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教案概述《赤壁之战》是东晋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本教案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赤壁之战的更多信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教材或课文。

2. 辅助材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可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共需安排2课时,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1课时:1. 导入(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15分钟)3. 自主学习(10分钟)4. 合作探讨(10分钟)5. 总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后续影响和历史地位(15分钟)3. 拓展训练(10分钟)4. 总结(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

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

(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

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第一段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三、学习第三段:(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引导学生分析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理解“自不量力”)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三)学习第二层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思考讨论: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分析比较句子: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②里面是芦苇,……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四)学习第三、四层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最新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word文档

最新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word文档

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三)17 赤壁之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四)解决办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形象。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和平。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

(2)对比现实生活,珍惜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心得体会的文章。

3. 绘制一幅描绘《赤壁之战》场景的图画。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3.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翻译、背诵和心得体会文章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赤壁之战》篇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五.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之战》;(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古代战争中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认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3)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战争策略和战术的理解;(2)作品中一些历史词汇的解释和运用;(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战争策略和战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内容;2. 课件:历史图片、音乐、视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赤壁之战》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战争策略;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赤壁之战》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5. 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战争前的局势(1)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2)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发展状况;(3)了解赤壁之战爆发的导火索。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学习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 对比分析:将《赤壁之战》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 故事情节梳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解读《赤壁之战》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会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2.2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和讨论,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2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

3.3 批判性思维: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赤壁之战》,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解答疑问,推断人物性格和情感。

4.3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5.2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评估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5.3 文学鉴赏:学生完成文学鉴赏练习题,评估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公开课《赤壁之战》优秀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公开课《赤壁之战》优秀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公开课《赤壁之战》优秀教学方案设计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上,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

关于《赤壁之战》的教学方案,在我心中渐渐勾勒出轮廓。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2.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人物分析能力。

3.学习古文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赤壁之战》的课件,包括故事背景、人物介绍、战争过程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赤壁之战吗?这是一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我微笑着开场,让学生们对赤壁之战有个初步的了解。

2.故事讲解“曹操带领大军进攻东吴,周瑜和诸葛亮联手抵抗。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运用了什么战术呢?”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战术。

“对,火攻!周瑜利用东南风,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取得了胜利。

”我讲述着故事,让学生们沉浸在那个紧张的氛围中。

3.人物分析“同学们,你们觉得曹操、周瑜、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呢?”我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曹操是一个英勇、果断的统帅,但也有一些狡猾。

周瑜则是一个英俊、聪慧的将领,而诸葛亮则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4.战术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运用了哪些战术呢?”我引导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术。

5.课堂讨论“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周瑜或诸葛亮,你们会怎样布置战术呢?”我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进行课堂讨论。

“我会派出精兵强将,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

”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我会利用火攻,烧毁敌军的船只,切断他们的后路。

”另一位学生补充道。

五、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事迹。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3篇)【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

这场战役展示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刘备和孙权的英勇。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与勇气。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智慧与勇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历史,珍视友谊,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与勇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术语。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赤壁之战的故事。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战争术语和人物心理活动。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重难点补充: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术语: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方势力的一场重要战役。

学生需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战争中的术语,如“火攻”、“水淹七军”等。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 对《赤壁之战》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2.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3.2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收集相关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

3. 准备表演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引入古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合作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3 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4 表演与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对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合作和讨论的活跃程度。

5.2 作业与测试1.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 学生进行的测试成绩。

5.3 表演与展示1. 学生表演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对表演的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1.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赤壁之战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 【学习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

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展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展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场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展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赤壁之战》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一学情分析: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

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

孙刘联盟形成。

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

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奠定了今日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一、课程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学习牟实、准确的历史表达方式,运用人文思维去描述局面和情况。

2. 教学内容(1)历史发生背景。

(2)赤壁之战发生的原因。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5)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日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军事环境,让他们想象并感受当时的气氛、压力等。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旨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小组项目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4. 布兰考夫教学法布兰考夫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疑虑、想法等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影片、图片等方式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胜败原因等方面。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智慧与勇气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赤壁之战》原文阅读与解析。

1.2.2 相关知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

1.2.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2.1.2 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古代战争术语和战略战术。

2.2.2 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引出《赤壁之战》。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2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4 教学解析3.4.1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疑问。

3.4.2 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与拓展3.5.2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环节,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读后感评价: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小组讨论评价:对各小组的讨论汇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满载火药,借东南风火船冲曹,大火漫天带兵追杀,曹军大败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赤壁之战》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一学情分析: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4、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 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二、作家、作品简介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 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 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 (春秋) 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 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编年体三、课前提问《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周瑜鲁肃)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二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 ,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三、检查预习作业.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七月曹操南下.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 (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 (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一恐一即 ,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 (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 .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 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 (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 ,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 .(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六、讲读第2段.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 以 :率领,动词. 中国 :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按 :停止使用. 束 :收起. 兵 :武器. 甲 :铠甲. 北面 :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 .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明确: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七、讲读第3段.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 奉辞伐罪 );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 骄兵必败. 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明确: 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 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 ,极力主张迎之 (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 ,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 ,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八、布置作业1、整理判断句式2、指出句式,并翻译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第二课时:一、讲读第4段.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 ② 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 ,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 ,鲁肃只说: 共治曹操 .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二、讲读第五段.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 , 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三、小结第2-5段.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 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①可烧而走也.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 烧 ,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 走 ,使动用法,使逃跑. 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②盖以十舰最著前.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 著 ,居于.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 ,定语后置. 烧溺 ,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五、写作特点(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 ( 说音shu ,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 :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 ,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 :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 追于宇下 , 扩开大计 ,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 ,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 ,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 ,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 权即遣肃行 ,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 ,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 , 遁逃至此 ,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 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 远来疲散 )、战术( 不习水战 )、军心( 非心腹也 )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 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 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