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理论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经典化理论研究的评述
——复调小说理论研究评述
摘要
本文从复调小说的含义、复调小说的特征、将复调理论与《罪与罚》相结合而谈以及复调小说的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多位学者对于文学经典化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
“经典”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旧时指的是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在今天我们把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作为经典。就比如说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经典之作,基督教里面的经典就是《古兰经》,而关于文学经典化理论有很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赫金于1929年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那么,笔者首先就要谈到的就是什么是复调小说。提到巴赫金我们会想到的就是他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理论,复调小说这一理论源于苏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可以说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复调小说的含义
在此我要引用几位学者对复调小说的解释。
首先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原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在1963年更名再版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两处明确阐明了“复调”在文学意义上的含义。在《巴赫金全集》一书中同样阐明了复调小说的含义,“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与此同时,“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识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机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一是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而后是李小帆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一文中写道:“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他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看作是带有某种观点和价值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在重现小说作者的观念,它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过程’参与了主题的表达诉求,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话语空间。巴
赫金运用这种理论特别地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型’小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做了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对比,发现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同的声音汇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复合体,其表现性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使小说突破了单一文本的巢臼,实现了功能上的突变并使小说从自足走向了开放的历史维度。”
二、复调小说的特征
首先,我要引述的是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到“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说道“有着众多的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体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而是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不发生融合。”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场的表现。”“主人公的意识,在这里被当作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可同时它却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换言之就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各抒己见的,不受作者的控制。
最后,笔者要引述的是赵佳晗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一文中写道的:“首先复调小说理论是以对话为基础建构的理论。‘对话’成为构建复调理论的基础观点之一。巴赫金曾经提出对陀氏小说的三个发现,其中一个发现就是小说中的‘对话’的存在。一部分人把对话归为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巴赫金认为自己关于对话的研究属于‘超语言学’,他从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角度提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巴赫金认为这会生活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对话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语言来维系,对话正是巴赫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解读。”其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谈到了前文学者说到过的主人公的主体意识以及独立价值的展现。
三、复调理论的发展状况
首先,笔者想要引述的是周启超翻译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巴赫金访谈录》一文中向陀思妥耶夫斯基问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作家中又有谁继承了对话小说这一流脉?”巴赫金回答道:“如今在像法兰西那样的一些国家里, 出现了一些循着陀氏的路子而创作新小说的尝试。这首先是指加缪。他的长篇小说《鼠疫》, 他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乃是直接仿效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构建的。萨特笔下的许多东西也源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虽然在我看
来, 加缪要更深刻些。卡夫卡笔下也有这样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直接的借鉴。看上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大的影响本应当是发生在俄罗斯作家身上的。我能举出的仅仅是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这部作品堪称 2 0 世纪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在那里就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列昂诺夫的早期作品——也是源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它们已不那么有趣了。诚然, 所有这些作家均未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力度与深度, 但还是拿出了自己的东西。要去说一切都已完成, 对陀氏在文学中的建树无法超越,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我一向认为, 任何完成, 甚至即使是一部伟大作品的完成, 总是弥漫着些许死亡的气息。在这个意义上也就不可能去谈什么完成。超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可能的,但无法取代他。”
其次,涂险峰在《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一文中说道20世纪现代小说所描写的现代人的基本境遇暴露出巴氏复调理论可能存在的局限,并且提出卡夫卡小说中的非对话情境是对巴赫金建立在对话哲学基础上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挑战。“陀氏小说通过具有‘伟大思想’的主人公的‘有声’对话表现了人类精神和生存领域诸多重大命题,而卡夫卡小说却揭示出人类基本情境的另一面——对话的不可能。”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出场就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只能发出虫的声音。“与陀氏笔下那些地位低微却思想卓越、心灵丰富,对世界和自我具有清醒、痛苦和深刻认识的对话性主人公相比,卡夫卡的主人公呈现出强烈的非对话性。”“非对话情境在卡夫卡以前的作家笔下并不鲜见,比如托尔斯泰小说就是如此。但巴赫金在论述复调小说概念时却将托翁的作品简单地当作复调的对面——传统的、过时的独白体小说的代表……20世纪被大量的卡夫卡式的情境小说所取代。这意味着在巴赫金的理论中被当作过时传统而轻易否定或排除在复调小说之外的非对话情境,在20世纪的现代语境中,已成为文学的不可回避的描写对象,从而对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式复调小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样是在涂险峰的《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写道:“昆德拉在论述小说的复调结构时,将陀氏的《群魔》与布洛赫的《梦游者》作过对比。布洛赫将小说、短故事、通讯、诗、论文等不同文体纳入复调的方法对复调小说具有创新意义。其实,在此前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中,这种由文体差别带来的复调结构早已存在。事实上,与其相信昆德拉所述,把布洛赫小说当作现代复调小说的突破和创新的标志,不如说,现代复调小说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在音乐家出身的昆德拉本人的创作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最具代表性。昆德拉是有意使用多声部音乐结构来进行创作,对复调小说具有某种意识的现代作家。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昆德拉,复调小说呈现出其发展的现代维度。”在涂险峰的这篇论文中他还将昆德拉的现代维度作了总结:“维度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独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