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

合集下载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也被称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的、导致炎症反应过程持续并且无法控制的一种疾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包括新生儿和成人。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预后往往十分严峻。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突变导致的,而其他患者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感染、免疫缺陷、先天代谢异常等。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的噬血细胞综合征,都表现出类似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所致的临床表现。

目前,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标准方法是免疫抑制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并与治疗原发病因相结合。

常见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

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对于某些患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效果有限,这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噬血细胞综合征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治疗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诊断依赖于对患者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也非常重要。

除了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被认为是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疾病复发的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重新建立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控制疾病,并提供长期的治愈效果。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

通过抑制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和发展的关键信号通路,如干扰素γ信号通路、补体信号通路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提供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亦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icytosissyndromeHPLS),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Ⅱ型,包括家族性和继发性2类.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症(FHLH)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阳性遗传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于6月一1岁突然高热、黄疸、出血、肝脾肿大,少数有惊厥.中约50%有阳性家族史,临床呈致死性经过,未经治疗者中位数生存期为2个月,系l0号染色体基因缺陷所致,通常2岁以下者考虑FHLH.继发性HPS可分为感染相关性和肿瘤相关性.既往认为感染相关性主要为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人类细小病毒 B19,目前认识到本病也可由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真菌及杜氏利什曼原虫等所.肿瘤相关性继发于患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病人,由于恶性疾病本身及化疗、放疗所致免疫抑制状态引起对感染易感增高所致.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先天免疫缺陷患儿也可并发此病.HPS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HPS的治疗及预后决定于疾病类型.目前治疗主要为(1)丙球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甲强冲击,(2)抑制T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抑制剂cytA或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为减少或抑制淋巴因子的供应原可用化疗,(4)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血浆置换.199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建议应用HIM一94方案:化疗加免疫疗法(足叶乙甙+糖皮质激素+cytA)+MTX鞘注.丙球的疗效仍有争议.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并进一步观察该病的疗效.--------------------------------------------------------------------------------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 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hemophagnocyticsyndrome,MAHS).1.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hemophagocyticsyndrome)1.1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8岁发病者.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PS.在同一家族中,其发病年龄相似.1.2症状体征,症状多样,早期多为发热、肝、脾肿大,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症状.发热持续,亦可自行退热; 肝脾肿大明显,且呈进行性;皮疹无特征性,常为一过性,往往出皮疹时伴高热;约有一半病人有淋巴结肿大,有的有巨大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一般在病程晚期出现,但也可发生在早期,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前囟饱胀、颈强直、肌张力增强或降低、抽搐等.亦可有第VI或第VII对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偏瘫或全瘫、失明、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肺部的症状多为肺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所致,但难与感染鉴别.1.3实验室检查血象: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骨髓象:骨髓在疾病早期的表现为中等度的增生性骨髓象,噬血现象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恶性细胞浸润,应连续多次检查骨髓,以便发现吞噬现象.该病的极期除组织细胞增多外,有多少不等的吞噬性组织细胞,主要吞噬红细胞,也可吞噬血小板及有核细胞.晚期骨髓增生度降低,这很难与细胞毒性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鉴别.有的病例其骨髓可见大的颗粒状淋巴细胞,胞体延长如马尾或松粒状,这可能是HPS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高细胞因子血症:在家族性HPS及继发性HPS的活动期常见下列因子增多:IL-l受体拮抗因子、可溶性IL-2受体(s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血脂:可见甘油3酯增多,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现,脂蛋白电泳常见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当病情缓解时,脂蛋白胆固醇可恢复正常.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可增高,其改变的程度与肝受累的程度一致.在全身感染时,可有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血清铁蛋白增多.凝血象: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有肝受损时,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脑脊液:中等量的细胞增多(5-50×106/L),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影像检查:部分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1.4病理主要的发现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现良性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呈吞噬现象,吞噬最多的是红细胞,有时也吞噬血小板和白细胞.受累器官为脾、淋巴结、骨髓和脑.脊髓;此外,还可见于甲状腺、肺、心.肠、肾和胰腺.1.5诊断诊断标准为:①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②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细胞系,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及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1000U/L或≥正常均值+3S,及凝血功能障碍,血纤维蛋白原≤1.5g/L,伴血病铁蛋白≥1000ng/mL或≥正常+3s;④噬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改变.有些不典型病例不符合上述标准,如主要为脑膜受累及新生儿期发病者,发热则不明显;而血细胞减少,高脂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现也取决于内脏受累的严重程度,有些病人上述表现可能晚期才出现.起病时,有不少病人可以无脾大,甚至没有噬血细胞现象.1.6鉴别诊断最容易混淆的是家族性HPS与继发性HPS,特别是与病毒相关性HPS的鉴别,因为病毒感染不但与病毒相关性HPS有关,在家族性HPS患者,也常有病毒感染,而且家族性HPS也常由病毒感染而诱发.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问不到家族史,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一般认为,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HPS,而8岁后发病者,则多考虑为继发性HPS.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还难肯定,则应按家族性HPS处理.其次要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相鉴别,2者在骨髓片上很难鉴别,但HPS要比恶组常见得多.但如临床上呈暴发经过、严重肝功能损害、骨髓中组织细胞恶性程度高,特别是肝、脾或其他器官发现异常组织细胞浸润,则先考虑为恶组为宜;否则应诊断为HPS.1.7治疗a.化学疗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细胞毒性药物,如长青花碱或长春新碱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亦可应用反复的血浆置换,或 VP16或VM26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有的应用VP16、肾上腺皮质激素,鞘内注射氨甲煤呤(MTX)及头颅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的主张在缓解时,应用上述药物小剂量维持治疗.b.免疫治疗:有人用环胞菌素A治疗家族性HPS取得满意效果,同样,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亦可诱导缓解.c.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上述化疗可使病情缓解,有的可缓解9年,但仍不能根治家族性HPS.Fisher 等(1986)首先报告用骨髓移植治愈家族性HSP患者,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国际小儿血液肿瘤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Imashukn报告5例由 EBV所致的HPS,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随后用环胞菌素A加VP16,大大改善了本病的预后.d.治疗方案:国际组织细胞协会 1994年提出一个治疗家族性HPS的方案(HLH94):地塞米松每日10mg/m2与VP16每周150mg/m2,连用3周,第4周起减量,第9周起VP16每2周用药1次,并加用环胞菌素A每日5~6mg/kg口服,共用1年.有神经症状者,前8周每2周鞘内注射MTX1次.如果是家族性HPS,争取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为非家族性HPS,则在8周治疗后根据病情停止治疗.1.8预后不经治疗的家族性HPS患者存活期约2个月,而在应用化疗后则大大改善了预后.有的患者经化疗后存活9年以上,但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家族性HPS.2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econdaryhemoPhagocyticsyndrome)2.1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严重感染引起的强烈免疫反应,淋巴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本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者,由病毒感染所致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AH),但其它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HPS.其临床表现除有HPS的共同表现(如前所述)外,还有感染的证据.骨髓检查有淋巴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现象.2.l.l预后有人对198例小儿感染相关性HPS进行了追踪.其中103例(52%)死于全血细胞减少、器官衰竭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3岁以下6例有3例死亡,而3岁以上的病例76例仅有29例死亡.l岁以下患病者,其预后极差,29例只有9例存活.由细菌引起者预后较好,EB病毒所致者预后最差,99例EB 病毒所致者,死亡72例,其它病毒所致者,其病死率亦在 50%左右.2.1.2治疗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或)VP16,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EB病毒所致者,VP16及环胞菌素A的效果最好,因为VP16可抑制病毒的核抗原合成,环胞菌素A可减轻高细胞因子血症.至于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却有不同意见. 有人主张应用,有人则反对应用.治疗本病的目的是抑制其难于控制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如能发现病原微生物,则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如果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发生的HPS,则应停用免疫抑制剂.威胁生命的表现是难于控制的高热、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DIC 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都是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指征.其治疗方案与家族性HPS 相同.2.2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 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MAHS)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相关的HPS,急淋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可能合并有感染或没有感染伴发的HPS.除急淋外,纵隔的精原细胞瘤(mediactinalgermcelltum)也常发生继发性 HPS.第2类是淋巴瘤相关的HPS(lymphoma-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LAllS),淋巴瘤常为亚临床型,没有淋巴瘤的表现,故往往误诊为感染相关性HPS,特别容易误诊为EB 病毒相关性淋巴瘤.治疗:治疗方案决定于疾病的类型,如HPS发生于治疗前的免疫缺陷患者,则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抗肿瘤;如果HPS发生于化疗后,而肿瘤已缓解则应停止抗肿瘤治疗,同时抗感染,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VP16;对进展迅速的MAHS则应针对细胞因子所致的损害进行治疗,可用前述HLH94方案.--------------------------------------------------------------------------------谢谢拉,不知道应该如何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呢?--------------------------------------------------------------------------------自己查阅文献及一些资料,总结了几点,请同道指正:一.诊断标准1.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2.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细胞系,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及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1000U/L或≥正常均值+3S,及凝血功能障碍,血纤维蛋白原≤1.5g/L,伴血病铁蛋白≥1000ng/mL或≥正常+3s;3.噬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改变.2.与恶组鉴别1.病因:多数HPS患者经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可找到原发病;MH常为病因不明.2.对治疗的反应:HPS经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往往有效,多数患者随原发病好转而恢复;MH患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治疗无效,绝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3.骨髓特点:HPS患者骨髓组织细胞增生以Hem为主,异常组织细胞不见或偶见,多核巨组织细胞不见;MH半数以上患者伴有Hem及单核样或淋巴样组织细胞增生,但常见有幼稚多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虽亦有较大诊断价值,但检出率较低.MH由于病变分布具有高度局灶性和不规则性,对伴Hem增生疑为HPS的患者,如病因不明,应在病程不同阶段多部位多次骨髓穿刺或行病变组织活检,以提高异常组织细胞检出率4.NAP积分对细菌相关性HPS与MH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多数BHPS患者NAP积分增高,而MH患者NAP积分常降低甚至为0.回复时间:2008-5-8 19:00:57投诉•网友回复区•••月月红天••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帮你在网上当了2个诊断标准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或血3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x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3醋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I)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 (3)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嗜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4)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1000U/L或>正常均值+3s现在好像这个病打的有点滥了,找不出病因,看到几个吞噬细胞就是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回复时间:2008-5-8 18:49:17投诉••psxfcsz••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 或血3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x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3醋血症和 /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嗜血细胞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

再次发病
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间再次出现新的疾病活动, 可能与原发疾病不同。
长期随访
对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疾病 是否复发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因
不同的病因对预后也有影响。 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 通常优于原发性嗜血细胞综合 征。
治疗反应
对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通常预 后较好。
并发症
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器官 功能衰竭等,可能影响预后。
转归与结局
01
02
03
04
完全缓解
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 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无疾病
迹象。
部分缓解
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 贫血等,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进行鉴别。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通过组织病 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 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明
显。
血清铁蛋白检测
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 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 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异
常。
骨髓、淋巴结等组织病 理学检查发现噬血现象,
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03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常见治 疗方法,主要用于控制症状和缓解病 情。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糖皮质 激素、细胞毒药物等,具体药物选择 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有害 物质,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淋巴结肿大
03
肝脾肿大:肝 脏、脾脏肿大, 压迫周围器官
04
贫血:面色苍 白,头晕乏力,
心悸气短
05
出血:皮肤黏 膜出血,鼻出 血,牙龈出血

06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
意识障碍等
07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胸闷、
呼吸困难等
08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腹泻

09
心血管系统症 状:心悸、心 律失常、心力
生活护理
01
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均 衡,避免刺 激性食物
0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 洁,避免感 染
03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 洁,预防口 腔感染
04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 理状态,给 予心理支持
预防感染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
接触感染源
定期进行环境 消毒,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避免去人群密 集的地方,减
康复指导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 的作息、合理的饮食等
0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04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定期复查
01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
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2
复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
治疗效果,制定合适的复查频率
演讲人
01
02
03
04
1
疾病定义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 一种罕见的血液系
1 统疾病,主要表现 为发热、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等。
病因:主要是由于 免疫系统异常,导

嗜血细胞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
► 1991 年标准:发热持续 7d 以上 , 峰值≥38. 5℃; 脾肿大 , 肋下≥3 cm; 全血减少 , 累及外周血 3 个细胞系的 2 个以上,排除骨髓发育不全。 血红蛋白 <90g/L, 血小板 <100× 109/L, 嗜中性粒细胞 < 1. 0× 109/L; 高 三酰甘油血症和 / 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 TG≥2. 0mmol /L 或该年龄组正常 值 +3S, 纤维蛋白原≤1. 5g/L 或该年龄组正常值 -3S 。骨髓或脾或淋巴 结内噬血细胞增多。无恶性疾病的证据。诊断 HPS 需要符合以上全部 指标 , FHL 诊断需在诊断 HPS 的基础上加上家族史。
► 凝血功能: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肝受损时,其凝血酶 原时间可延长。
► 脑脊液:中等量的细胞增多( 5-50× 106/L ),主要为淋巴细胞,可 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 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
► 目前认为 HPS 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①噬血细胞增多, 加速血细胞的破坏;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 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归因于抑制 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诸如 γ - 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 TNF )和白介素 -1 以及造血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
发病机制
► HPS 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 cytoki ne di sease ),或巨噬细胞 激活综合征。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 T 细胞( Th1 和 Tc )和单核 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 ( PI F )〕激活巨噬细胞。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 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 γ - 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 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 para-neopl asti c syndrome )。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下降,骨髓巨噬细胞比例3%以上,噬血细胞 1%以上。 公认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1)临床发热; (2)肝、脾、淋巴结肿大;(3)全血细胞减 少(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少);(4)高甘油 三脂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 脾或淋巴结中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
噬血细胞综合征
大理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钟国梁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或HS)属组织细 胞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噬血细胞 综合征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两类。其病 理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伴活跃吞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凝血障碍 等。
一、外周血 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如贫血、白 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程度与基础病症有关,儿童表 现较成人明显,外周血涂片有时可发现巨噬 细胞和不典型的单核细胞。 二、骨髓象 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髓巨噬细胞增多。巨噬
细胞因含有吞噬的细胞碎片而呈空泡样。40%的病 例可表现为骨髓纤维化,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 和红系前体细胞减少,红系生成异常等。巨噬细胞 可见空泡,胞浆内可见吞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 板等现象。 三、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为一符合性的诊断,首先 临床方面病人有发热(一般多为持续高热),有肝/ 脾/淋巴结肿大,查血常规血细胞二系以上有进行性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01
进一步深入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
点和治疗策略。
开发新的诊断方法
02
继续开发新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
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优化治疗手段
03
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医生培训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知和诊 疗水平。
完善患者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患者教育体系,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加强科研与临床合作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 更好的诊疗服务。
年龄分布
HP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儿童期和青少年
期多见。
性别分布
男女均可发病,无明显 性别差异。
地域分布
HPS在全球范围内均有 报道,无明显的地域差
异。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HPS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 减少、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此外,患 者还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XX
噬血细胞综合征
汇报人:XX
REPORTING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并发症与风险管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目录
XX
PART 01
疾病概述
REPORTING

58_噬血细胞综合征

58_噬血细胞综合征
如t(2;5)(p23;q35)、17p+或1号三体。有的MH病例可出现IgH 和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XIQI
•30
¡ 5.2000年WHO鉴于真正的“恶性组织细胞病” 极少见,分类中为避免混淆,未再提出
真正的恶组,而将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作为单独一类。已放弃“恶组”作为 一种疾病名称。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为便于 临床处理,在无充分把握时,可暂冠以“意义 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综合征”
•XIQI
•26
¡ 3.尤其是患者出现进行性器官肿大,血细胞及生化指 标改变时,就提醒医生这是机体对病原体不同寻常的 反应,想到HLH的可能。如果不治疗,机体出现不恰当 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死 于细菌或霉菌感染,或者脑功能紊乱。
•XIQI
•27
六、鉴别诊断及相关问题
•XIQI
¡ 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于治疗开始后8周进行 疗效评估。
•XIQI
•42
¡ 中医药治疗
¡ 高热,躁动不安,神昏谵语,衄血者,清开 灵30-60ml 静滴。气营两燔,热盛动血型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 膏,生地,知母,玄参,白花蛇舌草,紫草,丹皮,赤 芍,连翘,黄 芩,黄连,竹叶,甘草等水煎服。
¡
¡ 丙球蛋白 0.4g/kg·d,连用5天。
•XIQI
•40
维持治疗:
¡ VP16 150mg/m2, 静注, 每2周1次。 ¡ Dex 10mg/m2, 静注, 连续3天, 每2周重复1 次。 ¡ CSA 6mg/kg, 每日口服6~12月。
•XIQI
•41
强化治疗:
¡ 对于耐药/复发病例, 给予联合化疗(如 CHOP、 CHOPE方案等)/或骨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噬血细胞(histiocyte)过度增殖和异常激活,进而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害。

HLH患者常常表现为高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并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HLH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针对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而机制不明确的HLH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更强效的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A、羟基脲、甲氨蝶呤等。

化疗药物如顺铂和环磷酰胺也被用于HLH的治疗。

近年来,针对HLH的治疗方案逐渐丰富和完善。

在早期干预方面,研究者提出了以血清铁蛋白水平作为指标进行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策略。

该策略能够在早期筛查出HLH患者,并通过及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近年来关于HLH的分子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已发现与HLH发生相关的多个基因突变,并通过对这些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研究者们对HLH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成果为HL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针对特定突变的基因治疗。

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已成为HLH的标准疗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HLH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逐渐提高。

研究者们利用HLH患者的同胞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以重建其免疫系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HLH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随着对HLH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技术的发展,HLH的治疗进展日益显著。

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和干细胞移植方案,以及探索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策略,有望提高HLH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课件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课件

鉴别诊断
1 2
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更为显著,无发热和脾大等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
有皮疹、肾脏损伤、血液系统损伤等临床表现 。
3
病毒感染
如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可伴有发 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但无脾大和血液系统 损伤等表现。
03
治疗方案与用药
治疗方案
诱导治疗
通过使用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等药物诱导缓解, 迅速控制病情。
输血支持
当患者出现贫血、出血等情况 时,可适当输血纠正症状。
抗感染治疗
对于存在感染的患者,应及时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营养支持
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 应给予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
、肠内营养等。
04
预后与并发症
预后情况
良性过程
01
某些类型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如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
较轻且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可完全康复。
再发风险
部分患者治愈后可能再次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或其他类型的 血液系统疾病,应长期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
05
预防措施与生活建议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鼓励人们接种各种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增 强免疫力,预防感染。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增强身体 免疫力。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
噬血细胞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005‰~0.04‰,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阶段,以青少年和成年人为主。
死亡率
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五年生存率不到10%。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免疫异常、药物反应、肿瘤等多种因素 。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嗜血细胞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FHL-3:定位于染色体17q25,基因UNC13D, 产物Munl3--4对细胞毒性颗粒的出胞很重要。突 变损伤了启动囊泡以及接下来的溶细胞酶的释放, 导致FHL一3发生。 FHL-4:定位于染色体6q24上,基因是STX11, 可能参与囊泡转运机制。目前只在库尔德人中发 现该突变,考虑该突变有种族特异性。 FHL-5:定位于19p上,基因是STXBP2编码突 触融合蛋白-2或者Munc18-2 protein,参与调 节囊泡转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NK细胞活性下降是本病标志性改变,在继发性噬 血细胞综合征患者NK细胞活性下降可能和NK细 胞数量下降有关。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CD25)增高也有特殊诊断意 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发病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分子生物学诊断符合HLH或者以下指标8条中符合5条即可诊断为 HLH: ① 发热:持续>7天,体温>38.5℃。 ②脾大(肋下大于等于3cm)。 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 <100×10 9/L,中性粒细胞<1.0×10 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所致。 ④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甘油三酯>3mmol/L或高 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Fib<1.5g/L或低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 ⑤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里找到噬血细胞,同时没有恶性疾病的 表现。 ⑥ NK细胞活性降低或消失。 ⑦ 铁蛋白>500mg/L。 ⑧ CD25(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2400U/ml。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出现嗜 血细胞为其特点, 血细胞为其特点,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病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免疫学检查: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NK细胞 活性降低或消失, 活性降低或消失,NAN、Coomb’s testS、VP16、 、 常用的化疗药物由 、 、 VM26、Pred或Dex联合应用,或用 联合应用, 、 或 联合应用 CHOP方案,同时鞘注 方案, 方案 同时鞘注MTX,颅脑照射。 ,颅脑照射。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鉴 别 诊 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 织细胞,支持MH; 织细胞,支持 ;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部分MH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如t(2;5)等;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部分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 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症》课件

《噬血细胞综合症》课件
如利妥昔单抗、CD25单抗等,通过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用于 调节免疫系统,减轻异常免疫反 应。
细胞因子治疗
如干扰素、白介素等,通过调节 细胞因子网络,控制炎症反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
01 供体选择
选择HLA配型相合的供体,确保移植成功并降低 排斥反应的风险。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Fra bibliotek针对噬血细胞综合症的特异性药物
开发针对该疾病的特异性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临床试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统一的临床试验标准和方法,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基因治疗与精准医疗
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深入探究基因突变与噬血细胞综合症发病机制的关系,为精 准医疗提供依据。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噬血细胞综合症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自身免 疫性疾病、肿瘤等。
发病机制
该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 致大量炎症细胞和噬血细胞增殖,对正常组织造 成损害。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噬血细胞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 常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骨髓检查等,可以确诊噬血细胞综合症。同 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如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02
噬血细胞综合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化疗药物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环磷 酰胺等,用于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和杀灭异常细胞
。 02
生物制剂
02 定期体检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大量噬血细胞(吞噬自身正常细胞或外来病原体的细胞)活化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

HPS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表现: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其中,持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肝脾肿大也比较常见。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铁代谢等方面的检查。

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最为常见。

此外,肝功能异常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和转氨酶升高。

凝血功能障碍也是HPS患者的常见表现。

3.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HPS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噬血细胞增生、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

4.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是否出现异常。

通过对患者的血清、淋巴细胞等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和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病因学检查:病因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从而引发HPS。

常见的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指标的检查。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HPS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怀疑患者患有HPS,应该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社会 影响
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心理压力:噬血 细胞综合征对患 者和家庭造成巨 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生活质量。
经济负担: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 需要高额的医疗 费用,给家庭带 来沉重的经济负 担。
社交障碍:疾病 可能导致患者和 家庭成员出现社 交障碍,影响人 际关系。
家庭关系:疾病 对家庭关系产生 影响,可能导致 家庭成员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
挑战和机遇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挑战: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机遇:随着科研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预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科研进展: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未来展望:随着科研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 破和进步。
噬血细胞综合征国际研究联盟的成 立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是交流最新 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跨国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
跨国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攻克噬血 细胞综合征难题
发者
优点:治愈率 高,可有效延
长生存期
注意事项:需 寻找匹配的供 体,严格筛选 供体和预处理
方案
其他治疗方法
化疗:使用化学 药物杀死或抑制 肿瘤细胞生长
放疗:利用放射线 治疗肿瘤,破坏肿 瘤细胞生长和繁殖
免疫治疗:通过调 节免疫系统来增强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 抵抗力
靶向治疗:针对肿 瘤细胞表面的特定 蛋白或基因进行治 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liaoyang

噬血细胞综合征-liaoyang

添加标题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 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抑制噬血 细胞对血细胞的吞噬。糖皮质 激素选择地塞米松,该药透过 血脑屏障的效果好,对中枢神 经系统受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预后
上海复旦大学18例就诊HLH患儿有14例接受HLH-2004治疗方案。 治疗结果:持续活动4例,4例临床缓解,失访2例,复发4例(仅 有1例按复发方案治疗2周后重新缓解,其余均死亡),总共有7例
第9~40周: 10mg/m2 ×3天,隔周1次
第40周后视病情而定
依托泊苷(VP-16) 150mg/m2/次 静滴
第1、2周
每周2次
第3~8周
每周1次
第9~40周 隔周1次
第40周后停药
环孢素A (CsA) 6mg/kg.d 口服 一直服用。
如果有神经系统症状,在第3~6周每周各加用1次鞘注
病案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给予积极抗感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住院第3天昏迷,作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正常,细胞 数及蛋白正常。患儿住院3 d,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9-42℃, 常规降温措施无效,肝脾进行性增大,肝右肋下5 cm,剑突 下7cm,脾左肋下6cm。复查血常规:白细胞0.4 x109/L, 血红蛋白52 g/L,血小板12×109/L。肝功能:ALT404 U/L,AST 1024 U/L,TBIL 110.4 mmol/l,DBIL 97.0 mmol/l,ALB19.8 g/L。电解质:K+3.5mmol/L。 Na+125 mmol/L。后经积极治疗抢救无效于住院第6天死亡。 死亡当天查凝血酶原时间 (PT)25.6 8,PA 67%;血常规: 白细胞0.3×109/L。血红蛋白49 g/L,血小板7×109/L。肝 功能:ALT 360 U/L,AST1383 U/L,TBIL 49.5 mmol/l ,DBIL 39.2 mmol/l ,ALB 14.8 g/l 电解质: K+ 3.4 mmol/L,Na+ 118 mmo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 (粒细胞)2,5
JAK2 → G-CSF JAK2因子(包括IFNγ、IL-2、IL-6)通
过JAK/STAT通路来传导信号。
Immunity,2012,36(4):542—550.D
疗效评估
• 诱导治疗期间,建议每2周评估一次疗效。 • 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sCD25、铁蛋白、血细胞计数、三酰甘
• ②发病年龄≤2岁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③未找到明确病因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④反复发作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噬血细胞综合征
• 国际报道5年生存率大 约54%,国内报道为31.7%-56.1%。而 肿瘤相关性预后差,此类急性期30d生存率56%-70%,中位总 生存时间36-230d,3年生存率18-55%(淋巴瘤占74%,其中T细 胞淋巴瘤的预后最差)。
关于基因检测
基因测序费时长,花费大。对于HLH患者排查原发性HLH可能的临 床诊断思路可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进行:
• ①所有确诊HLH的患者都应进行功能学检查,包括NK细胞活性和 脱颗粒功能检测(NK细胞和CTL细胞膜ACDl07a),穿孔素、颗粒酶B、 SAP、XIAP等与HLH缺陷基因相对应的蛋白表达量的检测。对于检 测结果存在明确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送检基因测序。
及早判断
• 持续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或不明原因的严重肝功能损伤 时应当怀疑HLH的可能;
• 同时,在此基础上合并铁蛋白的显著升高也具有强烈的提示意义
Blood,2011,118(15):4041-4052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
HLH-2004诊断标准: 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指南(符合下列 一项即可诊断):
JAK/STAT通路与噬血细胞综合征
□ HLH细胞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
炎性细 胞因子2,3,4,5
正常
JAK1/JAK2
骨髓
JAK1/TYK2
IFNγ, IL-6
淋巴细胞3,5
JAK1/JAK3 IL-2
JAK2 促红细胞生成素
JAK2 血小板生成素
红细胞2,3 血小板2,3,4
油、噬血现象、意识水平(有CNS—HLH者)。
疗效评估
• (1)完全应答(complete response):上述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范围。
• (2)部分应答(partial response):≥2项症状/实验室指标改善25%以 上,个别指标需达到以下标准: ①sCD25水平下降1/3以上; ②铁蛋白和三酰甘油下降25%以上; ③不输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0.5 X10^9/L者,需上升100%并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Ⅱ(HPS- Ⅱ ) EBV驱动HLH: 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XLP)、IL-2诱导的T细胞激酶缺乏、CD27缺乏及镁离子转运基因
的突变 继发性(sHLH):明显多于原发性HLH 感染相关性HLH 恶性肿瘤相关性HLH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MAS) 其他:药物、干细胞移植
噬血细胞综合征-分类
原发性HLH: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缺陷基因特点) 家族性HLH(FHL):FLH-1、FLH-2、FLH-3、FLH-4、FLH-5(70%发生于1岁以内) 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HLH: HLH:Griscelli综合征2(GS-2)、Chediak-Higashi综合征1(CHS-1)、
2197例成人HLH中,1047例为肿瘤患者(另 有文献40-70%),原发的仅占7%左右
瘤种 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 其他血液系统肿瘤
实体瘤 未特指肿瘤
比例 35% 32% 6% 6% 14% 3% 3%
Lancet. 2014;383(9927):1503-1516.
>0.5 X 10^9/L;中性粒细胞0.5~2.0 X 10^9/L者,需增加100%并 恢复正常;
④ALT>400 U/L者,需下降50%以上。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定义
□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 。Risdall等于 1979年首先报道
□ HLH是一类由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过度炎症反应综合症。 这种免疫调节异常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 激活、增值,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大、肝功能损害、组织细胞噬血 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原不同的临床综合征。
□疾病本质:炎症因子风暴 免疫功能紊乱
Hematol093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3,2013:605-611
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15,26(3):263.280.D
• In all cases, mortality from HLH is very high, and in adult patients is estimated to be 66% by two years, with mean survival of 2 months.[1]
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dults with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Mayo Clin Proc. 2014;89(4):484–4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