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提示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点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停滞②实事求是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经济建设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⑥家庭承包经营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⑧生产和分配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⑩增强企业活力⑪公有制⑫按劳分配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⑮基本框架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点二①厦门②海南岛③外向型④秦皇岛⑤珠江三角洲⑥1990

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巧学妙用]

思维导图——十一届三中全会

概念阐释——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图片证史——从“粮票”到“股票”的演进

图1代表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图2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者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后者以市场配置资源。

方法技巧——巧记经济体制改革

思维导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轻巧识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法1新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考题1】(2016·江西赣州模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其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只要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

答案 C

『方法突破』解题关键是注意中心限制词“根本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起到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说明这种调整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史论链接』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2)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3)作用: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考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考题2】(2016·湖南长沙模拟)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的粮食均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答案 B

『方法突破』据题干含义可知,国家从1953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政策到199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说明国家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史论链接』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四大上。十五大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

(2)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考法3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史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

市场和有为政府》史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读史用史』

(1)史料一论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根据史料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史料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方法突破』据史料一“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第(2)问归纳史料二的基本信息即可。

『史论链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