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2010-06-14

作者:张功耀

1936年,陈邦贤先生出版的《中国医学史》,把张骞从西域引种苜宿和葡萄也算做中外医学交流。其实错了。张骞的这个作为,充其量可算做农作物引种,与医学交流并不相干。查历史,这样的农作物引种,从西汉开始一直都在进行。

后来,我国陆陆续续从波斯和印度引种了黄瓜、胡椒、大蒜、豌豆、青豆、亚麻、萝卜、甜菜、大枣、芹菜、葫芦、莴苣、无花果,等等。这些都不能算是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人从国外引进医、药、以及医药思想和方法,可能比引进蔬菜和谷物种子要早。比如,“不调”这个中医病理学概念,就有可能来自古代印度的“四大不调”(地、水、风、火)和“饮食不调”,而不是古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此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法药咒》有“五藏平和,六腑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等语。众所周知,中医生至今还不会做解剖。他们的五脏六腑概念至今还相当混乱。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五脏六腑”的概念可能是某些中国人从印度人那里在道听途说中得来的。因为听得不那么仔细,口耳相传之后,便成了目前这个混乱不堪的样子。还有,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把眼睛分成“五轮八廓”。这个“五轮八廓”,可以清清白白地在印度的佛教著作《龙树菩萨论》当中读到。这部佛教著作比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早。因而可以断言,中医里边的“五轮八廓”是件舶来品。至于阿魏、诃勒黎、郁金香、丁香、龙脑、没药、红花、没食子、皂荚、苏合香、安息香、乳香、硼砂、芦荟之类的药材,都是来自国外的“上门女婿”。对此,稍微有点中医药历史常识的人都很容易接受。

遗憾的是,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都会走样。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就连科学这样严肃的东西,也难以幸免。外来的医学和药学,一经“酱缸文化”(现在有人把它叫做“中国化”)的浸染,许多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式。最近在网络上议论纷纷的芦笋,在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明明白白地只是蔬菜。可是,到了咱们中国,它就变成了“抗癌辅助药”。

中国人这种近乎涂鸦的“创新”和“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与“西方科学”的对立。

不过,进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当中,也有一些是中国人无法进行涂鸦式创新和中国化的。在那些为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中国人看来,正是这些不能被中国化的东西,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大”。因为这些洋夷文化总是无情地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并褫夺中国人的饭碗。

然而,仿佛世界上的任何变革和进步总是与中国人过不去。华佗本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偶像。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戳穿,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医学奇人”是捏造出来的。

在华佗那个时代,中国实际上不具备任何施行开颅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如伤口消炎技术,固定头颅的方法,施行开颅术的工具制造(用斧头作开颅工具是绝对不可以的),等等,在当时都不具备。连起码的开颅技术基础都不具备,何以能够开颅?此外,稍微有点病理学和解剖学常识的人不难想象,开颅之后通常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手术。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本中国古代医书记录了头颅里边的结构。据此不难判断,假若华佗果然能够开

颅,他也只能在开颅以后望着那堆血水发呆。

可是,那些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英雄们,绝不许科学的进步而推倒和怀疑华佗。君不见,我国的中医生谋生,就靠墙上那面“华佗在世”的锦旗。华佗的威信一经丧失,不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一落千丈,而且不可避免地还要导致中医生们的饭碗危机!

“真他妈妈的问题”是,历史车轮并不是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开动或阻挡的。

早在唐朝,华佗的威信便遭遇挑战了。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永淳元年(公元682年)11月,唐高宗李治在没有任何明显前期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双目失明。唐高宗的侍医秦鸣鹤用大秦医术(即古罗马医术)冒死对李治施行开颅放血手术之后,居然奇迹般地使唐高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头颅外科手术,至今的中医生还没有能力施行,也不能把它中国化,更创新不了。这些不能被中国人做更多创新或中国化的医术,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对中医生的谋生来说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正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它是一个“真他妈妈的问题”。于是,中西医之间的对立,便在外来医术不断引入中国之后步步深入、日益扩大地凸显出来了。

外来的医术之所以能够从那遥远的地方久经不衰地传到中国来,并且能够站稳脚跟,必有其过人之处。中国本土的医术之所以传不出去,甚至在国内传不了多久都要遭遇淘汰,自然也有中国本土医术不被接受的原因。这本不需要展开任何争论。若是病人,各人择善而师,一切都解决了。可是,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却偏偏没有择善而师的勇气。明明是个饭碗问题,却硬说是文化问题,甚至民族存亡问题。自己不去反思自己的落后,却总是抱怨别人太进步。于是,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问题都被争论得面红耳赤,厮打得头破血流!

自觉一点的中国医生,像秦鸣鹤那样的人,为了丰富自己的医术,便能够自觉地学习西洋医术。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秦鸣鹤那样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并且勇于实践,中国的医术有可能提高得更快一些。可是,偏偏中医生们害怕学了洋人的医术会坏了老祖宗的师传。于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奋起抵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先进,以图保守丑态百出的落后!

假若我国的医学从唐朝开始就像秦鸣鹤那样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中国的医学可能早就与世界一道前进了。然而,那唐朝进入的“大秦医术”(欧洲医术),还有那元朝进入的“回回医”(阿拉伯医术),犹如昙花一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金篦子术(针刺拔去白内障)原本来自回回医。可是,中国人不会固定眼球,终于做不了这个手术。于是,这金篦子术虽然见于不少中医文献,却一直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洞记载。

中国人其实没有太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据文献记载,开颅术只有秦鸣鹤一个人学会了。金篦子术则至今没有一个中医生能做。可见,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不强。至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充其量不过拿着别人已经成型的东西再涂鸦几次。

中国人如此低下的学习能力和近乎恶作剧的“创新”,在世界竞争的大潮中,是不可能逃避其受冲击的厄运的。

到了清朝,外国人开始来华兴办医疗机构。或医人庙,或诊所,或学校,迅速地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这对于那些不肯学习,不愿学习,或没有能力学习外来医术的中医生来说,无异于“抢饭碗的强盗”来了。然而,尽管中医生那样恶毒地骂别人强盗,但“强盗”开的医院却总是门庭若市。先是中国的达官贵人优先选择“穿白大褂的洋医生”看病。后来,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优先选择洋医生看病了。中医的无能和西医的强势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学者们便开始起来探讨中国的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引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这场争论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清朝末年的中医存废之争完全不涉及国家利益。中国本土的医生是私人性质的,外来的医疗机构也是私人性质的。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都有选择自己所喜欢和信任的医术的自由。你觉得西医好,你可以选择看西医;你觉得中医好,你也可以选择看中医。在政府官员中,李鸿章既看西医,也看中医。曾国藩则“决意不看中医”。尽管他们都是政府的股肱人物,但是,他们的偏好并不影响国家的医疗政策。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设立卫生部,医生的开业和执业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医生的“饭碗问题”完全不需要李鸿章和曾国藩们去操心。由之,当时的中医存废之争,既不影响政府的中医政策,也不妨碍中医生们的开业,当然也不存在患者看病是不是可以报销,报销额度有多大的问题。

1912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从那以后,中国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科学教育问题。于是,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医存废之争的基本内容。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理直气壮而且果断明确地拒绝了在大学开设中医课。1923年,国民政府通过了“取缔中医实施细则”。1925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禁止中医进大学”的法令。由此可见,中医药不许进大学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

不过,在那个时候,中医教育的主流是师徒传承模式。全社会也不存在“学生就业”“教师评职称”“医生考行医执照”等问题。由之,中医界对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也很想得通。大学不开中医药课程,想学医的照样可以学医,想行医的照样可以行医。

读者不难看出,这两次中医存废之争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利害冲突。是故,也就没有导致任何社会振荡。

到了1928年,国联(联合国的前身)的官员来中国考察,发现偌大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居然还没有卫生部。于是,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成立一个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机构。就这样,中国才首次有了卫生部(当时叫全国卫生委员会)。

这个机构一成立,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谁是医生”。给那些开中医单子的,推拿按摩的,拔火罐的,放血的,刮痧的,烧香划水的“中医生”颁发行医执照行不行?有人估算过,如果给这些人发行医执照,中国人口的70%都将是医生!

1929年,首届全国卫生委员会的委员们齐聚南京开会,特别涉及了这个“医生资格问题”。出席全国卫生会议的委员一致认为,医生需要一定的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知识。中医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中医生不够医生资格。国家应该逐步废止中医,而不应该盲目地认同中医生行医。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当时的西医生人数太少,中医生遍地都是,单靠西医生承担不了全

国的医疗卫生职责。鉴于此,余云岫先生提出一个方案,建议只给当年已经年满20岁的中医生颁发行医资格证书,今后不再发。以这种方式,花4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彻底废除中医。这个方案不但涉及中医生的自尊心和饭碗问题,而且还涉及中医生们的“传宗接代”问题。所以,它遭遇了全国中医界的严重抗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中医存废之争”。

此后的中国多灾多难。中原大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根本无心过问医生的行医资格问题。不久,日本侵略者窥视我国,并且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那以后,国民政府内忧外患,相应地,“医生资格问题”也不了了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了。国民政府没有解决的中医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头上。于是,在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上,新中国的医生们继续讨论了“中医存废问题”。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争论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共识,叫做“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包括引导中医生自我进步,和对长期累积起来的医疗陋习进行整顿。应该说,这些共识和措施是正确的。可是,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还不到3年,就实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经提出过“两个合作”的设想。朝鲜战争一爆发,首先使“两个合作”当中的“与爱好和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合作”进行不下去了。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合作”也进行不下去了。

事实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直在封闭状态下苟延。无论是医,还是药,都没有得到半点国际援助。更要命的还在于,国内政治环境也极度恶化了。从旧社会过来的医生,不是“具有帝国主义背景”,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出生。由之,“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力量都丧失殆尽了。

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极端缺医少药的背景下,毛泽东违背他1949年关于“中医是旧医,西医是新医,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讲话精神,以其个人专断,彻底中断了“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进程,并为此撤销了两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老资格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和贺诚)的职务。不仅如此,在“三大改造”运动中,毛泽东还以“解放中医”的名义,把中医全面纳入了国家医疗体制。从此,中医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

自从中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后,中医问题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讨论,更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批判。由之,中医当中固有的思想和方法上的陋习,被当成“传统”而延续下来了。原来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被全面地掩盖下去了。

除此之外,中医还在新形势下滋生了一些新的不良习气。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无所顾忌地蔑视科学,蔑视进步,热衷于自吹自擂,从而严重败坏了我国医学界的学风和医德。

更有甚者,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创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它使中医当中许多不正确的东西被粉饰成了科学进入了科学的殿堂。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创办,为我国累积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累积起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了。于是便

有人起来重新反思中医问题。2006年4月,我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告别中医中药》的檄文。我国人民以此为契机,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决然地冲破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阻力,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崇高责任,自发地将一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问题再次提出来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回溯以往不难发现,中医存废之争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是逐步加强的。毫无疑问,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五次中医存废之争,所涉及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最为尖锐,也最为复杂,牵涉面也最广。其所以如此,都是我国50年代那次医疗体制建构累积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首先是政治困难。

医学问题本是一个科学问题。按理,对任何科学问题的讨论都应该是无禁区的。可是,中医问题在1951年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从那以后,我国进行了四十多年包括“批判自然科学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多次政治运动。人们对于涉及政治问题的所有讨论都心存余悸。虽然我国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要使中医问题冲破“先王谕旨”的束缚,让中医问题的讨论回归科学的轨道,依然需要广大的学者、政治家、新闻工作者、法律专家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

其次,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益链关系。

中医进入国家医疗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累积性地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高度致密的利益链关系。

(1)中央政府与中医之间的利益链关系。

中医是毛泽东以其个人专断把它纳入国家医疗体系的。这个决策既违背中央职能部门的集体决策,也违背毛泽东的真实意愿。尽管这个体制建构不免荒谬,但是,中医只要在我国的国家医疗体系当中存在一天,中央政府就有义务豢养和扶持它一天。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思想负担、政治负担、社会管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显然,如果我国不在50年代把中医中药纳入国家医疗体制,这样的利益链关系就不存在。中央政府要处理中医问题就没有现在这样困难了。

(2)政府兴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形成的利益链

政府兴办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最大耻辱!这样的教育一办起来,不但破坏了我国的教育风气,它使伪科学、迷信和神秘主义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科学的殿堂,而且更严重地是构筑了本来不存在的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相关的社会利益链。

中医药大学的老师要评职称,要分房子,要拿奖金,还要搞所谓的“科研”。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要学知识,要就业,就业之后还希望享受与其他人同等的待遇。

可是,中医药大学所传授的东西走不出校园一步!中医药大学要求学生背“汤头歌”“药性

赋”“十四经穴歌”“玉龙歌”“百证赋”“濒湖脉诀”。这些东西,拿在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大约可以作为学生必修的经典著作。可是,一旦走出校园,这些文化垃圾绝对一钱不值。于是,麻烦来了。中医药大学学生就靠着这些文化垃圾拿文凭。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也凭着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把这些垃圾解释成“字字珠玑”混饭吃。用中医药大学某些老师的话说,中医药大学和其它大学属于“两个科学体系”。中医药大学学的是“东方科学”,其它大学学的是“西方科学”。可是,最尖锐的问题是,中医药大学自我标榜的“东方科学”只能在中医药大学校园里边让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孤芳自赏。“西方科学”才能走出校园,走向世界!在中央政府主导的大学合并潮中,中医药大学只能“合并同类项”,没有任何从事“西方科学”教育的大学愿意与中医药大学合并。为什么会这样呢?最近,我校湘雅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对我说:“不用说合并,坦率地说,我们连开会都不愿意见到他们(指中医药大学的老师)。科学和伪科学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怎么合并?!”

状况就是如此!中医药大学是中央政府办起来的。但是,中医药大学自我标榜的“东方科学”越来越与社会格格不入,已经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这样的利益链关系是当前中医存废之争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尽管中医药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中医药大学敢于放弃眼前的利益,理直气壮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变革的大潮之中,这就使得中医药大学成了“告别中医中药”的最大阻力!

(3)大众媒体与中医之间的利益链关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机,打开一个网页,迎面而来的都是些中医药广告。虽然没有详细统计,但是,如果说中医药广告占全部大众媒体广告收入的80%,应该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很明显,我国的大众媒体与中医药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可告人的相互利用关系:大众媒体帮助中医药做虚假宣传,中医药给大众媒体提供广告赞助。这种相互利用关系极大地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最近发生的“张悟本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是僵化的体制。

我不相信中央政府里边没有明白人。他们当中对中医中药具有清醒认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可是,卫生部里边设了中医司,卫生部之外设了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副部长里头还有一位中医专家。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卫生部里头的人就不便于公开站出来反中医。我接触过一些(西医)医学界人士。尽管他们极力赞成我对中医中药的看法。但是,在公开场合他们都表示不便发表意见。

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中央一再强调中西医之间讲团结,当前中央又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还能讲些什么?中医究竟能干些什么?中医在这50多年里究竟干了些什么?谁不清楚?有些话,我们西医不好讲,你们这些搞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学者帮我们把话讲出来了。我们从心里感谢你们。但是,要冲破这个体制,你们设想5年解决问题。依我看,花20年解决问题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纵观我国历史上发生的这五次中医存废之争,最艰难的是当前还在进行的这一次。虽然我们没有遭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但是,我们遭遇的打击和封锁,是以往四次中医存废之争所不曾有过的。北洋政府教育大员汪大燮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在大学开中医药课。国民政府可以拿出解决中医问题的40年愿景方案。鲁迅先生可以带头骂中医不过

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傅斯年先生可以说,现在还讨论中医问题,简直让他吐血。余云岫先生可以三次出版他的《余氏医论》(最后一版出版于1951年)。新中国也可以制定出“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的远景规划。可是,当“年轻的共和国”变成“年迈的共和国”之后,中医问题居然变得如此敏感了。医学问题人命关天。它本应该比其它科学获得更多的自由讨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禁止了许多学术活动,但一直没有禁止医学研究。原因就是,从最高贵的教皇到最下贱的流浪汉,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无人可以逃避医学问题。可是,恰恰这个人命关天的科学领域,在我国却被划出了一个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学术禁区”。迄今为止,反中医的意见不能公开发表,反中医的书籍不能公开出版,反中医的电视节目不能录制,更不能播放。倒是那些低级趣味的“养生之道”可以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上大行其道。

但是,真理的光辉是阻挡不了的。这第五次中医存废之争,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次觉醒。虽然我们的反中医斗争还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药问题,毕竟被重新提出来了。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中医问题的重新提出,意味着中医药的丧钟已经敲响。不过,任何旧事物在它灭亡之前总是要进行垂死挣扎的。有时,它们还会出现回光返照。

这丝毫也不奇怪。在这垂死挣扎过后,我们所能听到的,必然是中医作为一个早该灭亡的旧事物的哀鸣!

我们似乎已经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这样的哀鸣……。

_行_辨是非_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_张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3期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l3 2008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2008 /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界* 张力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 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中医是否是/伪科学0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 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 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 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黄帝内经6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5神农本草经6、5难经6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 *收稿日期:2008-8-30 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电子邮箱: czhang l@i gm ai.l com。

1929年上海医界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

1929年上海医界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 作者:郝先中 关键词:“废止中医案” 存废之争余云岫陆渊雷 摘要:1929年,以上海为中心,中西医之间围绕中医存废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陆渊雷和余云岫是上海中西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素有废止中医思想。陆渊雷以能言善辩称誉医界,1928年陆渊雷发表《西医界之奴隶派》,被称为抨击西医的重拳。而在1929年,中央卫生会议通过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抗争,上海中医界挥戈上阵,群起而攻余云岫及其提案。1929年围绕中医废存问题的论战,争论的性质演变成为生存权展开的拼死搏斗,且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形成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攻击,不仅对全国范围的抗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丰富了近代医疗文化史的深刻内涵。 1929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工作会议上,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提出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举国哗然,中医界为自身生存而殊死抗争。在这次斗争中,除大规模有组织的集体抗争、零星的抗议活动以及政府内部、医界内部的明争暗斗外,废存两派的文字论战确是双方一种重要而又尖锐的对立方式。这次论战不仅壮大了运动的声势,也为最终取得反对“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论争的性质也充满了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范畴的丰富内涵。 陆渊雷与余云岫的前期论战 陆渊雷和余云岫是上海中西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素有废止中医思想。陆渊雷以能言善辩称誉医界,时人以为唯陆氏与余云岫旗鼓相当。1928年陆渊雷发表《西医界之奴隶派》,被称为抨击西医的重拳,文字尖刻,对余云岫等人大加攻击和讥讽:“现在有少数的西医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把中医一口气吞得样子。他们的学说是从日本来的,日本的学说又是从西洋学来的。论起辈分来西洋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亲,这些少数的西医不过是孙子罢了。……如今这些少数西医拼命地要消灭中医。他们自己是中国人,所用的武器又是中国文字,所要消灭的又是中国医学。在日本一方面呢,收着这些孝顺义子总算是眼力不错,可是这些义子昊天罔极地孝顺他义祖义父,不佞倒要予先替他们议定个谥法,叫做奴隶派的西医。”[1] 此文被认为是中医界攻击文字中的最高峰,可见当时中西医论战火药味十足,由学术而动意气,余云岫等被骂为“西医界中别有肺肠的几个奴隶派”,余云岫等当然不甘示弱,在此文发表后不足三个月,余氏便在南京中央卫生会议上愤然提出“废止中医案”。中西医之争陡然激化,进入了政治层面的交锋。西医界面对陆渊雷等人的谩骂,也有不少反驳性文字出笼,他们更多地利用学术上的优

中医存废之争(一)

中医存废之争(一) 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引发了从医界、学术界延至社会舆论领域以及民众的有关中医存废的大争论和高度关注。 一、存废双方各执一辞 (一)废方观点 中医废除论由来已久。自清末有人发表《废医论》,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 1、历史上的中医废除论 日本明治维新中取消汉医的成功,直接促成了晚清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洋务运动之后接踵而至的新文化运动,其中的多位代表人物,大多热衷于力倡“废止中医”,而且用语尖锐决绝。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而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则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流传最广的,要算鲁迅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他们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一些激烈的反对者认为,中医的效果很可能来自“安慰剂效应”,并非真的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 近代名人“否定中医”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因此,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 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2、张功耀之中医废除论 这场中医存废之争的导火索是从2005年9月份开始点燃的。一名自称“中共党员”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在医学界较为开放的“丁香园医学论坛”上发表了《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由张功耀教授访谈说起》,被评价为“打响了反对中医战争的第一枪”。自今年2月起,张功耀又连续抛出了《告别中医中药》、《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孔子不信巫医考》等五篇文章,指责中医在理论上没有可靠的逻辑或因果关系、在用药上中药成分不清、作用不明,甚至在文章中直接称呼中医为“巫医”。2006年10月7日,他又领衔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并发表医改建言,提出“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科学医学(西医)成为国家惟一的主流医学;立即停止缺乏科学原理、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的中医中药研究;善待已经取得相关执业和职称资格的中医师。”此言既出,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中医废存之争。 张功耀废除中医论的主要观点:(1)中医没有科学基础。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2)安全性能难以控制。中医关于“药”的概念相当混乱,最不能忍受的是中医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中药一次药方少者也要20多味药,安全性难保证。(3)办中医学院是错误。中医没有确定性,100个医生会开出100个不同的方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具有普遍性,没达到普遍性高度的东西,不可以进行普遍性的学校教育。(4)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必须彻底告别中医中药,让它回归民间,允许民众将中医中药作为“应

中医学概论(专升本)

作业一 1. ( 单选题) 确立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著作是( )(本题 2.0分)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2. ( 单选题) “金元四大家”中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后世尊其为“补土派”的是( )(本题2.0分)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3. ( 单选题) “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指( )(本题2.0分)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4. ( 单选题) 心在液为( )(本题2.0分) A、泪 B、汗 C、涕 D、唾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5. ( 单选题) 请判断五行中金对于水的关系( )(本题2.0分) A、为母

B、为子 C、所胜 D、所不胜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2 6. ( 单选题) 肾之所以被称为“气之根”主要是根据( )(本题2.0分) A、肾主藏精 B、肾主纳气 C、肾之气化功能 D、肾主水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7. ( 单选题) 五脏总的生理功能是( )(本题2.0分) A、泻而不藏 B、藏而不满 C、满而不实 D、实而不满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8. ( 单选题)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种关系?( )(本题2.0分)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转化 D、消长平衡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9. ( 单选题)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机理是( )(本题2.0分) A、血不养气 B、气不行津 C、气随液脱 D、气不摄津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中医存废之争

上世纪中医存废之争 1. 始作俑者 1879年,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了《废医论》和《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到民国时期,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当做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 2.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 3.首次请愿 1913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北洋政府则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并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 4.中西医矛盾深化 1925年,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坚决抵制中国教育界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矛盾进一步加深,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5.中医“命垂一线”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只是时间问题。同年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 6.再起争端 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发表,舆论上再次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7.中医得“解放” 50年代初,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甚至将提出“中医是封建医”的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撤职。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存废双方新的争论。 8.为中医“正身” 1982年,在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这一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新焦点。 经过“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界应该反思什么 一、某些保健用品,打着“纯中医理论、纯中药制剂”的旗号,招摇撞骗,将保健品说成是无病不能治的灵丹妙药。 二、有些中医不愿接受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乃至急救措施,中医诊断术语与时代的要求不接轨,这无形之中让中医药在民众的心目中,成了玄奥难懂的只能做为文物藏起来“宝库”。 三、一些玄学、神学强加给中医的迷信色彩,也是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医理论中,明知有些是错误的认识,宁愿默守成规,也决不愿越雷池一步,如脾功能、心主神明、心移热于小肠之小肠火——泌尿系感染等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2010-06-14 作者:张功耀 1936年,陈邦贤先生出版的《中国医学史》,把张骞从西域引种苜宿和葡萄也算做中外医学交流。其实错了。张骞的这个作为,充其量可算做农作物引种,与医学交流并不相干。查历史,这样的农作物引种,从西汉开始一直都在进行。 后来,我国陆陆续续从波斯和印度引种了黄瓜、胡椒、大蒜、豌豆、青豆、亚麻、萝卜、甜菜、大枣、芹菜、葫芦、莴苣、无花果,等等。这些都不能算是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人从国外引进医、药、以及医药思想和方法,可能比引进蔬菜和谷物种子要早。比如,“不调”这个中医病理学概念,就有可能来自古代印度的“四大不调”(地、水、风、火)和“饮食不调”,而不是古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此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法药咒》有“五藏平和,六腑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等语。众所周知,中医生至今还不会做解剖。他们的五脏六腑概念至今还相当混乱。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五脏六腑”的概念可能是某些中国人从印度人那里在道听途说中得来的。因为听得不那么仔细,口耳相传之后,便成了目前这个混乱不堪的样子。还有,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把眼睛分成“五轮八廓”。这个“五轮八廓”,可以清清白白地在印度的佛教著作《龙树菩萨论》当中读到。这部佛教著作比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早。因而可以断言,中医里边的“五轮八廓”是件舶来品。至于阿魏、诃勒黎、郁金香、丁香、龙脑、没药、红花、没食子、皂荚、苏合香、安息香、乳香、硼砂、芦荟之类的药材,都是来自国外的“上门女婿”。对此,稍微有点中医药历史常识的人都很容易接受。 遗憾的是,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都会走样。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就连科学这样严肃的东西,也难以幸免。外来的医学和药学,一经“酱缸文化”(现在有人把它叫做“中国化”)的浸染,许多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式。最近在网络上议论纷纷的芦笋,在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明明白白地只是蔬菜。可是,到了咱们中国,它就变成了“抗癌辅助药”。 中国人这种近乎涂鸦的“创新”和“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与“西方科学”的对立。 不过,进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当中,也有一些是中国人无法进行涂鸦式创新和中国化的。在那些为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中国人看来,正是这些不能被中国化的东西,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大”。因为这些洋夷文化总是无情地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并褫夺中国人的饭碗。 然而,仿佛世界上的任何变革和进步总是与中国人过不去。华佗本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偶像。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戳穿,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医学奇人”是捏造出来的。 在华佗那个时代,中国实际上不具备任何施行开颅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如伤口消炎技术,固定头颅的方法,施行开颅术的工具制造(用斧头作开颅工具是绝对不可以的),等等,在当时都不具备。连起码的开颅技术基础都不具备,何以能够开颅?此外,稍微有点病理学和解剖学常识的人不难想象,开颅之后通常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手术。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本中国古代医书记录了头颅里边的结构。据此不难判断,假若华佗果然能够开

中医不要陷入对“现代科学”认识的误区-2019年文档

中医不要陷入对“现代科学”认识的误区 中医界关于科学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学术讨论已有些时日,并仍在继续。引发对这一问题讨论的始动原因,是人所共知的,即缘于对中医的科学性认定问题。西医是科学的,中医也是科学的,但中医之科学与西医之科学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以提出科学是多元的。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这样的认定,无可厚非,因为中医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但是,在认定中西医科学之差异的同时,我们有些同志把现代科学也统统归为西方科学,进而将中医与西医的差异视为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差异。甚至有人提出,应当将中医列为文化的范畴,以便与科学相区别。这显然是对现代科学认识上的误区。不破除这些误区,对中医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 现代科学不能等同于西方科学? 现代科学主要是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是否就可以认定现代科学即是西方科学呢?恐怕不能。最近网上转载《学习时报》一篇《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哲学解析》的文章,作者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提供路径。文章指出:“近代中国学术界讨论文化问题,长期习惯于仅仅采用‘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别是其中水平的一维――“东西维”。可是,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中讨论文化进化或文化发展,永远不可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原因很简

单――缺少时间的维度。在没有时间维度的“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绝对是平起平坐的,于是学者们就永远可以抬杠:“为什么我东方文化就要西化?为什么你西方文化就不东化?”“引入‘现代化’这个概念,其实就引入了‘时间’维度,这样就对了。因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不是在三维空间中静止地存在着,而是在四维空间中沿着时间的维度进化着。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进化的分期,国际知识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原始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主流文化是神话-传说-巫术;中世纪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农业-畜牧业,主流文化是宗教-手工艺;近代-现代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工业,主流文化是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阶段,主流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是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它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继续被称为‘西方文化’是不恰当的。”作者主张从时间维度去审视科学的发展,提出的是一个怎样看待科学发展的问题。仅在“三维空间”看事物,必然是静止的,不变的。把现代科学完全等同于西方科学,也就是因为没有从时间维度上看到科学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依赖于生产劳动,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所以,人类在进化,文化也在进化。在文化的进化中,科学是率先在前的。科学的进化,不是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封闭进行的,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渴

中医的存与废

2011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自然辨证法 学生所在院(系)航天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戴维宗 学号11SD04017 学生类别委培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4页)

中医的去存之我见 看完了凤凰卫视的争辩节目感受颇深,一开始看到这个论题的时候感觉张功耀和方子舟的观点过于偏激,要把中医去除出国际医学范畴之内。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放弃自己的医学,我觉得是很不耻的行为。从他们的论点上看,首先他们认为中医不行的主要原因是中医的不可靠行,没有具体的配方和明确的说明。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学过中医的人才这么认为的事情。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有些东西讲的是很模糊,但是它的准确性并不一定比西医差。中医和西医对于患者的治疗的准确性并不是那么的有差距。然后他们认为中医害人,特别是来的个女士吃中药得了尿毒症,如果说方子舟老师说的中药治愈病人不能看个例的话这不也是个中药误食的个例吗?所以我认为张教授和方老师的观点过于偏激了。 然而,我看着看着直到看完。我的思想又有了变化,张教授和方老师的几句话的确值得去深思,张教授说,治病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不能有半点的猜测和估计。然而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来看都是直觉的多而客观的少。如果不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医师,一般都不会相信的。所以这又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弊端。然后就是说要证明东西要看证据而不是道听途说,只有眼见为食,中医的神奇故事从小到大我也听过不少。他的可信性不确实不知道,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这么多的传说故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中医是有它的奇效的,而不是无效的。 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张教授和方老师能敢于在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是从为了老百姓们能得到安全治疗

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所谓中医存废问题

“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所谓中医存废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一些人提出反对中医的观点,基本是处于无知状态,反对中医就意味着反对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反对中医是毫无道理的”。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哲学界著名学者再度把目光聚焦在“中医存废之争”这个热点话题上。 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 学术界和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存废之争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争论了好几十年。应该说本来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说:“我想关键是在哲学理论上出了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就是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把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看成是非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 那么,什么是东方的整体思维?讲到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老先生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他说,比如,中国人写通信地址通常是从大到小,先写国,再写省,再写什么市、什么县、什么村,最后是什么人收;而西方人写通信地址,则习惯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再比如,买东西找零钱,国外的商店习惯先找给你分,然后是元。而我们喜欢先找整钱,从百元到十元最后是几角几分。中医的思维方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一样,强调一个整体的观察。 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科学家罗希文指出,中医学整体相关的理论是用非常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体,这种观点不被西方所谓的正统医学承认。所以,我们中国人有责任向全世界说明真相,如果不这样的话,人类的科学发展真的要进入一个非常不科学的状态。近一百年来,中国医学为什么会遭到如此重大的打击,实际我们想起来也并不奇怪,历史上中国战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心没有了,认为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但是以医学为代表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不能被西方医学彻底压倒的中医学,是因为它科学,所以它才不能被伪科学打倒,这是真理。

2019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含答 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荀子认为礼源于天地自然 B.荀子认为神权、族权及君权等为礼之根本 C .战国时期礼乐昌盛 D .荀子认为遵循天命比遵从君师更重要 2. 《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 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结合古 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A .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苏格拉底反对信仰神灵 C .苏格拉底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___________ D .当时法律缺乏正义和权威 3.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 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 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有 () A.Socrates ____________________ B.Martin Luther C.Francesco Petrarca D .Francois Marie Arouet de Voltaire 4.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现 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这一判断 ( )

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以民国时期中医废存之争这一基本史实为主线,力求融合医学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的方法,努力置身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互动的关系中,探讨20世纪初中国医学发展的思想特征与文化流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19世纪初西医东来对中国社会心理的冲击以及对中国近代医疗格局的影响。教会医疗在融入中国社会的漫长过程中,虽历经波折,但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逐渐赢得了中国人的普遍认同;正是教会医院所树立的良好示范,推动了中国传统医疗空间和医患关系的转型;20世纪初,中国传统的医疗格局和医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启动。从此,中国社会不仅出现了中、西医并存的格局,也使中国传统医学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中西医在近代中国史上的对台戏悄悄拉开了帷幕。第二章,通过对清末民初中国医界背景的剖析,重点考察中西医论争的渊源流变,分析中西医论争的历史必然性。中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起落沉浮,到了近代则日益衰微,而西医在中国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伴随大批医学留学生的回国,加速了西医本土化的趋势。尽管一直到国民初年,中西医之间不论在现实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学术文化层面上都处于并存与对峙的多元格局,但中、西医在学术地位上已经开始发生了转换。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西医取代了太医进入政府医疗行政管理系统,西医的文化优势在中国进一步确立

和巩固,社会民众的西医观念逐步建立和深入,而西医在临床诊治上基本确立了全面的优势。第三章,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在“五四”激进主义思潮的冲刷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所面临的现实命运与历史选择。在一片对传统文化的检讨和反省中,思想界对中医的批判和否定达到了沸点。“科玄之争”以后,中西医矛盾日益加剧,传统中医再度陷入全盘西化的漩涡,乃至废止中医思想泛滥。中医的衰落与其自身学科体系以及西医的崛起固然有关,但废医派的思想影响是十分关键的,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俞樾有感而发“愤然”而议废医,到余云岫的全面“废止中医案”,废止中医思潮的声势、规模和程度日益高涨。第四章,以整个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与抗争的过程为主线,揭示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命途。从1912年首次救亡请愿之举,到全国解放前夕余波未平,为了中医教育合法化,为了自身图存与发展,中医界与两届政府及废止中医派进行了【关键词】:中医西医废止中医案论争抗争中国近代医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61;R-092 【目录】:导论传统医学的尴尬和废存之争的缘起12-24第一章冲击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 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主张 的合理解释是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 老子反对墨子的“ 尚贤” 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 亲亲”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2.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A. 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________ B. 坊市结构的变迁 C. 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________ D. 市场监管的加强 3.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 省试” 或“ 礼部试” ,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 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 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 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4. 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这反映出晋商 A.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C.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 1890 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 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 中国觉醒” 的标志。 “ 中国觉醒” 的主要含义应是() A. 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________ B.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________ D. 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6.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 ) A.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 7.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 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 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 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 1962 年,诗人戈壁舟发表了《新北邙行》组诗,其中有:“ 彩霞里伊水似风舞, 白云中洛河如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座座工厂似战舰成队,成队的战舰呵,开始了万里航程!” 诗歌直接反映了当时() A. 人们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 B. 中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 C. 中国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D. 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9.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 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________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 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________ D. 查士丁尼心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 性 10.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 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________ B. 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中医存废之争

上世纪中医存废之争 1、始作俑者 1879年,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了《废医论》与《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到民国时期,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当做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 2、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 3、首次请愿 1913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与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北洋政府则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并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而“专取西法”就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 4、中西医矛盾深化 1925年,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坚决抵制中国教育界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矛盾进一步加深,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5、中医“命垂一线”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只就是时间问题。同年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 6、再起争端 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与《再论所谓“国医”》发表,舆论上再次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7、中医得“解放” 50年代初,政府与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甚至将提出“中医就是封建医”的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撤职。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存废双方新的争论。 8、为中医“正身” 1982年,在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与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成了这一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新焦点。 经过“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界应该反思什么? 一、某些保健用品,打着“纯中医理论、纯中药制剂”的旗号,招摇撞骗,将保健品说成就是无病不能治的灵丹妙药。 二、有些中医不愿接受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乃至急救措施,中医诊断术语与时代的要求不接轨,这无形之中让中医药在民众的心目中,成了玄奥难懂的只能做为文物藏起来“宝库”。 三、一些玄学、神学强加给中医的迷信色彩,也就是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医理论中,明知有些就是错误的认识,宁愿默守成规,也决不愿越雷池一步,如脾功能、心主神明、心移热于小肠之小肠火——泌尿系感染等等。 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 学术界与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存废之争并不就是第一次,而就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争论了好几十年。应该说本来这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说:“我想关键就是在哲学理论上出了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就就是把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