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12月,第36卷第6期,Dec .,2006,Vol .36,No .6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5203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100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资助项目(105152) 作者简介:邢东兴(1969—),男,陕西礼泉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

邢东兴,孙 虎,王继夏,崔 丹,龙小霞,王祖正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目的 通过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谋求今后陕西自然保护事业能快速健康地发展。方法 采取理论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考察

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发展速度缓慢、类型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结论 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统筹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措施。关 键 词: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6)0621018205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在西北地区的最东部,界于北纬31o

42′~39o

35′,东经105o

29′~110o 15′之间,南北狭长,东西狭窄,面积20156×10

4

k m 2

,是一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种动植物区系南北

交汇、东西过渡的地带。境内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地质遗迹资源,可保护对象多,保护价值高。

1 陕西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优越条件

111 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

陕西省南北狭长,境内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南北差异大,地带性规律明显。再加之境内山地面大势陡,高原广阔,因而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多样性丰富。

境内动、植物区系复杂多样,植物区系不仅有喜马拉雅、华中华北、东北及华西等地理成分,还有中亚、蒙新、西伯利亚等地理成分,特别是以庞大的秦岭山地形成南北不同区系,成分植物的交汇和过渡地带,更加丰富了陕西省物种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种子植物150科,833属,3700余种;药用植物800多种;珍稀植物5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杜仲、银杏等30余种。境域跨古北界和北洋界,秦岭是其分界线,因而野生

动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有许多珍贵动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脊椎动物727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2317%;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

[1]

。陕西“国宝”大熊猫数量居全

国第二位,举世闻名的“秦岭仙子”朱鹮,在陕西洋县分布,是世界惟一能够繁殖的种群

[2]

,我国特产羚牛

属秦岭亚种。另外,秦岭还有金丝猴等多种珍稀动

物。近年来在渭南黄河湿地还发现大群丹顶鹤、大天鹅、雁鸭以及黑鹳、大鸨等国家珍稀濒危鸟类[3]

112 多样而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陕西境内多样而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陕南有典型的亚热带,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类型,陕北有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中部有农田、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有太白山山地生态系统、巴山主峰化龙山山地生态系统和渭南三河湿地生态系统。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m ,是我国大陆东部第一高峰,代表着以暖温带为基带的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垂直分带明显,自下而上有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4个温度带。植被、土壤、动物也具有相应的垂直带谱,这是我国暖温带最具代表性的山地生态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化龙山属巴山主

峰,

是我国北亚热带典型的山地生态系统,森林植被多样,动物资源丰富,具有颇高的保护价值。渭南的三河湿地生态系统(渭河、洛河、黄河三河交汇处),水域广阔,芦苇丛生,水草丰茂,沿岸防护林初具规模。近年来,丹顶鹤、黑鹳、大天鹅等20余种珍稀水禽在此栖息越冬,是一处可保价值高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他许多典型生态系统也各具特色。113 类型多、数量大、保护价值高的地质遗迹资源

陕西省在地壳演化史方面具有承东启西、南北过渡的独特性,境内地层发育完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洛川黄土剖面、梁山地质剖面、西汤峪温泉、蓝田公王岭猿人遗迹等一批典型、珍贵、科研价值高的地质遗迹资源。114 丰富多样的地貌资源

陕西地处我国气候的过渡地区,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资源,如陕北毛乌素沙漠边缘相对富水(地下水)地带、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晋陕峡谷地带、秦岭、巴山山麓过渡地带及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中的一些自然性强、平坦肥沃的农田等。

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评析

陕西省自1965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就地保护设施,使一批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且相关的管理、科研队伍也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GEF 项目在陕西的实施,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改善了野外保护工作人员的条件,帮助了长青林业局的转产,安置了职工,建立了长青保护区,极大地提高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推动了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4]

。成绩虽然显著,但综观发展现状,还有如下不足。

211 发展速度缓慢,自然保护区点数量不足,总面

积偏小

陕西省是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较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6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但此后发展速度缓慢,在1965~1998年的30多年间共建立自然保护区数量仅为15

处,总面积也仅有31×104h m 2

,区点数目及自然保

护区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在全国各省排名

中均处于第23位(1998年)①。在近几年里

(1998—2002),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步伐虽有所加快,但区点数目和区点总面积仍显不足。目前,自然保护区区点数目为32处,总面积6511×104

hm 2

,区点数目及区点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例(312%)仍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处于中下位,这样的现状与有着丰富可保护对象的实际省情实不相称(见表1)。

212 类型结构不完善,区点数量、布局不合理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经过近几年较快的建设与发展,区、点类型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陕西省实际省情来看,其类型结构仍不完善。从保护区类型的数量结构来看,多数区、点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共23个),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1个)和地质遗迹资源类型(2个)的数量偏少,亟待设区保护的脆弱生态环境类,“天人合一”式的人文生态景观类与自然性强、高产优质的农田类自然保护区目前还无一例。再之,已建的自然保护区多集中于秦巴山地(陕西段)的中西部(区域Ⅳ),而东部较少,陕北黄土高原(区域Ⅱ);关中平原地区(区域Ⅲ)及长城沿线荒漠区(区域Ⅰ)的保护区、点数目也相对偏少(见图1)。这样的区、点类型结构及区、点空间布局不可能会使各地亟待保护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致其继续受到自然及人为因素的损坏。213 自然保护区的大小、形状与边界区划不够合理

陕西省有些自然保护区大小、形状与边界区划

无论从理论(最小面积理论、生物地理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保护需要来看,都不够合理,以致影响到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如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其东西长25k m ,南北宽15km ,面积仅为16418h m

2[3]

,

这种东西长、南北宽的保护区区形使羚牛在南北活动范围受限,加之当地山地海拔高,使羚牛冬季栖息活动范围变得更为狭小,不利于羚牛的有效保护

[3]

。又如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其保护面积也太

小,仅使巢区得到保护,而其广大的觅食及游荡区尚未完全保护。再例如周至、洋县的大熊猫保护区,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有限,且被分割成不同块状的“孤岛”,致使大熊猫种群基因难以自然交流。214 发展水平较低,整体协调能力弱

陕西省各自然保护区由于建史长短不一,投资、管理力度不同,各自然保护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9101—第6期 邢东兴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①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