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

合集下载

徽州民俗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徽州民俗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徽州民俗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史文
【期刊名称】《运动》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徽州民俗体育是中华民俗体育的精华,是在这块中华大地上产生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华古老民俗体育,并且项目众多,它在目前的传承中遇到了困境.本文列举了徽州民俗体育在传承中遇到的7个问题,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6个发展对策,以期为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44-145,119)
【作者】史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民俗体育的现代意义探析——以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为例 [J], 吴灵萍;胡丰
2.徽州民俗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史文;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 [J], 牛芳;卢玉;陈小蓉
4.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
[J], 许明思
5.创意视角下徽州农村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及扶贫困境与对策 [J], 汪彬; 汪俊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家,但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
体育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文化认同缺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渐减弱,特别
是在年轻人中。

许多年轻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导致其传承和发展面临
困境。

2.经济困难: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经济因素和资源分
配的不均衡,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3.人才匮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培养途
径和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的缺乏和培养成本较高。

二、对策探析
1.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体育的
了解和认同,提升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和参与度。

2.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设施,提供培训和比赛经费,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3.建立培养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培训班和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

4.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
验和管理方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通过加强文
化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培养机制和加强合作交流等对策,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
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国栋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715)摘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民俗,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

当前随着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经济的结合,民俗体育似乎正走向一条越发宽广道路;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

关键词:民俗体育;现状;问题;对策民俗体育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我们宝贵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民俗体育的概念厘析1张国栋(1979-),男,山东菏泽人,讲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级教育学博士生。

当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明确的概念体系,国内对于民俗体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许多人很容易将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等概念相混淆。

民俗体育是民间的各种各样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总称,与各种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并融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具有鲜明的风俗性质。

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强调的是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和传统性。

民间体育从表层含义来看,是指区别于官方组织的或来自官方的一切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基层性。

传统体育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时代相承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强调历史性。

而民族体育强调的是体育活动形式的民族性,即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共同体所实践的体育活动。

我国民俗体育的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民俗体育的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民俗体育的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民俗体育是一种传承了我国许多年的体育文化,包括各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导致了困境的出现。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民俗体育的传承人口不断减少,甚至出现了断代的情况,这使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激烈的商业化竞争压力和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挑战,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推动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传承和发展。

2.建立和完善民俗体育的传承和组织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爱好者加入其中。

3.丰富民俗体育赛事和活动,增加其参与性和趣味性,提高参与者和观众的体验感。

4.支持和鼓励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实现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民俗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作将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产业,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特色。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城市中逐渐被边缘化。

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和传播的渠道。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统活动越来越缺乏兴趣。

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逐渐面临断代的危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

一些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被商业化包装,导致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被淡化。

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

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旨在找出导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根本原因,探讨如何改善传承环境和条件,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我们还希望通过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认识、重视和参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1.3 研究意义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民众情感。

对于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渊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发展困境。

本文将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1. 社会环境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体育活动,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和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 缺乏发展资金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缺乏资金的问题。

相对于现代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较低,很难吸引足够的赞助和投资。

这就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推动。

3. 传承与发展困难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但现实中,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困难。

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授和熟练掌握,而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学习和接触现代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难度增大。

1. 加强宣传和推广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增加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关注。

可以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意义,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

2. 拓宽资金渠道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缺乏资金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宽资金来源。

可以开展慈善义卖、募捐活动等形式,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和机构共同参与,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支持。

3. 建立赛事品牌和商业模式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和比赛的品牌建设,通过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来提升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探索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模式,开发相关产品和衍生品,为传统体育项目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和收益。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民俗体育是指源于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风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目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1. 文化认同逐渐淡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运动项目和娱乐方式,而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减退,这导致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2. 缺乏专业化的传承机构和人才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多被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缺乏专业化的传承机构和人才。

很多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者都是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传承技术,这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 地域特色日益减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传统文化逐渐减退,地域特色也日益减弱。

很多传统民俗体育项目都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随着地域特色的减弱,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了挑战。

1. 提高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可度要提高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可度,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加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提高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 加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专门的传承机构和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和技术水平。

要加强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加以保护。

3. 注重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推动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传承各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增加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民俗体育的现代意义探析——以徽州民俗

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民俗体育的现代意义探析——以徽州民俗

谐社 会 新农 村 建设视 野 下 民俗 体 育 的现代 意 义进行 探析 , 认 为 叶村 叠 罗汉 民俗 活动 强调 身 体和精 神 的和 谐 ,
充分 体现 了社 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的 内涵 。 叠 罗汉 活动 的开展 改善 了新 农村 建设 主体 的健 康状 况 , 使 新农 村 建 设 具 有 了良好 和 谐 的社会 环 境 , 是农 村 精神 文 明 建设 的有 效 手段 , 促 进 了村 民 的认 同感 , 增 强 了村 落 的凝 聚
第 1 7卷第 5期
2 01 5年 l 0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7 . NO. 5 社 会 新 农 村 建 设 视 野 下 民俗 体 育 的 现 代 意 义 探 析
中图分 类 号 : G 8 1 2 . 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4 4 7 X( 2 0 1 5 ) 0 5 - 0 0 7 9 — 0 6
社 会主义和 谐社会 , 是民 主法治 、 公平 正义 、
诚信 友爱 、 充满 活力 、 安定 有序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的作 用 。皖 南歙 县 叶 村 的 “ 叠罗汉” 是 一 项 独 具 特
杂技 、 体 育 巧 妙 结合 , 融 为 一体 , 在5 0 0 多年 的传 承 过程 中 , 始 终 保持 着古朴 、 粗 犷 的原始 风 貌 , 尽 管 经 历 了文 革 社会 动 荡 的影 响 而 一度 停 止 , 在2 0 世纪 8 0

以徽州 1 民俗体育项 目“ 叶村叠罗汉” 为例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首先,传承机制不健全,传承人流失严重。

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通常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但这种传承方式受到时间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传承人流失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逐渐流失,传承对象越来越少,传承机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次,场地资源严重匮乏,活动环境恶劣。

民俗体育文化需要宽敞、平整的场地来开展,但现实情况中,场地资源严重匮乏,很多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城市中难以开展,甚至在农村也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

此外,城市化进程使得民众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很多活动只能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甚至会受到污染和噪音等外部环境的干扰,使得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再次,赞助和宣传缺乏,资金支持不足。

民俗体育文化往往缺乏赞助和宣传,资金支持也不足,难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更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缺少经济来源和宣传手段,使得民俗体育文化显得默默无闻,无力开展推广和培育活动,这进一步导致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

最后,时代变迁和文化交融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淘汰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交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面临着淘汰的风险。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知识、技能在新的文化和知识形态中可能没有使用和发挥的地方,导致民俗体育文化面临被遗忘和淘汰的风险,需要新的传承机制和发展模式来保护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需要寻找新的传承模式和发展模式,以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体系。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民俗体育文化是指源于民间传统习俗和风俗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形式。

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许多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本文将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传承困境1.社会转型导致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挑战和扭曲。

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边缘化,在年轻人中不再受到重视和关注。

很多人对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甚至对其抱有误解和偏见,这导致了这些活动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2.文化冲击导致传统技艺的失传随着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体育活动需要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传承,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更加关注时髦的科技和流行文化,对于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缺乏耐心和兴趣,致使很多技艺逐渐失传。

3.缺乏保护和传承机构的支持目前,许多民俗体育文化缺乏专门的保护和传承机构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其在现代社会中无法获得保护和发展。

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无法与现代的体育产业相竞争,这就使得这些传统文化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保护和传承。

二、发展困境1.现代社会对体育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方式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就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很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城市居民更加青睐于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器材,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认同度降低,这就使得这些活动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发展。

2.传统文化的价值被模糊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被模糊化,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认同。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间自发形成并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和一些农村城市地区,民俗体育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民俗体育面临着诸多困境,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切入,探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一、传承困境1.社会变迁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村人口外流、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劳动力减少等问题,使得民俗体育的传统传承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体育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大大降低,这加速了民俗体育传承的困难。

2.教育体制制约现代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功利性和现实性,对于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重视。

校园体育教育往往更多地侧重于竞技体育和健身运动,对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投入并不足够,这导致了年轻一代对于民俗体育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高。

3.资源匮乏和保护不力许多民俗体育项目都需要一定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来进行,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这些资源越发匮乏。

一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受到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和替代,导致它们的资源和保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忽视。

二、发展困境1.市场经济压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往往难以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的空间。

与商业化的体育项目相比,民俗体育活动显得更为朴素,它们的商业开发和运营难度较大,这使得一些民俗体育项目难以为继,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2.文化认同缺失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和文化形式在这一变革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局限。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性和传承性,模式化和生活化等特征。

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困境。

为确保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标签: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对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仅是个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体育文化的繁荣必将对其他各个因素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俗体育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具备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同时有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体育文化新的挖掘热点,民俗体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民俗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其生存环境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正在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甚至正在消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进行研究。

一、文化认同与传承难题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忘和遗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统认同感逐渐减弱,传承难题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子游戏、网络娱乐等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而忽视了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

这使得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式微,传承难题十分突出。

二、资源保护与传承困境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资源保护和管理。

在现实中,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由于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多发生在乡村和农村社区,这些地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十分薄弱。

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资源的逐渐损失和破坏。

由于乡村和农村社区的人口外流和人员流动,传承人群逐渐减少,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逐渐减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难题十分突出。

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和淡忘。

这使得资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政策支持与传承困境由于政府在文化领域投入不足,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促进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问题,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不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不够,使得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如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逐渐式微,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如传承人口老化、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社会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需求和认同度也在逐渐降低,这给传承和发展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深入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探讨其原因和解决之道,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对于传承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深入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探讨对策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保护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和动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所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传承千年的体育活动,它融入了民族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代表着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如今在许多地方已经濒临失传。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保护与传承。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分析1.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体育运动,而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却失去了兴趣。

这导致了传统体育的参与者年龄日渐老龄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也在逐渐减少,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2.经济困难和资源匮乏在许多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资源匮乏,缺乏足够的场地设施和专业指导人才,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许多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器材,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得到保障。

3.文化冲击和跨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冲击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险。

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危机,失去了纯粹的传统特色和原始魅力。

1.加强宣传和教育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宣传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宣传力度,推动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社区和媒体上的普及,同时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向年轻一代宣传和传授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2.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来对传统体育进行保护和管理。

这些机构可以作为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推动相关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同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3.加大投入,改善场地设施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传统体育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支持。

通过建设专门的传统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参与环境,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场域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以叶村叠罗汉为例

场域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以叶村叠罗汉为例

第33卷第5期2019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s)Vol.33No.5Sept.2019收稿日期:2019-04-25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场域理论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SKHS2017B03)作者简介:王庆庆(1990-),男,河南周口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E-mail:809105448@qq.com. 文章编号:2095-6991(2019)05-0084-05场域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以叶村叠罗汉为例王庆庆(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要:运用场域理论视角对徽州叶村叠罗汉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承人匮乏、传承经费匮乏、传承观念保守、传承场域渐窄、安全隐患较大是叶村叠罗汉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增加经济资本的投入、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发挥学校场域的教育功能、构建“生态村”是叶村叠罗汉发展的策略.关键词:场域;徽州叶村;叠罗汉;村落体育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场域”是研究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一个充满力量、斗争的社会空间[1],布迪厄把“场域”这一社会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阐释社会“文化事象”.全球化的加剧发展、文化的不断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于生存在社会大场域中的村落体育文化逐渐式微,很多村落体育项目处于濒危的边缘.如何保护与发展村落体育,如何构建村落体育生存的场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访谈民俗体育专家和叠罗汉传承人及叶村村民,2018年3月、4月先后两次到叶村进行了走访,获得大量图片、录音等一手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立足于徽州叶村叠罗汉项目,运用场域这一分析工具,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发展策略.1 叶村叠罗汉的起源叶村,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歙县三阳乡的山村里,有“东方小瑞士”之称.建有宗祠“叙伦堂”、支祠“敬本堂”,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叠罗汉的成员都是由洪氏的男性组成,几至十几人不等,摆出各种造型,这对身材和体力有很高的要求,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表演要求.叠罗汉,古代称为“踏肩”,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项目,百戏的一个节目[2],叠罗汉主要是以“伏、卧、拉、撑”等动作姿势叠成不同的高观赏性、高难度造型.徽州叶村叠罗汉在明朝末年进入人们视野中,作为民间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流传至今依旧保持“原汁原味”的叠罗汉,2008年叶村叠罗汉被定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村叠罗汉的起源主要与一个和尚有关,据说,有一个和尚名叫惠安,在一个寺中挂单,在一次乡试中,用俗名参加考试,结果中了头名“解元”,但是他本人自知犯了欺君之罪,然后上报皇上,皇上认为他诚实,最后宽赦他无罪,反赐“解元寺”匾,令其回叶村做住持,该寺自此称“解元寺”.有一年,村里进了盗贼,惠安带领弟子抵御盗贼,在盗贼攻击寺庙的时候,惠安与子弟搭人梯帮助乡人翻庙墙脱险,自己与子弟却葬身火海之中.事后,叶村村民为纪念惠安以及众僧,便在每年农历的元宵节,模仿惠安及僧众救助叶村村民时搭建各种人梯的架势,名之“打(顶)罗汉”,以祈求平安[3].2 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据洪姓世传的《罗汉谱》记载,叶村叠罗汉共有66套动作,叠罗汉的演出分为闰年和平年,不同的年份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不论闰年还是平年,基本都是在每年正月进行表演,也到周边地DOI:10.13804/ki.2095-6991.2019.05.017区表演,演出都是分为两夜进行,表演叠罗汉的过程中伴随着鼓声和管弦乐伴奏,在表演前演者脸上需要画上各式的脸谱,具有浓厚的戏曲特征.叶村叠罗汉是在明朝末期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这段时间发展到了巅峰,在历史的岁月中,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叶村叠罗汉受外界“时尚”文化冲击的力度并不大,每到正月人们依旧保持着用叠罗汉的方式祭祀,祈求平安.因此叠罗汉在这段时期里发展迅速并衍生出多种叠罗汉的程式.到了建国初期,因为文革的原因叶村叠罗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度被禁止演出,罗汉也被带上高帽批斗.文革结束以后,叶村叠罗汉运动又迎来了黄金时期,文化部和民俗学相关专家开始深入到叶村对叠罗汉进行挖掘与整理.改革开放以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叠罗汉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展示出了叠罗汉独特的魅力.因为叶村叠罗汉是叶村的集体记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叠罗汉的传承与保护中.1992年5月,叶村叠罗汉在歙县一个枇杷节上首次登台亮相;后来在各大舞台陆续演出,已成为徽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新闻联播》《金土地》等报刊和影视相继报道,并被人们广为熟知[4].由于叠罗汉在不断演出,需要充足的资金维持,所以在不断地发展中叶村成立了叠罗汉艺术团,以便更好地传承与管理叠罗汉事务.近十五年间,社会各界对叠罗汉艺术团进行了部分捐款,所获捐款主要用于购买服装、用来化妆的油彩以及人员的开销,对表演地“叙伦堂”和“解元寺”进行简单的修葺.“小罗汉”是叠罗汉未来发展的核心,需要预留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对年轻“小罗汉”的训练和培养,叶村叠罗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3 场域视角下叶村叠罗汉传承的困境民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场域,随着社会的变迁,场域也同样发生着变化.以前民俗体育文化就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聚集起来进行交流学习,还有罗汉之间的切磋竞争,练习氛围浓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社会的变迁导致人们生存结构也发生变化,外来文化的传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罗汉丧失了竞争的空间和动力,叶村叠罗汉的传承面临种种危机.3.1 传承人匮乏叶村地理位置偏僻,发展比较慢,通过商业演出或者比赛等,叠罗汉传承人能将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获得的收入微乎其微,难以维持生计,特别是很多中青年叠罗汉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不得不转行挣钱贴补家用,甚至是不得已外出务工.这些人都是叠罗汉的中流砥柱,有重大活动他们才会回来进行表演,但是他们即使表演也只是表演一些很简单的动作,缺乏系统的训练.访谈中,传承人罗汉头HSQ讲到:“现在小罗汉和年轻罗汉越来越少,我那个时候从小就被选为小罗汉,接受训练和表演,作为主要传承人,现在成为主要力量”.很多小孩子主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很多年轻人对叠罗汉的兴趣不高,关注外界新鲜事物,因为叠罗汉不光要有技巧还要有很强的体力,所以老罗汉由于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直接参与表演.叠罗汉传承人匮乏是影响叶村叠罗汉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3.2 传承经费匮乏经济资本是叠罗汉传承的保障,叶村叠罗汉的传承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演出酬劳和募捐.访谈中,专家WLP、传承人HSQ、HDC等都讲到“政府每年会补贴10 000元用于购买服装、油彩和鼓等表演用品”.所得经费相对于叶村叠罗汉日常的训练、表演和训练场地“叙伦堂”的修葺所需要的经费来讲,简直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叙伦堂”的修葺,资金只够进行简单的修葺,基本处于危房,但是罗汉们又不愿意更换训练及表演场所,因为叶村叠罗汉具有很强的宗教仪式感,“叙伦堂”凝聚了先辈们的集体记忆,是叶村叠罗汉传承与发展的地方.如今的叠罗汉是叶村叠罗汉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罗汉们在“叙伦堂”训练及表演才会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叶村叠罗汉经费的匮乏也是影响叶村叠罗汉传承的至关重要的问题.3.3 传承观念保守叶村叠罗汉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师徒、家庭式传承,且叶村叠罗汉主要在叶村传承,其他外村人是学不到的.几百年来,叶村叠罗汉主要在叶村洪姓族人间流传,已成为洪姓族人的共同财富[5].在叶村场域中关于叠罗汉的传承,与叶村其他姓氏宗族相比,洪姓宗族是占据绝对地位,完全拥有叠罗汉这项文化资本的传承权,其他姓氏宗族也是由于受惯习约束,认为这项文化资本归属于洪58第5期王庆庆:场域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姓宗族,没人去主动学习.随着社会的变迁,叶村场域也发生着变化,宗族概念逐渐淡化,洪姓族人习练叠罗汉的人逐渐减少,叶村叠罗汉吸纳了一些外姓的年轻人,但是这些年轻人还是只限于叶村人,叶村场域外的其他村的人还是不能学习叶村的叠罗汉.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叶村叠罗汉从叶村“叙伦堂”搬上了各大舞台,罗汉们也把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获得了一定的经济酬劳.叶村叠罗汉不仅是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更成为一个罗汉们获得经济收入的“香饽饽”,也是很多罗汉们“脱贫”的一个渠道,所以为了本村利益,叶村叠罗汉还是只限于本村人习练.由于传承的局限性,所以叶村叠罗汉缺少理论指导,程式套路至今也没有形成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6].叶村叠罗汉传承观念过于保守,限制了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3.4 传承场域渐窄社会大场域的变迁,给叶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带来了诸多的变化,特别是外来“时尚文化”的“入侵”和科技的发展,影响到叶村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前叶村居民空闲时间主要参与叠罗汉等民俗民间体育,现在叶村居民选择多样化了,空闲时间主要参与打牌、看电视、打篮球、跳广场舞等项目,主动练习叠罗汉的人并不多见.在叶村村落体育场域竞争中叠罗汉拥有的资本逐渐减少,在场域中处于较弱的位置,叶村叠罗汉也逐渐在退出叶村村落体育的舞台.学校场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体育课开设的主要是田径、球类等项目,并没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场域中叠罗汉也没有争取到一席之地,所以叶村叠罗汉目前只能进行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叶村叠罗汉的生存场域正在逐渐变窄.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提高叶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才能有效传承与保护本民族文化.3.5 安全隐患较大叶村叠罗汉观赏性比较强,但是危险性也比较大,特别是当罗汉们表演最难也是最壮观的“六柱牌坊”时,需要罗汉们一起叠六层,且每叠一层都要转圈,这个对每一层罗汉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旦有一个罗汉失误可能就会造成表演失败.在表演时一般没有保护措施,最高层的罗汉摔下来可能就会受伤.在调查中获悉,叶村罗汉们训练一般在凹凸不平的祠堂,唯一的保护也就是地下铺了一层毛毯,训练中确实有受伤现象,有的伤病还比较严重.叶村叠罗汉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使很多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小罗汉匮乏,父母害怕孩子受伤,所以不鼓励孩子练习叠罗汉.叶村罗汉们都是根据先辈们和自己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练习,缺乏科学的指导,训练表演中会出现一些拉伤、摔伤等不必要的损伤,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避免损伤.4 场域视角下叶村叠罗汉传承的策略4.1 增加经济资本的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经济资本的投入.在场域中经济资本占有越多,越有利于其发展.在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中,无论是传承人的培训、习练场地“叙伦堂”的修葺、演出服装道具等的购买都需要资金,缺少资金的支持叠罗汉将更难传承与发展.增加叶村叠罗汉经济资本投入,可以从政府扶持和社会捐赠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政府扶持角度出发,政府预留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且专款专用;然后,从社会捐款角度出发,提高叶村叠罗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把其塑造成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其伸出捐款之手,广纳社会力量进行保护与传承.有了政府扶持和社会捐款,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有基本的保障.4.2 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如果叶村叠罗汉一味地依靠政府扶持和社会捐款来维持现状,那么在社会场域中很难生存下来,想要经久不衰就必须探寻叶村叠罗汉的内生机制,以提高叶村叠罗汉的自我造血功能.在当今旅游业、互联网业大发展的时代下,叶村叠罗汉要通过自身不断的调试,来适应场域的变化.黄山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众多,叶村叠罗汉组织者可以与旅游景点洽谈,可以结合旅游景点进行展演,让游客了解并参与叠罗汉的表演,体验文化的特色性和本质性,表演者可以把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通过表演既可以得到酬劳,还可以传承弘扬徽州文化.叶村叠罗汉也可以拍摄成视频上传网络、刻制光盘,抑或把叠罗汉造型制作成工艺品、玩偶、折扇等进行售卖.叶村叠罗汉组织也可以接商业演出,通过企业开业庆典、大型活动表演等来获取经济资本.叶村叠罗汉自我造血功能提高了才能在社会场域中长存.68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4.3 发挥学校场域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次生传承场,学校的教育功能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学生参与到叶村叠罗汉的传承,可以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7].传承人可以对叠罗汉进行现代化改编,改编一系列符合学生练习的套路,提高叠罗汉的安全性.为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叶村叠罗汉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讲座并教授,也可以在学校设立叠罗汉传承基地,组建习练组织定期训练,参加学校展演或比赛,在校园内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传承的自觉性,使叶村叠罗汉在学校场域中开花结果.4.4 构建“生态村”叶村叠罗汉的传承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也许在叶村场域内传承才是对叠罗汉最好的保护.要构建“生态村”,首先要提高村民的意识,宣讲传承叠罗汉的价值与意义.叶村可以制定“乡规民约”,在节日的时候外出务工人员也要赶回来参与叠罗汉演出,如果不回来可能会受到一定惩罚[8].通过祭祀活动抑或节日表演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和唤醒村民的集体记忆,提高村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叶村要发挥家庭、社区传承的主体作用,父母提高意识以后要让孩子主动传承叶村叠罗汉,来克服小罗汉匮乏的困境,革新观念,使小罗汉成为未来叠罗汉传承的主力军和文化的保护者与弘扬者.叶村叠罗汉不能固步自封,过于保守,要发挥文化的辐射功能,传承人不仅限于洪姓家族,也可以辐射到全村,抑或辐射到周边村落,扩大叠罗汉的传承场域.在叶村叠罗汉组织的管理下,定期训练,不断改革创新,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成一整套发展模式,构建叶村叠罗汉生态传承场.5 结束语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随着社会场域的变迁,叶村叠罗汉也在不断地调试,来适应社会场域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功能.叶村叠罗汉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当今社会变迁和“时尚”体育冲击下,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之路引人深思,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张力,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经久不衰.参考文献:[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2]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4-7.[3]钟元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4]洪愿.叶村“叠罗汉”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3.[5]邓辉.社会变迁背景下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6]吴灵萍.徽州叶村叠罗汉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19-121.[7]许正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2.[8]田祖国,王庆庆.场域变迁与重构:湘西村落传统体育发展的人类学阐释[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8):110-113.[责任编辑:纪彩虹]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Sports in Huizhoufrom the Field Perspective———Taking Yecun'Human Pyramid as an ExampleWANG Qing-qing(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Anhui,Chin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Dieluohan(the Human Pyramid)in Yecun,Huizhou,is studied in this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Yecun's Hu-man Pyramid are the lack of inheritors,the lack of inheritance funds,the conservative inheritanceconcept,the narrowing of inheritance field and the greater security risks.Increasing the input of eco-78第5期王庆庆:场域视角下徽州村落体育发展研究nomic capital,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self-hematopoietic function,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school field,and building an“ecological village”ar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ecun's Human Pyramid.Key words:field;Huizhou Yecun;Human Pyramid;village sports(上接第79页)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chievementsof the Ninth Guizhou Traditional Sports Meeting of MinoritiesYANG Yi-yuan1,HUANG Yong2,LI Tao3,LI Yi4(1.School of Sports,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4,Guizhou,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0,China;3.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0,Guizhou,China;4.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bian University,Yanbian 133000,Jilin,China)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9th Traditional Sports Meeting of Minorities was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this paper,and the development,popularization and competition level of the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drawed,thus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explored,and at the sametime,with education,culture and tourism to creat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Key words:Traditional Sports Meeting of Minorities;competition projects;performance project;distri-bution of achievements;development approaches88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张岩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标签和基因,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体育也面临着生存环境、人才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困境,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民俗体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土壤,推动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张岩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 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1.4
【相关文献】
1.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困境与出路 [J], 王晋伟;张凤彪
2.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J], 许明思
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俗体育进高校困境与出路 [J], 张燕
4.后疫情时代下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J], 吕恒;訾卫东
5.融水苗族斗马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与出路 [J], 谭文星;黎年茂;韦丽春;刘宇致;韩争光;周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8No.7Jul.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7期(下)2012年7月1现代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影响,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俗体育项目的原有生存环境改变了,从而导致其发展受阻,许多项目被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已成事实,有些项目正在走向消亡的境地.1.1民俗体育项目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在我国高度行政化的体制下,长期以来我国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缺少专门的社会管理团体,从而阻碍了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目前国内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几个传统项目来看,多有专门的运动管理中心或社会团体,如中国武术协会、中国围棋协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中国龙舟协会、中国拔河协会、中国毽球协会、中国风筝协会、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等.这些运动协会对本项目在国内的开展、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阶段,很多民俗体育项目没有成立专门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管理,其发展模式属于“自生自灭”型,由此导致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这当然不利于我国众多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均衡、健康发展.1.2民俗体育资源的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休闲意识的增强,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方政府纷纷打出民俗文化牌,那些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城市或村落,成为游客的首选目的地.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民俗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偏离“内价值”的情况.使得民俗体育项目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流变,由原先一种传统民俗技艺演变成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这种转变,不能完全解释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提升区域形象的考量.此外,许多民俗资源被过度开发,成为当地吸引游客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保存等价值功能;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因其经济价值不大,很难被当地政府得到重视,有些甚至因为耗时费力又不能增加收入而被人遗弃.另外,由于只注重民俗体育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也使得民俗体育变成了流于形式的一种表象,从而也不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播和发展.1.3民俗体育项目的关注人群少、参与热情低民俗体育是在传统的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面临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失去了吸引力,参与人群日益减少,多数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年龄偏大.2转型期民俗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2.1加强政府作为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意味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我国政府的国际义务之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并且确定了国家文化遗产日.这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政策上的保证,政府部门对其发展也给予了扶持和适当指导.首先,政府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明确自己保护责任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为了解决叠罗汉运动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2006年经歙县文化局批准,组建了叶村叠罗汉艺术团.艺术团设导演和安全辅导员,配合罗汉头组织排练演出.艺术团有演出许可证,准予收费,其收入部分作罗汉演员报酬,部分作活动经费补充,刺激了叠罗汉参与活动积极性,建团后已应邀在绩溪县、黄山区等地演出多场.此外,政府需要明晰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要做到传承发展,就涉及到非遗保护工作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黄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把一些徽州民间体育项目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许明思(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俗体育项目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项目被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已成事实,甚至有些项目面临消亡的危险.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以徽州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叠罗汉为个案研究,探讨民俗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困境和对策.关键词:民俗体育;徽州叠罗汉;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7-0118-02118--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如傩舞等,在黄山市第二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其中民间舞蹈14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与徽州民间体育有关的保护项目有:18项民间舞蹈、18项民间信仰、2项民间戏曲、5项民间杂技、1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等.2.2民俗体育展演的适度开发消费语境下,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是一种趋势,而这一趋势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而达到优势利用、互补互慧.当然,这种开发也应该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开发民俗体育资源,应该尊重原住地民众的意愿,征求民俗体育传承人及其参与民众的意见,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尽最大努力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今徽州的一些古村落一年四季都在向游客表演祭祖、祭祀等民俗活动,有点不伦不类.其次,民俗作为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道统,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它的受众群体和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应借助徽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开发的重点,结合古徽州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利用与再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总之,我们在开发民俗体育资源的时,应把其文化价值始终摆在重要位置.虽然我们提倡开发民俗体育的经济价值,但不能顾此失彼,而应适度和有限地开发,否则就可能导致中华民俗体育文化遗失了根本,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走向消亡.2.3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民俗体育文化历史传承的主体是村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村民对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日趋淡化、减弱,原生态民俗体育面临着主体缺失.因此,提高对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已成为当前拯救民俗体育文化的一项迫切任务.首先,要营造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受到熏陶.可充分利用村落附近的学校资源,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使儿童青少年充分了解村落中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培养它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对本村落文化的自信心.可聘请一批“叠罗汉”、“徽州舞龙”、“黎阳仗鼓”、“滚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项目兴起的中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教学传授.如在三阳中小学开设体育选修课,专门训练学生“叠罗汉”项目的基本技术与基本功,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精通民俗体育项目身怀绝技的“罗汉”人才.其次,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徽州的很多民俗体育活动如傩舞、傩戏、游太阳、叠罗汉、跳钟馗、嬉钟馗、舞香火龙、仗鼓舞等都是适合集体性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体质,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3传统化实践:民俗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3.1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模式在全球化浪潮的袭击下,中国的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奥运会、世界杯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已成为世界体育的主导.我国民俗体育发展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要适应这种环境的变迁并求得发展,就应在保持民俗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积极地将自己融入到全球体育文化当中,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3.2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在众多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中,很多项目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到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之中.以徽州叶村“叠罗汉”为例,从其项目特点来看注重表演轻比赛,重技巧而轻竞技,活动往往直接面向群众,一般会在节日、祭祀等时候才会进行;其主要功能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强化集体意识、烘托节日气氛、祈福来年平安吉祥.在组织形式上叶村叠罗汉活动由“罗汉班”组织,罗汉班由洪氏家族30岁至70岁男性族人组成,组成人员一般为家族各分枝的代表,五至七人不等,自行推举罗汉头一人主持叠罗汉事务.可以看出,徽州的“叠罗汉”是由祈福酬谢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通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突出民俗体育活动的喜庆气氛,增强民俗活动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喜爱民俗体育.民俗体育表演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普遍性,而这类活动的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往往更能体现民俗体育的“内价值”特征.4结语中国的民俗文化根本上说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与当地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以及驱邪禳灾的祛除仪式活动相伴随,一旦脱离了仪式的时空位置、生态环境,走上表演之路,其仪式的本质和意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通过民俗体育项目的传统化实践,来重构群体文化认同.那些将“传统”价值符号赋予新兴事物使之传统化,或宣称特定文化现象具有传统属性的行为都被界定为“传统化实践”,它是特定群体为获取文化主权而“构建当前话语、行为和过去话语、行为之间关联性的一种创造”.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态受到冲击这一共通性事实,许多民俗体育项目自身通过不断地现代性重构以顺应于文化语境的变迁.———————————————————参考文献:〔1〕柯灵权,李荣娟.民间艺术奇葩———歙县三阳叶村叠罗汉[C].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2〕康丽.从传统到传统化实践———对北京现代化村落中民俗文化存续现状的思考[J].民俗研究,2009(2).〔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4〕刘铁梁,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5〕叶伟,等.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15.〔6〕/.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