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 艺术家应有的生命体验
当代文艺心理学PPT 第四章 文艺家与创作心理
第七节 文艺家的基本心理类型与创作个性
一、文艺家的基本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主要指人格总体的倾向和特征,由 于心理类型不同,人们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 便 会有明显的差异。
二、基本心理类型与创作个性
(一)内倾型与外倾型 (二)理智型与情绪型 (三)天性型和技艺型 (四)男性化型与女性化型
【思考题】
1.试论文艺创作的动力之源。 2.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的迷狂状态? 3.请谈一下你对文艺创作中的直觉现象的理解。 4.如何理解阿德勒关于“自卑及人的趋优本能”
二、文艺家的童年经验
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 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 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
第四节 灵感与迷狂
一、灵感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进入到一种天机 俊利、意象纷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文 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 在左右着他的创作。这种状态即是灵感。
灵感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1.形象性 2.无意识性
二、迷狂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定的极致状态 时,艺术家往往会出现一种奇异的迷狂状态,这 是他们创作过程中情感最为饱和也最为强烈的一 种体现。
第五节 通 感
建立在内觉体验基础上的艺术体验都是极为 模糊不清的,有时甚至分辨不出它到底来自何种 感官。在艺术活动中,要把这些难以言说的瞬间 体验表现出来,通常需要借助通感的手法。
五、自居作用
现代心理学中的自居作用也称“认同作用”, 是指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或适度行为,即一个人把 自己所钦佩的或崇拜的人的主张、观点或某一团 体的特点作为自己的特点,用以掩饰自己在这方 面的不足。
第三节 文艺家的潜意识与童年经验
一、文艺家的潜意识
理解艺术创作心理学知识点
理解艺术创作心理学知识点艺术创作心理学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艺术家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创作活动背后的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产生、欣赏与评价以及艺术教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介绍艺术创作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过程。
一、创作动机与情感体验艺术创作通常是由创作动机驱动的,而创作动机又受到情感体验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内在和外在的动机驱使,内在动机主要来自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例如表达情感、探索思想等;外在动机则包括来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情感体验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二、创造性思维与非典型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新颖、独特和有创意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非典型思维密切相关,非典型思维是指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包括模糊性思维、侧重关联性思维、逆向思维等。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创造性思维和非典型思维来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三、知觉与感知知觉与感知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加工成信息的过程,感知则是指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体验。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视觉、听觉等刺激,并通过感知将这些刺激转化为艺术作品。
四、认知与记忆艺术创作涉及到认知过程和记忆机制。
认知是指个体对于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而记忆则是指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并依靠记忆机制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
同时,艺术作品本身也能够通过刺激个体的认知和记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回忆。
五、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则是指相对稳定和复杂的情感状态。
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特质
⼀个真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特质我在这⾥要特别强调的⼏个观点是:1、欣赏艺术和热爱艺术并不能和就是⼀个艺术家相提并论2、艺术家不是凭⾃⼰的主观热情相当就可以实现的3、反感不学⽆术,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瓶⼦不响半瓶⼦哐当的4、鄙视故意扎势,故意吸引别⼈眼球的的假冒艺术家5、艺术家与国家、党派、出⾝、年龄、穷富、性别⽆关6、艺术家也是凡⼈也有七情六欲,不应把形象神话,不⾷⼈间烟⽕的⼈不可能成为⼀个真正的艺术家7、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令⼈信服的作品,没有丰富的阅历,创新只能是⼀句空话那么艺术家到底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呢?⼀个有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艺术修养、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艺术技巧的统⼀体。
第⼀、艺术家必须具有精到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和专业技巧。
这是作艺术家最基本的条件。
艺术⽣产是⼀种特殊的精神⽣产,它与物质⽣产也有相似之处,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好的能够感染⼈的艺术作品。
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
专业知识是艺术家的⽴⾜之本,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艺术创造⽆从谈起。
第⼆、艺术家须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动的想象能⼒。
由于艺术⽣产是⼀种特殊的精神⽣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加⼯为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艺术家⾃⾝的感受、情感、思想、⼼境、愿望等因素,对艺术创作都有着⾄关重要的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的敏锐感受⼒,异于常⼈的丰富情感,强于常⼈的艺术想象⼒。
第三、艺术家须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样,都离不开创新。
科学技术离开创新不能发展,艺术离开创新就失去了⽣命。
只有风格的不断创新才能满⾜适合⼤多数⼈品位的审美需求。
第四、艺术家须具有相当的学识修养和⽂化修养。
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创作灵感和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艺术家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疏导研究的体会。
1.创作焦虑创作过程中的焦虑是艺术家常见的问题之一。
艺术家可能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被接受或评价,导致创作动力下降。
应对创作焦虑的方法包括:确定目标:明确创作目标,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达成目标上,而不是过分担心他人的评价。
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作品可能有缺陷或不完美,将其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从中研究和成长。
2.自我怀疑艺术家常常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自己不够优秀。
应对自我怀疑的方法包括:建立自信:的优势和潜力,并相信自己的创作能力。
寻求支持:与其他艺术家或导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支持和建议。
3.艺术创作的孤独感艺术创作通常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艺术家可能感到寂寞和孤立。
解决艺术创作的孤独感的方法包括:寻找社群:加入艺术家社群或参加艺术事件,与其他艺术家建立联系和交流。
寻找支持网络: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寻求理解和支持。
4.创作灵感的枯竭艺术家有时会遇到创作灵感枯竭的情况,无法找到灵感和创意。
应对创作灵感枯竭的方法包括:放松和休息: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和空间,让思绪得到休息和恢复。
寻找灵感来源:尝试通过观察自然、阅读、旅行等方式寻找灵感的来源。
尝试新的创作技巧:尝试使用新的创作技巧或媒介,激发创作灵感。
以上是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的体会。
希望能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并提升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与艺术解析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心理学与艺术解析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理解。
而心理学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心灵活动和心理过程,为我们解析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心灵世界。
一、艺术作品的心灵表达方式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画笔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布局等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作品则以音符的高低、音调的变化、节奏的流畅等来传达艺术家的情绪和内心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自己的心灵体验转化为可视、可听的形式,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被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所触动,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并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二、心理学分析艺术作品心理学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其中隐藏的心理层面。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色彩、构图和笔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出艺术家的情感状态和个人特质。
某些颜色的运用可能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情绪,而构图的布局则可能反映了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观点。
此外,心理学家还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隐喻的解读,揭示了艺术家的潜意识心理。
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隐喻常常是由于艺术家自身的体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通过分析这些符号和隐喻的含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三、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与作品创作的关系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们的作品创作。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个人经历都会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一些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与他们的内心体验息息相关,试图通过作品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感。
例如,一位经历了痛苦和失落的艺术家可能会创作出悲伤和忧郁的作品,从中寻找心灵的宣泄和寄托。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疗愈的方式。
试谈艺术家应有的生命体验(ppt 17页)
忧患的意义
忧患是人类抗争实践以及人类社 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忧患意识与艺术人格
艺术人格的建构与成熟 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六章
艺术家应有的生命体验
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理解痛苦、孤独、死亡与忧患等 生命体验的内涵,及其对艺术家人格 成长与创作活动的意义。
痛苦
主体对未能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 的否定性情感体验。
痛苦体验是生命的本体存在。
痛苦的存在形态
生活的痛苦 生命的痛苦
艺术家的痛苦体验
生活与心灵的痛苦 生命意志的痛苦 警喻式痛苦 创造的痛苦
痛苦体验与艺术家
艺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艺术创造的动力 艺术形象的塑造
孤独是生命间关系状态的自我体 验。是生命的本体性体验。
孤独的意义
理解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自我确认、自我整合、自在自足 激活人的身心潜能和创造力
孤独体验与艺术家
艺术人格的确立 创作心理的解放 艺术形象的塑造
死亡体验
对生命走向成熟与终结过程的意识与 体验。
死亡体验与艺术精神
死亡体验与原始艺术 死亡体验与文艺复兴运动 死亡体验与现代艺术精神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与艺术创作
忧患意识
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感的体验以 及与此相关联的探索性担忧。
忧患意识产生于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认识。
试述生命体验对沈从文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8 第1 卷 期
20 0 6年 1月
v 18 No1 0. .
J n ay 2 0 a u r 0 6
试述 生命体验 对 沈从文 艺术创作 的影 响
庄 鸿文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贵州 铜仁 54 0 ) 53 0
不 仅仅是那个地理 学意义上 的 “ 西 了,湘 西已被纳 湘 入到 了沈从文 的生 命体验 中,艺术家在生 命体验 中赋予 它以诗的意义 。
东西 ,在艺术表现里就 完全获得一 种新的存在状态 。 ” 艺术品的来源就在于艺术家所拥 有的生活 ,来源于他们 对生活的观 察、对生活 的体验 ;艺术 品是艺术家把握和 感悟生活,并超越生活表象直抵 生命存在本质 的一种结 果.因此,艺术是一种 社会现象 。更是一种 生命的心理 现象 ,艺术 家的创作 源泉与其说是对 生活 的拥有 。倒不 如说是对生命律动 的体验 、感悟和 理解 。金开诚在 《 文 艺心理学论稿>中对 艺术创作活动 中艺术家 的情感 活动 是这样 定义 的:“ 感就是 人对与之 发生关 系的客观 事 情 物 ( 括 自身状 况 )的态度 的体验 。 包 ”在这 句话 中,我 们发现 ,如果离开 了体验 ,情 感与态度 就失去 了其得 以 产生的基础 ,可 以说艺术 家的体验是其 艺术创作活动得
以形成的重 要前提之 一 。
1 .沈从文的创作与丰富性体验
沈 从文说 ;“ 二十岁后 我 ‘ 安于 当前 事务,却倾 不
-
f现 世光色 ,对于 一切成例与观念 皆十 分怀疑,却常
常 为人生远景 而凝眸 ’ :这 分性格 的形成 ,便应该溯源 于小 时在私 塾中的逃学 习惯。 “ ” 我虽然离开 了那条河 流 .我所写 的故事 ,却 多数是水边 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 最满意 的文 章,常用船 上水上作 为背 景。我故事中人物 的性格 ,全 为我在水边船 上所见到 的人物 性格 。我文字 中一 点忧郁气氛 ,便 因为被过去十 五年前南方 的阴雨天 【 影啊而来 ,我 的文字风格 。假 若还有些 值得 注意处,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艺术体验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 在经验当中,主体客体是分离对立的,在体验当中物 与我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
● ★物化,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物 与我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叫做物化。
● ★移情,把我的情感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 生命与情趣。P80(名词解释)
• 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 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 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 ★弗洛伊德观点 • 早期的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生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
个体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反作用用于早期经验,重塑并改造它们。
• ★伽达默尔观点 • 1.童年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之中,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地变换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第一节 艺术体验
一、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
经验:作为人的生物与社会阅历个人的见闻和经 历及所获得的知识的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是生活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 分。(名词解释)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体验跟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简答)
1.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与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2. 经验与科学的关系密切,属于知识的体系,体验与艺术的关系密
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
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
个体体验
生命性
情感性
“移情”
“反刍”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艺术活动
心灵性 意蕴性 “忘我” “诗意”
“入乎其内, 固有生气”
广东自考00504艺术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艺术概论(00504适用广东)速记宝典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艺术形态的特点。
答:(1)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2)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3)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考点2:简述早期的希腊雕塑与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因。
答:①由于雕塑的用途在于装饰神庙,神庙的中楣和三角形山墙,就是为神庙陈列雕塑作品之用。
②修建神庙和制作神像,目的都是为了敬神。
③美是雅典的最高法律。
考点3:简述艺术形态的构成的三种方式。
答:(1) 1.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由外现内)(2)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由内现外)(3)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内外都有)考点4:简述感情与思想存在的方式。
答:艺术形态表现主体精神和艺术家传达自我思想情致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三个交叉性层次:一是直接表现主体世界思想情致、直接呈现心灵的艺术,包括诗歌、音乐;间接表现主体思想情致、间接呈现心灵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
二是表现思想情致、呈现心灵过程的动的艺术,包括时间艺术、时空艺术,如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书法艺术;三是呈现思想心灵存在的艺术,以精神性材料为创造基础,包括诗歌、音乐等;呈现思想心灵异在的艺术,以物质性材料为创造基础,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考点5:简述游戏说的弱点与优点。
答:弱点:1)在于它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
2)游戏说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弊病。
第五章 艺术家应有的生命体验
创造者的生命孤独
• 孤独是生命间关系状态的一种自我 体验。
• 社会心理学:人的存在具有逃避孤 独的主动性
• 生命进化过程:人人都免不了几分 孤独的体验
现代人的孤独体验
• 生活的孤独 • 文化的孤独 • 心理的孤独
生活的孤独
• 科技发展 适应性的孤独 • 生存与价值观念变更 自我陌生
忧患与忏悔
忧患意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 认识。虽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显示出了 雄强的力量和智慧,但是相对于无垠的宇宙,理智 的大脑又无时不在感叹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这仅 有的弱小力量中的种种纰瑕。因而不得不注重对 自身的时时反省,并努力匡正不合理的作为,只 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发展。
反省、检查即是一种形而上的忏悔。
人类最主要忏悔形式
• 宗教忏悔 • 艺术忏悔 • 哲学忏悔
忧患与今天的艺术家
虽然我们今天的生活富裕欢乐,充满阳 光,但是富有良知的艺术家不应被幸福陶 醉而盲目乐观,而应自觉地承载并强化着 忧患意识,以艺术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探求 着阻抗现代厄运的精神与途径,旨在启迪 人类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不卑不亢地走 向未来。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
• 捍卫人权、人性,强化人道 • 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享
受 • 悲剧艺术的盛行死亡源自验与现代艺术精神• 两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 现代艺术家应有的死亡意识
二次大战死亡体验的警示
十四世纪与两次世界大战死亡的比较
十四世纪
两次战争
起因: 自然力的肆虐
人为
人的作用:驾驭自然能力低 文明人发动
身材高大、 智能优越
10000-12000年前 伊比利亚人 智能更加优越
文艺心理学——精选推荐
文艺心理学1、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生命体验或审美体验)。
2、艺术家的体验是一种活生生的、时刻变化的、开放的心理活动。
3、艺术家的缺失越多,其缺失性体验就越强烈,它们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4、艺术家毕生的追求就是不断地改善的叙述技巧。
5、内容是具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在真正的作品那里,两者永远不可分离。
6、读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决定对艺术品的情感接受的程度和二度阐释的深度。
7、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具有双向交流过程。
8、批评应该代表艺术家的良心;批评需要保持独立性。
9、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层次的需求,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10、文学可以捍卫人性的完整,保护人的内心世界。
11、移情体验可以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生命力。
12、童年经验无论多么重要,都离不开后来经验的作用。
13、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时,就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状态,这种创作状态称之为癫狂。
14、作家在选择形式时,要考虑与题材的“性格”相匹配。
15、任何一个艺术接受者都有先在的生命体验。
16、认识可以对情感起到引导作用。
17、批评的简化方法是从来不在次要问题上多多逗留。
18、读者对艺术对象的感情反应只能是一种非强迫性的过程。
19、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20、本色化--文学语言组织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等)相符的特征。
21、超越体验--指的是他们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22、叙述--通过运用言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构想展现给读者。
23、批评意识--批评家的特定态度实现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
24、艺术家的体验(或者说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是同构对应的。
25、艺术家的心灵性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
26、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进入描写对象的内心世界。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文艺心理学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第一节艺术体验体验的文艺心理学:核心观念。
讨论体验,特别是艺术体验与一般经验区别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是文艺心理上的重要课题。
一、经验与体验区别1、经验作为人的生物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2、体验所有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认识,它指向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即前科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2、体验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与第一点相联系,由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所以体验与带有认识色彩的经验不同,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深意。
三、体验在文学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是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①获得对对象本身超越②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即定成见实现超越。
第二节艺术家体验生成一、体验生成性特征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3、回忆,体验生成重要形式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1、童年的经验及其不体验生成中的作用“童年经验”即指“童年体验”。
由于学术界一般都习惯于用“童年经验”一词,故沿用。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学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目标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2、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意叉。
第三节艺术家体验类型一、艺术家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的体验1、缺失性体验:概念指主体对某种缺失(精神和物质)的体验。
2、艺术家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
二、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1、崇高体验特征崇高体验是艺术家在经由自然或某种外在剌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优美体验则是带有欢悦成分的相对幽雅的平和体验。
《创作作心理_》4-《_作家的体验的生成》
(二)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意义
童年经验在艺术家的个性塑造上有重要意义 童年痛苦经验对艺术家的影响尤为深刻 童年经验具有审美体验的本质
试分析童年经验对鲁迅和周作人创作个性 的影响。
同化例子:陆游诗 顺应例子:苏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一、体验的生成性特征
(一)体验生成的互渗性
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对后来的体验有深远的影响。 艺术家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重塑其早期经验。 因而,艺术家体验的生成,是早期经验与日后 经验的互渗。
(二)体验生成的意向性
例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 受意向结构影响,作家的味觉偏好故乡的野菜。 这种意向结构有童年的深刻痕迹。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情分,只因钓 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 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 虽然不是亲属,别后 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 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 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艺术家在体验生活时往往有一个先在的意向结 构,只有这个意向结构中的类型物才会比较容 易触发艺术家的心灵,形成某种体验。
例如,中国传统中诗人总是伤春悲秋,爱赏风 花雪月。因为春秋季节、风花雪月景物恰恰吻 合他们的意向结构。
意向是一个人所形成的具有固定结构的心理图 式,意向结构对个人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大的控 制作用。 童年经验对意向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例子:杜拉斯对其少女时代与中国情人的恋爱的一再 重塑。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若,白种人,难看。 《情人》:中国情人,来自抚顺,皮肤金黄,优雅, 富有。 《来自中国北方情人》:来自北方,皮肤白皙,甚至 是英俊、健康的。 日记:安南本地人。 (参考黄晞耘《一个形象的神话——从《抵挡太平洋 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04第四章 艺术心理
艺术欣赏的过程大致经历准备、初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所发生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复杂的心理活 动,如:注意、直觉、期待、感知、想象、联想、理 解、体验、回味等。
米开朗基罗 《创世纪》(局部)
古希腊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二)直觉与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对艺术表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直观把握。 它虽然也是直接的、瞬时的,但对艺术家和欣赏者而言, 它是在以往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带着一定的艺术理念和标 准对对象的直观判断和选择。
朱光潜: 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 不作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
二、艺术美感
1、审美愉悦性既是感官 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
美感首先由感官捕捉,其产生 的前提是对象形式的存在。人 对形式的快感也是个人在审美 经验中积淀起来的。因此,对 象的形式对美感具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美感的另一个层次 是心灵的快乐。这 是认知的结果。
“移情说”与中国很早就有的“借物言志,借景抒怀”、 “以物喻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的美德情感论有许 多共通之处。
“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梁武帝)
王羲之《丧乱帖》
雕塑《收租院》(局部)
三、两种艺术心理学理论
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认为,人与物之间之所以 产生审美关系的原因既不纯粹 在物,也不纯粹在主观,而在 于人与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心理 事实,即一定的“心理距离”。 即,既不把对象看成利害关系, 又保留引起观照联想的形式, 这就进入了审美状态。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2、缺失性体验造成知觉变异
• 现代心理学癿有关研究表明,人处于缺失状态中,有着直觉活动癿明 显变化。 • 巴尔扎克: • 我只有两个热望,爱情和名誉。这两个热望,我一样也没有得到满足。
• 萧红《呼兰河传》: •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 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 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 英伽登: • 当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采取的实际态度、从探究态度向审美态度转变 时,…艺术中断了关于周围物质世界的事物中的“正常”经验和活动。 在此之前吸引着我们、对我们十分重要的东西(日常事物)突然失去 其重要性,变得无足轻重, …我们对世界的意识范围明显地缩小, 在强烈的审美经验后期,还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世界假遗忘状态。
2、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癿异常体验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苏轼的《浣溪沙》: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 • • •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飞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我的狗慢慢向它走去突然间好像弹丸似的从树上落下来一只黑颈项的老麻雀紧紧地落在狗的口边浑身都蓬乱得不成个样子他还是一壁哀鸣一壁向狗的张着的大口和大齿飞撞了一回又一回
艺术家癿体验类型
主要内容
• • • • • 一、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 二、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 三、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 四、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 五、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
• 苏珊· 朗格: • 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 感。 • 雪莱: • 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慰藉自己的寂寞。
第四章 艺术家的体验
(二)敏感性和观察力
艺术体验的敏感在于将日常事物的属性剥离,超 越认知和实用,进入审美层面。 ◇梅尔文等著《艺术与人类价值》: 初级性质:数目、形状、广延、重量以及运动; 次级性质:声音、色彩、嗅觉、味觉及结构。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与主体发生 涉及情感与生命的关系。
第三级属性:人们在知觉事物中所产生 的情感和情感幻象。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实际上只限于 用符号标记来分辨周围的事物”,只有 “从日常需要中抽象出纯视觉表象的艺 术态度”可以使对象变成可供观赏的,
区别4:在体验活动中,主客体同一
在经验(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意识到自己是独立 于对象的,自己与对象的关系是了解和把握的关系、 是利用和使用的关系。客体是超越于自己主观意识 之外的存在,并努力保持这种距离,使自己不受情 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保持认识的准确性。 在体验中,主客体达到浑然同一、物我两忘的境地, 分离感消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是理解和印证的 关系,是以客体的某些特性实现主体价值的关系。
柏拉图: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肉体属 于感性界,是虚幻是罪恶,灵魂才是理性界,是本 体是神圣。人出生以前生活在无比美好的神圣理性
世界,出生后则堕入感性世界,而且追名逐利,乐
而忘返,失去了理性家园。返回理性家园,要靠体 验——迷狂的回忆。
近代以降,感性本位主义占上风。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都认为: 随着社会的技术进步,人失去了生命本真, 感受力衰退,神秘感消失。遗忘了人的根 本存在——生命体验,遗忘了人的终极价 值,饱食终日不知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 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 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 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 接明天的新生。„„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 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 儿。„„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 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 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东山魁夷:《听泉》
第四章艺术的心理与思维活动
艺术直觉在创造形象上可以分为外观形象直觉与内倾意象 直觉。
(五代)杨凝式《夏热帖》
钱绍武《曹雪芹像》
邓肯舞蹈作品
(二)无意识与灵感
所谓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就是指未被意识 到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是艺术思维中持续出现的带有“迷狂”特征的 创造性过程。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确是在重构一 种幻想的、与现实有所区别的世界,他们能将过去的 经验、现实的生活与对未来的理想融为一体,创造出 崭新的艺术世界。
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性 想象性 情感性 整体性
(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 思维的伴随。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 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 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重要环节,或多或少 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
抽象主义画派作品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思维过程与特点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更高 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了主体(鉴赏者) 与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顿悟和共 鸣,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获得的是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 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
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 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感受和理解。因此,共鸣不仅 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 和极致。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 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最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 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 里表现理性,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心理学: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考试资料(题库版)1、名词解释内觉体验正确答案: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活动。
对于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内觉体验。
2、问答题为什么(江南博哥)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正确答案: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
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3、名词解释艺术深思正确答案: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问答题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联系的尚未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冲动,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而人作为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含着心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尽管它是以内在结构的相似隆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
而幻象型艺术家可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善于体验到内觉状态,善于从心灵深处挖掘艺术材料,可以说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是紧密相关的。
5、问答题试谈谈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
正确答案: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艺术家应有的生命体验艺术,是艺术家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真正的美学魅力正在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体世界交互作用时所迸发的艺术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他还是个艺术家,就必须永久而深刻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拥有生活。
因为生活是由诸多具有热气腾腾的鲜活生命的活动构成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对生活表面现象的透视与剖析,而是要剥离纷繁杂乱的生活现象,超越生活,直抵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本质,反映生命的活跃。
因此,我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的心理现象,艺术家的创作源泉与其说是对生活的拥有,倒不如说是对生命律动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对于艺术家来说,如何体验生命,体验哪些生命,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艺术主体各有所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生命存在与发展之苦的承载与超越。
这种生命存在与发展之苦,又可以具体分化为痛苦、孤独、死亡与忧患四个方面。
第一节深刻的灵魂痛苦痛苦,是主体对未能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的一种否定性的情感体验。
它产生于主体自身不断运动过程中的心理失衡,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生命发展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痛苦与深刻,不幸与伟大常常处于一种正向的对应关系中。
我们不相信,一个对自身生命与存在的痛苦缺乏深刻体验的人会对时代社会做出具有深度与强度的洞察性思考。
这是因为,生活中的顺利和得意使之难以有机会、有心思去认真思虑生命存在的底蕴,即使偶有思考,也常因缺乏相应的深刻体验而难以有深刻的感受。
只有在挫折磨难之下,打破梦幻,走出幸福的得意之中,才不得不学着思考逼人正视的现实,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饱尝人生痛苦与忧患之后才有所成就。
一、痛苦的存在形态痛苦的存在形式有许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生活的痛苦和生命的痛苦。
前者是外在的,表现为生命的现实存在,并成为这种存在的形态之一;后者则是内在的、本源的,体现为生命意识的存在。
这两种形式的痛苦有时是一致的,但更多的则表现为不和谐,因而常常让人感到费解。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咀嚼过生命的痛苦之后,才创作出了道明人生真谛、揭示生命发展奥秘的优秀作品。
二、艺术家应有的痛苦体验艺术家往往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体验生命的痛苦,从而实现艺术精神的升华。
1、与生活的痛苦趋于一致的生命痛苦2、因生命内部原因而使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或变遏所导致的痛苦3、警喻式的痛苦4、由生命追求与生命自身局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痛苦艺术家深刻地体验并积累这样的痛苦,就能使他的艺术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雄强之气。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艺术家有了这样的痛苦体验,就能致力于塑造不断进取的伟大性格,再现出勃发蒸腾的生命向力。
其二,对于艺术家自身而言,这种生命的积极痛苦能够使他不断获得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创造者的生命孤独孤独,是生命间关系状态的一种自我体验。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需要交往,需要通过交往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交往了解他人并让他人了解自己,需要助人并得到他人的帮助。
正常情况下,谁愿意离群索居,成为孤家寡人呢?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具有逃避孤独的主动性。
艺术家也不例外。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生命进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人人又都免不了几分孤独的体验,尤其是大工业社会以后,人类这种孤独的体验就更加深刻并被上升为生命本体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
一、孤独的形态1、生活的孤独2、文化的孤独3、心理的孤独二、孤独体验与艺术创作孤独的分类有许多,从孤独者的人格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弱者的孤独和强者的孤独。
艺术家对生命本体的孤独的体验将会极有利于其自身人格的构筑和艺术的创作。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的艺术活动,虽然表述的外在形式与理性的真理不同,但其导向的结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常说优秀的艺术家都具有哲学家似的睿智与深造的洞察力、透析力,优秀的艺术品都具有真理性的哲学内涵,自然它也就具有了真理产生时的一般形态。
(2)艺术创造的独创性原则需要艺术家具备孤独的生命经验,并勇于追求孤独。
这是因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当艺术家完成了创作,从自己所创造的美的艺术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时,他会因为不适应这一巨大反差而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陷入孤独。
另一方面,艺术活动的独特性要求艺术家只要启动了创作表现的心理机制,必须自觉地追求一个孤独的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散乱的心念进入到一种在想象中构筑的心理境界,使自己的整个心灵与要表现的艺术世界融为一体,于是才有了“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奇效,才有了联想、幻想、灵感等艺术创作心理的高度活跃。
所以,艺术家们常说:只有忘掉一个世界,才能创造一个世界。
这对于创作者才来说,与之创作过程相伴始终的生命体验中必有孤独。
此外,由于艺术家那敏感的心、犀利的眼、聪慧的脑以及那穿透现实指向未来的洞察力等,常常会使其作品超前于现实而不被同世人所接受,甚至还要遭到攻击与低毁。
因此,大凡有独创性特征的作品都要求其创作者能够经受住孤独、冷遇、批判乃至人身攻击的考验。
对此,在艺术创作的生涯中曾被千夫所指而倍遭磨难,终于在美术史上一展辉煌的德拉克罗瓦(法国浪漫主义《自由领导人民》)深有感触地说过:“没有铤而走险的极大勇气,不可能创造艺术美。
”(在 1830 年 7 月「光荣的三天」里,巴黎有产阶级加入了大学生和无产阶级奋起反抗政府的行列,这场反对查理十世的争战,使得画家和作家们激情澎湃。
)(3)艺术家对孤独的追求与体验,有助于其创造人格的确立。
艺术创造的世界中最忌雷同与模拟,只有怯懦、平庸之辈才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
对艺术家来说,承认孤独的意义并勇于追求孤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向人们揭示出孤独在生命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告知人们如何在必然出现的孤独面前顽强地挺直腰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勇敢地驾驭生活,驾驭生命,走出困境。
然而,现在的个体生命太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群体,独立自强的生命意识在减弱。
尤其是我们民族的个体生命中普遍缺少一种自觉的孤独意识,将自己的一切拱手让给自身以外的庇护,依赖性有余,独立性不足,自抉自择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弱。
因此,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从自觉的孤独体验与积极感悟中进行创作,从展示生命的雄强气魄,张扬极限人生,这对于提高艺术的品位、铸造强健的民族性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向死而生的死亡意识就生命的发展过程看,死亡是个体生命的最后归宿与终结,凡是在完全意义上体验过死亡的生命,便无需再有其他体验了,而生命体验的强度来看,这已是生命个体全部体验中最高级的体验,凡是在相当意义上体验过死亡的生命,实际上任何别的体验不在话下了。
因此,这种生命的高级体验对有史以来一切具有观照性意义的心智活动与创造,都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
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生命体验的积累,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成为宗教、哲学、艺术等诸多意识活动的原初动力之一。
艺术的发展始终都受泽于如此的生命体验。
一、死亡体验与原始艺术死亡体验对原始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死亡体验使原始人产生了最初以精神为目的的形式与色。
2.死亡体验还触发了最初的艺术想象力。
3.死亡体验对原始艺术的另一重大影响则是艺术创造的永恒存在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
二、死亡体验与文艺复兴运动漫漫昏暗的欧洲中世纪,人变成了上帝的奴隶。
现实的生命倍遭践踏与阉割。
其间,又经历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几近灭绝人类的黑死病,让侥幸活下来的人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与恐惧,这种群体的死亡体验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意味着普遍死亡的黑死病在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宗教冲突、民权运动等巨大的社会动乱的同时迎来了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灿烂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
面对死亡,人类的理性终于走出了阴冷冥暗的低谷,感觉到了明亮温煦阳光的照射。
为了战胜死亡,弘扬生命,人必须弘扬人道、强化人道、捍卫人道。
于是至高无上的死亡体验,使得人文主义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高领人权与人性。
深刻的死亡体验也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形式方面恢复了悲剧传统,并充分发展和完善了悲剧艺术。
三、死亡体验与现代艺术精神研究现代人类精神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最不能遗漏的因素便是本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两次世界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体验。
战争的最后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人类的这种文明进化越是发展,对同胞可能造成的屠杀就越有效、规模也越大、程度也越加残忍。
不断增长着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在给人类带来幸福安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死亡的阴影,它没有使人道主义获得可靠的保证。
面对如此的死亡体验,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良知的人都在思索,艺术更是充当了这种思索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二战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充分认识到死亡持续地贯穿于实际存在的现实中,是世界本能性质的一个部分。
新的观念要求艺术家在对生命的体验中关注对死亡的感受,并将之升华到艺术美学的高度,以激发出人类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这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融自身的死亡体验于整体族类的前途发展中。
将个体的死亡体验与整个民族的沉浮体验联系在一起,指向生命的发展历史,指向人类的未来,其作品才会具有极强的观照意义。
2.面对死亡的本体存在,不是要听天由命,而是要从自身激发出抗争的心理和行为。
唯有揭发现实,直面人生,能够体现时代脉搏的艺术才会具有清醒雄峻,慷慨悲壮的死亡意识。
(大卫《马拉之死》)3.将艺术构思的重心放在对人们超越死亡精神的鼓励上。
人类生命历史的演进之所以能比任何生物历史的延衍都有着更明显的等级递升,就在于人的肉体达到终结之后仍有一种精神存留下来,它超越了死亡与现存而成为一种永恒。
深刻的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来表现死亡的。
于是震撼魂魄的死亡之歌,便被赋予了生命的壮丽色彩。
(三国青瓷谷仓罐)第四节相伴始终的忧患意识一、忧患意识的性质忧患意识的产生源干生命发展的需要未被满足,但它导向的却是实践的抗争。
唯有忧患,才会有思索与探求,才会有进取。
忧患导致实践,实践的成功既带来欢乐,却又引发着新的忧患,而且后者很快就会取代前者,于是又有了新的探索与实践,生命的发展便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导向生命发展与进步的内驱力是对自由的追求和这追求所必然带来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自古就有的、本体的、潜在的意识。
从本质上说它是无法被根除的。
二、忧患意识与人类艺术纵观历史长河,可以发现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中都深深地印刻着人类忧患心路的活动轨迹。
古典艺术中虽不乏欢快明丽洋之情的佳作,但总体而言,弥漫其中的则是忧怨、哀伤的基调。
而正是这样的忧愁哀婉之情,酿成了艺术作品中的金石之声,令人回肠荡气,发人深省,对艺术家来说,只要生命力不息、创造力不竭,这样的艺术品就必然会诞生。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