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思潮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教育史(一)

教育史(一)六、颜元的教育思想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
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
3)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2、学校为“人才之本”1)“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2)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包括通才和专门人才二种类型。
3、“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1)借古:周孔时代的学术即六府、三事、三物。
其核心是六艺教育2)托今:体现在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上。
(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4、“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第八章近代教育第一节洋务与维新教育改革一、洋务教育的改革1、创立新式学校创办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和西世为主。
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2、举办留学教育1)幼童留学美国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
2)派遣留欧学生二、洋务教育宗旨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招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在《循序》篇中论证了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工读主义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总分180, 做题时间180分钟)名词解释题《劝学篇》SSS_TEXT_QUSTI分值: 10答案:<p>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集中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着重强调的是人的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p>六艺SSS_TEXT_QUSTI分值: 10答案:<p>“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
礼,即道德规范和礼仪;乐,即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即文字书写;数,即算法。
其中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此外,西汉后,将孔子编订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称为“六艺”。
</p>苏格拉底法SSS_TEXT_QUSTI分值: 10答案:<p>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
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
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
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
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2017年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有福了;中国教育史考研的重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 、国学与乡学4 、六艺▲▲▲5 、稷下学宫▲▲▲6 、六经7、明人伦8 、性恶论9 、闻见知行10 、农与工肆之人11、素丝论▲12、兼士13、以法为教14、以吏为师15 、三纲领16 、八条目17 、尊德性18、道问学p.s. 大学和中庸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出名词解释19 、学问思辨行20 、学记21、经学教育22、太学▲23、鸿都门学▲24 、郡国学25、对贤良策26、颜氏教育27、性三品28、兴文教29、苏湖教法▲▲30、三舍法▲▲31、积分法▲▲32、六等黜陟法▲▲33 、监生历事▲▲34 、社学▲35、东临书院36、书院讲会37、诂经精舍38 、学海堂39、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45、六斋▲46 、实学47、习行48、英华书院49 、马礼逊学校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51 、中华教育会52、京师同文馆▲▲53、福建船政局▲▲▲54 、幼童留美55、劝学篇▲▲▲▲56 、京师大学堂▲▲▲▲57 、大同书▲▲▲58 、体用一致59、壬寅学制▲▲▲60、壬戌学制▲▲▲61、葵卯学制▲▲▲62 、留日GC63 、庚款兴学64 、五育并举▲▲▲▲65、教育独立思想▲▲66 、平民教育运动▲▲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68 、运动教育思潮▲▲69 、勤工俭学运动▲▲70 、科学教育思潮▲▲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72 、设计教学法73 、道尔顿学制▲▲▲▲74、文纳特卡制75 、1922年新学制▲▲▲76 、收回教育权活动▲▲▲▲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78 、战时须作平时看▲▲▲79 、大学院▲▲▲80、大学区制▲▲▲81 、戊辰学制▲▲▲82、训育制度83、毕业会考84、西南联大▲▲▲▲85、工农教育86、湖南自修大学87 、农民运动讲习所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90、全人生指导▲▲▲91、小先生制▲▲▲91 、活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重点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孔墨显学各个教育家的思想外;宋朝的教改书院隋朝科举兴起的演变和封建教育体制的完备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内容和演变过程劝学的正反分析清政府教改的失败近代中国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需要认真对待..重点名词勾画出来之后同学在弘毅教育学红宝书重点笔记里面找到对应的部分背诵即可中国教育史必会题目非常重要:1. 简述西周文化教育制度上的重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2. 简述西周家庭教育的进步性..3. 国学与乡学的区别是什么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4. 简述“六艺”的教育内容..5. “六艺”的教育特点是什么6.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意义..8.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9.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0. 简述董仲舒的教育作用观..11.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2.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3.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4. 简述墨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5.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6. 简述颜元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7.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8.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19. 简述荀子提出的教学方法..20. 简述墨家提出的教学方法..21. 简述颜元提出的教学方法..22.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3. 简述荀子的教师观..24. 评析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25. 简述孟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6. 简述荀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7. 简述法家“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8. 简述董仲舒“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9. 简述韩愈“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0. 简述王夫之“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1. 简述孔子的“六艺”教育内容..32. 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什么特点33. 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34. 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35. 简述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36. 孔子总结了哪些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37. 简述董仲舒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8.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9. 论述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0.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内容是什么41.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42. 中庸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与“学问思辨行”是什么43. 学记对学制;学年的论述是什么44. 学记如何论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5. 学记如何论教师46. 董仲舒提出的文教建议是什么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文教政策47. 经学教育与太学的内容是什么48. 简述鸿都门学的创办及教育意义..49. 郡国学是什么50. 简述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51. 简述南朝宋“四馆”与总明观的设立..52.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53. 隋唐如何确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54. 简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55.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是什么56.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7.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8.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9.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0.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调整;有何意义61.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6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见解63. 简述韩愈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64. 简述宋代“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65. 宋代的“苏湖教法”是什么66.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67. “升斋等地法”;“监生历事”;“六等黜陟法”的是什么68. 简述社学的创办与发展..69. 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0.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是什么71. 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72.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是什么73. 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74.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可分为哪几类这些蒙学教材有什么意义75. 四书章句集着包括什么76. 简述朱熹“小学”和“大学”教育思想..77. “朱子读书法”包含哪些方面78. 简述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79.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原则..80.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内容..81. 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82. 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83. 简述颜元“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84.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5. 福建船政学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6.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87.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是什么88.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89. 清末学制的制定有什么意义90. 简述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91. 壬子癸丑制有哪些进步性92.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什么93. “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94.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表现在哪些方面95. “科学教育思潮”包含哪些内容96. “设计教学法”的含义是什么97. “道尔顿制”的内容是什么98. “新学制”的标准和特点是什么99.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100.“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什么101.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02. 简述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03.简述“戊辰学制”的颁行..104.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什么105. 简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意义是什么107.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108.简述杨贤江“论教育的本质”..109.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10.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11.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112.简述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思想..113. 简述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4. “小先生制”是什么115.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16.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得暑假者得成功”;希望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成功备考..。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

一、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
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颁布学制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该学制系统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所以又称作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近步:(1)缩短了三到四年的学习年限;(2)取消毕业奖励初升,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4)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5)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三、课程标准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第三节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其中,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1)抱定宗旨:学校及研究高深学问之地;(2)砥砺德行;(3)敬爱师长。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
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
教育学基础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臵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科学教育思潮名词解释

科学教育思潮名词解释科学教育思潮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
它起源于英国,到20世纪30年代,其他国家相继效法。
主要有:( 1)1、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中最激进、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强调“科学”教育应高于一切,科学教育思潮对其他各国的影响较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深刻得多。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W。
F。
裴斯泰洛齐、法国的勒南、德国的F。
莱辛。
主要观点是:认为人的价值是由人的本性和外部环境决定的,并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自然的方式、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调整学生心理机能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使自己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这种教育思潮被称为“个别教育学派”或“个体教育学派”。
2、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中最激进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反对“进步主义”教育,倡导教育为社会服务,并把教育视为提高民族国家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教育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罗杰斯,法国的A。
爱尔维修,德国的V。
赫尔巴特等。
主要观点是: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以促进他们未来生活的幸福,故应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安全、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建立和睦、友爱的师生关系,实施有计划的课程,使学校成为使学生形成一种好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场所。
这种教育思潮被称为“民主主义教育学派”。
3、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中的保守思潮。
它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社会现实的做法,不赞成个人主义教育,主张加强对学生的技术训练。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J。
杜威、C。
托尔斯泰、苏联的M。
乌申斯基等。
主要观点是:提倡使个人在活动中寻找真理;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天赋和潜力,只要通过有指导的发展就可以成为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提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进行双向交流,提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意技术训练。
这种教育思潮被称为“行为主义教育学派”。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1911年-1912年7月,任教育总长。1915年 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组织华法教育会。 1916年12月-1927年,任北大校长。 1927年在国民政府任职。1928年起专任中央研 究院院长。 193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 量 、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 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 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解释:道德教育是培养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公民道 德意识和行为;实利教育是指学习适应近代生产的 知识技能;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在 于养成健康的身体和自卫的能力;美感教育是指音 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 意义:这一方针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彰显,它体现 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对清朝政府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进行了彻底清 算,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将原来的文、理、法、商、工等学科,改为文、理、法 三科,后又取消三科界限。 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课程量 按单位计算,即学分,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 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建立了旁听制度,课程向社会开放。 必须用本国语讲课,积极应用白话文教材。 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同时大力提倡美育,设美育课和 美育室。
三、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演化而来的。 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 教育的议案,早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 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渐形成。 1917年,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40多 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职业教育思潮大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 展,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中,职业教育 占有了重要地位。 3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逐渐趋于消沉。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大致有6种: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科学教育思潮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国民性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国民素乏国家思想,其原因
主要为: (1)国家组织一向未完全,政府对于人民,常取放任态度; (2)国家为一人所有物,与人民关系浅薄; (3)革命后结果,不外政权之授受,与社会组织、国民精神无
多大影响;
(4)伦理趋向,常偏重个人道德。因为上述原因,遂使我国国 民薄十国家观念,此国民性之大缺点。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则 国本易于动摇。民国成立伊始,欲组织完全国家,非使国民富 有国家思想不可。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乡村教育的倡行者和理论构建者而且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军事训练的最初提倡者对儿童教育及儿童心理义务教育民族教育及国家主义教育等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或主国家主义概论中国教育史要孔子教育学说孟子教育学说荀子教育学说陆象山教育学说教育与人生余家菊先生回忆录
中国
西方:
1、拉·沙洛泰:作为一名政治家,十分热衷于教育,在
确定了国家世俗政权对教育的领导后,对教育的学制系统、 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及教师选用等重大问题上都发表了中 肯的见解 2、米拉博:出身于贵族,是法国作家、雄辩家和政治家。
他背叛了家庭,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
3、塔列兰德 4、康多塞 5、费希特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相对的国家主义,其要点在强调国家主义的同时,不 背世界进化原则,不妨碍个性发展。刘以钟、昊曾提认为, 当时国内教育家所论之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人道主义
气德育主义、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主义均为“内容上主义”,
从国体上观察。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多民 族的国家,各族宗教言语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欲求民族精神的统一,非施以强固严肃的国家 教育,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
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
平学生之需。
四、特点
(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 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 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立于1924年5月,因校址在广州南边的黄埔岛上,所以称
之为“黄埔军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军校的课程设置分军事和政治两类。除正式的课
堂讲授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专题讲演。黄埔军校在国共合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中教史复习资料

第八章1.明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p245)2.监生历事制度。
(p248)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
考核办法: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下等者回监读书。
监生通过历事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3.社学是以民间主义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带有某种强制性。
(p250)4.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同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p254)5.明朝科举考试分为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p255)5.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了考试程式,而且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
(p256)第九章1.清朝的文教政策。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①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②广兴学校严定学规。
③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p265)2.诂经精舍是由阮元所创建。
(p274)3.学校对科举的影响,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①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
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
③教学管理松弛。
(p277)4.“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黄宗羲说的。
(p279)5.颜元的“习行”教学法(p293)(具体内容要会背,每段第1句。
)(一)颜元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只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二)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从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这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这是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
(三)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
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
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
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
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
中国教育史的重点整理

五、职业教育的道德教育(课本466)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一、四大教育(课本454 大纲106)
二、三大方式(课本454 大纲106)
三、农民化和化农民(大纲106)
四、晏阳初的影响(456课本)
梁漱的教育思想
看大纲和课本就行(课本457-461)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活教育”的目的(468课本)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469)
三、“活教育”的教学论(470)
四、“活教育”的教学步骤(47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即教育--本体论(课本476)
2、社会及学校--领域论(课本477)
3、教学做合一--教学论(课本478)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类型可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普通教育,又分别从三个阶段来进行描述,苏维埃根据地时期(1931-1937)课本484-485,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课本492-50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课本502-509,分清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具体掌握
题型归纳
一、辨析题
蔡元培的倡导的“教育独立”思想,指的是教育经费的独立
大纲96
简答题
一、简述工读主义、国家主义、职业教育、实用主义、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内容和的特点或者是相关内容
看大纲98和课本400的相关总结
论述
一、评述1922年学制
看大纲98和课本400的相关总结
二、论述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队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三、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的教育内容
课本45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1、论述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课本463的划的1、2)
名词解释29574精编版

名词解释1. 有教无类本意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私学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办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扩大了受教育范围。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 稷下学宫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应此得名。
稷下学宫约与公元前370—前360年间创立,齐国亡而稷下学宫终。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3. 《学记》《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学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4. 求其放心本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在此表达了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体现了“人性本善”,是民本思想的基础。
5. 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废除,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6. “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六学”隶属于国子监。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7. 师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师说》于贞观十八年(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8. 书院书院是宋代的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兴盛于19世纪后期,是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种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抨击古典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主张建立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赫胥黎等。
(1)背景
①进入17世纪,传统的经院哲学教育和古典教育越来越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求;
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科教育开始受到人们重视;
③科学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英国思想家和社会人士对于古典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讨论。
(2)基本观点
·斯宾塞:
①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
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③同时,斯宾塞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提出学校开始5种课程,即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历史、文学和艺术。
·赫胥黎:
①首先,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实在是近乎完全没有教育”;
②其次,倡导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进行了批评。
(3)评价
①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论断;
②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形成于18世纪的法国启蒙教育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发展并在欧洲广泛的传播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夏洛泰、孔赛多、德国的费希特等。
(1)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会教育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先后采取不同的方式从教会中夺取学校教育控制权,国家在教育上的作用日益加强;
②同时,剧烈的社会政治革命冲击着传统封建专制下的学校教育,革命者、社会思想家积极倡导国民教育,要求建立国家教育体制。
(2)基本观点
·拉夏洛泰:
①拉夏洛泰在《论国民教育》中批判了耶稣会教育的陈腐,提出了国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合格的法国公民;
②国家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他主张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将教育对象和实施者都纳入国家管理的范围中。
·孔赛多
①孔赛多认为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向所有人提供平等、满足需求的教育,使人有条件、有技艺能够胜任相应的社会功能;
②同时,他也论述了国民教育应遵循公平性、普及性、免费性、独立性、广泛性等。
·费希特
①费希特批评了传统教育导致整个德国民族的堕落;
②他认为国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者,而在于造就国民,在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学者教育和大学教育。
(3)评价
①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会制度教育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显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这对教育的发展就有深远的影响。
②对教学的批判,直接推动了欧美国家教育国家化的进程;
③为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推动了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