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导言研面
一、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同济大学四平路
[本篇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征。
二、考核要点:正门
(一)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同济大学四平路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336260 3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济武
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112室
一、本章学习篇目:2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03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辅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
[本章重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观点。共济网
二、考核要点:同济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性院
(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研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共
(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及其基本观点
(六)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论述
一、本章学习篇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
二、考核要点:
(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论述
(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四)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贡献
第三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
一、本章学习篇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本章重点]: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
二、考核要点:
(一)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剩余价值理论
(三)资本积累理论
(四)资本流通理论
(五)经济危机理论
(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的论述
(七)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科学理论的拓展
一、本章学习篇目: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
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
恩格斯:《致弗·梅林》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内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
[本章重点] :如何更加系统、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
二、考核要点:
(一)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平等观和自由观
(四)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五)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六)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七)国家的起源及其实质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九)哲学基本问题
(十)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自然科学基础
(十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十三)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新探索
(十四)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书信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章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回顾与
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展望
一、本章学习篇目: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本章重点]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考核要点:
(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第六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一、本章学习篇目: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本章重点]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考核要点: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三)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四)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五)关于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六)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七)关于国家消亡的问题
(八)共产主义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九)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十)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
(十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联系和区别
(十二)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