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发号:

1.目的

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管理关口前移,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遏制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所有活动、过程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必须施加影响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管理。

3.定义

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

为,或它们的组合。

3.2.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

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3.3.风险评价:评价风险大小并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3.4.可接受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

风险。

3.5.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

型。

4.职责

4.1.总经理

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4.2.安环委

a)组织各部门进行危险源的辩识;

b)对各部门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指导;

c)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各部门上报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

d)负责对风险分级管控资料、记录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e)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汇总结果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并制

定清单。

4.3.其他部门

参与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5.程序

5.1准备

5.1.1安环委组织各部门相关人员成立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小组,对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由总经理全权负责,安环委组织实施;

5.1.2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小组根据各部门的情况进行分工,分别进行识别评价;5.1.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5.2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

2)有关行业的规范,技术标准;

3)我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我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5)我公司的安全生产规定、客户要求及其他其他要求。

5.3评价过程

5.3.1确定风险点

应根据设备设施、场所、区域,并识别是否特种设备。再根据设备及工序选择生产现场的作业活动有哪些,制定《岗位及作业活动清单》。作业活动识别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艺与安全技术管理;

2)生产作业人员操作活动;

3)设备设施安装、拆卸、运行、维护;

4)化学危险品储存与使用;

5)仓储区域的叉运及其他作业活动;

6)车辆及外来人员的活动;

7)公司其他部门的日常活动。

5.3.2危险源识别

5.3.2.1危险源识别范围:

1)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2)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3)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4)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6)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3.2.2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伤害怎样发生;

——会导致谁(什么)受到危害。

2)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火灾和爆炸;

——冲击和撞击;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设备的腐蚀、缺陷;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5.3.2.3危害辨识方法

通过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等方法进行危害辨识,也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系统的辨识危险源。

5.3.2.4危害辨识分类

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识别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5.3.3风险分级评价

安环委组织评价小组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根据《岗位及作业活动清单》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采用适当方法对风险进行分级,形成《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信息一览表》,同时统计各区域风险分级点,形成《风险等级分布信息表》,对风险点分布密集及有重大风险的区域重点关注。根据分级评价结果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编制《重大风险及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5.3.3.1风险评估分级方法

公司主要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管理。当有需要时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评价,如:风险程度分析法(MES)、作业风险分析法(TRA)。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主要以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三方面考虑,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如下表: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判定准则: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