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片核心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片核心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 陈华臻 张 潋 ■ Chen Huazhen Zhang Lian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杭州 · 310022)收稿日期:2007-12-01
Urban Design for the Core Section of Yangzhou Economic-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a
一、项目背景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作为扬州拥有一定开放性政策支持、以外来投资为主的特定区域,长期以来凭借新兴工业生产这一主体功能,已初步形成汽车产业园、新光源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港口物流园、出口加工区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内产业和人口不断集聚,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急剧拓展,使扬州市呈现出“保护”(老城)与“建设”(新城)并行的生长态势,形成老城区“肌理的城市”和新城区“实体的城市”两种空间特质并存的双尺度城市发展模式。
在此发展背景下,老城区的功能亟需进一步疏解,如果开发区继续停留于现有单一的工业生产功能,将无法进一步推动地区的发展和品质的提升。从城市的发展来看,资本的汇聚与空间的特征性往往成正比,一旦缺少了空间的特征性——如库哈斯所形容的“鼠夹”的可识别城市空间——就意味着这片空间在抽象的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沦为边缘的危险。因此,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以一种凝聚中心的标识营造空间的特征性,以一个中心来吸引投资和人气,实现从单一工业生产功能向
综合城市功能的转变,才能打造城市西南部的现代化新城区。二、基地特征
1.区位优势
基地位于扬州西部新城区的几何中心,人口和产业的依托腹地较大。内部两条快速路——江阳中路、扬子江路与主干道维扬路构成基地的交通骨架,使其与老城区及新城各功能区块均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
2.人口基础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基地两侧的西部分区和西南分区将集聚46万城市人口,周边服务人口基础优势明显。而目前新城部分尚未形成明确的中心区块,服务功能仍然欠缺,不得不依托于老城文昌阁地区的中心职能。
3.土地储备
基地内新城河以南片区虽然目前仍以工业用地为主,但其中即将搬迁的工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公共职能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储备。
4.辐射范围
类比城市居民商业休闲行为习惯,较为合理的出行距离为5km,以此为半径,本次规划的区块辐
射范围将涵盖扬州西部新城区的全部以及老城区的南片地区。
5.开发诉求
从基地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新城河以北地区以交通干道江阳中路和维扬路为开发导向,集聚了不少近年开发的商业、住宅房产项目,开发强度和密度较高,功能上的“退二进三”也反映了地区城市职能升级的开发诉求。三、设计理念
1.紧凑城市
紧凑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强调城市功能和空间的紧凑发展,反对无序和低密度的蔓延和扩张,其理念主要包括:通过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提倡多样化的高密度开发,建设住宅、办公、商业、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混合的区域;创建适于步行的空间,提倡公交优先;合理利用资源和基础设施。设计力求通过用地职能的转变、多样功能的集聚、交通体系的高效运转打造具有活力的扬州新区中心以及与老城区文昌商业中心互补的新城现代商圈。
2.整体融合
扬州城市的空间景观特点可用“水、绿、古、
1 区位及城市总体分析图
2 规划构思图
文、秀”五字概括,规划设计应结合扬州的城市空间特质和基地发展条件,强调“水、绿、文、秀”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围绕“水”(新城河)、“绿”(绿地系统)营造生态环境,突出地区“文”(文化设施和体验文化)的内涵和“秀”(灵动精致)的空间景观序列。
3.以人为本
设计应以功能齐全的工作、居住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对多种城市功能的复合使用需求,防止中心区块功能的“空洞化”,提升地区的城市活力;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的需要,同时鼓励公交优先,构建人性化的交通空间;注重城市空间使用者的交往需求,强调人性化尺度,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和场所。
4.时尚高效
扬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城市时尚感稍显不足。规划应从居民对于城市现代商圈和体验式消费的需求出发,通过在城市功能、空间形态、景观美学等方面的塑造,提升新城中心功能区块的现代时尚感,同时基于现代交通方式搭建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在缓解高强度开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保
证区块整体运营效率的同时,满足当前城市居民快
捷、通畅的出行需求。
5.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可持续——梳理并整治区块内的水系,
加强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升地区的生态环境品质;
人文的可持续——延续扬州特有的文化特色
和生活方式,注入现代、时尚的城市元素,实现地
区文化品质的提升;
经济的可持续——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等城市
资源,规划建设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保护原有生
态、景观风貌,突出个性特征。
四、重点问题
1.开发规模
针对地区公共设施开发规模的不确定性,规划
进行了前期的策划研究和量化分析,由于目前关于
中心区的规模研究尚无系统、明确的方法,因此设
计采用规模类比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中心区发
展经验,通过类比国内相似城市中心区(上海五角
场—江湾副中心、重庆观音桥—新牌坊副中心),结
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确定基地公共职能的开发建
设规模。
2.开发强度
设计根据已确定的规模计算确公建开发量,同
时还充分考虑地区文化品质的提升需求,挖掘中心
绿地公园周边土地的潜在价值,增加公共设施用地
的开发强度,保证开发过程中的资金动态平衡。
3.空间营造
(1)高层建筑空间
由于区块总体开发强度较大、高层建筑较多,
未来将成为扬州市高层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规划
针对高层建筑布局进行了前期研究,确定了高层布
置的重点区域以及空间序列,提出的引导目标为:
强化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形成有序的高层建筑空间
形态;强化地区尤其是中心绿地公园的视线分析,
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强化建筑退界的控制
引导,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
(2)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中最具识别性与活
3 总平面图
4 日景鸟瞰
5 用地规划图
6 规划结构分析图
7 功能结构分析图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