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知识资料)

合集下载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
遗传因子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
发病机制
噬血细胞的增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 抑制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如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以及造血生长 因子的产生,使得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 胞增值的抑制因素,骨髓内粒系和红系 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
临床表现
年龄:可发生任何年龄,Wong报道40 例HPS,年龄为1-84岁;在IAHS有报道 219例,其中3岁以下占半数,1岁以下 占18%,近期温州育婴儿童医院报道25 例,年龄6月-8岁。
发热:早期多见发热,为高热-稽留热、 驰张热或不规则热,可自行下降。
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明显肿大,且进行性加重;
皮疹、淋巴结肿大:可有一过性皮疹, 无特征性,常伴有高热。约一半患儿淋 巴结肿大,甚至为巨大淋巴结。
出血:因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及肝功能损害。本病常有出血,可表现 为皮肤出血、紫癜、淤斑、鼻衄及其他 出血。
化学疗法
常用的化疗药物由VCR、VDS、VP16、 VM26、Pred或Dex联合应用,或用 CHOP方案,同时鞘注MTX,颅脑照射。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免疫治疗
HDMP; HD-Ig; CSA; ATG;
造血干细胞移植
Fisher等1986年首先报道用造血干细胞 移植治疗家族性HPS患者,近年来报道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出现嗜 血细胞为其特点,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病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NK细胞 活性降低或消失,NAN、Coomb’s test 可阳性。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间质性浸 润,晚期患者头颅CT或MRI可发现陈旧、 活动的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脑 水肿,脑钙化等表现。B超可见肝、脾、 腹腔淋巴结肿大。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的反应增生性疾病. 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 1979 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称之为病毒 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
实验室检查
(4) 凝血功能: 在疾病活动期,可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 纤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纤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 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 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 长. 在有肝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延长.
实验室检查
(5)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A) 和抗人球蛋白试验 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 可呈阳性. 验) 可呈阳性. 在疾病活动期, IFN- γ水平增高, IL - 10 浓度也多 增高. 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 细胞活性降低.
治疗
(4)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发性HPS 的根本性治疗是同种异体造血 干细胞移植. 1986 年Fisher 等首先报告了用骨髓移植治 愈家族性HSP 患者,大大改善了本病的预 后.
预后
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不良. 家族性HPS 病程短,预后差,未经治疗者中位生存期约2 个月, 仅不到10 %的患者生存期> 1 年.有的患者经过化疗后可存 活9 年以上.但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家族性 HPS.
肝,脾肿大:肝,脾明显肿大,且呈进行性;
可出现黄疸,腹水等
淋巴结肿大:约一半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
甚至为巨大淋巴结;
临床表现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亦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icytosissyndromeHPLS),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Ⅱ型,包括家族性和继发性2类.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症(FHLH)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阳性遗传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于6月一1岁突然高热、黄疸、出血、肝脾肿大,少数有惊厥.中约50%有阳性家族史,临床呈致死性经过,未经治疗者中位数生存期为2个月,系l0号染色体基因缺陷所致,通常2岁以下者考虑FHLH.继发性HPS可分为感染相关性和肿瘤相关性.既往认为感染相关性主要为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人类细小病毒 B19,目前认识到本病也可由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真菌及杜氏利什曼原虫等所.肿瘤相关性继发于患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病人,由于恶性疾病本身及化疗、放疗所致免疫抑制状态引起对感染易感增高所致.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先天免疫缺陷患儿也可并发此病.HPS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HPS的治疗及预后决定于疾病类型.目前治疗主要为(1)丙球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甲强冲击,(2)抑制T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抑制剂cytA或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为减少或抑制淋巴因子的供应原可用化疗,(4)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血浆置换.199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建议应用HIM一94方案:化疗加免疫疗法(足叶乙甙+糖皮质激素+cytA)+MTX鞘注.丙球的疗效仍有争议.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并进一步观察该病的疗效.--------------------------------------------------------------------------------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 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hemophagnocyticsyndrome,MAHS).1.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hemophagocyticsyndrome)1.1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8岁发病者.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PS.在同一家族中,其发病年龄相似.1.2症状体征,症状多样,早期多为发热、肝、脾肿大,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症状.发热持续,亦可自行退热; 肝脾肿大明显,且呈进行性;皮疹无特征性,常为一过性,往往出皮疹时伴高热;约有一半病人有淋巴结肿大,有的有巨大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一般在病程晚期出现,但也可发生在早期,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前囟饱胀、颈强直、肌张力增强或降低、抽搐等.亦可有第VI或第VII对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偏瘫或全瘫、失明、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肺部的症状多为肺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所致,但难与感染鉴别.1.3实验室检查血象: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骨髓象:骨髓在疾病早期的表现为中等度的增生性骨髓象,噬血现象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恶性细胞浸润,应连续多次检查骨髓,以便发现吞噬现象.该病的极期除组织细胞增多外,有多少不等的吞噬性组织细胞,主要吞噬红细胞,也可吞噬血小板及有核细胞.晚期骨髓增生度降低,这很难与细胞毒性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鉴别.有的病例其骨髓可见大的颗粒状淋巴细胞,胞体延长如马尾或松粒状,这可能是HPS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高细胞因子血症:在家族性HPS及继发性HPS的活动期常见下列因子增多:IL-l受体拮抗因子、可溶性IL-2受体(s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血脂:可见甘油3酯增多,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现,脂蛋白电泳常见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当病情缓解时,脂蛋白胆固醇可恢复正常.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可增高,其改变的程度与肝受累的程度一致.在全身感染时,可有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血清铁蛋白增多.凝血象: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有肝受损时,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脑脊液:中等量的细胞增多(5-50×106/L),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影像检查:部分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1.4病理主要的发现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现良性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呈吞噬现象,吞噬最多的是红细胞,有时也吞噬血小板和白细胞.受累器官为脾、淋巴结、骨髓和脑.脊髓;此外,还可见于甲状腺、肺、心.肠、肾和胰腺.1.5诊断诊断标准为:①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②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细胞系,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及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1000U/L或≥正常均值+3S,及凝血功能障碍,血纤维蛋白原≤1.5g/L,伴血病铁蛋白≥1000ng/mL或≥正常+3s;④噬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改变.有些不典型病例不符合上述标准,如主要为脑膜受累及新生儿期发病者,发热则不明显;而血细胞减少,高脂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现也取决于内脏受累的严重程度,有些病人上述表现可能晚期才出现.起病时,有不少病人可以无脾大,甚至没有噬血细胞现象.1.6鉴别诊断最容易混淆的是家族性HPS与继发性HPS,特别是与病毒相关性HPS的鉴别,因为病毒感染不但与病毒相关性HPS有关,在家族性HPS患者,也常有病毒感染,而且家族性HPS也常由病毒感染而诱发.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问不到家族史,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一般认为,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HPS,而8岁后发病者,则多考虑为继发性HPS.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还难肯定,则应按家族性HPS处理.其次要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相鉴别,2者在骨髓片上很难鉴别,但HPS要比恶组常见得多.但如临床上呈暴发经过、严重肝功能损害、骨髓中组织细胞恶性程度高,特别是肝、脾或其他器官发现异常组织细胞浸润,则先考虑为恶组为宜;否则应诊断为HPS.1.7治疗a.化学疗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细胞毒性药物,如长青花碱或长春新碱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亦可应用反复的血浆置换,或 VP16或VM26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有的应用VP16、肾上腺皮质激素,鞘内注射氨甲煤呤(MTX)及头颅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的主张在缓解时,应用上述药物小剂量维持治疗.b.免疫治疗:有人用环胞菌素A治疗家族性HPS取得满意效果,同样,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亦可诱导缓解.c.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上述化疗可使病情缓解,有的可缓解9年,但仍不能根治家族性HPS.Fisher 等(1986)首先报告用骨髓移植治愈家族性HSP患者,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国际小儿血液肿瘤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Imashukn报告5例由 EBV所致的HPS,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随后用环胞菌素A加VP16,大大改善了本病的预后.d.治疗方案:国际组织细胞协会 1994年提出一个治疗家族性HPS的方案(HLH94):地塞米松每日10mg/m2与VP16每周150mg/m2,连用3周,第4周起减量,第9周起VP16每2周用药1次,并加用环胞菌素A每日5~6mg/kg口服,共用1年.有神经症状者,前8周每2周鞘内注射MTX1次.如果是家族性HPS,争取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为非家族性HPS,则在8周治疗后根据病情停止治疗.1.8预后不经治疗的家族性HPS患者存活期约2个月,而在应用化疗后则大大改善了预后.有的患者经化疗后存活9年以上,但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家族性HPS.2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econdaryhemoPhagocyticsyndrome)2.1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严重感染引起的强烈免疫反应,淋巴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本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者,由病毒感染所致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AH),但其它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HPS.其临床表现除有HPS的共同表现(如前所述)外,还有感染的证据.骨髓检查有淋巴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现象.2.l.l预后有人对198例小儿感染相关性HPS进行了追踪.其中103例(52%)死于全血细胞减少、器官衰竭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3岁以下6例有3例死亡,而3岁以上的病例76例仅有29例死亡.l岁以下患病者,其预后极差,29例只有9例存活.由细菌引起者预后较好,EB病毒所致者预后最差,99例EB 病毒所致者,死亡72例,其它病毒所致者,其病死率亦在 50%左右.2.1.2治疗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或)VP16,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EB病毒所致者,VP16及环胞菌素A的效果最好,因为VP16可抑制病毒的核抗原合成,环胞菌素A可减轻高细胞因子血症.至于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却有不同意见. 有人主张应用,有人则反对应用.治疗本病的目的是抑制其难于控制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如能发现病原微生物,则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如果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发生的HPS,则应停用免疫抑制剂.威胁生命的表现是难于控制的高热、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DIC 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都是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指征.其治疗方案与家族性HPS 相同.2.2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 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MAHS)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相关的HPS,急淋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可能合并有感染或没有感染伴发的HPS.除急淋外,纵隔的精原细胞瘤(mediactinalgermcelltum)也常发生继发性 HPS.第2类是淋巴瘤相关的HPS(lymphoma-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LAllS),淋巴瘤常为亚临床型,没有淋巴瘤的表现,故往往误诊为感染相关性HPS,特别容易误诊为EB 病毒相关性淋巴瘤.治疗:治疗方案决定于疾病的类型,如HPS发生于治疗前的免疫缺陷患者,则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抗肿瘤;如果HPS发生于化疗后,而肿瘤已缓解则应停止抗肿瘤治疗,同时抗感染,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VP16;对进展迅速的MAHS则应针对细胞因子所致的损害进行治疗,可用前述HLH94方案.--------------------------------------------------------------------------------谢谢拉,不知道应该如何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呢?--------------------------------------------------------------------------------自己查阅文献及一些资料,总结了几点,请同道指正:一.诊断标准1.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2.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细胞系,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及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1000U/L或≥正常均值+3S,及凝血功能障碍,血纤维蛋白原≤1.5g/L,伴血病铁蛋白≥1000ng/mL或≥正常+3s;3.噬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改变.2.与恶组鉴别1.病因:多数HPS患者经细菌培养、血清免疫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可找到原发病;MH常为病因不明.2.对治疗的反应:HPS经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往往有效,多数患者随原发病好转而恢复;MH患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治疗无效,绝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3.骨髓特点:HPS患者骨髓组织细胞增生以Hem为主,异常组织细胞不见或偶见,多核巨组织细胞不见;MH半数以上患者伴有Hem及单核样或淋巴样组织细胞增生,但常见有幼稚多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虽亦有较大诊断价值,但检出率较低.MH由于病变分布具有高度局灶性和不规则性,对伴Hem增生疑为HPS的患者,如病因不明,应在病程不同阶段多部位多次骨髓穿刺或行病变组织活检,以提高异常组织细胞检出率4.NAP积分对细菌相关性HPS与MH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多数BHPS患者NAP积分增高,而MH患者NAP积分常降低甚至为0.回复时间:2008-5-8 19:00:57投诉•网友回复区•••月月红天••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帮你在网上当了2个诊断标准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或血3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x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3醋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I)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 (3)骨髓增生减少或增生异常,嗜血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4)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脱氢酶>1000U/L或>正常均值+3s现在好像这个病打的有点滥了,找不出病因,看到几个吞噬细胞就是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回复时间:2008-5-8 18:49:17投诉••psxfcsz••1发热;2肝脾肿大;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 或血3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x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4高甘油3醋血症和 /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噬 血 细 胞 综 合 征

噬 血 细 胞 综 合 征
• 定位于10q21—22(FHL2),与细胞杀伤功能缺陷有关,同时也引起凋亡启动缺
陷。最近的研究提示,与10q21—22位点有关的穿孔素基因突变可出现于
• 20% ~40%的FHL病人,另一个位于9q21.3—22(FHL1)的基因突变出现于10
%的FHL病人。还有其他相关基因被发现
• 此外,最新研究还发现hMunc基因突变也是引பைடு நூலகம்FHL的原凶。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iHLH):
Chddiak Higashi综合征(CHS);
格里塞利综合征(Griseelli syndrome,GS);
x性联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遗传性HPS 目前,将FHL及其基因异常分为4类,即
FHL一1~4,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LH)
两种疾病均可表现为:
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 常、出血等,在骨髓、淋巴结、肝、脾组织中可以见到 吞噬红细胞或血小板的噬血组织细胞。
以往按照细胞形态将两个“疾病”区别并确诊。通过细 胞免疫表型及染色体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MH的恶性 组织细胞大多数为淋巴系来源的细胞,如 变性大细胞淋 巴瘤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包含HLH,从而有必要将两种 “疾病”重新“定位”。现仅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进
1.原发性或遗传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rimary or hereditary
hemophagocytlc lymphohistiocytosis,pHLH or hHLH) (1)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LH ):
已知基因缺陷(穿孔素、Muncl3.4、Syntaxinl1);未知基 因缺陷
(2)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HPs(immuncx.teficiency syndrome related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组骨髓、脾脏、淋巴结等造血组织中良性、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自身血细胞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病症。

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

1979年首先由Risdull等报告,多发于儿童。

可由感染病毒,或是因为用药不当,以及体内有肿瘤(对于小孩来说肿瘤几率低)等诱发,由于婴幼儿自身抵抗能力弱,调节不当,致使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而且对自身血细胞发生攻击并消除,使得婴儿贫血导致死亡。

嗜血细胞综合征 - 分类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嗜血细胞综合征 - 流行病学本病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 万,80%的患者在2岁以前发病.继发性HPS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所以,一般认为2岁前发病者提示的原发性可能性大,8岁后发病者则提示继发性的可能性大,2-8岁发病者则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

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嗜血细胞综合征 - 病因巨噬细胞图册HPS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Th1和Tc)和单核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PIF)〕激活巨噬细胞。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细胞 (粒细胞)2,5
JAK2 → G-CSF JAK2因子(包括IFNγ、IL-2、IL-6)通
过JAK/STAT通路来传导信号。
Immunity,2012,36(4):542—550.D
疗效评估
• 诱导治疗期间,建议每2周评估一次疗效。 • 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sCD25、铁蛋白、血细胞计数、三酰甘
• ②发病年龄≤2岁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③未找到明确病因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④反复发作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噬血细胞综合征
• 国际报道5年生存率大 约54%,国内报道为31.7%-56.1%。而 肿瘤相关性预后差,此类急性期30d生存率56%-70%,中位总 生存时间36-230d,3年生存率18-55%(淋巴瘤占74%,其中T细 胞淋巴瘤的预后最差)。
关于基因检测
基因测序费时长,花费大。对于HLH患者排查原发性HLH可能的临 床诊断思路可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进行:
• ①所有确诊HLH的患者都应进行功能学检查,包括NK细胞活性和 脱颗粒功能检测(NK细胞和CTL细胞膜ACDl07a),穿孔素、颗粒酶B、 SAP、XIAP等与HLH缺陷基因相对应的蛋白表达量的检测。对于检 测结果存在明确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送检基因测序。
及早判断
• 持续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或不明原因的严重肝功能损伤 时应当怀疑HLH的可能;
• 同时,在此基础上合并铁蛋白的显著升高也具有强烈的提示意义
Blood,2011,118(15):4041-4052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
HLH-2004诊断标准: 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指南(符合下列 一项即可诊断):
JAK/STAT通路与噬血细胞综合征
□ HLH细胞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

嗜血细胞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FHL-3:定位于染色体17q25,基因UNC13D, 产物Munl3--4对细胞毒性颗粒的出胞很重要。突 变损伤了启动囊泡以及接下来的溶细胞酶的释放, 导致FHL一3发生。 FHL-4:定位于染色体6q24上,基因是STX11, 可能参与囊泡转运机制。目前只在库尔德人中发 现该突变,考虑该突变有种族特异性。 FHL-5:定位于19p上,基因是STXBP2编码突 触融合蛋白-2或者Munc18-2 protein,参与调 节囊泡转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NK细胞活性下降是本病标志性改变,在继发性噬 血细胞综合征患者NK细胞活性下降可能和NK细 胞数量下降有关。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CD25)增高也有特殊诊断意 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发病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分子生物学诊断符合HLH或者以下指标8条中符合5条即可诊断为 HLH: ① 发热:持续>7天,体温>38.5℃。 ②脾大(肋下大于等于3cm)。 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 <100×10 9/L,中性粒细胞<1.0×10 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所致。 ④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甘油三酯>3mmol/L或高 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Fib<1.5g/L或低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 ⑤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里找到噬血细胞,同时没有恶性疾病的 表现。 ⑥ NK细胞活性降低或消失。 ⑦ 铁蛋白>500mg/L。 ⑧ CD25(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2400U/ml。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3.肝脾肿大与肝功能异常 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白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4.凝血异常与出血倾向 纤维蛋白原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5.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1)体征 晚期可有兴奋、抽搐、颅神经麻痹、
意识障碍等
(2)脑脊液 淋巴细胞数增多,噬血现象少见 (3)MRI和CT 炎症、出血、脑水肿、脑萎缩等
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机制
• 致病因素激活T淋巴细胞促使其分泌大量 细胞因子如IL-12,IL-18,IFN-γ等,引起 T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刺 激和激活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血细胞 。
发病机理——细胞因子风暴学说
• 1.原发性


(1)基因突变
1999年,穿孔素基因(PRF1)突变被确定。穿孔素基因是细胞毒T淋 巴细胞(CTL)、 自然杀伤细胞(NK)中重要的细胞毒性蛋白质之一。
继发性HPS
1 感染性HPS(IAHS): 病毒(EB病毒最常见,多年儿童), 其它感染,包括G+、G-、伤寒、结核、 支原体、真菌、原虫等,多在感染尤其是 病毒感染2-6周后突然出现明显全身症状 ,多发于免疫缺陷患者,病理改变同家族 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继发性HPS
2 恶性肿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MAHS ) 多见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胸腺 瘤、胃癌等,以淋巴瘤最常见;可与感染 伴发,至恶性T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促生 大量细胞因子,致巨噬细胞过度激活导致 本症。


8岁以后多为继发
2-8岁之间应进行分子生物学区别, 仍不明确按原发性
原发性(家族性)HPS
好发于2周—4岁婴幼儿,有些可延迟至8岁, 70%在1岁以内发病,病情发病迅速,见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腹水, 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预后差,治 疗效果差,10%患者生存期>1年,多在同 胞骨髓移值治疗效果较好。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出现嗜 血细胞为其特点, 血细胞为其特点,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病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免疫学检查: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NK细胞 活性降低或消失, 活性降低或消失,NAN、Coomb’s testS、VP16、 、 常用的化疗药物由 、 、 VM26、Pred或Dex联合应用,或用 联合应用, 、 或 联合应用 CHOP方案,同时鞘注 方案, 方案 同时鞘注MTX,颅脑照射。 ,颅脑照射。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鉴 别 诊 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 织细胞,支持MH; 织细胞,支持 ;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部分MH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如t(2;5)等;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部分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 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症

噬血细胞综合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织细
胞,支持MH;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
疫组化是细胞内链及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巨噬
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5-20×106/L,但以淋巴细 胞为主,可有单核样细胞,蛋白升高,但也有脑炎症状明显 而脑脊液正常者。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ANA、Coomb’s test可阳性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在骨髓涂片的尾部可发现 单独存在或成团分布的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阳性率 为75%。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 血细胞,病程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与其他疾病鉴别—
与全血细胞减少相关疾病鉴别: 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见异常组织细胞,多无血脂改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脾不大,骨髓无噬血细胞。 白血病:骨髓及外周血可见原始细胞 其他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败血症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以上疾病均可合并继发HLH疾病,需鉴别。
4. 高 甘 油 三 脂 血 症 和 ( 或 ) 低 纤 维 蛋 白 原 血 症 , 甘 油 三 脂 ≥3.0mmol/L或纤维蛋白原<1.5g/L; 5.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伴嗜血细胞现象; 6.NK细胞活性降低或完全缺少; 7.血清铁蛋白≥500mg/L; 8.可溶性CD25 (IL-2受体)≥2400u/ml;
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部分MH含有特异性染色体组织细胞增生症
LCH发病是以婴儿多见,2岁以上少见。 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浸润、N-S受

HPS

HPS

8
实验室检查(1)
血象
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计数减少最为明显,白
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
作为本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 见到血小板计数上升;而在病情恶化时,则首先见到 血小板计数下降
9
实验室检查(2)
骨髓象
早期为增生性骨髓象,噬血细胞现象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应性组 织细胞增生,无恶性细胞浸润
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甘油三酯、LDH、中性粒细胞 碱性磷酸酶(NAP) 可增高 在全身感染时,可有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血清 铁蛋白增多
高甘油三脂( TG) 血症:空腹TG ≥3 mmol/ L 或≥年龄相
关的正常功能
在疾病活动期,可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增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在有肝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延长
32
原发性HP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每5万新生儿中1人发病
约有70-80%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
2岁以内发病者占90%以上
50%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33
意见2
原发性HPS仍可见于青年人及成人患者
确诊HPS后反复发作但病因不明的患者,仍有
可能为原发HPS
诊断HPS必须做基因筛查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邱亚娟 2013-4-3
1
定义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
增多症(HLH),是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 ,分泌大量炎性因子所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 态。 主要特征为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和组织细胞
噬血现象(主要见于骨髓、肝脾和淋巴结)
图1 HLH的细胞因子风暴模式图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分为: 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细菌、病毒、原虫、
真菌、支原体/衣 原体、结核菌)。
肿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等,造血系统肿瘤多见)。
。 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SLE、类风关等。
HPS发病机制: 由于NK细胞和CTL细胞不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持续存在的刺激使CTL过度增殖活化,活化的T细胞产 生大量的IFN-γ ,刺激巨噬细胞过度增殖和活化,进而产 生IL-12,IL-1,IL-6,IL-10,IL-18和TNF-a, IL-12 进一步刺激CTL增殖并产生IFN-γ 。
1. 早期治疗:

①依托泊苷150 mg/Kg.m2;每周2次静滴(1—2周), 然后150mg/m2, 每周1次静滴(3—8周)。
②地塞米松:1—2周,10
mg/m2;3—4周,5 mg/m2 ;5—6周,2.5mg/m2;7周,1.25mg/m2; 8周减停。 ③环孢素A:6 mg/(kg.d)(每日分2次服用),目的 浓度200 mg/L。 ④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出现进展性的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或者脑脊液异常情况要进行4周的鞘内 注射
由于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增殖,致巨噬细胞侵润和吞噬 作用“泛化”,导致持续性的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
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外周血
组 织Biblioteka 多能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
前体单核细胞
单核细
DC 细胞
破骨细胞
单核细胞
Kupffer cells
Langerhans细胞
临床表现:
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
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一过性皮疹、 低血压、黄疸、腹水、中枢神经系统症(如 角弓反张、抽搐、瘫痪) 。

《嗜血细胞综合征》课件

《嗜血细胞综合征》课件
《嗜血细胞综合征》PPT课件
# 嗜血细胞综合征 - 血小板、血栓和止血的遗传性疾病。
定义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血小板、血栓和止血。
病因
- 基因突变 - 遗传因素
症状和体征
- 血小板减少 - 出血倾向 - 肝脾肿大 - 黄疸 - 脸色苍白
治疗方案
- 全小板输注 - 骨髓移植 - 术后易复发 - 并发症多
预防和保健
- 定期体检 - 注意个人卫生 -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 避免感染
结论
- HP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 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 - 预防和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MAS)
FHLH的类型
类型 基因 位置
FHLH1 未知
FHLH2 PRF1
9q2.1 3-q22
10q22
FHLH3 UNC13 17q25
D
.1
细胞 变异数
未知
4个家 未知 族
未知
穿孔素1 20%- >50 30%
五、HLH的治疗原则
HLH-2004的治疗方案包括两部分: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基本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环孢霉素(CSA)和足叶乙甙(依托泊苷、VP-16) 。
该方案的主要理念就是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和高细胞因子风暴。 (1)大部分继发性HLH病例和轻症病例可通过地塞米松和环孢霉素的应用获得缓解,
HLH-94方案
诱导治疗(共8周): VP16 150mg/m2,biw×2w→qw×6w DEX 10mg/m2/d×2w→5mg×2w→2.5mg×2w →1.25mg×1w→逐减×1w CNS受累者IT MTX+DEX 最多4次,于第3周开始
继续治疗(直至52周):用于未缓解者及已知为FHLH者 DEX 10mg/m2/d×3d分别于第10、12周… VP16 150mg/m2×1次分别于第10、12周… CSA 每天口服以达谷值≥200μg/L
注:括号内数值为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参考数值
家长口述青医附院的治疗过程 骨穿骨髓见噬血现象,血培养阳性(具体结果不清),送血标本去
北京相关基因检查,结果未回。给美罗培南和丙种球蛋白抗感染,地 塞米松qd21天和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16)5次(01-20、01-27、 01-31、02-04、02-07)化疗,谷胱甘肽、甘草欣等保肝治疗,输注 血浆、红细胞、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住院21天治疗后转氨酶恢复至76、 59,具体治疗经过待病例带来后再议。出院诊断:肺炎、败血症、噬 血细胞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组骨髓、脾脏、淋巴结等造血组织中良性、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自身血细胞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病症。

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

1979年首先由Risdull等报告,多发于儿童。

可由感染病毒,或是因为用药不当,以及体内有肿瘤(对于小孩来说肿瘤几率低)等诱发,由于婴幼儿自身抵抗能力弱,调节不当,致使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而且对自身血细胞发生攻击并消除,使得婴儿贫血导致死亡。

嗜血细胞综合征 - 分类
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

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嗜血细胞综合征 - 流行病学
本病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 万,80%的患者在2岁以前发病。

继发性HPS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所以,一般认为2岁前发病者提示的原发性可能性大,8岁后发病者则提示继发性的可能性大,2-8岁发病者则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

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嗜血细胞综合征 - 病因
巨噬细胞图册
HPS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

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Th1和Tc)和单核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PIF)〕激活巨噬细胞。

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高细胞因子血症作为血细胞减少和器官衰竭的中间机制。

CD+4T细胞分泌诱导巨噬细胞增生的因子(PIF)为HPS的始动因素。

IFNγ和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IFN-γ、TNFα和IL-1导致发热、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及凝血障碍。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过度增高结合IL-2可作为抑制正常免疫反应的“阻断因子”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状态。

21世纪初公认的HPS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
1、噬血细胞增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
2、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归因于抑制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诸如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以及造血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

[1]
嗜血细胞综合征 - 发病机制
1、存在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

2、淋巴和单核因子持续产生,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尤其如γ-干扰素不仅能抑制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细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细胞。

3、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如家族性噬红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X联淋巴增殖综合征的儿童可发生类似的血液学异常。

4、存在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在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的患者采用PCR法检测10/11例呈TCR γ链重排,亦有报道TCR β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显示EB病毒感染T 细胞引起单克隆增殖的可能,或许是末梢T细胞“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EBV-AHS患者EBV整合入宿主T细胞染色体基因组造成单克隆T 细胞增生(从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或明显的恶性增殖)伴异常的T细胞。

为何异常的T细胞反应导致组织巨噬细胞的吞噬行为改变,可能由T细胞过度分泌的淋巴因子所介导。

嗜血细胞综合征 - 病理特征
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

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

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2]
嗜血细胞综合征 - 临床表现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皮疹
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

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 8岁发病者。

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PS。

在同一家族中,其发病年龄相似。

症状体征,症状多样,早期多为发热、肝、脾肿大,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症状。

发热持续,亦可自行退热;肝脾肿大明显,且呈进行性;皮疹无特征性,常为一过性,往往出皮疹时伴高热;约有一半病人有淋巴结肿大,有的有巨大淋巴结。

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一般在病程晚期出现,但也可发生在早期,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前囟饱胀、颈强直、肌张力增强或降低、抽搐等。

亦可有第VI或第VII对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偏瘫或全瘫、失明、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

肺部的症状多为肺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所致,但难与感染鉴别。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1、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
严重感染引起的强烈免疫反应,淋巴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本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者,由病毒感染所致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AH),但其它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HPS。

其临床表现除有HPS的共同表现(如前所述)外,还有感染的证据。

骨髓检查有淋巴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现象。

2、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相关的HPS,急淋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可能合并有感染或没有感染伴发的HPS。

除急淋外,纵隔的精原细胞瘤(mediactinal germ cell tumor)也常发生继发性HPS。

第二类是淋巴瘤相关的HPS(lymphoma-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LAllS),淋巴瘤常为亚临床型,没有淋巴瘤的表现,故往往误诊为感染相关性HPS,特别容易误诊为EB 病毒相关性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嗜血细胞综合征 - 并发症
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

嗜血细胞综合征 - 辅助检查
血象
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个指征。

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

骨髓象
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增生
骨髓在疾病早期的表现为中等度的增生性骨髓象,噬血现象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恶性细胞浸润,应连续多次检查骨髓,以便发现吞噬现象。

该病的极期除组织细胞增多外,有多少不等的吞噬性组织细胞,主要吞噬红细胞,也可吞噬血小板及有核细胞。

骨髓增生度降低,这很难与细胞毒性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鉴别。

有的病例其骨髓可见大的颗粒状淋巴细胞,胞体延长如马尾或松粒状,这可能是HPS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

高细胞因子血症
在家族性HPS及继发性HPS的活动期常见下列因子增多:IL-l受体拮抗因子、可溶性IL-2受体(s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血脂
可见甘油三酯增多,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现,脂蛋白电泳常见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当病情缓解时,脂蛋白胆固醇可恢复正常。

肝功能
转氨酶及胆红素可增高,其改变的程度与肝受累的程度一致。

在全身感染时,可有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血清铁蛋白增多。

凝血象
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有肝受损时,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脑脊液
中等量的细胞增多(5-50×106/L),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

免疫学检查
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影像检查
部分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或(及)水肿。

有时亦可通过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

嗜血细胞综合征 - 诊断
诊断标准
1、发热超过1周,高峰≥38.5℃;
2、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细胞系,骨髓无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
3、肝功能异常(血LDH≥正常均值+3SD,一般≥1000U/L)及凝血功能障碍(血纤维蛋白原≤1.5g/L),伴高铁蛋白血症(≥正常均值+3SD,一般≥1000ng/ml);
4、噬血组织细胞占骨髓涂片有核细胞≥3%,或和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表现。

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