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地常用心内电生理程序刺激方法

合集下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定义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静息心率超过100bpm的心律称为室上速。

---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 指南二、分类广义分类: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动过速狭义分类:特指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这两者一般在心电图上难以区别,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三、机制折返机制四、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各种年龄均可发生。

五、临床表现1、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2、大部分有心悸、心慌、胸闷3、少数有胸痛、晕厥4、心衰、休克六、心电图特点1、节律规则,频率150-250次/分2、P’波不易辨认3、QRS波形态正常七、治疗1、迷走神经刺激迷走神经是12对颅神经中的第10对神经。

迷走神经占主导而心率降低。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它所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胆碱能M受体。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及减少Ca2+内流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延缓,甚至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效应。

迷走刺激主要作用在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及减慢传导。

1、诱导恶心在舌咽神经的下方有许多附于延髓的根丝集合成干。

2、按摩颈动脉窦迷走神经经颈静脉孔颅腔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每次5-10s,按摩前需要先听诊,确保无杂音3. 乏氏动作憋气声门10~30秒,相当于胸内压增加30~40mmHg,摒气期间由于胸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心脏回流减少.使心排出量及血压下降。

此即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及血管收缩;在停止动作后,心排出量回复正常,血压则因血管收缩而短暂地较动作前升高,并伴有反射性心率减慢。

用力呼气,此时腹肌应是收缩的4、眼心反射可将冰冷的湿毛巾放在面部,或让患者面部浸入10℃的水中,也有终止室上速的作用。

5、因压迫眼球的方法有潜在危险,故已屏弃不用。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室上速的成功率为27.7%,而做乏氏动作比颈动脉窦按压更为有效。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速时的心房激动顺序,束支传导阻滞对室上性心动 过 速周 长 的影 响 , 房和 / t室是否 为室 上性心 动 心 或 , L 过速发 生 和维 持所必 需 ,室上 性心 动过 速时心 房 和 心 室 刺激所 产生 的影 响 , 以及药 物 和/ 或生 理干 预对
室上性 动 过速 的影 响等 电生 理现 象 ,建 立 了房室 t 3 结 折返忧 动过 速 ( V R , A N T 包括 慢快 型 和快 慢型 ) 、
生 了更详细 的分 类 室 上性 心 动过速 的发 生机 制包括 折返 、 自律 性 增 高和触 发活 动 绝大 多数 阵发性 室上性 心 动过 速 射频 导管 消融 为折 返机制 ;而 自律性增 高所致 的室 上性心 动 过速 几乎都 有器 质性 心脏病 的基础 ;无 洋 地黄 中毒 时 ,触发 活动很 少 是室上性 心 动过速 的发 生机 制 。室 上性 动过 速 涉 及 的部 位 包 括房 室结 、 t 3 传导 附加束 、 房 和窦房结 等 。 心 三 、 立 了室上性 心动 过 速的 电生理诊 断方法 建 临床心 脏 电生理学 家 采用 心 内标 测 和程序刺 激 技术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
维普资讯
电学 杂 志 2 O 年第 2 卷 第 2 O2 l 期

心电学百年纪念专栏 ・
室上 性 心动 过 速 的 研 究 进 展
胡 大 一
2 世纪的上半叶, 0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逐渐得到
广 泛应用 , 出 了一 系列 重要概 念 . 提 如缓慢 传导 、 隐
验 。通 过这 些方 法 ,对各种 室上 性 心动过速 的电生
Hale Waihona Puke 过速 ,因而也开创了系列性药物试验 以筛选有效 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 , 从而减少了用药的盲 目性并能准 确预 测药物 的长 期效 果 。迄 今 , 发展 最迅速 、 突 出 最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ppt课件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ppt课件

S-F型AVNRT心电图表现
• 平时心电图 (1)正常; (2)有时可能突然或持续性PR延长,似一度 房室阻滞,PR交替现象;
(3)单一的房早可经快慢径路同时下传心室 致心室双重反应.
S-F型AVNRT电生理特点
• 心房或心室刺激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 心房S1S2刺激AV前向传导曲线跳跃性延长:S1S2缩 短10ms,PR间期延长50ms,或呈跳跃文氏 (100ms) • 心动过速发作前表现为PR或AH间期延长,且有临界 值,逆行心房激动呈向心分布,His的A波最早。
无房室结双径路呈连续性房室传导曲线
350
300
250
A2-H2 (ms)
200 150
100 50 0 200 300
400
500
600
A1-A2 (ms)
图6-3
房室结双径路者的前向房室传导曲线,其间可见快、慢径跳跃现象
350 300
250 200
A2-V2 (ms)
150 100 50 0 200 300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定 义
定义
二、分

分 类
• 阵发性: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自律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AAT)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IST) • 非阵发性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PAT) 非阵发性交接区心动过速(NPJT)
手术治疗
•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并且需要或可以 同期手术者; • 射频消融失败或出现并发症需外科手 术者; • 难以或不适合射频消融者:如婴幼儿 等。
HRA
His CS
RVA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作者:高潮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在患器质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基础上,发病急、时间短、极易引发心室纤颤至死亡,死亡率极高。

迅速、准确作出心电图诊断对治疗极为重要。

方法当心电图连续出现3次或3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群、且QRS波≥0.12s、无相关P 波、R-R间期不等时室性心动过速诊断即确定。

结果根据我院心电图室2007年~2012 年对122例器质心脏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追踪观察:其中1年内死亡8例占总数6.5%、2~4年内死亡26例占总数21.3%、5年内死亡53例占总数43.4%。

因而,准确诊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结论因此凡45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心悸、头晕、晕厥等都应及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迅速进行治疗。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指由心室发出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构成的室性心律失常,频率>100 次/min。

主要见于冠心病,特别是伴发有陈旧性及急性心肌梗塞者。

病情常反复发作(表现有气短、心悸、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其持续时间、频率、QRS波形可出现较大变化;小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完全无症状。

心性猝死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猝死患者中有82%的直接原因是快速心律失常,其中室速恶化为室颤者占1病因1.1占90%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塞、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病史。

1.2心功能状态、有无晕厥和猝死家族、心动过速。

1.3电解质水平如低血钾。

1.4使用影响心室复极的药物。

2临床表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2.1少数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轻微。

2.2部分患者常感心悸、头昏、头痛、感觉乏力、心跳不适、有漏搏或停搏的感觉。

2.3重者可突发意识丧失、晕厥,心脏骤停、猝死。

3心电图特点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基础是心电图表现,及时获得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别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如何定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有哪些?诊疗流程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预激综合征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如何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一、概述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主要包括阵发性室上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

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发作时,病人感觉心跳得非常快,好像要跳出来似的,很难受。

发作时心率每分钟150次~250次,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数日。

有时当医生赶到,病人已终止发作了。

心慌可能是唯一的表现,但如果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史,就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的改变。

多数情况下,房室旁道的存在,或房室结功能上的传导性和不应性的差异是其发生的基础。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且种类最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在国人最常见为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通道占30%,其它包括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伴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二尖瓣脱垂、艾勃斯坦畸形心脏手术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

诱因包括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妊娠、饮酒或吸烟过多等。

室上速症状多样性,可以无症状;最常见症状是心悸,同时可伴随呼吸困难、胸痛、头晕、晕厥。

(一)、流行病学发生率是2.29/1000,平均发病年龄是在57岁(范围的是婴儿至9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大多数患者心脏结构正常,部份患者伴随心血管疾病。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按临床特征分类有阵发性、持续性、非持续性、永久性、无休止性、慢性和复发性;按发生机制分类有自律性、折返性、触发活动,慢/快、快/慢、顺向性和逆向性;按心电图表现分类有窄QRS波和宽QRS波;按起源部位分类有窦性、房性、房室结/交界性。

(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年龄、性别分布根据1991年至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5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27%,房性心动过速占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中青年多见,运动或异丙肾易诱发 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或运动诱发性室速 发生机制多与延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
有关 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
RVOT和RMVT的起源部位
间隔侧 游离壁侧
IVT类型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 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 支区域左室流出道或游离壁部位 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 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 形室速
成功率及随访 并发症及预防
–Ⅲ°A-VB –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 – 室颤及其他
IVT射频消融
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 熟练程度 – VT起源部位 解剖变异 外膜 – VT诱发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靶点定位精确度、消融导管与心内膜 贴靠状况、温控导管的应用 –新的标测系统应用
自律性机制:见于RV,亦可发生于LV 触发活动机制:多发生于RVOT,亦可见
于LV。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IVT的诱发 –诱发特点与VT机制的关系 RVA 80-90%, RVOT 10%, LV 5%
IVT的室房(VA)传导 1:1,2:1,文氏,比例不固定的不
完全性VA阻滞,完全性VA分离 –鉴别诊断
阜外医院92-2000年总结190例IVT的消融资料: 左室IVT113例,右室IVT77例,成功率分别为 90.5%和89.7%,复发率9%左右。
2004-2006年3月消融例数208例,左室IVT73 例,右室IVT135例 ( 包括频发室性早搏 ) 平均年消融例数近百例
文献报道
国外IVT射频消融报道126篇 较大系列:美国138例 日本352例
导管的选用 ILVT标测与消融
–激动顺序标测(为主) –起搏标测 RVOT-VT标测与消融 –起搏标测(为主) –激动标测

室上性心动过速—搜狗百科

室上性心动过速—搜狗百科

室上性心动过速—搜狗百科1、折返性SVT,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nodereentrytachycardia,AVNRT)是有房室结具有快慢两条或多条传导通路引起的折返而发生心动过速的。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entrytachycardia,AVRT)是由于房室之间除有正常的传导通路之外,还存在旁道(accessorypathways),从而形成折返。

根据旁道的不同该型还可分为以下几型:①典型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ion-WhitesyndromeW-P-W 综合征)是有位于房室沟的Kent束参与的折返环引起的心动过速。

其中有90%的为由房室结顺传,而由旁道逆传,有10%的为相反的反向,出现宽大的QRS波。

②隐匿性预激综合征(concealedpreexcitation):是指房室旁道只有逆传功能而无前传功能。

③短PR综合征:是由连接窦房结与房室束远端的旁道即James 束参与的折返环引起的心动过速。

由于窦房结的激动越过房室结的下端与房室束相连,故PR间期短。

④异型预激综合征:是由连接房室结或房室束与心室的旁道即Mahaim束参与的折返环引起的心动过速。

但近年来电生理研究发现,在右房侧壁与右束支之间有一旁道,称房束支,亦属于此种类型。

⑤持久性交接性心动过速(permanentjunctionalreciprocatingtachycardia,PJRT):是近年来发现在室间隔右后部与心房下部冠状窦附近存在有递减性逆向传导的隐匿旁道而引起的心动过速。

多为顺传型折返,激动在旁道逆传非常缓慢,RP间期明显延长,又称长RP心动过速,多呈持续性发作,故又称持久性交接性心动过速。

(3)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usnodereentrytachycardia,SNRT)激动在窦房结或窦房结与心房连接处折返形成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指南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指南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02
03
疾病知识普及
对患者进行室上性心动过 速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 理解。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 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 预。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积极 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 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减 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深化基因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深入 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关基因,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 诊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 多样,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蒙、晕厥等症状

分型:根据心电图表现,室上性心动过 速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 动过速等。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可能具
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
以上是关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疾病概述 ,涵盖了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 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与分型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
临床试验与研究动态
抗凝治疗研究
针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正在不断探讨中。一些临床试验正在评估不同抗凝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 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因研究
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正在寻找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关的特定基因变异。未来,基因检测可能成为室上 性心动过速的预测和个性化治疗的新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02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
特征表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包括心 率大于100次/分,P波形态异常,PR 间期缩短等。

《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基本知识》PPT课件讲义

《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基本知识》PPT课件讲义

术前准备
全面了解病史和有关检查 谈话并签字 停AA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5个半衰期 测定出、凝血时间 备皮
并发症
感染、出血、血肿 血栓、栓塞 脉管炎 气胸 心脏穿孔 严重心律失常
操作程序
血管穿刺 导管放置 心房、心室递增起搏 心房、心室程序刺激
血管穿刺技术
Seldinger 技术
1.取消组合
2.填充颜色
3.调整大小
选择您要用到的图标单击右键选择“ 取消组 合”
右键单击您要使用的图标选择“填充 ”,选 择任意 颜色
拖动控制框调整大小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基本知识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适应症
窦房结病变 传导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介入治疗(RFCA) 宽QRS波心动过速(WCT)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的晕厥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试验
RFCA适应症
消融能量、时间的确定
温控: PSVT: 50W,60度,60秒 RVOT-VT/PVC:30W,55度,60秒 ILVT:50W,55~60度,60秒 AFL:50W,60度,60秒 AF:30~35W,40~45度,30~60秒
Thank you.
演讲结速,谢谢观赏!
PPT常用编辑图使用方法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PSVT(AVNRT,AVRT,AT) AFL AF 早搏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VT--RVOT-VT,ILVT 器质性VT--ARVC-VT,DCM-VT,ICD-VT IVF-Premature induced V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张磊【摘要】目的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2例PS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分析,PSVT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率160~250次/min,节律规则,RR间距差在0.01 s内;异常P 波与前一心搏T波混合;QRS波群在时限、形态上均无异常;冠动脉供血不足时ST 段往下偏移,T波平坦或者倒置;发生和终止突然.PSVT本组患者均及时治疗,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PSVT患者心电图有相应特征,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PSVT的发生,给予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02【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治疗【作者】张磊【作者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部,山东日照 27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PSVT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心房与房室间、房室交界区折返,通常发生和终止均是突然性的,持续时间不一,心率在150~250 次/min,节律规则[1]。

其发生和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一般发生于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眩晕、心悸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

心电监护是PSVT诊治的关键,本文主要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52例PSVT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对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接治的52例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均通过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确诊。

排除肝肾功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先天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53页
房性心动过速
aVL
aVF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54页
一、诊疗流程
5、位于中间50% 时常见于
心房扑动2:1下传心 室时(Bix法则) PJRT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55页
一、诊疗流程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56页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1页
室上性心动过速定义
凡起源于束支分叉 以上快速心律称为室上 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 现为窄QRS波群。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分叉
第2页
常见室上速种类
从折返路径可将室上速分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34页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4. 隐匿性旁路心电图特点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35页
左侧旁路心动过速心内图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36页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5. 心动过速分型
房室顺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90% 房室逆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10%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37页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6.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点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路局限于
房室结和结周组织,心房、心室都不是折返 必须成份。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第18页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7. 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分型:
A 普通型(慢快型) 发生率
90%
B 非寻常型(快慢型) 发生率 C 非寻常型(慢慢型) 发生率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与处理技巧课件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与处理技巧课件
窄QRS波室上速 控制心室率: AF;房颤伴束支或差传
鉴别技巧1:无人区电轴 aVR导联鉴别宽QRS波心速流程图 宽而规则的QRS波规则心速处理?
宽QRS波室上速 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房室2:1下传的心房扑动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 诊断技巧3:Vereckei新四步法 胸导联QRS波群的同向性
血流动力学稳定 ✓ 终止心动过速: VT、SVT伴旁速前传或束支阻滞 ✓ 控制心室率: AF
44
将VT误诊后果严重,过分诊断VT比诊断 SVT更安全
对复杂WCT在病情充许时,尽量TEAP与 EPS检查
45
三、长RP`的心动过速
(RP`>1/2RR)
46
窄QRS波心动过速 (QRS波宽<120ms,频率>100次/分) QRS波宽时预激波明显 与房室交界相关的拆返性心速 顺传型房室拆返性心动过速 禁用抑制房室交界区传导的药物! 诊断技巧4:采用与窦性心电图相减法 房室2:1下传的心房扑动 与房室交界相关的拆返性心速 难点:往往不知道有无显性旁束 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 鉴别技巧1:无人区电轴 正向同向性小数为R-AVRT Take message to home 腺苷,异搏定,合贝爽,洋地黄,BBS,心律平,可达龙 诊断技巧3:RP`间期(ESO导联)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与处理 技巧
1
2
SVT合适的定义?
以前
✓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 以上部位的心动过 速
广义
✓ 包括:窦性,房性, 交界区相关性
✓ 机理:自律性,触 发性,拆返性
狭义
✓ 专指“与房室交界
区相关的拆返性心
动过速”
3
讲座内容

基础电生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思路

基础电生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思路

基础电生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思路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我们临床工作经常面对的心律失常,表现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但合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也会表现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它主要指房速(A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以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射频消融能根治这类心律失常,但在消融之前,明确诊断是必须的。

鉴别室上速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并没有一个实用性与准确性很好方法,往往需联合多种手段进行,抽丝拔茧,做出最终诊断。

下面就如何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与诊断做一简要介绍。

◆◆◆ ◆◆1理解心脏正常及SVT激动顺序正常窦性冲动及心房刺激是传导至房室结,然后经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而逆行心室刺激经左或右束支传导至希氏束、房室结然后至心房肌,呈现向心性传导。

AT多数为局灶激动,然后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其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房室结及心室肌;AVNRT为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心动过速局限于房室结,常表现为经慢径前传、快径逆传,也可表现快径前传、慢径逆传等,其逆向心房激动顺序表现为从下至上,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心室肌;AVRT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经房室结前传,旁道逆传,心律失常发作依赖于心房、房室结、心室肌。

2回顾临床资料,对比窦律与发作时的心电图年龄、性格以及临床表现对SVT判断有点帮助。

一般来说,性格比较敏感的女性AVNRT可能性大一点,而发病很年轻AVRT可能性大一点,而老年人AT可能性大一点,但通过这些资料判断准确性差。

突发突止是AVNRT与AVRT的特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很多AVNRT与AVRT病患描述为突然发作,慢慢终止。

心电图是我们诊断SVT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要将发作时的心电图与窦性心律心电图进行对照。

心电图如果出现AV分离,即P波多于QRS波,基本上就排除了AVRT,AT可能性较大;如有明显的预激波,则考虑AVRT;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尽可能明确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逆行P波(必要时可改变心电图走纸速度与增益)。

室上性心动过速演示课件

室上性心动过速演示课件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预防
早期识别和治疗
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和有效治疗,以降低心律失常持续时 间和严重程度,从而预防心肌病的发 生。
控制心室率
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降低心律失 常的发作风险。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将心室 率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减轻心脏负担 ,防止心肌病的发生。
01
导管消融术
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特定部位,破坏引起室上速的异常传导
通路,达到根治目的。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02 03
外科手术
对于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或导管消融术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如心内膜切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但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应 谨慎选择。
新兴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正在 研究阶段,未来可能为室上速患者提供更多根治性治疗选择。
80%
药物治疗
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以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100%
导管消融术
对于反复发作且症状明显的患者 ,导管消融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可有效根治室上速并减少复发。
80%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 激动等,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生 活方式。
根治性治疗方法探讨
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 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治疗
对高风险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物等,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
外周血管穿刺技术
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以及股动脉穿

外周血管穿刺
锁 骨 下 静 脉
颈 内 静 脉
股动脉或股静脉
导管放置
经 间

隔 途

径•

经•
主 动




高位心房电极-股静脉 希氏束电极-股静脉 右室尖部电极-股静脉 冠状窦电极-颈静脉、锁 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消融电极-股动、静脉 HALO电极-股静脉
隐匿性传导
窦性或异位激动在心 脏传导组织中传导时, 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 极,但由于传导组织 被隐蔽地除极,部分 地透过传导组织产生 了一个不应期,这个 不应期便会干扰下一 次激动的形成或传导。
房颤时慢心室率是隐匿性传导
裂隙现象
在心动周期某段时间内 出现窦性激动不能传入 心室,而较早或较晚的窦 性激动却能下传。 裂 隙现象可发生于顺向或 逆向房室传导过程中。 它的发生取决于房室传 导径路内两层传导屏障 区不应期的相互关系, 即远侧传导阻滞区的 ERP必须长于近侧传导 延迟区的ERP及FRP。
心内传导间期
P-A间期:从P波起始点至希 氏束电图上A波起始点。代 表右房内传导时间,平均 40ms
A-H间期:自房间隔下部经 房室结至希氏束的传导时间。 在希氏束电图上自A波最早 点至希氏束电位起始处。代 表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平均 60~130ms。(易受植物神 经因素影响)
H间期:自希氏束电位起始点至该电位的终止点。代表希氏束 内传导时间,平均10~25ms
不应期测定的影响因素: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增大,心房心室不应期缩短
起搏周长: 心房、希-蒲系统和心室随起搏周长缩短 ERP缩短;房室结随起搏周长的缩短,ERP反而延长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及程序刺激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及程序刺激

I AVF V1
HRA
HBV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HIS记录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电生理刺激方法
刺激方式: 1、规则的连续刺激(包括递增性刺激,及短阵快速性刺激,如BURST 刺 激,拖带刺激) 2、程序期前性刺激(S1S2/S1S2S3……,及RS2刺激)
I AVF V1 HRA HBE
CS9-0 CS7-8 CS5-6 CS3-4 CS1-2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心房刺激
I AVF V1 HRA
HBE
CS7-8 CS5-6 CS3-4 CS1-2
文氏现象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心房程序刺激
I AVF V1 HRA HBE CS9-0 CS7-8 CS5-6 CS3-4 CS1-2
高位右房
希氏束
高位右房 冠状静脉窦
希氏束
右室 右前斜
冠状静脉窦 右室
左前斜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记录仪及刺激仪设置
多导电生理记录仪的设置 及顺序排列:
体表心电图滤波:0.05-30Hz 心内滤波30-500Hz
刺激脉宽:2 ms 刺激能量:两倍起搏阈值,
特殊刺激部位的要求不同
I AVF V1 HRA
HBE
CS5-6 CS3-4 CS1-2 RV
诱发AVNRT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心房程序刺激
诱发SVT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心房程序刺激
I AVF V1 HRA HBEp HBEd RBB1 RBB2 RBB3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心房程序刺激
I AVF V1 HRA HBE CS7-8 CS5-6 CS3-4 CS1-2 RV
RV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特殊电生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常用心内电生理程序刺激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性心动过速(A T)的鉴别诊断是电生理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间隔部旁路、希氏束(His)旁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的鉴别,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附近房速的鉴别等等,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简要介绍3种实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1 希氏束旁起搏希氏束旁起搏是通过改变心室与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的激动顺序,观察SA(刺激信号至A波)间期、HA间期或心房激动顺序是否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用于明确是否存在旁道逆传,尤其是间隔部旁道的鉴别诊断。

电极放置及起搏输出设置:将4极心室标测电极(极间距为10mm或更短)置于右室流出道后,回撤至近端电极记录到清晰的A-H-V图形,此时远端电极位于希氏束前上方1-2cm处用于起搏。

若难以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可在起搏状态下轻撤导管至间断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

起搏输出:5-10mA,脉宽2ms;起搏时通过呼吸变化引起的导管位置轻微变化或起搏输出的调整(逐渐增高或减低),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SH间期,确定心室与希氏束的激动关系,判断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起搏脉宽勿设置过宽,因过宽时刺激脉冲信号的方波将影响其后局部电位的判断和测量。

Nakagawa和Jackman教授将希氏束旁起搏分为9种类型。

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为心室起搏伴间歇性希氏束夺获,本文仅介绍常见的几种类型。

首先应明确,不存在旁路(逆传)的情况下,①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的H A间期将不发生改变或仅有细微变化(可能为测量误差或房室结逆传时间不等引起);②发生希氏束夺获前后,希氏束电极上SA间期改变与SH间期改变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条仅是排除旁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结合心房逆传激动顺序等共同分析诊断。

(1)与夺获时相对照,希氏束未夺获时,逆传A波激动顺序和SA间期无变化,若H A间期缩短,则提示旁路逆传存在(图1),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均经由旁路激动心房。

起搏过程中,应注意是否发生SV间期的改变,如果希氏束夺获前后SV间期不一致,应测量相应电极上VA间期,否则会引起误判。

(2)与夺获时相对照,希氏束未夺获时,逆传A波激动顺序无变化,SA间期延长,若心房最早激动部位的VA间期一致,且HA间期缩短,则提示旁路存在,该情况多见与距离起搏位置较远的旁道,如左侧游离壁旁道。

(3)与夺获时相对照,希氏束未夺获时,逆传A波激动顺序无变化,SA间期延长,若SH间期的延长时间与SA间期延长时间相等或差距较小(可能为测量误差或房室结逆传时间不等),则提示无旁路。

(4)心房逆传激动顺序的改变往往提示旁路的存在,将起搏电极移至最早心房激动点对应的心室侧起搏,局部VA间期缩短或VA融合可进一步予以证实。

少数情况下,房室结快、慢径路的分别逆传也可引起心房逆传激动顺序的改变,此时心房逆传激动的顺序改变取决于起搏周长和HH间期的变化。

2 心室RS2刺激心室RS2刺激是常用的鉴别AVNRT和AVRT的方法之一。

心动过速发作时,在R波后的一定时间内给予期前刺激,并逐渐缩短联律间期,当刺激落在希氏束不应期时,观察心房激动顺序及AA间期的变化,判断心动过速的逆传途径。

电极放置及起搏输出设置:将4极心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或中间隔部,记录到振幅较大且刺激仪能有效感知的R波,若R波过小会因感知不良使刺激仪不能按设定的RS2间期发放刺激脉冲;起搏输出以可以稳定夺获心室为准。

进行心室RS2刺激时,首先测量心动过速时的AA间期,初始RS2间期等于或略长于A A间期,然后以-5mm的步长递减进行起搏。

当观察到心室提前夺获且起搏信号落入H波的不应期时停止起搏进行测量。

常见的表现有:(1)希氏束不应期时,S2刺激提前夺获心室后的A波提前,S2刺激前后的AA间期短于心动过速时的AA间期,提示存在旁路逆传(图2)。

此时若心房的激动顺序不变,则考虑为旁道逆传的顺向型AVRT,若心房的激动顺序改变,则需考虑AT或AVNRT伴旁观旁道的可能。

(2)希氏束不应期时,S2刺激前后提前夺获心室后的A波激动顺序和AA间期均不发生改变,则可排除旁道逆传和AVRT,心动过速考虑为AVNRT或AT。

此时为鉴别AVNRT和A T,可继续缩短RS2的联律间期,将H波提前时,观察心房的激动顺序,如果激动顺序不发生改变,则AVNRT的可能性大。

进一步缩短RS2联律间期,有时可终止心动过速,终止时仅有V波,无逆传A波时,可排除AT。

3 心室拖带起搏AVNRT与AVRT的发生机制中,参与的心脏传导系统组成不同,AVNRT为房室结和局部心房组成的小折返环,而AVRT为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心室肌组成的大折返环。

心室基底部和心尖部在两种心动过速中,距离折返环的距离差异不同,AVRT时基底部与心尖部均接近折返环路,而AVNRT时心室基底部距离折返环较远,而心尖部距离折返环较近。

基于此,心动过速时,分别在基底部和心尖部进行拖带,其PPI -TCL(起搏后间期-心动过速周长)的差值不同,AVNRT时,基底部PPI-TCL与心尖部P PI-TCL的差值大于30ms,而AVRT时这一差值则小于30ms,据此可进行AVNRT和AV RT的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情况下,房室结附近起源的AT与AVNRT用此方法较难鉴别,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拖带时的心房激动顺序,如果激动顺序与心动过速时一致,则AVNRT的可能性较大,否则需考虑AT的可能。

电极放置及起搏输出设置:将2跟4极心室电极分别置入右室心尖部和右室基底部(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后再往前方推送,避免紧邻希氏束造成希氏束夺获);起搏输出以可以稳定进行心室拖带为准。

图1右图为窦律,左图第一个希氏束旁刺激同时夺获心室和希氏束,SH 10ms,希氏束近端SA 80ms,冠状窦近端SA 95ms;第二个刺激仅夺获心室,未夺获希氏束,SH 60ms,相应的希氏束近端和冠状窦近端SA均与前一刺激相同,考虑经旁道逆传。

RAA右房电极,HB p-d希氏束近端-远端电极,CS6-2冠状窦近端-远端电极,RV PH希氏束旁电极。

(引自N akagawa、Jackman)图2窄QRS波心动过速,AA间期270ms,希氏束电极A波最提前,RS2起搏时,希氏束处于不应期,心尖部V波前23ms,相应心房A波提前23ms,希氏束与冠状窦电极上A 波激动顺序未发生变化,提示旁道逆传。

(HIS:希氏束电极;CS:冠状窦电极;RVA:右室电极)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我们临床工作经常面对的心律失常,表现为窄QRS 波群心动过速,但合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也会表现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它主要指房速(A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以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射频消融能根治这类心律失常,但在消融之前,明确诊断是必须的。

鉴别室上速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并没有一个实用性与准确性很好方法,往往需联合多种手段进行,抽丝拔茧,作出最终诊断。

下面就如何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与诊断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步:理解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以及SVT心动过速激动顺序及心动过速所涉及心脏范围。

正常窦性冲动及心房刺激是传导至房室结,然后经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而逆行心室刺激经左或右束支传导至希氏束、房室结然后至心房肌,呈现向心性传导。

AT多数为局灶激动,然后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其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房室结及心室肌;AVNRT为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心动过速局限于房室结,常表现为经慢径前传、快径前传,也可表现快径前传、慢径逆传等,其逆向心房激动顺序表现为从下至上,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心室肌;AVRT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经房室结前传,旁道逆传,心律失常发作依赖于心房、房室结、心室肌。

第二步:回顾临床资料,将窦性心律的心电图与发作时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的印象。

年龄、性格以及临床表现对SVT判断有点帮助。

一般来说,性格比较敏感的女性AVNRT可能性大一点,而很发病很年轻AVRT可能性大一点,而老年人AT可能性大一点,但通过这些资料判断准确性差。

突发突止是AVNRT与AVRT 的特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很多AVNRT与AVRT病患描述为突然发作,慢慢终止。

心电图是我们诊断SVT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要将发作时的心电图与窦性心律心电图进行对照。

心电图如果出现AV分离,即P波多于QRS波,基本上就排除了AVRT,AT可能性较大;如有明显的预激波,则考虑AVRT;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尽可能明确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逆行P波(必要时可改变心电图走纸速度与增益)。

如果RP间期大于70ms,则AVRT可能性较大;发作时II、III、aVF S波加深,V1导联假r波,则AVNRT可能性较大。

但心电图并不能完全诊断SVT,最终明确需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第三步:心内电生理检查,通过抽丝拔茧,最终明确室上速。

在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前,必须了解各种刺激方案、刺激部位以及心动过速对刺激的反应,才能理解各种鉴别方案;在使用每一种鉴别方案时,必须了解其机制以及存在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先行常规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绝大多数SVT。

对于绝大多数旁道,其电生理特性为全或无传导;对于房室结双径路,其电生理特性为跳跃式传导,部分情况下需异丙肾上腺素激发下显现,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概念,少部分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旁道并不参与心动过速,而只是一个旁观者。

一般情况下,常规进行逆行心室刺激,如果S1S1400msVA呈现非1:1传导,则旁道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如果S1S1400ms呈现1:1传导,同时观察CS 近端至远端A波激动顺序,则行S1S1300ms刺激,如果仍呈1:1传导,随后进行心室程序刺激,观察呈现全或无还是存在跳跃现象并进行诱发;然后进行心房程序刺激,了解有无前传双径并进行诱发,必要时在异丙肾上腺素激发下进行,如出现跳跃、折返并诱发出心动过速,则考虑诊断为AVNRT。

同进观察发作时心房激动顺序,如果呈现从高到低顺序,则考虑AT;因为AVNRT最早激动点在希氏束、冠状窦口,AVNRT最早激动点在瓣环心房侧。

第二步,对于常规电生理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SVT,我们就需要进行各种鉴别方案,但鉴别之前首先放置希氏束电极,可以是消融电极,也可是标测电极,放置希氏束电极必须了解两个问题:希氏束电极H波记录以及SVT发作时如何判断H波。

对于SVT来说,最难鉴别是不典型AVNRT、间隔部旁道以及窦口和间隔部房速。

目前主要有几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JACKMAN实验室提出,在希氏束不应期发放一个心室刺激(晚发RS2),如果H波不提前,但能提前A波,并且心动激动顺序相同,考虑AVRT;如果心房激动顺序不同,则存在旁道,但是旁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