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任务探究一: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而《庖丁解牛》语言平淡自然,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含意深隽,刻画了一个深谙“道”的高人形象。

任务设计

1. 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答案:①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2.“言为心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语言写出了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性格直率,信心十足;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②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③公西华: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④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刻画一个场面,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

3. 庄子散文写人善于绘形传神,注重人物神态、心理情绪的惟妙惟肖的表现。《庖丁解牛》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庖丁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到难题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则从动刀之结果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善刀而藏之”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能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一中心。

3. (拓展延伸)假如有一天,孟子与庄子相遇,两位就“圣人之道”进行一番交谈,请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对话情景。

庄子说:“敢问,何为圣人之道?”

孟子说:“圣人之道乃仁义礼智信忠勇。”

庄子听了后大笑,说:“你的圣人之道,怎么与大盗之道无异啊?”

孟子很不高兴。

庄子问孟子:“跖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孟子回答:“跖,大盗啊!聚众数千,横行天下,无能挡者。”

庄子又问:“你知道,跖既为盗,何以能横行天下?”

孟子答:“不知。”

庄子说:“盗跖的‘圣人之道’为:只盗富人,有财均分,余资周济贫民,是为仁;艰难危险的生死关头不舍同伴,是为义;尊重同道,互敬互谅,是为礼;计划周详,知道进退,是为智;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信;服从首领,听从命令,是为忠;冲在前面,退走最后,是为勇。没有这些道德而能成为大盗者,古今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一个。”

孟子默然。

庄子说得高兴,就继续发挥:

“盗跖没有圣人的道理不能横行天下,窃国者没有圣人的道理不能窃国。圣人教育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国君忠于国君,所以心怀不轨的人都想成为国君,这就是天下大乱争斗不息的原因。所以说,圣人的学说利天下少而害天下多。圣人生而大盗起,大盗窃国而圣人拥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先贤老子说绝圣弃智才能天下太平。”

孟子沉默良久,之后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倘能如此,天下可治。”

庄子说:“是这个道理,但哪个国君、圣人、大盗愿意为轻呢?只怕后世要不断重复大盗窃国,圣人拥戴,新大盗再窃国,圣人再拥戴的情况,如此王朝更替,战乱不止,谁兴谁亡都是百姓苦啊。我还是在濮水垂钓,到濠梁游玩吧。”

孟子一声长叹。

任务探究二:儒道经典,各呈异彩——品读圣贤的思想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社会、哲学,成为中国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学习本课,要注意探讨和分析三位圣贤大师的思想精要。

任务设计

1.简析孔子对四位弟子述志的态度。

答案: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

对冉有: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答案:

(示例1)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点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

(示例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3.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分析孟子“仁政”的三方面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