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研究
黄栋霖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安全感
1 引言
有关自尊的研究是在1980年《心理学原理》问世之后开启的,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求被满足而精神需求却逐渐降低,精神需求影响心理健康。
众多研究证明高自尊水平的个体有有良好的接纳程度。
大学生整体的自尊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上差异是不同的,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自尊的心理健康提供众多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安全感问题是被社会、学校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等),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安全感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安全感的研究很有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时候,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人际信任,对他们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我国一些信任缺乏的问题,加重了人际信任危机。
因此找出与人际信任相关的心理因素,并对此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和重要的。
2 文献综述
2.1 自尊的概念
J.D.Brown提出自尊为对个体情感的感知,是对自己感到喜爱或是感到羞耻[1]。
N.Branden认为自尊是由自我喜爱和自我效能两部分组成[2]。
Maslow提出自尊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尊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阶梯[3]。
Kelly(1978)发现低自尊水平的个体比高自尊水平的个体更容易表现不好[4]。
高
文凤(2000)认为自尊和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5]。
王欣(2003)发现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导致大学生自尊差异的主要因素[6]。
综上所述,经过前人研究可以看出自尊是对自己整体能力的总体评价。
2.2 安全感的概念
《心理学词典》对安全感的定义是个体在摆脱了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体验
到的情感,表现渴望得到保护,感受安全,以避免焦虑、恐惧等[7]。
丛中等(2004)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及个体在应
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
弗洛伊德认为会产生不安定及创伤感的原因是个体受到了超过自身能承受的
刺激导致的,并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阐割焦虑”及“超我焦虑”。
Shirin,Schluderman针对青少年做了一项调查,探究个性、
安全感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发现个性和安全感显著正相关。
孙群,姚本先(2009)对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在安全
感方面,大学生安全感水平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
王磊(2011)
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相关显著。
综上所述,经过前人研究可以看出安全感是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有足够的信心
去应对。
2.3 人际信任的概念
1978年,Lindskold认为人际信任“是对别人的可靠、正直、诚实和公正有
信心”。
1998年,Mcknight提出信任是交往中的两个人,一个人依据另一个人
的意愿或行为而进行积极的预期。
Rempel和Holmes(1986)对关系密切的人的信任问题做了研究,认为人际
信任可以分三个基本要素: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6]。
Wrightsman(1992)
等对人际信任的概念、来源及发展和相关理论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
郑信军等(1998)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7]。
蔡迎春(2006)探讨训
练方式、认知风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作用[9]。
邹平(2008)对大学生人际信
任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得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7]。
综上所述,经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知道人际信任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言语承诺可
靠度的期望。
2.4 自尊、安全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孙群,姚本先(2009)对大学生的安全感、人际信任进行研究,结果是大学生
在安全感方面处于中等水平,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低年级明显高于高年级,城市
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学生。
蒋桂黎(2011)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人
际信任的研究,结果是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安全感越高,人际信任度
越高。
张汀(2013)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自尊的研究,结果是大学生的
自尊水平在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和生源地上呈现显著差异,年级上大一与大三存
在差异显著,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自尊的现状分别是: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人际信任水平较低和自尊水平较高。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以平顶山学院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取样对象,选择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有300份,回收问卷275份,回收率是91.7%,删除不合格的,
留下的有效问卷共255份,问卷有效率为85%,表1是样本的分布情况。
表1 被试基本分布情况
变量性别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1043.1%
女14556.9%年级大一4015.7%
大二6625.9%
大三8131.8%
大四6826.7%居住地址城镇14255.7%
农村11344.3% 3.2. 研究工具
自尊量表(SES)
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含10个题目,被试描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采用四级评分法,被试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自尊水平越高。
Dobson 与Fleming 等报告的科隆巴赫a系数分别为0.77和0.88。
安全感量表(SQ)
丛中、安莉娟以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为被试,编制可以评价神经症患者和正
常人的安全感的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人际信任量表(ITS)
采用Rotter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编制的量表,预测被试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
陈述的可靠性的估计,共25个项目,采用五级积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表示信任程
度越高。
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7个月)为0.56(P<0.01),均达到显
著水平,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使用该量表。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自尊的现状调查及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自尊在独生子女、政治面貌、居住地址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
子女分高,党员比团员分低,农村的自尊显著高于城镇。
在专业上有显著的差异,对专业进行事后检验,理科大学生自尊水平最低,艺术类大学生自尊水平最高。
文科和理科、理科和艺术类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差异,艺术类自尊高于文科,文
科自尊高于理科。
4.2 学生安全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政治面貌、居住地址、专业在因子一和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因子一和因子二
在政治面貌上是团员得分高于党员,居住地址是农村得分高于城镇,专业上是艺
术类得分高于文科,文科高于理科。
大学生安全感的因子一和因子二在专业上进行事后检验,对因子二年级做事
后比较,因子一和因子二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因子一、因子二上文科显
著高于理科,文科和艺术类是负值说明艺术类高于文科,理科同样也小于艺术类,因此可以得出理科得分在因子一、因子二上最低,艺术类得分最高。
4.3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担任过班干、政治面貌、居住地址上有显著差异,
男生比女生高,没有担任班干的高于担任班干的,党员比团员高,城镇比农村高。
事后检验发现,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信任最低,理科大学生人际信任最高,文
科和理科、理科和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12的得分可以看出,理科得分高于文科,文科得分高于艺术类,所以文科和理科大学生人际信任
高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4.4 大学生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自尊、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人际信任相关非常显著,自尊与
安全感的两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水平越高,安全感水平越高。
自尊与
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安全感的两个因子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4.5 大学生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以自尊、安全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自尊与安全感
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安全感的人际安全感因子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人
际信任,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人际信任。
自尊可以
显著的负向预测人际信任。
5 讨论
5.1 大学生自尊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其中的原因非独生子女家里
有兄弟姐妹,能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各个方面的关心爱护,会更愿意在人际中与
人交流,在交流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会改掉不足,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
认识,对自己的评价会比较高。
大学生自尊在政治面貌上存在差异显著,团员显著高于党员,对这个结果进
行分析是在大学的校园里团员人数大于党员,党员是在团员的基础上被选取的,
给了团员信心,只要当好一个优秀的团员,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被选取为党员,正是因为党员选取严格这就要求想要当党员的团员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大学
期间积极参加活动,进行人际交往。
5.2 大学生安全感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因子在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安全感因子
上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高于独生子女,确定控制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
女得分高于女生,这与孟海英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分析其中的原因:90后因为计
划生育的原因基本是独生子女,因此从小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各方面都受到关注,担心学习不好导致父母失望,很多事情要自己做,没有兄弟姐妹分享小秘密,很
多事情压在心里没人述说,父母不在家也没有同龄的玩伴,只有自己,会在人际
交往中产生不自信的心理,会造成不安全感。
大学生专业在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安全感的两个因子都是艺术类得分高
于文科,文科高于理科,分析原因是艺术类的学生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少出错,出
错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伤,这养成他们谨慎、控制的一些性格,人际安全感上是
艺术生学习一学就是一天,出去的时间少,在校园中人际上交流少,比较相信人,在确定控制感上文科学习的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吸取前人经验不走弯路和做危险
的的事情,可以控制自己知道哪些事情要做和不做,人际安全感上是文科生看书
知道的知识会比较多,并且善于与人交流,在交流中知道对方是否可信。
理科生
经常与实验打交道,实验过程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所以理科生的确定控制
感会低,在实验中难免出现意外,这会降低理科生的安全感。
5.3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是男生的信任水平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差异,与左恩玲、万杰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原因我认为,男生大多是勇敢理智和独立的,女生大多
是温柔谨慎细心的,男生偏理性的分析和预测亲朋好友的情绪,在阅历上面男生
多于女生,男生会较早的接触社会,会辨别分析这个人是否可信任可靠,女生在
家被保护的好,家长会给女生灌输防范意识,在人际交往时女生会谨慎与人交流
警惕性很强。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居住地址上有显著的差异,城镇的人际信任水平高
于农村,与王希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这个结果上我的看法是第一与环境的监
管力度有关。
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优美,监控分布广,
派出所点分布范围广而且密集,交警等执法人员随处可见,对社会监管力度大,
杜绝坑蒙拐骗的现象,相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人口相对较少,坑蒙拐
骗的屡屡出现,所以居住城镇的大学生人际信任高。
5.4 大学生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安全感的确定控制感因子和人际安全感因子与人际信任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关系,确定控制感的得分越高,人际信任越低,其中原因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难
免想要控制朋友的喜好,比如决定朋友和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事情是一样的,当
朋友反对和抵抗想要摆脱这样的不平等待遇,就会在想我是不是不好或者我控制
的不够强势,当到了和朋友割袍断义时候就会想和我这么相似这么好的朋友都绝
交了,还有什么人可以相信和信任的。
自尊和人际信任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自尊越高人际信任越低,自尊越低人
际信任越高,分析原因是高自尊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交活动中更关注自我
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强势独断,低自尊水平的人想要寻求保护,因此会在人际中更容易相信他人。
自尊和人际安全感的两个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安全感越高,自尊水平就越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面的社交时出现的问题采用积极的方法面对和解决,解
决掉问题并感受到安全从而确定这段人际关系是可靠并且牢固的,从而提高了在
人际交往中的自信,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尊的提高。
5.5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自尊与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从研究的结果看出人际信任与安全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信任越高,安
全感越低。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越相信一个人就会越关心一个人,会注意关注的
人的一举一动,会担心有天这段人际关系消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在
人际关系中越相信一个人就会越怕这段人际关系的消失。
人际信任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即人际信任越高自尊越低,分析原因:第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合群或者不被当成异类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进行了
从众,长期下去会对自己感到不自信,这会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尊降低。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遇见能力出众的人,对能力出众的人很信服,会无条件的信任
他所说所做的事情,只发现能力出众的人的优点并未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
评价降低,长期下去会影响自己的自尊。
6 结论
(1)大学生自尊在独生子女、政治面貌、居住地址、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安全感中确定控制感在政治面貌、居住地址、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安全感中人际安全感在独生子女、居住地址、政治面貌、年级和
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4)自尊、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相关。
人际安全感因子显著的负向预
测人际信任,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人际信任。
自尊
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人际信任。
(5)人际信任对自尊和安全感的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安全感对人际信任有
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
[2]李朝霞,杨孝.《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
[3]陈小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卜畏.大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351.
[7]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作者简介:,(1995—),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硕士研究生,
郑州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