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教案标题:物质溶解的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物质溶解的量的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引起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例如将一小块糖放入一杯水中,观察糖是否会溶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为什么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另一些物质不能?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溶解的概念:物质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离开原来的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2. 解释物质溶解的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溶解度。

3. 引入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实验(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杯水和一些糖。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例如:将不同质量的糖加入相同量的水中,观察糖是否完全溶解。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计算每种情况下的溶解度。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为什么不同质量的糖在相同量的水中溶解度不同。

2.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溶剂种类等。

总结(5分钟):1. 总结物质溶解的概念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2. 强调物质溶解的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比例关系。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更多关于物质溶解的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药物溶解、糖溶解在咖啡中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计算结果;3. 提问学生关于物质溶解的相关问题,评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物质溶解的好奇心;2. 在讲解环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和原理;3. 在实验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总结环节,强调物质溶解的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比例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相关概念。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设计

7.1物质溶解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材版本:科学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第七单元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驱动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组织问题解决、指导练习应用、引导知识整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的实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二、教学分析本课为第七单元课题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学习,体会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溶解固体药品,让学生对溶液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研究。

从而为下一节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分析与确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深化学习内容,丰富、提炼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时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课前布置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分散事例及用途。

但本课时概念较多,学生一下子不能全部理解。

所以应分清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把课程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促使产生积极学习效果。

本课时实验探究较多,这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对实验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最终的特征,从而的得出三液的概念,乳化等。

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的角度认识溶解过程很抽象,设计了图片和视频,变的直观化了,容易接受了。

本课时要注重从实际到理论再回到实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应用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利用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方法。

2、以几种物质分散于水中:实验探究分散形式→三液的概念→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知道时刻应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认识化学的精彩。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微观上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粉笔灰、食用油、洗洁精、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一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好处,如食盐水、糖水等。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倾听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入新课,可调动学生的兴趣。

物质分散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学生交流并回答。

提问:物质分散到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奇妙现象?交流激发学生应仔细观察身举例物质分散实验探究边想象。

指导活动与探究:将蔗糖、食盐、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根据书实验要求分散到水中,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在表6-2中。

初三化学物质溶解的量1精品教案(粤教版)

初三化学物质溶解的量1精品教案(粤教版)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 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完成教材空白)[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 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设 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观察活动]【实验7-7】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 优秀教案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
学生实验探究 1 分别盛有 10ml 水的两个烧杯中分 别加入 2gNCl 和 2gKNO3 充分搅 拌,溶解后再分别加入 2g 观察, 记录
设置情景 抛出溶质溶解的限 度问题
让同学观察实验的过程,溶解 形成“极限”的意识
获得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 的饱和与否有影响的概Fra bibliotek;获环节二
实验的探究 建立饱和溶液和
环节三 概念的总结 深化和理解
【提问 3】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溶 液、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在 10ml 水中 2gNCl 和 0.1gCa(OH)2
利用前面 KNO3 溶液冷却后观察 结晶后的现象得出结晶的概念 讲解物质分离的两种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 2 向未溶解的 NaCl 烧杯中加入 10ml 水;给有未溶的 KNO3 的 烧 杯 加 热 , 溶 解 后 再 加 2g
学生回答:蒸发水分
通过热的 KNO3 的饱和 溶液的降温后结晶和海 水晒盐的图片了解物质
提纯的两种方法
结晶的概念(PPT)展示
二 结晶 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 溶质又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 过程叫结晶
析出晶体以后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结晶的应用 提纯物质的方法之一
如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可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 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 降温结晶的方法
6
得饱和溶液需要指定“在一定 量的溶剂中”、和“在一定的 温度下”以及相互间的转化
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的转化方法通过流程图分析 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知识
【演示实验 】向 KNO3 的饱和溶液中分 别加入一小粒 KNO3 和 KMnO4 晶体, 完善定义
学生观察回答: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二、交流探究合作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4.交流:(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掌握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重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四、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溶解后的盐水和未溶解的盐晶体)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瓶是什么?学生:是一瓶盐水。

教师:非常好。

这个盐水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把盐溶解在水中。

教师:对的。

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关于什么呢?学生:关于溶解度。

教师:非常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术语。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术语,并逐一解释: - 溶质:指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如盐、糖等; - 溶剂:指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 - 溶液:指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教师:以上就是溶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教师: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通常用单位体积(mol/L)或质量分数表示。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计量溶解度呢?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溶解度。

在实验中,我们会逐渐加入溶质到溶剂中,并观察是否有溶质无法溶解的情况出现。

当达到溶质无法再溶解的状态时,我们称溶质达到了饱和溶解度。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演示。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溶解度概念:教师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达方式及单位,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讲解溶解度影响因素:分析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结合实验数据进行讲解。
3.讲解溶液浓度的计算与配制:介绍浓度的概念,教授计算、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溶液浓度的计算及配制。
2.难点:溶解度实验操作技巧,溶解度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糖在水中溶解的量,引出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7.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8.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2.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
3.知识体系构建: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影响因素、溶液浓度计算等基础知识点,以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计算溶解的量。

2. 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特点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之间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速度快、伴有热效应、可逆性等。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包括:(1)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亲疏性;(2)温度;(3)压力;(4)溶质颗粒大小。

3. 溶解的量的计算溶解的量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的最大量。

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溶解度来确定溶解的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3.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计算溶解的量。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的量。

5. 总结:总结溶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作业1. 选择一个物质,了解其溶解度及溶解的量。

2. 分析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 思考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写出你的见解。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溶解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溶解过程中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4.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引导、启发、讲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最后,我会告诉学生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将更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包括以下几部分:
1. **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题2中的习题1、2、3,重点在于理解和计算溶解度,并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实例来辅助理解。此外,学生在前期的化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实验操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基础实验技能,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掌握溶解度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优秀教学案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对溶解度的理解。
4. 设计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制作糖水、盐水等,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关注。
2.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探究溶解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结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如g/100mL、g/L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过程以及溶液的组成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概念;对溶解度单位的不熟悉可能导致计算错误;对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理解不全面,可能无法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此外,部分学生在面对需要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的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4.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内容,以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检测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安排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
(2)掌握溶解度的分类,能区分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物质。
(3)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因素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阶段,我会采用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我会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吗?为什么有些药品需要用水溶解后才能服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此外,我还会展示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视觉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教案主稿:审核:日期:教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溶解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他们之间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活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他们之间的转化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