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

摘要: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微博;谣言治理;谣言防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张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

目前,微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在微博上,每个人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各种人在这里交流,各种信息在这里汇聚。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对信息的把关滞后,微博内容真假难辨。从“金庸被去世”到“张国荣被复活”,从“抢盐风波”到“末日预言”,微博谣言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谣言借力微博,不仅可以损坏个人名誉,甚至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稳定。对微博谣言进行治理与防范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微博滋生谣言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碎片化

微博信息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琐碎和缺乏严密的逻辑两方面。微博的出现强化了互联网用户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在

140字符的限制下,用户发布的微博文本内容多以使用者的闲言碎语、生活的喜怒哀乐、即时新闻等不成系统的简练表达为主。这类情绪化、非理性化的信息对于微博用户的粉丝来说具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用户来说则价值不大。与此同时,一些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却被淹没在巨量空洞无聊的冗余信息中,难以抓取和分辨。

过去,人们在博客上习惯于发表长篇文章,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行文逻辑,这无意中设置了写作和阅读的门槛。而微博的信息发布门槛极低,并有字数限制,用户通常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某种情绪、某个意见,随意性强。这些信息具有迅捷的流动性,排斥历史连续性。因此,微博内容完整度难以保证,信息前后缺乏严密的逻辑,为他人获取信息设置了障碍。卡普费雷认为,不断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将他人七零八碎叙述给他们的片段像拼图游戏般再把它们拼凑起来。信息越是不全,人们就越是不知不觉地去斟酌其含义。这种斟酌往往伴随着猜测,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

(二)裂变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微博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粉丝转发”,信息扩散呈几何级数。假设一名用户拥有100个粉丝,其发布的一则信息得到10%的粉丝转发,就相当于多了10个传播点,这10名转发者又有自己粉丝,如果信息得到第二轮、第三轮的转发,那么这则信息的受众人数也随之直线上升。“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最古老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传统媒体的扇形传播(one to n),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one to n+n),而是一种无核的裂变传播(n to

n+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微博一键转发的功能十分便捷,信息在用户转发中快速流动,传播范围变得广泛而不可预知。

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在第一时间由当事人及目击者于微博上发布。事件引人关注,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其中,微博用户“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的求救信息短时间内被转发超过十万次。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信息夹杂着谣言瞬间传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35人死亡上限”言论,称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6人市委书记将被撤职,所以死亡人数注定不会超过35人。该谣言被无数波层转发,裂变形成巨大的传播面积。事后,官方公布遇难者人数及身份,谣言才被击破。

(三)把关难度大

把关难度大是互联网面临的一个难题,微博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特点,向把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把关分为事前把关和事后把关,传统的新闻网站通常是由编辑充当把关者,在信息发布之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谣言能相对有效地被拒之门外。微博网站一般通过设置敏感词进行事前把关,但由于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之间存在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道德素养的差异,发布的言论千差万别。这种把关方式难以覆盖微博上所有言论,对信息的过滤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对微博信息的把关只能从事前把关转向事后把关。

微博运营商的事后把关主要是通过人工审查核对。但是,微博

用户每天发布海量的信息,把关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的甄别出虚假信息。即使通过人工审核对虚假信息进行删除与辟谣,由于信息呈裂变式传播,谣言可能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11年9月,有用户发布微博“为加强对国内微博的管理,有关部门将向四家公司发放微博运营牌照,除新华网和人民网外,另外两个商业牌照中并无新浪,因此新浪微博将在不久后关闭”。这则消息内容短小,但传播速度惊人。虽然新浪网很快发表辟谣声明称此说法纯属谣言,但该信息已经产生较大影响。次日,新浪股价大跌15.17%,市值蒸发10.25亿美元。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微博中把关滞后,把关效果弱化的问题。

(四)群体极化趋势,谣言越传越“真”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见,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微博具有社交属性,其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使用户之间可以建立强大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规模的群体。微博上的用户自身、用户关注的人及用户的粉丝三者间往往有相似的立场,他们在信息交流中互相佐证并加强彼此的观点,容易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存在群体极化趋势。

与现实社会相比,人们更容易在微博上找到自己志趣相投的群体,并融入其中进行互动讨论。一般来说,用户总是倾向于信任自己关注的人,当用户关注的人中大部分都相信了一则虚假信息时,个人的判断就容易受影响而选择相信。虽然微博上的群体并不处于

封闭隔离状态,但在短时间内,真相未必能及时渗透到群体内每一个人,群体的观点容易向极端发展。如果这个过程中,有认证名人或意见领袖加入,那么个体不仅会更相信这些信息,还可能主动转发给朋友,加速谣言的传播。在“抢盐风波”中,当微博上的相信盐荒信息的人逐渐增多,一些加“v”用户也参与其中,原本半信半疑的用户受自己关注的人影响,最终选择了相信并转发,谣言才越传越“真”。

二、谣言的治理

谣言的泛滥折射出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传播软肋。在微博中,谣言的肆意传播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乱。笔者认为,谣言的治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依法处罚谣言散布者

微博是一个言论发表相对自由的平台,具有发言随意、话题更迭频繁等特点。个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在微博上表达对人对事所感所想,属于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应予以保护。但法律在保障用户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禁止非法言论。

目前,我国对微博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的处罚主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和第四十二条。其中,第二十五条针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第四十二条针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微博谣言复杂多变,这些规定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