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效能与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自我效能与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在越来越多的创业意图和行为研究中,研究者们认同了创业自我效能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把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很少去研究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前因变量。
为探讨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因素,首先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维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整合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方式三方面构建了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因素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标签:
创业自我效能;维度划分;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因素模型
0 引言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对创业动机与行为的研究受到了大量关注。
简单的说,大家探讨的是“企业家从哪里来”与“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当企业家,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处理重要的任务吗”。
对于这个问题,Kruge和Brazeal的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是影响潜在创业者创建自己企业的关键因素。
這一概念最早是1977年由Bandura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提出的: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一个工作或是一项特定的任务。
Chen(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是“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
Luthans和Ibrayeva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信心和信念”。
综上,创业自我效能是个人综合自己的各种信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创业的行为能力的评估和判断中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1 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基础
1.1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必须建立在研究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而对于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公认的是bandura(2001)的四因素:
个人自身行为成败经验。
bandura认为,掌握的经验或行为成就对于自我效能感似乎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效的信息来源,特别是由于直接经验可靠性。
当自我服务归因的形成,增强了乐观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成功地完成任务。
相对来说,失败是由于低估了自我效能感,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偶然的失败并不一定会使其丧失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反而更可能会去寻找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
替代经验。
自我效能受观察其他人(模范)的完成挑战任务的影响。
Bandura 把这称为替代经验。
对于成功行为的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者在产生类似行为时自
己的认知能力。
当观察到不成功的模范,特别是如果他们全心投入整个任务后还是失败,这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是消极的。
(Bandura,1986,1997)。
言语劝说。
自我效能的第三个来源是言语说服。
有技巧的说服把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已有的技能,这样就消除了自我怀疑和沉迷于个人的缺点。
(Bandura,1997;Schunk,1995)。
如果人们被劝说相信自己,他们会更加努力并增加他们成功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当公司的员工对于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时,管理者这时给予及时的表扬或称赞,对于提高该员工的自我效能是十分有帮助的。
情绪和生理状态。
人们在经历威胁或困难情况下受到多大压力或沮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处理多少;反过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又会影响其自我效能。
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的个人可以放松、改变他们的注意力、使自己镇静并从朋友家庭等那寻求帮助。
低自我效能的人不能发展满意的社会关系,而满意的社会关系可以让长期的压力更容易忍受。
并且高自我效能的人更能获得别人的支持,这又可以加强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
1.2 bandura的三元交叉模型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的动因是在一个包含着三元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动态结构中发挥作用的。
Bandura认为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而不仅是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机体。
bandura提出的三元决定模型把人的个体因素、外在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看成是互相独立、相互作用又互相决定的关系。
人的活动不仅仅可以影响环境,同时一旦个人选择某种环境,环境又可以对人产生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自己相信能够应对的环境,而且无意识的会避开那些自己不能应对的环境。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个人选择哪种活动是取决于他对所选择的活动的自我效能高。
三元交互决定论被应用到众多创业研究中,成为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行为、环境与认知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者探索什么因素及作用机制影响创业过程提供了更好的视角。
2 创业自我效能感差异性模型
最早的对自我效能的实证研究是Scherer等对角色榜样与创业职业选择的关系的考察。
研究发现父母的创业绩效对子女的自我效能有影响。
创业自我效能受到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例如教育、经济环境、个性和价值标准(Cox,2002)。
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受国家或地区环境影响,以便通过经验和角色模型扩展获得自信的机会很流行,因此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或受到限制,因此减少创业自我效能感(Mueller and Goic,2003)。
Wilson等(2007)考察了接受创业教育对创业者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发现对女学员而言,接受创业教育能显著提高她们的创业自我效能。
已有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自我效能水平存在差异,女性对职业成功的期望水平往往要低于男性。
经由创业教育,女性学员的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更为明显。
本文根据以前学者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研究和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模型从创业者的个体因素、认知方式、环境因素来考察创业自我效能。
2.1 个体因素
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微观因素分为个体资源变量和个体特质。
研究表明,性别、教育、工作/创业经验都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即个体资源变量。
Mill最早提出了创业者都有风险承担的特质,但他只进行了规范性研究,并没有对此进行实证研究。
直到1961年,McClelland才对创业者特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创业者具有承担风险和个人成就感这两个特质是个体创业的重要驱动力。
Jeffrey(2002)认为创业者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如:乐观、审时度势,有创造力、冒险精神等,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更容易创业。
Korunka(2003)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者必须具备至少三种特质:成就需要、内控特质、冒险倾向。
朱仁宏(2004)认为个人特征包括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
范巍、王重鸣(2005)采用创业意向量表及“大五(big five)”人格量表共调查210名大学生发现,个性特征中,具有高外向性,责任认真性,经验开放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
Gürol(2006)在研究中选取了6个个人特质:成就需要、内控特质、冒险倾向、不确定容忍、创新性、自信。
本文从创业者的个体特质中提取了四个因子:个人成就动机、风险承担、内控特质和创新性。
认为这四个因素更能够代表创业者个人特质。
2.2 环境因素
宏观因素即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因素。
钟卫东等(2007)建立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外部环境支持能够提高科技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无论是政府支持还是其他外部环境支持,都与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关系。
Jennifer Sequeira.(2007)在研究社会网络对形成创业意图和激励新生行为时的影响时,提出了强关系和弱关系概念。
例如,环境因素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强关系)和社会环境劝导(弱关系)。
例如父亲、母亲、配偶或亲近朋友有能力提供给新生企业家实际援助与商业咨询,商业知识和经验与辅导创业活动,这使得他们对自己能够完成具体任务充满自信。
而社会环境劝导,包括大学创业指导、政府政策等这种弱关系被证明获得就业机会信息和其他资源的途径工具(Burt,1992)。
2.3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在心理学文献中广泛被认为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Brigham et al.(2007,p.31)研究表明:认知风格是一个可以用心理测量技术来评估普遍维度,它一直是稳定的,有两端,且描述了不同而不是更好的思考过程。
认知方式是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包括决策、学习、个性和意识。
(Leonard,Beauvais,&
Scholl,2005)
Kirton提出了适应与创新维度。
它以人格为中心,侧重于认知风格在人格中的反映和作用,适应是指偏向“把事情做好”,而创新是指偏向“做事与众不同”。
极端的适应型个体倾向方法性、谨慎、遵守规则、服从权威、羞于大胆构思、对人敏感、风险规避、教条。
反之极端创新型个体则比较不切实际、不按常规思考、任性、不合常理、不一致、敢于大胆构思、合群、风险趋向、随意(Bagozzi and Foxall,1996)。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变量,可以建立如下创业自我效能的差异性因素模型:(图1)
3 结论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还在于目前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方法各异,这样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致,造成以后比较、检验或扩展已有研究的困难。
其次,缺乏实证研究。
对于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我们仅仅只是根据以往的研究提出了假设模型,下一步可以具体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每个细分的因素有哪些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较明显。
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维度的创业自我效能的作用路径和作用程度是怎样的。
最后,本模型的构建仅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方式三方面作为创业自我效能的前因变量,关于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所以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前因变量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Krueger,N. F. Jr & Brazeal,D.V.(1994).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8,(3):91-104.
[2]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3]Boyd,N. & V ozikis,G. (1994).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8,(4):63-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