冻僵的人,最终两人搀扶走出雪地。很多孩子为了迎合社会道德和大众的心理,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功利性,几乎一致地认同搀扶危难中的人继续前行,不顾恶劣的条件和最后可能出现的悲惨结局,以此来向评卷老师表达自己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对自己坚定信仰的不断追求,再加上被一种完全封闭的意识形态的训练所窒息,一旦政治及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出现某种松动,年轻的学生就会立即失去信念,感到极度的动摇和空虚。其价值观念也在浪漫主义和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约束和反约束之间摇摆不定。
“生活世界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⑥人的道德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民国初年的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德育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观教育,也就是关于彼岸世界的教育,这是一个超越功利性的、涉及到人生终
极目的的教育,要求在积极的意义上追求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于超越政治和科学的东西的兴趣,使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巨大潜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培养一个健全的人。
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揭示人的生活意义,培养包括公民、价值教育、人的尊严、对他人的爱,同大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进而帮助每个人树立爱好和平、尊重人权、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等人类价值观。在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使参与者“回归到生活世界中”⑦在一定时空中感受着人的鲜活生命,感受着不断建构着的道德情操,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升华。
五、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础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制度。有关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方针等是通过法律、政令,教学科目和授课时数、教材的使用、考试大纲等都是通过教育部的命令、文件来公布的。同一教育层次的学生要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读上去,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学习。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差。现在虽强调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但由于升学考试制度没有改革,升学考试成了评价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还亟待日后解决。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服务的,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管理制度,适应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均等原则下,按着个人的能力、适应性、学习进度来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可在中小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课程或等价于课程的教学量的计算单位、以修满规定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完成学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课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校本开发课程分为必修、指定选修、任意选修三类,每一类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从而为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提供了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才。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课制,让学生在课程修习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权,增强灵活性,同时也让一部分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脱颖而出。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适应性学习科目
、职业趋向等不同,在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工读交替制,培养实用型人才。工读交替制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的安排大体是:学生在校内学习并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后,再到校外工厂、商店或其他专业部门、单位参加1至2学期的实际工作。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也可通过考试进入普通中学,在修满规定的课程后,继续报考大学。
要真正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全面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理所当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诸方面,升学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其次,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学校设置而分别制订和确立标准,实行分类评估、分层评估,使评估对象具有可比性。再次,应把校内评价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学生的质量不仅可通过其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反映出来,而且还可通过升学或就业的学生在学习、生产、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反映出来。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不仅仅是看教育部门本身的评价,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评价。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基础教育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我们应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更加突出基础教育的地位,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以日益增强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理解和完善它丰富的内涵,从而把基础教育改革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3年2月13日
②Lewin,K·M(1987),op.cit·pp.430~431
③赵红州《中国切莫忘了诺贝尔奖——论诺贝尔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新华文摘1995(8)
④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27日
⑤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学刊 1999(2)
⑦周作宇《教育:文化与人的互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4)
2004年8月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 高中数学转”差”点滴
下一篇文章: 先借而后立 先富而后强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友情链接 | 用户留言 | 管理团队 | 管理登录 |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 校长:王世红 ┋ 电话:22494511
Copyright ©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