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 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 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 部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脓肿以及蠕 虫感染。
分类
概述(致病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 细菌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菌 寄生虫
感染的发生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中枢神经 系统特殊的免疫部署。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30万~35万病例 。
流行病学
过去我国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曾经是高发 国家,每隔8~10年出现一次全国性大流行, 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5次全国大流行:1938、 1949、1959、1967、1977,其中1967年最严 重,发病率403/十万,病死率5.49%
流行病学
1980年生产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 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发病率持
续下降 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病率维持在1/10万以下
的水平 至2000年,疫情维持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 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年报告发病率为
0.2001/10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病人。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借咳嗽、喷 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6个月至2岁时 ),感染 后可对同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 叉免疫力,但不持久。
原虫及蠕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耐格里原虫、广州血管圆线 虫、粪类圆线虫
真菌:新型隐球菌
这种免疫部署包括:
1、血脑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不仅构筑了 一条天然防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炎症反应向脑实质伸展。
2、缺乏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 性T、B细胞须由血液输入。
几个概念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由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构成。
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
三、流行病学
地区分布
世界性分布,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 乎遍及各大洲。高发地区是非洲、亚洲和南 美洲,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
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在发展中 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
流行病学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 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达400/十万~ 800/十万。1996年曾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 流行,病例数达18万以上,死亡18000人(以 B群和C群为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是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 、真菌、寄生虫、螺旋体、朊毒体等)所致 的感染,它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包括 脑膜、脑实质(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等 )、脊髓、蛛网膜等的炎症或病灶形成。
二、病 原 学
1、 形态特性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
兰染色阴性菌,菌体呈肾形,常成对排列。在脑
脊液及瘀点涂片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脑膜炎球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阴性)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阴性)
2 培养特性 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 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在5~10% CO2, 37℃,ph 7.4~7.6下最易生长。菌落光滑湿 润,呈半透明露滴状。
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属、诺卡菌属、结核杆菌
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 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及狂犬病毒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属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 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埃立克属
脑膜炎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3、流行菌株 据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B、
C、D等共13个血清群。以A、B、C三群最 常见.其中A群为主要流行菌株,占90%以上。
4、 致病物质 内毒素
5、 在体外可产生自溶酶而自溶。
6 、抵抗力 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 对干燥、寒、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极 为敏感,30℃ >T>50℃易死亡 ;故标
弱
临床类型 细菌被消灭 无症状带菌者 上感症状 短暂菌血症 败血症、化脑
发病机制
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进入血流(败血症期)、 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发病机制
流脑普通型
人体免疫力弱、细菌致病力强
病原菌 自鼻咽部进入
血液
通过血脑屏障
脑脊髓膜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B)由脉络丛上皮和脉络丛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构成。
脑脊液循环:脉络丛上皮不断分泌脑脊液, 又不断回流入血,形成脑脊液循环。
感染途径
最常见的是血源性感染,如脓毒血症、感染 性栓子等。
其次为局部扩散,如颅骨骨折、乳突炎、中 耳炎、鼻窦炎等。
直接感染(创伤、医源性)。 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可经周围神经,单
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三叉神经侵入中枢 神经而引起感染)。
细菌性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他病毒性脑炎 真菌性感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性脑膜炎
一、概 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 (meningococcus)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 髓膜炎。
流行病学
4、流行特征
① 多发生于冬春季,11~5月,3~4月为高峰。
② 儿童发病率高,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③ 隐性感染率高,出现典型流脑表现者仅约1%。
④ 呈周期性流行,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细菌致病力 弱
人体免疫功能 强
强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败血症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在败血症期,内毒素作用于 皮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栓塞
皮肤粘膜瘀斑、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