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8No.7

Jul.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7期(下)

2012年7月1

现代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受工业化、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影响,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俗体育项目的原有生存环境改变了,从而导致其发展受阻,许多项目被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已成事实,有些项目正在走向消亡的境地.1.1

民俗体育项目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

在我国高度行政化的体制下,长期以来我国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缺少专门的社会管理团体,从而阻碍了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目前国内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几个传统项目来看,多有专门的运动管理中心或社会团体,如中国武术协会、

中国围棋协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中国龙舟协会、中国拔河协会、中国毽球协会、中国风筝协会、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等.这些运动协会对本项目在国内的开展、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阶段,很多民俗体育项目没有成立专门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管理,其发展模式属于“自生自灭”型,由此导致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这当然不利于我国众多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均衡、健康发展.1.2

民俗体育资源的过度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休闲意识的增强,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方政府纷纷打出民俗文化牌,那些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城市或村落,成为游客的首选目的地.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民俗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偏离“内价值”的情况.使得民俗体育项目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流变,由原先一种传统民俗技艺演变成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这种转变,不能完全解释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提升区域形象的考量.此外,许多民俗资源被过度开发,成为当地吸引游客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保存等价值功能;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因其经济价值不大,很难被当地政府得到重视,有些甚至因为耗时费力又不能增加收入而被人遗弃.另外,由于只注重民俗体育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也使得民俗体育变成了流于形式的一种表象,从而也不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播和发展.1.3

民俗体育项目的关注人群少、

参与热情低民俗体育是在传统的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面临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失去了吸引力,参与人群日益减少,多数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年龄偏大.2转型期民俗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作为

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

,这意味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我国政府的国际义务之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并且确定了国家文化遗产日.这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政策上的保证,政府部门对其发展也给予了扶持和适当指导.首先,政府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明确自己保护责任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为了解决叠罗汉运动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2006年经歙县文化局批准,组建了叶村叠罗汉艺术团.艺术团设导演和安全辅导员,配合罗汉头组织排练演出.艺术团有演出许可证,准予收费,其收入部分作罗汉演员报酬,部分作活动经费补充,刺激了叠罗汉参与活动积极性,建团后已应邀在绩溪县、黄山区等地演出多场.

此外,政府需要明晰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要做到传承发展,就涉及到非遗保护工作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黄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把一些徽州民间体育项目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

许明思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俗体育项目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项目被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已成事实,甚至有些项目面临消亡的危险.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以徽州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叠罗汉为个案研究,探讨民俗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困境和对策.

关键词:民俗体育;徽州叠罗汉;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7-0118-02

11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如傩舞等,在黄山市第二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其中民间舞蹈14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与徽州民间体育有关的保护项目有:18项民间舞蹈、18项民间信仰、2项民间戏曲、5项民间杂技、1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等.

2.2民俗体育展演的适度开发

消费语境下,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是一种趋势,而这一趋势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而达到优势利用、互补互慧.当然,这种开发也应该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开发民俗体育资源,应该尊重原住地民众的意愿,征求民俗体育传承人及其参与民众的意见,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尽最大努力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今徽州的一些古村落一年四季都在向游客表演祭祖、祭祀等民俗活动,有点不伦不类.其次,民俗作为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道统,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它的受众群体和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应借助徽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开发的重点,结合古徽州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利用与再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总之,我们在开发民俗体育资源的时,应把其文化价值始终摆在重要位置.虽然我们提倡开发民俗体育的经济价值,但不能顾此失彼,而应适度和有限地开发,否则就可能导致中华民俗体育文化遗失了根本,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走向消亡.

2.3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民俗体育文化历史传承的主体是村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村民对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日趋淡化、减弱,原生态民俗体育面临着主体缺失.因此,提高对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已成为当前拯救民俗体育文化的一项迫切任务.

首先,要营造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受到熏陶.可充分利用村落附近的学校资源,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使儿童青少年充分了解村落中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培养它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对本村落文化的自信心.可聘请一批“叠罗汉”、“徽州舞龙”、“黎阳仗鼓”、“滚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项目兴起的中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教学传授.如在三阳中小学开设体育选修课,专门训练学生“叠罗汉”项目的基本技术与基本功,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精通民俗体育项目身怀绝技的“罗汉”人才.其次,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徽州的很多民俗体育活动如傩舞、傩戏、游太阳、叠罗汉、跳钟馗、嬉钟馗、舞香火龙、仗鼓舞等都是适合集体性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体质,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传统化实践:民俗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化浪潮的袭击下,中国的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奥运会、世界杯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已成为世界体育的主导.我国民俗体育发展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要适应这种环境的变迁并求得发展,就应在保持民俗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积极地将自己融入到全球体育文化当中,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

3.2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

在众多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中,很多项目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到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之中.以徽州叶村“叠罗汉”为例,从其项目特点来看注重表演轻比赛,重技巧而轻竞技,活动往往直接面向群众,一般会在节日、祭祀等时候才会进行;其主要功能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强化集体意识、烘托节日气氛、祈福来年平安吉祥.在组织形式上叶村叠罗汉活动由“罗汉班”组织,罗汉班由洪氏家族30岁至70岁男性族人组成,组成人员一般为家族各分枝的代表,五至七人不等,自行推举罗汉头一人主持叠罗汉事务.可以看出,徽州的“叠罗汉”是由祈福酬谢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通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突出民俗体育活动的喜庆气氛,增强民俗活动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喜爱民俗体育.民俗体育表演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普遍性,而这类活动的娱乐、表演化的发展模式往往更能体现民俗体育的“内价值”特征.

4结语

中国的民俗文化根本上说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与当地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以及驱邪禳灾的祛除仪式活动相伴随,一旦脱离了仪式的时空位置、生态环境,走上表演之路,其仪式的本质和意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通过民俗体育项目的传统化实践,来重构群体文化认同.那些将“传统”价值符号赋予新兴事物使之传统化,或宣称特定文化现象具有传统属性的行为都被界定为“传统化实践”,它是特定群体为获取文化主权而“构建当前话语、行为和过去话语、行为之间关联性的一种创造”.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态受到冲击这一共通性事实,许多民俗体育项目自身通过不断地现代性重构以顺应于文化语境的变迁.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柯灵权,李荣娟.民间艺术奇葩——

—歙县三阳叶村叠罗汉

[C].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

〔2〕康丽.从传统到传统化实践——

—对北京现代化村落中民俗文化存续现状的思考[J].民俗研究,2009(2).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4〕刘铁梁,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

〔5〕叶伟,等.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15.

〔6〕/.

1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