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PPT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腹外疝PPT
内面观
脐韧带与陷窝
解剖标志的确认-危险三角 死亡三角
两个重要的间隙
Retzius间隙 Bogros间隙
两条重要的神经
肌耻骨孔(MPO)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外环或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2)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2. 手术治疗:
(1) 不具有手法复位指征者。 (2) 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 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3)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 (4) 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然后根据病情 确定处理方法。
临床表现
腹壁切口处膨隆,有肿块出现。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 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
常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 难复性疝 。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 发生嵌顿。
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修补,手术要点是切除疤痕、 显露疝环、回纳疝内容物、缝合修补。
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 或自体筋膜组织进行修补。
腹股沟疝 流行病学
腹外疝是普外科领域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美国腹外疝的发病率每年超过70万人 4.6/1000 我国的腹外疝发病率会超过每年一百万人 3/1000 男女比率约为15:1 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约占60%~80%
分型
2012年修订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
Gilbert分型1988 Nyhus分型1991 Rutkow和Robbius分型1993
腹外疝 ppt课件
两口 四壁 ▪ 内口:深环 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 外口:浅环 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 1/3有腹内斜肌 ▪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膜 ▪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后壁腹横筋 膜和腹膜
上壁腹内斜肌、腹 横肌的弓状下缘
内口
外口
下壁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
斜疝
直疝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动画示意
腹股沟解剖内面观
腹股沟管的解剖
▪ 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
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便秘、晚期妊娠、腹
水、排尿困难、婴儿嚎哭、举重、呕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疝病理解剖
疝囊:疝囊颈+疝囊体+疝囊底 疝内容物 疝外被盖 疝门:命名依据
疝的组成
▪ 疝环 ▪ 疝囊 ▪ 疝内容物 ▪ 疝被盖
疝 环 ▪ 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疝 囊 ▪ 壁层腹膜经疝门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 疝内容物 ▪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疝外被盖 ▪ 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临床表现
▪ 症状 腹内脏器组织移位而突出于体表出现 包块。嵌顿或绞窄者,除伴有局部胀痛外, 若内容物为肠管,则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症 状,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 体征 呈现部位、大小、形态不一的包块。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腹部立位平片 ▪ 电解质
治疗原则
▪ 易复性或难复性疝 早期手术,以免嵌顿或 绞窄
腹内疝 腹外疝
腹股沟疝 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90% 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5% 股疝3-5%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年老体弱者多见
腹内压增高时出现 平卧后多能自行消失 外环口正常 内环口指尖咳嗽冲击感阴性 肿块还纳后按压内环口肿块仍然出现
腹股沟疝—诊断
病因 :腹内压Biblioteka 加,腹壁薄弱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体格检查:肿块、指尖冲击试验、阴囊透光试验
辅助检查:超声、CT
鉴别诊断:斜疝、直疝、鞘膜积液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外斜肌
外环 腹外斜肌腱膜
腹 外 斜 肌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疝囊突出部位: 斜疝——内环 约占95% 直疝——直疝三角 约占5%
腹股沟管内环
直疝三角
腹股沟疝——解剖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腹直肌外侧 底边——腹股沟韧带
腹壁下 动脉
直疝三角
腹股沟疝——解剖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外口 前壁 后壁 上壁 下壁
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即浅环,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的腹内 斜肌 腹横筋膜和腹膜
薄弱或缺损、腹
内斜肌和腹横肌
发育不全、弓状
下缘位置偏高有
关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
直疝
老年人
腹壁肌肉薄弱 长期腹内压增高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斜 疝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
腹外疝(图多)PPT课件
预防复发
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排便通畅 、积极治疗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压 增高的因素,以降低复发风险。
04 切口疝
切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切口愈合过程
包括炎症期、增生期和成熟期,涉及 多种细胞和因子的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年龄、营养状况、切口类型、感染、 异物反应等均可能影响切口愈合。
切口疝形成原因及分类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常见于老年人、肥胖者、妊娠妇女等;腹内 压力增高则与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当腹壁强度降低时,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在腹内压力的作用 下,通过腹壁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疝囊。随着病程 的延长,疝囊逐渐增大,并可发生嵌顿或绞窄,导致严重后 果。
诊断有一定帮助。
气体造影剂
如二氧化碳、氧气等,可用于腹 腔造影,以显示腹外疝的位置和
大小。
选择依据
根据患者病情、造影目的、设备 条件及医师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
造影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按照医师指示进行肠道准备,将造影剂引入体腔或血管,通过影像设备观察并记录造影 结果。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造影剂用量和使用方法,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避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增强腹壁的弹性和韧性;对于已 经发现的白线疝,应尽早手术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06
造影剂在腹外疝诊断中的应 用
造影剂种类及选择依据
碘化造影剂
广泛应用于血管和体腔造影,具 有良好的显影效果,但需注意过
敏反应。
钡剂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ppt课件
46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ppt课件
47
第4节
其他腹外疝
ppt课件
48
一、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ppt课件
49
概念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较常见, 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染、缝合技术、缝合材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性因素。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 并以下腹部切口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起到了多重修补的作用, 同时更符合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
分布。
ppt课件
36
•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1.经腹膜前法(TAPA) • 2.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 3.经腹腔内法(IPOM) • 4.单纯疝环缝合法
ppt课件
37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 局部压痛不明 显, 也无腹部压痛
ppt课件
双侧腹股沟直疝
14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次发生的疝
手术处理的疝外,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
还有另外的疝。 术时相同或不同,
但解剖部位不同。
ppt课件
41
第3节
第一节腹外疝 PPT
护理评估
3、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肿块张力高且硬,有明显触痛。如嵌顿得内容
物为肠袢,即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得表现。
如嵌顿时间过久,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形 成绞窄性疝,此时病人有急性腹膜炎体征;肠管绞 窄穿孔者可因疝块压力骤降疼痛暂时缓解,易误 认为病情好转;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1、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 2、疝带压迫治疗得护理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措施
1、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
脐疝可用5分硬币外裹柔软棉布压迫脐环处, 再用棉束带或绷带固定,固定后要经常检查, 防止移位导致压迫失效。
护理措施
2、疝带压迫治疗得护理
应向病人阐明疝带由弹性钢板外裹帆布制成, 有左右之分,指导病人正确佩戴,防止压迫错 位而起不到效果。
护理措施
2、病情观察 观察腹部情况,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 块明显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 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得可能,需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3、治疗配合
(1)控制诱因
咳嗽、便秘、排尿困难、
防感冒等
(2)严格备皮
就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
复发得重要措施
(3)灌肠和排尿 术前晚灌肠,急诊不灌肠
护理措施
2、 病情观察 (1)预防阴囊血肿
(2)预防感染 (3)预防复发 (4)其她观察处理
护理措施
(1)预防阴囊血肿
常规压沙袋(重0、5kg)24小时以减轻渗 血;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托起阴囊,减少渗 血、渗液得积聚,促进回流和吸收。
护理措施
(2)预防感染 1)注意观察体温及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
护பைடு நூலகம்评估
手术治疗 1、儿童期腹外疝手术治疗可采用单纯得疝囊高位
腹股沟疝气有什么简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股沟疝气有什么简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发布时间:2021-12-30T06:57:08.3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舒向成[导读] 腹股沟疝指的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的器舒向成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6150一、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指的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的器官或是组织通过腹壁上腹股沟趋于的缺损位置,向体表外形成凸起结构。
腹壁缺损坑能是先天形成的,也可能是后天导致的,典型的腹股沟疝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疝环(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同时腹股沟疝的类型也较多,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二、腹股沟疝的病因腹股沟疝的主要发病原因为腹壁肌肉强度降低以及腹内压力升高,上述因素多出现于老年人群之中,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肌肉萎缩,且腹壁较为薄弱,腹股沟区域更加薄弱。
该区域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使得疝气形成具有天然通道优势,同时老年人群可能由于其他疾病,如咳喘、便秘等情况导致腹压升高,使得疝气的发生率显著提升。
三、腹股沟疝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股沟疝多发生于男性、老年人群之中,但患者往往对该疾病并不重视,且患病初期该疾病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情况。
病情发展后,疼痛加剧,患者可能选择入院治疗,但此时或发生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之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等进行确诊,诊断存在困难时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对其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指的是对包块以及疼痛的形成因素进行区分,包块的形成因素也可能为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异位睾丸、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而腹股沟区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髋关节炎、髂耻滑囊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腹外疝(练习+彩图解析)
第十四单元腹外疝一、腹股沟区解剖(一)腹股沟管结构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必经之路,位于腹前下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
由两口四壁组成。
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
[真题]13.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应为(2004)A.2~3 cmB.4~5 cmC.6~7 cmD.8~9 cmE.10~12 cm答案:B解析:腹股沟管不是一个真正的管道,只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间的一个间隙,在成人长约4-5cm。
(2004)【ZL】1.由腹外斜肌腱膜单独形成的结构是EA.腹直肌鞘B.腹股沟镰C.弓状线D.腹股沟韧带E.腹白线两口四壁1.内口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真题]1.腹股沟深环位于A.腹股沟中点上方1 cmB.腹股沟中点上方2 cmC.腹股沟中点D.腹股沟中点下方1 cmE.腹股沟中点下方2 cm答案:B解析:腹股沟深环也就是腹股沟管的内口,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在体表的解剖位置为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
[真题]18.腹股沟斜疝患者疝还纳后,使肿物不再出现的压迫部位是A.海氏三角B.腹股沟韧带中点C.阴囊根部D.斜疝外环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 cm答案:E2.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耻骨结节外上一示指。
3.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外1/3腹内斜肌。
[真题]21.构成腹股沟管前壁的组织结构是A.腹横肌B.腹横筋膜C.腹股沟韧带D.腔隙韧带E.腹外斜肌腱膜答案:E4.后壁:为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联合腱)。
5.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6.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大家看手画的示意图:D、E是腹股沟韧带PQC的3等分点,F是腹股沟韧带的2等分点,是腹内斜肌(铅笔线处)的起始。
OD是腹壁下动脉,AB是腹直肌外缘,OC是腹外斜肌腱膜的起始。
腹股沟疝PPT课件
方法:头低足高位;药物;持续缓慢
注意:动作轻柔;观察(手法复位后24小
时内,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
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 尽早手术探
13
查)
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 .病因: (1)先天因性素 (2)后天性因素:腹股沟区解剖缺损、
腹壁肌或筋膜发育不全
14
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0
斜疝与直疝的临床特点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见于儿童及成年人
仅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 蒂柄形
疝块不再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 进阴囊 半球形,基地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的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22
既往史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40mmHg/100mmHg,规 律口服服药,自诉血压控制稳定。 个人史:生于台州市椒江区,大学,工人,性格开朗。29岁结婚, 配偶体健,育有一子,体健,家庭关系和睦。 家族史:父母健在,无兄弟姐妹,均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 精神病、传染病或类似的病史。
诊断:1.右侧腹股沟疝 2.高血压1级
24
25
手术治疗: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患者术后第一天:诉腹股沟区切口疼痛,肛门已排气,大便未解。 无腹痛腹胀,无咳嗽咳痰,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征象。查体:神 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 平,腹股沟区切口敷料干洁,全腹软,无压痛,肠鸣音3-5次/min。 予以半流质饮食。 术后第二天:腹股沟切口处疼痛较昨日好转,无畏寒发热,无恶心 呕吐,无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正常。食纳佳,进食后无不适。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 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4次/min,腹股沟区切 口愈合可,无红肿渗出等并发症,阴囊无肿胀。可行简单活动。
1腹外疝
精索
Ferguson法
• ②修复后壁
• Bassini(巴西尼)法:临床应用最广泛。 把精索提起,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 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 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 适用于成人斜疝和腹壁一般性薄弱患者。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精索
Bassini法
• McVay(麦克威)法是在精索后方 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 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薄弱严重病 人,还可用于股疝修补。
(4)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 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 2.难复性斜疝
• (1)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 完全回纳。
• (2)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 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 (3)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 约为1:6。
• 3.嵌顿性疝
• (1)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 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
精索与疝囊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囊颈与腹壁下A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 1、非手术治疗:疝带。
• 2、 手术治疗:McVay(麦克 威)法是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 带上,加强后壁。巨大的疝囊 须连续缝合,以关闭腹腔,可 用人工材料修补。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 娠、举重、腹水、婴儿啼哭等因 素。
疝 环 • 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又称疝门。 疝 囊 • 壁层腹膜经疝门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疝颈、
疝体、疝底)
疝内容物
•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腹 外 疝PPT课件
编辑版ppt
40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
进阴囊
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 半球形,基底较宽 蒂柄状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编辑版ppt
54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适应症
*婴幼儿 *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
感染的病例
编辑版ppt
55
疝修补术
编辑版ppt
56
传统方法
*前壁:Ferguson法 *后壁:四种方法
Bassini法 Halsted法 Mc Vay法 Shouldice法
编辑版ppt
困难(前列腺肥大、包茎)、晚期妊娠、 腹水、婴儿经常嚎哭、举重等。
编辑版ppt
9
病理解剖
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
编辑版ppt
10
临床类型
编辑版ppt
11
易复性疝
reducible hernia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
编辑版ppt
12
难 复 性 疝irreducible hernia
1.疝内容物(多数是 大网膜)反复突出 发生粘连
的关系
外侧
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编辑版ppt
极少 41
睾丸鞘膜积液
*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
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 *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
腹外疝(带图片)1
上壁: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下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则 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的结构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三角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 侧缘构成内侧边, 侧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的内侧 构成底边。 构成底边。三角内缺乏完整的腹肌覆 盖,腹腔内容物由此从后向前突出形 成直疝。 成直疝。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1)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2)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3)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4)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
三、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斜疝 易复性斜疝:腹内压增高时, 1、易复性斜疝:腹内压增高时,于 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可日渐增大, 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可日渐增大, 并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 并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肿 块呈梨形, 块呈梨形,平卧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 内推送,可还纳。 内推送,可还纳。指压内环口咳嗽肿 块不复出现, 块不复出现,指压外环口咳嗽指尖有 冲击感。 冲击感。
Bassini
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1) 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2) 法疝修补
滑动性疝
(三)嵌顿性疝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 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 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 颈弹性收缩, 颈弹性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而不能 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腹股沟斜疝PPT课件
.
3
二、腹股沟疝 (一)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由浅而 深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层
腹膜。
.
4
腹股沟管解剖:肢股沟管位于腹
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
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
状下缘与腹股管韧带之间的空
隙。成人管长4-5cm,由外向内、
使腹膜复位;缝缩扩大的内环,
使之恢复到正常大小,防止肢
膜再通过内环出;利用各种肌膜
和腱膜,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
.
19
常用的方法有:疝囊切除,高位 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及斜疝嵌 顿及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 感染的患者。在内环处显露斜 疝囊颈,在囊颈根部用粗丝线 做高位结扎或贯通缝合,随即
切除疝囊
.
20
于缝合修补的病例
.
28
较大,位置多偏右,在腹股沟
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
有波动感。拍片可见腰椎或骶
髂关节有结核病灶
.
16
3、治疗: (1)疝带治疗:适用于年老 体弱或因患其它重病不能手术 者。但不能用于难复性疝和绞 窄性疝。使用疝带时,必须将 疝内容物完全回复。疝带白天 佩带,夜晚睡眠时除去。
-
.
17
顿时间在3-5小时之内,没有腹
消化不良 和便秘等症状
.
9
(3)肠梗阻症状:若疝块不能回 复,可形成嵌顿性疝,常出现 阵发性腹痛、恶心、 呕吐、腹 胀和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典 型症状。所以凡腹痛或怀疑有 肠梗阻的患者,应检查有无腹
外疝。
.
10
(4)腹部检查:患者仰卧,检查
者用手轻按在肿块上,嘱其咳
腹股沟疝(课件)
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的病例;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并无必要。
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壁两类手术。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
佛格逊(Ferguson)法 方法: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离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目的: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
添加标题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二、腹沟股斜疝
第二章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 基本症状: 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 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 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 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 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内回纳消失。
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
添加标题
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手法
添加标题
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
添加标题
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
添加标题
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
添加标题
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
添加标题
复发。
添加标题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 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疝成形术三类
(二)手术治疗
添加标题
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添加标题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用腹腔镜在腹壁肌层后方,腹膜之前置一补片,达到 修补后壁的作用。
但需全麻手术,手术费用高。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原则上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均需紧急手术 ◆如肠管尚未坏死,可还纳至腹腔,按一般易复性
疝处理 ◆如肠管已坏死,则应切除该段肠管并行一期吻合 ◆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则可暂作肠外置,7~14天后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 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 还纳后压住腹股沟深环,增加腹 压时肿块不能突出
难复性斜疝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 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临床表现和诊断
嵌顿性疝
•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 回纳,疝块增大,质地硬,伴疼痛
及触痛,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 缺点:需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临床应用较少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补片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创伤 复发率 疼痛感
疼痛时间 术后局部牵拉感
恢复正常工作
手术前后禁忌证 应用趋势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大
小
10~15%
低于1%
较剧烈
小(大部分不必用止 痛药)
3月~1年半
当天即可下床
明显影响正常生活
无
3周休息,3个月轻体 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腹股沟疝
❖ 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突出者,称 腹股沟疝。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 的水平线 ❖ 依据疝囊突出部位可分为: 斜疝:由内环突出,约占95% 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约占5%
▪ 腹股沟斜疝 ▪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与内环的关系
斜疝
内环
直疝
内环
直
后
后
疝
面 观
面 观
三 角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疝囊与精索的关系
斜疝
睾 提 肌
直疝腹股沟韧带弓状源自沿精索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斜疝
腹壁下动脉
直疝
内环
后 面 观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腹横筋膜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疝腹囊突股出部沟位疝: ——解剖
斜疝——内环 约
占95% 直疝——直疝三角
腹股沟管内环
约占5%
直疝三角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横筋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横肌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横筋膜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斜疝
腹 壁 下 动 脉
直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疝环——腹股沟区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 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腹直肌外侧 底边——腹股沟韧带
腹壁下 动脉
直疝三角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外口 前壁
后壁 上壁 下壁
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即浅环,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的腹内 斜肌 腹横筋膜和腹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绞窄性疝
血运障碍 嵌顿物缺血、感染、肠漏、腹膜炎、全身中毒症状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直 直疝三角 疝 半球形肿块
年老体弱者多见 腹内压增高时出现 平卧后多能自行消失 外环口正常 内环口指尖咳嗽冲击感阴性 肿块还纳后按压内环口肿块仍然出现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外环
腹外斜肌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髂腹下神经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提睾肌
腹横筋膜
腹内斜肌 髂腹股沟神经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弓状下缘 精索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因素:如腹股沟管、 股管、腹膜鞘状突未闭、 宽大的直疝三角、腹白线 缺损 后天性因素:手术切口愈合 不良、外伤、感染、年老 体弱、肥胖、肌肉萎缩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
先天性斜疝
右侧晚于左侧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膜鞘突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
先天性斜疝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 的鞘突成为先天性斜 疝的疝囊
鞘膜积液示意图
睾丸鞘膜积 液
精索鞘膜 积液
交通性 鞘膜积液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
上壁:腹内斜肌、 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后壁:腹横 筋膜和腹膜 外口
内口
前壁之外 1/3的腹内 斜肌 前壁之腹外 下壁:腹股沟韧 斜肌腱膜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带和腔隙韧带
腹外疝——病因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 慢性便秘 排尿困难 搬运重物 举重 腹水 妊娠 婴儿经常啼哭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在暗室里,手电筒紧紧抵住阴囊后侧,向肿块照射, 检查者通过纸筒在阴囊前壁观察。鞘膜积液:红色; 实质肿块(睾丸炎症或肿瘤):不透光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难复性斜疝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有 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嵌顿性疝
腹内压骤增时突出 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胀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 肿块紧胀发硬,触痛明显 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直疝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直 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不经过 腹股沟管,不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肿块呈梨形,逐渐增大 腹内压增高时出现 休息或用手还纳可消失 外环口松弛 内环口指尖咳嗽冲击感阳性 肿块还纳后按压内环口肿块不会出现 阴囊透光试验阴性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
后天性斜疝
与腹股沟区解剖 薄弱或缺损、腹 内斜肌和腹横肌 发育不全、弓状 下缘位置偏高有 关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
直疝
老年人 腹壁肌肉薄弱 长期腹内压增高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斜疝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 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 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外环,进 入阴囊
腹股沟疝—诊断
病因 :腹内压增加,腹壁薄弱 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体格检查:肿块、指尖冲击试验、阴囊透光试验 辅助检查:超声、CT 鉴别诊断:斜疝、直疝、鞘膜积液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
斜 疝
直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突出途径与外形
斜疝
直疝
腹股沟疝——解剖腹外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