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课文的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人生

——人生就是选择 2015.11.9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认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有助于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处理自我与钱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史记》与人生的话题里可以找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法国哲学家萨特(1905—1980)有个观点:人生就是选择,见于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2007年版。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萨特的理论我没有研究,这里只借用来讨论《史记》与人生三个问题:

一、司马迁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1、司马迁的简要生平;

2、司马迁人生三次重要选择;

二、《史记》里的人物怎样选择人生?

1、司马迁对写《史记》目的、体例、人物的选择.

2、什么是人性?《史记》告诉我们怎样做人?

3、什么是命运?《史记》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命运?

三、我们选择读《史记》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帮助?

1988年5月,我去西安陕西师大参加第一次全国性的《史记》讨论会,到司马迁家乡陕西韩城访问。当地群众对司马迁的热爱,给我印象很深。司马迁的后代有两大姓,分别姓同和姓冯。为什么?

据老乡说,司马迁后人为避免受汉代统治者的迫害,他们有意把双姓“司马”改姓同与冯,这两姓到现在每年都会联合祭祀司马迁。(司马迁的祖先曾经做过司马的官,掌兵马,后以官为姓。)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一是司马迁曾经受过汉朝统治者的严重迫害;二是2000多年后,后人仍纪念他。他真正活在子孙心里。也可以说,他任然活在中国人的心里,甚至世界人民的心里。司马迁的思想和他的《史记》有许多方面都值得研究。今天我只就他对人生的选择以及《史记》里的人物对人生的选择对我们的人生的借鉴和启示,说说我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司马迁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1、司马迁的简要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汉景帝中元五年——,大抵在汉武帝末年),西汉韩城(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今年是他诞生2160周年。他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是仅次于孔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1956年司马迁被尊誉为世界文化名人。(郭维森《中国思想家评传·司马迁》,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这是西汉建立大约70年后,国家大统一,国力最强盛的辉煌时代,也是社会矛盾激烈发展的时代。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是史官。父亲对他的家教、思想、仕途、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

2、司马迁人生关键时刻三次重要选择:(依据《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第一次,20岁,进入青年时期,他选择了全国性的游历,推测得到父亲的支持。《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籍,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次游历是

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对于积累素材,为以后写《史记》作了重要准备。

22岁,游历后始仕为郎中(帝王侍从官)。又一次游历:“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第二次, 36歲,接受父命,他选择了以写《史记》为历史使命。

这年,武帝欲至泰山封禪,太史令司马谈随行,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病危滞留。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洛阳。司马谈事业未竟而卒,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承圣人而撰巨著。《自序》描述: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此后,他始终没有违背父亲的遗愿。

38岁,继父职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柜之书。”得以遍观宫廷史籍典册。“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武帝前的书大部分他看到了。这为写《史记》作了充分知识准备。42岁,為太史令。是年,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第三次,47岁,发生李陵事件,他选择了开口,为李陵说公道话,向武帝表达自己看法。他与当时其他朝臣不同。这是他摊上大事,惹祸的原因,是人生一个分界线。当时,他是太史令。五月,骑都尉李陵率步兵不满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匈奴一万餘,陵兵败降匈奴。

《报任安书》:“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李陵事件中,第一,司马迁认为,“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与那些自私的大臣不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为李陵说公道话,表现了司马迁的正直。第二,司马迁的话是在武帝召问下说的。“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表现了司马迁对武帝的忠心。第三,武帝出于私心,迫害司马迁。“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说明武帝是昏君,是专制的暴君。

48岁,李陵事件惹祸,被判处死刑,他选择接受宫刑。死是容易的事,是很诱惑人的事,是解脱痛苦的事。但他选择了比自杀难,更痛苦的宫刑。为什么不自杀?第一,对生死的意义作了衡量。《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他们追求的不同。)。”第二,选择宫刑,需要忍受肉体的精神的巨大痛苦,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第三,为后来人着想。《太史公自序》:列举古代《诗》《书》《春秋》《离骚》《国语》《兵法》《吕览》《说难、孤愤》等书,“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草创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