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2024年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
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
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更何况写读后感了。
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
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能说是大彻大悟。
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
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
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
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
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
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
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
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在前文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最终会归结为三个问题,也就是灵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
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考虑康德的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从任何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探索理性能达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得到什么样的问题。
所谓纯粹理念,也就是在不依靠经验性的内容的前提下,用推理的方式去探寻一些问题和答案,那么想象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经验性的知识的时候,把他放置于自然之中,他会思考什么?也许这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观察外界,去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但这些不过是一些经验性的现象,他会在这些现象背后去追问,用理性去探索,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他会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关联的,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这是个伟大的发现。
那在探索整个因果链条的时候,他会把理性发挥到极致,问一个问题,外面的这一切,因果的源头是什么?与此同时,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他也会渐渐的发现,无论在思考什么,都有一个“我”陪伴着。
如果没有“我”,这些思维并不会存在,思考需要一个动作的承载人,需要一个思考者,而“我”就意味着这个思考者。
沿着这个方向去追问,“我”究竟是什么,我会有什么特性,那个能思考的我,跟肉身的我有什么关系?最后,当提出了前两个问题之后,还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又是谁创造了我和这个世界呢?所以康德关于纯粹理性辩证推论的三大问题并不是多么玄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反思就可以触及到的三个理性的终极问题。
实际上它们背后是康德所说的关系范畴——实体,因果以及协同。
同时也可以看作主体(我)、客体(世界),主客体的统一(上帝)。
而且康德的体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原来的二元对立观念扩展为二维体系。
二元也就是正和反,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康德在这二元基础上,又构筑了一个第三项,也就是将正反进行统一的“合”,这个合项就已经超越了正反的维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维度,综合了正反的特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
《纯粹理性批判》
[例如休谟认为人的一切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对象的知识都是综合 的,却除了数学与学就是根据人造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里面所包含的最初 我们放进去的东西,把它分析出来、引申出来。]
[康德认同“数学家的推论全都是依据矛盾律进行的”,但他不认同数 学也是出于矛盾律而被承认的。一个数学原理一旦形成、被承认,它当然就 要符合矛盾律,即是说它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含义,不能前后不一致,在推 论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逻辑的一贯性。但其确定性并不依赖于所谓的矛盾律, 它只是应用矛盾律来展开自身。
只可以说两个综合命题根据它们之间包含的这个关系,一个从另一个里 面引出来。]
[必要的澄清:康德讲的五个手指,五个点,不是着眼于五个手指 的经验本身,也不是这五个点的经验本身,而是着眼于它在空间中的 直观,是借助于相应的直观,不一定是指手指,手指只是一种例子, 它代表的是空间中的直观。]
要把5加在7之上,这一点我虽然在某个等于7+5的和的概念 中已经想到了,但并没有想到这个和等于12这个数。所以算术命 题arithmetical propositions永远都是综合的;对此我们越是取更 大的数目,就越是看得更清楚,因为这样一来就明白地显示出, 不论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概念颠来倒去,我们若不借助于直观而只 借助于对我们的概念作分析,是永远不可能发现这个总和的。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真正的数学命题总是先天判断judgements a priori,not empirical 而不是经验性的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无法从经验 中取得的必然性。但如果人们不愿接受这一点,那么好,我将把自己 的命题局限于纯粹数学pure mathematics,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它不包含经验性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而只包含纯粹的先 天知识pure a priori knowledge。
纯粹理性批判
2014年4月7日星期一《纯粹理性批判》一、康德批判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一)启蒙时代的主张:理性是唯一的权威The only authority is Reason.1.理性的权威取代传统的权威传统的权威(宗教与君主)是未经证实的,它们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理由一切权威必须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凡是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未经理性充分辩护的东西必须统统予以抛弃2.理性意味着平等与自由如果好的理由是唯一合法的权威,那么,一种理论、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于一种政治制度是否具有权威,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具有平等的资格提出自己的理由,并基于自己的理由来加以评判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不再由外部的权威来规定,而是由他们自己的理性来规定,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人就获得了解放。
就其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言,这个人就是自我规定的,或者说就是自由的。
3.启蒙的障碍(1)传统的权威本身传统的权威不仅是可见的有形之物,而且还包含了那些无形的东西,如习惯性的信念(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影响更大、更难消除(2)本可以获得自由的人的胆怯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要敢于去认知!Dare to use our own reason! 要敢于使用我们自己的理性Freedom requires courage! 自由需要勇气!让他人替我们作主,坚持固有的习惯并不复杂,听从他人的指令比自己独立的思考要容易与舒服得多,重新思考昔日的信念并打破旧的行为模式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4.自由需要自我批判自由需要审查与再审查我们现存的实践与信念,把我们从这些东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二)科学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休谟的挑战经验论(empiricism)怀疑论(scepticism )经验主义的第一原则:一切观念皆来自感觉经验信念与行为的终极基础是习惯而不是理性。
1.休谟的两个区分A.印象与观念印象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它是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1《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一座丰碑,它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迷宫,每一次深入其中都能感受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知识边界的严谨探索,为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理性的能力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要探讨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
他提出知识是由感性、知性和理性共同构成的。
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材料,这是知识的起始点。
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到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这些直观的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仅有感性是不够的,知性则是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它通过范畴来整理和统一感性杂多。
就像我们看到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感性材料),知性的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构成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不是简单的经验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形成机制。
在对理性的批判方面,康德指出了理性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限度。
理性有一种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无条件者的倾向,比如对宇宙整体的思考、对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等问题的探讨。
然而,当理性超出经验范围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例如,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推理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这使我们明白,人类理性虽然强大,但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在形而上学领域有其无法突破的局限。
这一观点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告诫我们不能盲目地运用理性去探究那些超越我们经验的事物,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思辨。
先验要素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
康德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知性论为我们理解知识的先天条件提供了重要视角。
先验感性论中,他指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内进行的,它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感知经验的前提条件。
先验知性论中,知性的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它们使我们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统一。
【参考文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篇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作者简介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
kanc主体概述《纯粹理性批判》[1]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其思想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
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
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
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
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
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
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理性批判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用理性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试图改进它们。
这就是康德所提出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人类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无限的,可以被理性的批判来控制。
这种理性批判是一种反思,它会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结果提出质疑,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责任自觉。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应该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左右。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律,不被感情和情绪所左右,从而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时,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行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事
物,从而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II至IV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II至IV在先验逻辑导言的第一部分,康德并没有直接介绍先验逻辑,而是先从一般逻辑入手,考察了在人们常识中的逻辑是什么。
接下来,有了一般逻辑的基础,康德就开始介绍他所首创的先验逻辑,明确了什么是先验逻辑,以及先验逻辑包含什么。
由于接下来这三个部分联系紧密,所以我们放在一起去统一理解,另外在先验逻辑中,康德也明确了在他理论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先验,值得重点关注。
(另外,由于后面章节的编号会继承先验感性论部分,所以先验逻辑导言的标号用罗马数字表示)Day 26-27/2020年6月5-6日II、先验逻辑如我们所指出的,普遍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只考察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即一般思维形式。
但既然(如先验感性论所证明的)有纯粹的直观,也有经验性的直观,那么也很可能在对象的纯粹思维和经验性的思维之间找到某种区别。
虽然要讲先验逻辑,但他并没有直接说什么是先验逻辑,而是把他的思考路径呈现了出来。
由于这一部分核心要研究的就是知性,是思维的方式,如果把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与客体的关系,那么所剩下的恰好就是思维的形式。
但如果只有单纯的形式,是无法对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的。
在先验感性论中,有着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的区分,纯粹直观与经验直观共同起作用形成了感性认知,那么由此去设想。
在思维领域,纯粹思维和经验思维是不是也能找到这样一种划分。
如果能找到类似于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那种同样的结构,就可以跳出原有的形式逻辑来去重新考察思维(因为抽掉一切内容的形式逻辑,在康德看来产生不了任何新知识,只能充当一种纯形式,他要寻找的东西并不是形式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在其中不抽掉知识的全部内容的逻辑;因为这种逻辑将只包含对一个对象的纯思维的规则,它将排除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
它还将讨论我们有关对象、而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
那么如果存在类似于直观的情况,那么我们要寻找的那个逻辑,就应该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抽掉一切知识的内容,而只是把经验性的内容去掉,但是保留思维的一般对象,由此产生的逻辑规则就是有关于对象,但不属于对象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洁理性批评读后感纯洁理性批评读后感(一):《纯洁理性批评》出自大哲学家康德。
该书是一部篇幅庞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
所谓“纯洁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体会的理性;而所谓“批评”,则是指对这种纯洁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环绕着“先天综合肯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情势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洁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定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洁理性批评》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期的着作。
它颠覆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
他1742年诞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
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储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态。
每一天清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
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漫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
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漫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漫步的情形对表。
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
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触及广泛的范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
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惧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酷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评时期”和“批评时期”。
在“前批评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康德《纯粹理性鉴定》1(旧译批判):第一章论纯粹理解力的概念的图型法5
康德《纯粹理性鉴定》1(旧译批判):第⼀章论纯粹理解⼒的概念的图型法5在范畴的推导中,我们谈到了⼀些东西,在此之后,我们希望,在回答下⾯问题的时候,没有⼈会迟疑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些纯粹理解⼒的概念,是否只允许有经验性的应⽤,还是也允许超验性的应⽤,也就是说,它们作为可能经验的条件,只是天⽣地指向现象呢,还是,作为普通事物可能性的条件,也还可以被扩展到对象本⾝那⾥(不⽤对我们的感性,做任何限制)?”因为,在那⾥,我们看到,除⾮有⼀个对象,被给予了概念,或⾄少被给予了组成概念的某些要素,否则的话,它们将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会有任何意义,从⽽,也永远也不会指向物本⾝(甚⾄⽆须考虑到诸如‘事物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被给予我们’这类问题)。
我们同样也看到,对象可被给予我们的唯⼀⽅式,在于我们感性的变状,且最后,纯粹的天⽣概念,所包含的,除了在范畴本⾝中的‘理解⼒的功能’之外,还应包含感性的天⽣的形式条件(特别是内感觉{sense}的条件),此条件,形成了这样⼀种条件,只有在其下,范畴才可被应⽤于对象。
我们称这个感性的‘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为理解⼒概念的图型;理解⼒概念的应⽤,被限制于其上;⽽把这些图型中的理解⼒的功能,称为纯粹理解⼒的图型法。
After what has been said in the deduction of the categories, we hope that nobody will hesitate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se pure concepts of the understanding allow only of an empirical or also of a transcendental application, that is, whether, as conditions of a possible experience, they refer a priori to phenomena only, or whether, as conditions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ings in general, they may be extended to objects by themselves (without restriction to our sensibility). For there we saw that concepts are quite impossible, and cannot have any meaning unless there be an object given either to them or, at least, to some of the elements of which they consist, and that they can never refer to things by themselves (without regard as to whether and how things may be given to us). We likewise saw that the only way in which objects can be given to us, consists in a modification of our sensibility, and lastly, that pure concepts a priori must contain, besides the function of theunderstanding in the category itself, formal conditions a priori of sensibility (particularly [140] of the internal sense) which form the general condition under which alone the category may be applied to any object. We shall call this formal and pure condition of sensibility, to which the concept of the understanding is restricted in its application, its schema;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in these schemata, the schematism of the pure understanding.。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7(第七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7(第七段)第七段:根据段落大意,可以将该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This, the only way that was left, I have followed, and I flatter myself that I have thus removed all those errors which have hitherto brought reason, whenever it was unassisted by experience, into conflict with itself. I have not evaded its questions by plead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human reason, but I have classified them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and, after showing the point where reason begins to misunderstand itself, solved them satisfactorily.【蓝公武译本】我已进入此种途径——此为今所留存尚未开辟之唯一途径——且自以为遵从此种途径,我已发见一“防免一切误谬”之方法,此等误谬在理性离经验使用时,使理性自相矛盾者。
我并不借口人类理性能力之不足而避免理性所有之问题。
反之,我依据原理,将此等问题,一一列举详尽;且在发见理性自相矛盾所在之点(由于误解而起)以后,我已圆满解决此等问题。
【牟宗三译本】我已走上这个途径——这个唯一不曾被展露过的途径——并自诩依此途径我已发现了一种辨法足以预防一切错误,所谓一切错误就是[迄今以往它们已把理性(在其非经验的使用中的理性)置于自相矛盾之境]的那么错误。
我并不曾因著辩诉人类理性之不足用[无能]而逃避人类理性之问题。
反之,我正依照原则已把这些问题穷尽地详列出来;并且在把这点位,即[理性经由误解在其上陷于自相冲突]的那个点位,定好以后,我已把这些问题解决至使理性完全满意之境。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里最难啃的,要想读懂这本书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沐浴净身,斋戒三日……)。
这样才能站在这位絮絮叨叨的大师面前,听懂他老人家到底在说些什么。
沐浴完了?斋戒没?饿不饿?眼冒金星啦?好的嘞,开讲!康德之前,现代哲学有两个主要的流派,一派叫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另一派是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休谟和贝克莱。
这两个派别和江湖上帮派一样都在抢地盘,但抢的不是旺角谁说了算,而是“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理性主义帮说知识来自先天的观念,这些观念要么是上帝放我们脑子里的,要么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获得知识,只需要反思这些先天的观念,加上基本逻辑也就够了。
所谓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观念,一切的知识都是从这观念出发的,通过逻辑能推导出来,你说能推导出什么来?别问,就是上帝我们都能推导出来。
而经验主义帮则说,哪有什么先天,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
一切观念包括那个“我思”都要建立在后天感觉的经验基础上。
洛克他老人家说,你看人脑就是一块白板,出生的时候嘛也没有。
你笛卡尔生下来只会哭!你也不是娘胎里出来就蹲那抱头就思考。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就这样,为了这点地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干仗干了一百多年,打成一片。
而我蹲在一边,叼着冰棍看热闹的时候,康德他老人横空出世,口念六字真言:“人为自然立法”!于是这场干架就这样直接升级了~那你问这六字真言说的特么是啥,容我慢慢道来~~~看哈,地球在那围着太阳转,下雨了要收衣服,这些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在那飘着。
而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规律。
康爷牛逼的地方就是直接反转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他看来什么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太小气了,你们讲的都是怎么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我康爷是在创造规律,没错,规律不是认知出来的,是爷定的。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不是客观存在在自然中,而是人利用自己的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1.一般的逻辑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1.一般的逻辑如果仔细反思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并进行模糊的分类的话,一般来说可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首先通过感官去感知外界获得经验,然后用思维去思考这些经验,由此可以获得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既然《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关于认知论的书,那么也会分析认知过程并逐一进行阐释。
之前一章的“先验感性论”实际上说的就是认知过程中的感知步骤,而接下来的思考步骤,就是下面一部分的主题。
“先验感性论”指出感性的规律,并找到了感性当中那些不变的规则,也就是时空形式。
那么在关于思考的主题中,康德依然循着这个思路,想要在思考中寻找出核心的规则,并加以明确。
对此,康德把这部分称为“先验逻辑”,与“先验感性论”一同构成了他的“先验要素论”。
由于先验逻辑是康德的首创,所以他在此先用一个导言来说明什么是先验逻辑,先验逻辑与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Day 25-2020年6月4日【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1、一般的逻辑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通过第一个来源,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第二个来源,对象在与那个(作为内心的单纯规定的)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
为了引出先验逻辑,康德首先从人的认知能力的要素方面进行考察。
他明确了知识的两种来源,一种是对印象的接受性,一种是概念的自发性。
前者我们获取到了对象的表象,后者我们通过对象的表象进行思维。
通俗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认识马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马的知识里面,有两种不同却又相关联的内容。
一种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的某一匹马,白色或者黑色的,长毛或者短毛的,这是外界对象刺激我们产生的表象;另一种是我们关于马的概念,它不是这一匹或那一匹,而是关于总体的马的概念。
所以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没有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一篇: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下一篇: 哲学与当代思维方法教学大纲(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Doctoryu @ 2011-05-30 10:29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1、康德哲学的分期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四、康德的空间观五、康德的时间观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第五章先验逻辑论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二、先验逻辑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第六章先验分析论一、概念分析论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二、原理分析论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三、反思概念的歧义1、什么是反思?2、反思概念表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第七章先验辩证论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1、理性2、理念3、先验幻相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第八章先验方法论一、纯粹理性的训练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二、纯粹理性的法规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3、意见、知识和信仰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2、纯粹理性的历史主要参考书目1、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82、I.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3、I.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334、I.Kant: Opus postumum, translated by Eckart Foerster and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8、诺曼.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绰然译,商务印书馆,9、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10、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11、O.Hoeffe: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712、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13、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5、H.M.Baumgartner:《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明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16、S.Gardner: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刘育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7、O.Hoeffe: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18、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上册1975,下册19791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620、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2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中国社会科学2009-623、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24、俞吾金: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6-225、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3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无庸讳言,在西方思想史,乃至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上,康德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记得俄罗斯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康德是通向哲学的桥梁。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
”[1]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通过康德,才能真正地理解哲学。
平心而论,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正确的,即充分肯定了康德哲学的重要性,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发端于古希腊时期。
一般认为,肯定“水是万物本原”的泰利士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
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哲学史家们一般也认为,巴门尼德或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的真正的奠基人。
如果人们接受“康德是通向哲学的桥梁”这一见解,也就等于认可,在康德之前,至少在西方,还没有哲学。
显然,这一见解是违反事实的。
也许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见解更为合理,即“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通向哲学本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一个大哲学家都是贴近哲学的,只要深入了解任何一个大哲学家的思想,也就等于了解哲学了。
虽然雅斯贝尔斯的这一见解不无道理,但其缺点是磨平了所有大哲学家之间的差异。
其实,康德是所有大哲学家中的大哲学家,更重要的是,把康德选为哲学入门的路径,远比选择其他的大哲学家更为明智,因为在我们看来,康德哲学不但居留在哲学的最近处,而且实质上它就是作为科学的哲学的经典性的形式。
因此,我们主张对上面提到的俄罗斯学者的见解做如下的修改:“在康德以后,康德是通向哲学的桥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康德以后,假如一个人要去研究哲学,他就不得不先学习并了解康德哲学。
[2] 这表明,对于当代人来说,康德哲学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学习并了解康德哲学,即使是当代人,其思维方式也只能停留在康德以前。
比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表达方式:“黑颜色的衣服不容易脏”、“我身体很好”、“时间过得真快(或慢)”、“近水楼台先得月”等等,本质上都停留在前康德的思维方式中。
[3] 既然在康德之后,学习康德是通向哲学的桥梁,也就等于说,对任何一个有志于学习哲学的人来说,康德哲学乃是一个最好的入手处。
在《绪论》中,我们打算讲以下三个问题: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有趣的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伟大的哲学思想与他的平淡的生活历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阿尔森·古留加在其《康德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
就康德而言,除了他学说的历史以外,他自己就再也没有别的传记。
他的一生几乎全是在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城市里度过的,他从来没有越出过东普鲁士疆域一步。
他既不追逐名利,也不攫取权力,无论是公务还是爱情都不能使他受到无端的烦扰。
他一辈子没有结婚。
”[4] 据康德的一个学生的回忆,他的老师曾两次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但最后却没有结果。
尽管康德身材瘦小,身高仅1.57米,但他的穿着十分得体,他说过:“做一个时髦的蠢人比做一个不时髦的蠢人要好。
”[5]人所共知,柏拉图、笛卡尔、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休谟也都没有结婚,但据说笛卡尔有一个非婚生女。
当然,从历史上看,大部分哲学家有自己的婚姻。
也就是说,在探索哲学与缔结婚姻这两个现象之间并不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关系。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哥尼斯堡一个马鞍匠的家庭里。
康德的父亲是新教虔诚派(注重内心信仰、注重个人行为、注重对圣经经文的理解)的信徒。
1740年,16岁的康德考入了哥尼斯堡大学,在教师马丁·克努真(Martin Knutzen,1713-1751)的影响下,康德对物理学(尤其是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康德的母亲和父亲先后于1737、1746年去世,家庭经济情况拮据。
康德在大学里学习7年后,不得不离开学校,先后在东普鲁士的三个不同的地方担任家庭教师的工作。
1755年,康德匿名发表了自己的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星云假设”,肯定了太阳系是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诞生的。
当时已经发现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康德预言,在土星后面还有一些未知的行星。
在他生前,天王星被发现了,19世纪又发现了海王星,20世纪则发现了冥王星。
1755年4月,康德向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呈交了用拉丁文撰写的题为《论火》的硕士学位论文,随后通过了口试。
6月,康德被授予硕士学位。
9月,他在哲学系做了《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的就职报告,开始担任编外讲师,从而也开始了他长达41年的大学教学生涯。
起初阶段,他每学期必须开设4-6种课,每周课时最少16小时,最多达到28小时(Vorlesung,教师可以合法地迟到15分钟)。
当时,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流行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影响。
但他在60年代以前已经接触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著作。
正如他后来承认的那样,正是休谟的怀疑主义把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独断论哲学思想中唤醒过来,走上了创立批判哲学的道路。
除休谟以外,法国哲学家卢梭的思想也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62年,他认真地探索了卢梭的著作,特别是《爱弥尔:论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