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2010-06-14

作者:张功耀

1936年,陈邦贤先生出版的《中国医学史》,把张骞从西域引种苜宿和葡萄也算做中外医学交流。其实错了。张骞的这个作为,充其量可算做农作物引种,与医学交流并不相干。查历史,这样的农作物引种,从西汉开始一直都在进行。

后来,我国陆陆续续从波斯和印度引种了黄瓜、胡椒、大蒜、豌豆、青豆、亚麻、萝卜、甜菜、大枣、芹菜、葫芦、莴苣、无花果,等等。这些都不能算是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人从国外引进医、药、以及医药思想和方法,可能比引进蔬菜和谷物种子要早。比如,“不调”这个中医病理学概念,就有可能来自古代印度的“四大不调”(地、水、风、火)和“饮食不调”,而不是古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此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法药咒》有“五藏平和,六腑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等语。众所周知,中医生至今还不会做解剖。他们的五脏六腑概念至今还相当混乱。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五脏六腑”的概念可能是某些中国人从印度人那里在道听途说中得来的。因为听得不那么仔细,口耳相传之后,便成了目前这个混乱不堪的样子。还有,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把眼睛分成“五轮八廓”。这个“五轮八廓”,可以清清白白地在印度的佛教著作《龙树菩萨论》当中读到。这部佛教著作比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早。因而可以断言,中医里边的“五轮八廓”是件舶来品。至于阿魏、诃勒黎、郁金香、丁香、龙脑、没药、红花、没食子、皂荚、苏合香、安息香、乳香、硼砂、芦荟之类的药材,都是来自国外的“上门女婿”。对此,稍微有点中医药历史常识的人都很容易接受。

遗憾的是,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都会走样。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就连科学这样严肃的东西,也难以幸免。外来的医学和药学,一经“酱缸文化”(现在有人把它叫做“中国化”)的浸染,许多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式。最近在网络上议论纷纷的芦笋,在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明明白白地只是蔬菜。可是,到了咱们中国,它就变成了“抗癌辅助药”。

中国人这种近乎涂鸦的“创新”和“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与“西方科学”的对立。

不过,进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当中,也有一些是中国人无法进行涂鸦式创新和中国化的。在那些为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中国人看来,正是这些不能被中国化的东西,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大”。因为这些洋夷文化总是无情地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并褫夺中国人的饭碗。

然而,仿佛世界上的任何变革和进步总是与中国人过不去。华佗本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偶像。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戳穿,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医学奇人”是捏造出来的。

在华佗那个时代,中国实际上不具备任何施行开颅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如伤口消炎技术,固定头颅的方法,施行开颅术的工具制造(用斧头作开颅工具是绝对不可以的),等等,在当时都不具备。连起码的开颅技术基础都不具备,何以能够开颅?此外,稍微有点病理学和解剖学常识的人不难想象,开颅之后通常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手术。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本中国古代医书记录了头颅里边的结构。据此不难判断,假若华佗果然能够开

颅,他也只能在开颅以后望着那堆血水发呆。

可是,那些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英雄们,绝不许科学的进步而推倒和怀疑华佗。君不见,我国的中医生谋生,就靠墙上那面“华佗在世”的锦旗。华佗的威信一经丧失,不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一落千丈,而且不可避免地还要导致中医生们的饭碗危机!

“真他妈妈的问题”是,历史车轮并不是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开动或阻挡的。

早在唐朝,华佗的威信便遭遇挑战了。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永淳元年(公元682年)11月,唐高宗李治在没有任何明显前期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双目失明。唐高宗的侍医秦鸣鹤用大秦医术(即古罗马医术)冒死对李治施行开颅放血手术之后,居然奇迹般地使唐高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头颅外科手术,至今的中医生还没有能力施行,也不能把它中国化,更创新不了。这些不能被中国人做更多创新或中国化的医术,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对中医生的谋生来说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正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它是一个“真他妈妈的问题”。于是,中西医之间的对立,便在外来医术不断引入中国之后步步深入、日益扩大地凸显出来了。

外来的医术之所以能够从那遥远的地方久经不衰地传到中国来,并且能够站稳脚跟,必有其过人之处。中国本土的医术之所以传不出去,甚至在国内传不了多久都要遭遇淘汰,自然也有中国本土医术不被接受的原因。这本不需要展开任何争论。若是病人,各人择善而师,一切都解决了。可是,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却偏偏没有择善而师的勇气。明明是个饭碗问题,却硬说是文化问题,甚至民族存亡问题。自己不去反思自己的落后,却总是抱怨别人太进步。于是,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问题都被争论得面红耳赤,厮打得头破血流!

自觉一点的中国医生,像秦鸣鹤那样的人,为了丰富自己的医术,便能够自觉地学习西洋医术。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秦鸣鹤那样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并且勇于实践,中国的医术有可能提高得更快一些。可是,偏偏中医生们害怕学了洋人的医术会坏了老祖宗的师传。于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奋起抵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先进,以图保守丑态百出的落后!

假若我国的医学从唐朝开始就像秦鸣鹤那样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中国的医学可能早就与世界一道前进了。然而,那唐朝进入的“大秦医术”(欧洲医术),还有那元朝进入的“回回医”(阿拉伯医术),犹如昙花一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金篦子术(针刺拔去白内障)原本来自回回医。可是,中国人不会固定眼球,终于做不了这个手术。于是,这金篦子术虽然见于不少中医文献,却一直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洞记载。

中国人其实没有太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据文献记载,开颅术只有秦鸣鹤一个人学会了。金篦子术则至今没有一个中医生能做。可见,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不强。至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充其量不过拿着别人已经成型的东西再涂鸦几次。

中国人如此低下的学习能力和近乎恶作剧的“创新”,在世界竞争的大潮中,是不可能逃避其受冲击的厄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