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建设方式、成效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面临困难。文章对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建设方式;成效标准
【Abstract】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CT in basic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 many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way, Result stand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s in-depth analysis questions and causes in several areas, and made a number of own view.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Construction way;Result standard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1],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当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时,也要对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设方式、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实现自动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目共睹的,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从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实施的“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极大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已经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和制度建设也逐渐完善,接下来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
2.1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思考。
人们谈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黄荣怀教授将这种建设方式称之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那何为“集约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呢?黄教授认为是“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和提升信息素养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3]。笔者对此深有感触,近几年经过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级部门的不断努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也逐渐形成,虽然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涌现,但基础教育阶段配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跟得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过分强调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浪费。
基于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应用上,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条件装备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技术潜力,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面临转型,从原来强调教育资源库建设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从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转移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质量,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互补。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转变传统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教师自我接受、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显著,但也普遍存在着在认识和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上,缺少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难通过一定的硬性指标来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就会过分强调“升学率”,导致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学生素质提高为标准,但又缺乏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应该从影响教育主体应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任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软硬件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还应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同时,单一的评价
标准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细化评价指标层次、规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必备条件。
2.3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分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不同的学段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统一的依照,各学段的教学起点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我国这种大班制的教育条件下,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参照标准应该统一,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要做好有机的衔接和过度。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应该倾向于具体的有形象化结果的操作,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应该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选修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双向含义:一个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另一个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既是一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有效运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不但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主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解决之道。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实际不相符的因素,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
术,2008,3:8-13
[2]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A:13-17
[3]黄荣怀.北京.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兼谈转型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M].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回
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