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
摘要: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
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微博;谣言治理;谣言防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张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
目前,微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
在微博上,每个人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各种人在这里交流,各种信息在这里汇聚。
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对信息的把关滞后,微博内容真假难辨。
从“金庸被去世”到“张国荣被复活”,从“抢盐风波”到“末日预言”,微博谣言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
谣言借力微博,不仅可以损坏个人名誉,甚至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稳定。
对微博谣言进行治理与防范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微博滋生谣言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碎片化
微博信息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琐碎和缺乏严密的逻辑两方面。
微博的出现强化了互联网用户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在
140字符的限制下,用户发布的微博文本内容多以使用者的闲言碎语、生活的喜怒哀乐、即时新闻等不成系统的简练表达为主。
这类情绪化、非理性化的信息对于微博用户的粉丝来说具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用户来说则价值不大。
与此同时,一些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却被淹没在巨量空洞无聊的冗余信息中,难以抓取和分辨。
过去,人们在博客上习惯于发表长篇文章,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行文逻辑,这无意中设置了写作和阅读的门槛。
而微博的信息发布门槛极低,并有字数限制,用户通常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某种情绪、某个意见,随意性强。
这些信息具有迅捷的流动性,排斥历史连续性。
因此,微博内容完整度难以保证,信息前后缺乏严密的逻辑,为他人获取信息设置了障碍。
卡普费雷认为,不断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将他人七零八碎叙述给他们的片段像拼图游戏般再把它们拼凑起来。
信息越是不全,人们就越是不知不觉地去斟酌其含义。
这种斟酌往往伴随着猜测,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
(二)裂变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微博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粉丝转发”,信息扩散呈几何级数。
假设一名用户拥有100个粉丝,其发布的一则信息得到10%的粉丝转发,就相当于多了10个传播点,这10名转发者又有自己粉丝,如果信息得到第二轮、第三轮的转发,那么这则信息的受众人数也随之直线上升。
“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最古老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传统媒体的扇形传播(one to n),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one to n+n),而是一种无核的裂变传播(n to
n+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微博一键转发的功能十分便捷,信息在用户转发中快速流动,传播范围变得广泛而不可预知。
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在第一时间由当事人及目击者于微博上发布。
事件引人关注,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其中,微博用户“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的求救信息短时间内被转发超过十万次。
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信息夹杂着谣言瞬间传开。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35人死亡上限”言论,称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6人市委书记将被撤职,所以死亡人数注定不会超过35人。
该谣言被无数波层转发,裂变形成巨大的传播面积。
事后,官方公布遇难者人数及身份,谣言才被击破。
(三)把关难度大
把关难度大是互联网面临的一个难题,微博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特点,向把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把关分为事前把关和事后把关,传统的新闻网站通常是由编辑充当把关者,在信息发布之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谣言能相对有效地被拒之门外。
微博网站一般通过设置敏感词进行事前把关,但由于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之间存在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道德素养的差异,发布的言论千差万别。
这种把关方式难以覆盖微博上所有言论,对信息的过滤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对微博信息的把关只能从事前把关转向事后把关。
微博运营商的事后把关主要是通过人工审查核对。
但是,微博
用户每天发布海量的信息,把关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的甄别出虚假信息。
即使通过人工审核对虚假信息进行删除与辟谣,由于信息呈裂变式传播,谣言可能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1年9月,有用户发布微博“为加强对国内微博的管理,有关部门将向四家公司发放微博运营牌照,除新华网和人民网外,另外两个商业牌照中并无新浪,因此新浪微博将在不久后关闭”。
这则消息内容短小,但传播速度惊人。
虽然新浪网很快发表辟谣声明称此说法纯属谣言,但该信息已经产生较大影响。
次日,新浪股价大跌15.17%,市值蒸发10.25亿美元。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微博中把关滞后,把关效果弱化的问题。
(四)群体极化趋势,谣言越传越“真”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见,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微博具有社交属性,其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使用户之间可以建立强大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规模的群体。
微博上的用户自身、用户关注的人及用户的粉丝三者间往往有相似的立场,他们在信息交流中互相佐证并加强彼此的观点,容易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存在群体极化趋势。
与现实社会相比,人们更容易在微博上找到自己志趣相投的群体,并融入其中进行互动讨论。
一般来说,用户总是倾向于信任自己关注的人,当用户关注的人中大部分都相信了一则虚假信息时,个人的判断就容易受影响而选择相信。
虽然微博上的群体并不处于
封闭隔离状态,但在短时间内,真相未必能及时渗透到群体内每一个人,群体的观点容易向极端发展。
如果这个过程中,有认证名人或意见领袖加入,那么个体不仅会更相信这些信息,还可能主动转发给朋友,加速谣言的传播。
在“抢盐风波”中,当微博上的相信盐荒信息的人逐渐增多,一些加“v”用户也参与其中,原本半信半疑的用户受自己关注的人影响,最终选择了相信并转发,谣言才越传越“真”。
二、谣言的治理
谣言的泛滥折射出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传播软肋。
在微博中,谣言的肆意传播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笔者认为,谣言的治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依法处罚谣言散布者
微博是一个言论发表相对自由的平台,具有发言随意、话题更迭频繁等特点。
个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在微博上表达对人对事所感所想,属于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应予以保护。
但法律在保障用户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禁止非法言论。
目前,我国对微博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的处罚主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和第四十二条。
其中,第二十五条针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第四十二条针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微博谣言复杂多变,这些规定对
象存在认定难的问题。
同时,治安管理法处罚的力度不足,一般是十日以下拘留,五百元以下罚款,对谣言散布者难以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
我国《刑法》、《民事侵权法》等法律,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也有关于散布谣言的责任规定。
但这些法律法规与高速发展的微博并不能完全适应,例如它们只规定对散布谣言者进行处罚,对微博中的转发者与评论者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并不明确。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对于网络谣言治理的网络体系并不完善,应加强对微博网站和网民进行立法规范,惩前毖后,才能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
(二)完善微博辟谣中心
截止目前,新浪微博官方“微博辟谣”账号拥有粉丝超过88万,但该账号成立两年来仅发布309条辟谣信息。
其中,最近一条发布于2012年5月22日。
与微博上层出不穷的谣言相比,这种官方辟谣方式的效果甚微。
另外,官方辟谣主要采用简单的否定式辟谣,缺乏说服力。
2011年底,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引发微博热议。
其中,有用户发布微博称“我们公司老总在朝鲜出差,刚才打电话说外国人不哭不让坐火车……”随后,新浪官方微博辟谣称“经与原发者在内多方反复确认,此消息有严重夸大的成分。
”这种否定式的辟谣信息本身过于笼统,没有阐明真相,反而显得有所隐藏,其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
因为缺少事实依据的反驳式辟谣,可能在辟谣中让谣言过度流传。
“纠正本身会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这种集中会强化人们最初的立场和观点。
”
笔者认为,微博辟谣中心作为官方辟谣的重要途径,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微博辟谣中心应由经验丰富、懂技术、政策水平高的人组成,负责随时对转发量较高的微博进行监控,对疑似虚假的信息进行核实。
保证最早发现不实信息、最快速度核实并澄清,形成一套有效的辟谣机制,将不实信息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加强微博实名制管理
微博的匿名性,使部分微博用户抱着无需对言论负责的心理,忽视信息真实性,在网络上肆意发言,甚至制造和传播谣言。
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12月北京市推出《北京市微博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即“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2012年3月16日起,国内的微博网站已全部实行实名制。
然而,微博实名制推行近一年,却未得到充分的落实,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发现,用户在进行实名验证时只需提供对应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即可通过,存在冒用他人身份的问题。
另外,在实名制规定出台之前注册的老用户未经验证依旧可以发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微博网站担心实名制会造成用户流失,在验证过程中把关较松,对于老用户也没有强制要求。
另一方面,部分用户出于保护个人隐私及逃避责任的考虑。
不主动验证或冒用他人身份,降低了实名制的整体效果。
微博实名制是微博发展过程中一次有益的尝试,能从源头上遏制故意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树立微博用户的责任意识,是促进微
博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手段。
因此,微博网站应加强实名制的验证和管理,确保每个用户对应一个真实的身份信息,一旦发现故意造谣,相关责任部门也能通过用户真实身份快速找到造谣者并追究其责任。
用户也应树立责任意识,遵循实名制规定,谨慎对待自己的发言,共同营造健康的微博环境。
三、谣言的防范
微博谣言流传快、传播广,事后辟谣和追究责任无法弥补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实际损失。
俗话说,防范胜于救灾,遏制谣言也应加强事前防范。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
现阶段,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变迁,社会发展处于“非稳定状态”,各种矛盾激化,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在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r~i×a”中,谣言(rumor)传播的强度和广度与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t)和模糊性(ambiguity)相关。
即事件的重要性越强,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谣言产生的可能性越大,传播的强度越高,传播的范围越广。
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重要性,经常伴随着各种谣言,这些谣言在网络上传播对事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地方或集团利益的突发事件多采取“捂盖子”和“大事化小”的态度,试图降低事件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被现场群众“微博直播”,官方遮盖事实或公布不实信息不仅会增加事件的模
糊性,使谣言有空可乘并大肆传播,还会造成自身公信力的下降,陷入“塔西佗陷阱”。
此前的瓮安事件,政府信息发布不及时也是导致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
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在回答现场掩埋车体的原因时含糊其辞,并说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言论。
官方对事件的解释没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反而引发公众更多的质疑和猜测。
任何突发事故的发生,通过掩盖事实息事宁人的做法已经不适用,政府机构只有依法公开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降低事件模糊性,才是成功治理和防范谣言的正道。
(二)完善微博“自我净化”机制
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提出了“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
他认为真理在自由的讨论中会越辩越明,谬误将自动被淘汰。
微博本质上是一种自媒体,“是个多元的舆论场,一些不好的微博现象出现的同时,通常会伴随着各种批评性的其他微博意见,微博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具有‘自净化’功能。
”
在微博中,既然有传播谣言的人,又有看破谣言的“火眼金睛”,真相和谣言不断角逐。
面对谣言,总会有人出来澄清是非,“多元意见”和“自我意见”共同作用,削弱了“沉默的螺旋”的效果。
谣言最终会被理性的微博客户用确凿的证据和雄辩的逻辑击溃,在短暂的生存之后,必然被抛弃无踪。
陕西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都是起源于微博网民的质疑,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推动揭开事件真相的进程。
目前,新浪微博上除了官方的“微博辟谣”,还涌现出“辟谣联
盟”、“谣言粉碎机”、“科学松鼠会”等民间辟谣组织,在破除谣言上取得显著的成果。
同时,一些政府机构和传统媒体开设的官方微博,因其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信息求证渠道,对微博谣言的净化也起了不小的帮助。
另外,微博上还有当事人出面辟谣,直接澄清事实,具有很高的说服力。
微博的“自我净化”是微博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微博辟谣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微博运营商应坚持微博的开放性,促进多元意见充分、自由地交流,引导其良性发展,使微博在整体上达到一种自我管理、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状态。
(三)提高微博用户媒介素养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微博本身并不制造和传播谣言,防范微博谣言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微博的用户。
美国社会学家克罗斯在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基础上,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也就是说,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生成和传播的可能性越小。
可见,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和认知能力,有利于遏制谣言,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微博的传播方式下,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平等,对信息控制和检测的难度加大,把握信息准确性的任务从专业把关人落到了每一个民众身上。
用户在享受这种自由表达、自由传播的同时,首先要提高责任意识,谨慎对待自己的每次发言,发布转发信息时表达准确,客观理性,坚决不造谣。
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随
便转发和评论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不传谣。
此外,用户在微博上参与群体互动讨论时,应提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避免被群体意见限制了自己的视野。
结论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了加强用户身份与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等内容。
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必要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有利于增强网民的责任感,提高网络信息真实性,减少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日益突出,微博的普及使问题更加严峻。
现阶段,要求迅速完善网络立法并不符合实际,这就对网站管理和网民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高网站管理水平,完善微博的“自我净化”,同时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才能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