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

合集下载

[宝典]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宝典]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

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如果中央与地方间只有松散的政治联系,地方政权有较大的独立性,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分散割据;如果二者间有紧密的政治联系,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政令,就是中央集权。

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所以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

西方很多国家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只有到十三至十五世纪时,才开始产生了中央集权的倾向。

东方国家一般多具有中央集权制形成较早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情况与西方迥然不同,原因亦与东方其他各国互异,我们还是应当就中国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较早呢?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方处于沙漠地带的国家相同,也是由于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兴修迫切需要集中统治的政府进行组织,所以产生了中央集权制。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欧国家相同,是为了抵抗附近民族的进攻,捍卫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的经济基础是所谓封建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世界各民族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既然各不相同,那末,中国封建社会确立这一政体形式的原因也可以和各国都不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还在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

仔细分析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第一,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国家性质问题,就是要看政权归哪个阶级所掌握。

第二,经济基础的形式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的形式,当经济基础的本质不变,形式改变时,上层建筑也可以本质不变,形式改变。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中国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中国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统治着国家。

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自治逐渐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与中央集权相抗衡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及其影响。

中央集权是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核心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一直倡导集权制度,强调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政策。

中央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政策和规定,并监督和管理地方政府的行为。

这种体制的优点是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国家的整体利益。

然而,中央集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受到限制。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过于强大,导致地方政府在一些事务上没有足够的自主权。

这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一些地方政府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却发展缓慢,这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第三,中央集权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地方自治政策,试图解决中央集权带来的问题。

地方自治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决策并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社会等政策,并负责实施和管理。

地方自治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居民的需求,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然而,地方自治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地方自治体制的完善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但中央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干涉地方政府的权力。

中央集权制度在大一统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在大一统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在大一统过程中的作用
2023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央集权制度正逐渐成为主流。

这种制度对于国家的大一统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控制和统一能力,可以有效地加强国家的稳定性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首先,中央集权制度在大一统过程中的作用之一是加强国家的统一性。

这种制度下,中央政府有着高度统一的权力,能够对全国实现统一的管理和治理。

这种统一性的好处在于,可以防止各地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确保国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整体实力和力量。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还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分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加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

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高度统一的权力,其在制定政策和方针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决定能够快速得到执行。

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快速进展,并能够保证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更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治理方式的优化和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它可以采取更为集中和高效的决策方式。

这种方式下,行政效率更高,并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危机。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管理方式也更易于建立权威、审慎和公正的政府形象,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总而言之,中央集权制度在大一统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强化国家统一性,提高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并优化治
理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简介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

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

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标志着土地私有的确认。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1.引言1.1中央集权的定义与背景一、中央集权的定义及背景中央集权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权力以中央政府为核心,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对各级地方政府和其他组织实施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体制。

中央集权的出现和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与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稳定安宁的需要有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

中央集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还可以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和竞争,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央集权可以有效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国家发展,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各地区的发展不受局部利益的干扰,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中央集权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中央政府拥有全国范围内的权力和资源,可以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发展,推动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建设。

中央集权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推动国家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

此外,中央集权还可以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可以得到保护和发展。

中央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央集权可以为中华民族提供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总之,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统一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权可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中央集权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2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是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集权的体制

集权的体制

集权体制集权体制是一种政治体制模式,其特点是中央集中一切政治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监视和行政控制,形成由少数人(或者一个人)掌控国家的权力结构和机制。

集权体制从历史上看,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以独裁政治最为突出和典型。

在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集权体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时的主流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其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平衡机制,集权体制往往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对于实行集权体制的国家而言,中央政府具有最高的权力和最终的决策权,而地方政府则被迫服从中央的命令和指令。

集权体制的特点是各级政府机构都向中央政府负责,并受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

中央集权体制是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与政策的最大化,因此,其政策的一致性和一致性贯彻将是最为重要的要求。

同时,中央政府也必须保证其对各个地方政府的直接指挥和控制。

在集权体制下,国家通常会实行强制性的统一性政策,以维护国家一体化和统一。

这种政策通过系统化的机构和体系来传达,强化政策的执行和规范,并确保其中的每一步都能够顺利实施。

由于集权体制中对权力掌控的高度集中和限制,中央政府对政策的再制定和调整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困扰,因此在实行集权体制的国家中,政策的稳定性和实施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然而,集权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往往容易忽视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资源分配不足或是不平等的现象。

此外,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力掌控和限制,集权体制往往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的创新和变革。

同时,集权体制也容易导致领导人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

由于集权体制中领导人的权力集中,若该领导人具有恶意或心怀不轨,就很容易滥用权力,推行私利政策,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中央政府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权力,对于下级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视野和意见就会容易忽视和忽略,这也会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与不稳定。

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中央集权制是指政府将有关当局的权力集中于一个中央机构,从而取得最大程度上的统治权。

它把地方政府的职权交给中央政府控制,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活动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监督,使只要中央有政策,全国的行动就会协调一致。

这种政治制度因为其实行政职能的无缝衔接和更加统一的指挥,使中央政府能够根据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采取及时的宏观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服务整个社会。

但是,这种中央集权政策也会导致各地政治体制变得越来越弱,而且由于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改革是相对标准化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形成矛盾,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此外,中央政府控制的时候,常常依赖于高层官员,这些官员容易性腐败,从而影响政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腐败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威信和权威。

论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长存的原因

论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长存的原因
( 一 )“ 君 权 ” 的 合 法 性
关于君的来源 , 有多种观点 , 《 春秋繁露 ・ 尧舜 汤武 》 认为 : “ 天以天下予尧舜 ,尧舜受命 于天而王天下 。 ”《 春秋繁 露 ・ 尧 舜汤武 》说 : “ 唯天子受命于天 , 天下受命于天子 。 ”《 左传 ・ 文 公 十五年 》则认 为 : “ 礼 以顺 天 ,天之道也 ”将君权 的合法 性与 正当性归 因于 “ 天” ,由 “ 天 ”赋予君王 垄断性 与绝对
行进 行调 整 ,其最 终结 果仍 是重 建君 主统 治 的体பைடு நூலகம்系 ,但 这
范 的德育形态 。这个 时期德育在 推进 社会 现代 化方面发挥 了 巨大作用 。现代化代表着历史 的进 步 ,德 育的功能是促 进人 类 的发展 ,因此德育与现代化是 统一 的。而且 ,德 育只有与 时俱进 ,才能更好 地促进现代 化 的进程 。“ 现代 化是 以科 技 知识为基底 ,以工业社会为归趋 的社会变迁过 程 ,具有 工业 化 、科技化 、世俗化 ,普遍 的成就取 向 ,高度 的功能专业 化 特征” 。人 的观念 的变化 ,“ 从心里层 面讲 ,现代化涉及 到价 值观念 、态度和期望方面 的根本性转变 ” 。对现代化 的理解 ,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现代化一是指物质层面 的东 西 ; 二是 指制度层 面的东西 。 现代德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人 ,
【 关键词 】 君主专制 ;政治文化观 ;儒学思想
中 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得 以一路沿袭而没有演变 成西方式 的王权 治理 ,最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具有迥异于西方 社会 的政治文化 观 ,它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借以建立并不断 推 向极致 的基础 。从文化 与制度 间关 系的视角去探析 中国君 主专制制度长存 的原 因 ,有 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 度的认识和理解 ,也有助 于我们反 思现实 ,剔 除国家治理 中 的 “ 专制”流弊 。 文化 与 制 度 间 的关 系 制度 由深 厚的文化 支撑 ,文化是 制度的基础 ,作为一种 集体行 动的产物 ,制 度有赖 于传统 习惯 和文化观念 的支持 。

论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延续

论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延续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为什么能长期延续依托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产生的古代中国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农民生活区域稳定,地区间联系十分密切,广阔的关中平原和河套平原利于中央统治者实行高度实效的集权统治,并使民族和文明不断传承,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的精神认同。

因此,古代中国形成了以中央统治者为核心的农业文明古国,并得以代代延续下来。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中国君主制度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之后,以后各朝为了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纷纷采取措施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如:1.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创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2.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崇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隋唐时期,建立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统治者采取措施削弱宰相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的中央官制,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由此可见。

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纷纷采取措施维护,这就使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延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 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 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 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 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严惩 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 两千五百里。 ——《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 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 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 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 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 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评价 ①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 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汉:实行‚察举制‛ 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5、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 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C
1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 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 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 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 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 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为君主一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君主独裁、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突出特点1.君权至高无上(核心)2.地方一切受制于中央◆提醒:(1)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2)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当前中国和美国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建立的原因1、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分散——要求中央集权制管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求中央集权制保护,以保证国家赋税来源2、政治前提: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4、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5、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成其形成。

四.制度的构成1、皇帝制2、中央官制(中央机构)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选官制度五、制度在秦、汉、唐、宋、明清的发展特征——演变进程(一)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进程1、秦朝(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③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③秦朝中央官制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三公九卿制度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布衣为相C、设中朝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解析: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评价:a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b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代走向专制而非民主?古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间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区别?

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代走向专制而非民主?古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间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区别?

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代走向专制而非民主?古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间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区别?政治制度对于一个至关重要,所谓的上层建筑对于一个的统治,一个民族的成长有着基础作用。

古代中国从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起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雅典则是典型的民主专政,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较终选择了中央集权制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知识,供同学们参考。

一、首先,制度都是组成并维持运转的方式,每个地方、每个民族建立和运行的方式都是建立在本民族经济水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形势的基础上,是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共同产物。

不同制度就是不同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模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合适的制度会产生积极的反作用,推动社会发展,不合适的则会是动荡的根源。

其次,从世界历来看,各个民族在工业革命之前,主流制度构建模式都是专制,只是专制的程度不同,形式不一样,只有希腊是一个例外,一直实行着寡头民主制度,这与法国大革命中倡导的民主有很大区别。

要解读为什么中国古代和大多数民族一样采取专制的方式组织政权,就需要说明希腊为什么却不同,两者对比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制度构建中什么因素是决定性的。

二、农耕文明本身需要专制政权。

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文明,在那个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下,播种、收获、抗灾、引水灌溉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一家一户,自己种自己的地,这种生产模式面对自然灾害、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各种意外因素,极度脆弱,依赖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在一个地方稳定从事劳动,持续耕耘才能有收获。

然而家族与家族之间由于血缘的隔阂,实质上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分工进行协作从而对抗这些外界因素,需要由足够强大外力强制性得征收赋税和人力,组织形成军队以抵抗游牧民族,修建大型的水利设施抵抗洪涝,平衡个家族之间矛盾,维持社会较基本的稳定。

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中国历史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

在中央政权集权与地方政权分权两种模式之间,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中集权与分权这一政治关系的演进情况。

一、集权与分权的理论基础集权与分权是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

集权指的是政权由中央集中管理、掌控和行使,具有统一的权威和决策权;分权则强调政权权力的下放,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和管理权。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中,集权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开始形成了明确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分权的观念在相对较晚的宋朝得到一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后来的政治体制。

二、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进1. 先秦时期:初步形成的中央集权先秦时期,中国政权以分封制为主,没有明确的集权体系。

各诸侯国按照封地的大小分别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自行管理本地事务。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使得中央政府逐渐掌握了对地方政权的高度控制,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模板。

2. 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与地方统治的相对平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集权的朝代,但由于版图的庞大和统治的难度,唐朝政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地方官员一定的权力,以实现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宋朝则在政策和措施上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政权的分权倾向,通过设立监察系统和依靠地方士绅的力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3.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巅峰与瓦解明朝建立时,借鉴了前代的制度,通过设立六部、铁骑、锦衣卫等机构巩固了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掌控。

然而,随着明朝政治衰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中央集权体系开始崩溃。

清朝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恢复了中央集权,但随着时局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清朝最终无法避免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和权力割据的现象。

4. 近代以来:地方政权的重新分权与中央集权的重建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权关系的演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

中国的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

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

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

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

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

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

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

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

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

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

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

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1,东西方帝王的不同精神意志,许天田先生曾经因为写出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而获得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

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

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

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 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 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

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那为什么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会采取中央集权呢。

首先,是因为生产方式决定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说,是因为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其次,是分封制的失败导致的。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将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王朝安全的责任。

由此可见,分封制度下的诸侯权利很大,有财权,军权,甚至官员的任免权。

这直接导致了到了王朝后期会造成诸侯不听调令的局面,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武装,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

所以说,是因为分封制的失败导致中央集权的产生。

再者,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

加上领土面积大,信息传递不发达,古代交通也不发达。

由此可见,中国国家疆域广阔,人员分布不集中,为了加强统一管理,集中资源,古代中国采取了中央集权政策。

还有,是因为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央集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中央集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中央集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影响由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积极作用: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

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
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

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 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 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中国出现大分裂,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乎同时西罗马瓦解,自此之后中西方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去。

中国在六世纪以后隋唐又统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裂过,但西罗马瓦解后再也没有统一过。

如果说它有过统一的特点的话,就是2002 年欧洲地区出现了欧元,在货币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统一。

中国从汉以后,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样的,一直处在统一的语言状态下(以及统一的宗教、道德认知状态下)。

但是在欧洲,当年罗马地区用的拉丁文已经变成死文字,出现了英语、德语、法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语言。

中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当统一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的时候,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就有了天然的土壤。

我们相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利益集团能够以他的力量管制住这个国家,保持这个国家不产生分裂。

这个问题仍然是未来中国所有搞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搞任何一个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统一,这是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逻辑。

如果会影响到统一,那么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还能不能走下去,以何种方式走下去。

当中央集权制变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在这个国家建立以后,所有的经济变革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

那么这四个利益集团要一次一次的进行利益调整。

因为大家不能决裂,简单的话分成N 多个国家就完了,但中国必须在一锅里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

比如四个利益集团不断地发生变形。

可以分为三种大的变形。

A、在某些时候当中央政府非常强大,无产阶层数量非常多,而地方政府没有话语权,有产者很弱小,就出现这种结构。

它有如下表现:国家非常稳定;经济活力非常缺乏;有产者逐渐减少;国民经济由非常强大、稳定逐渐走向衰竭,然后又慢慢开始变形。

B、当变形到这种结构,则国民经济非常繁荣,地方政府拼命发展经济,有产者不断增加,但中央政府变得很羸弱,无产者会对贫富差距拉大产生很大的抱怨。

1978 到2000年前后基本就是这个状况。

而最近十年的状况,就是这个漏斗在倒过来,中央政府越来越强大,地方政府权力越来越少,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剥夺地方政府的利益,有产者减少,国进民退。

C、在中国年历史上还发生过第三种变形。

这种变形非常罕见。

四个利益集团突然在某一个阶段有产者人数是归零的。

中央政府超级强大,无产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即1949 到1977 年之间的中国。

这是因为全球化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进行的一个实践,它把整个有产者阶层作为无产者阶级的一个对立面连根拔掉。

这个情况出现,就是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完全的计划经济国家,没有私有企业,这种状态下是很难保持长期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 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每朝每代的变法都是围绕这四个利益集团。

比如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地方政府很强大,有产者很多,中央很弱,中央就开始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叫干弱枝强。

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搞集权改革,这个漏斗就倒过来了,中央很强大,地方很弱小,到了晚年经济就开始衰竭。

唐朝也是如此,唐朝建国时也是国贫民弱,就开始开放,从贞观到开元到天宝,130年民间非常发达。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八年就把整个唐朝的繁华全部打光。

打光以后就开始刘晏变法、唐德宗变法,变法以后中央政府又变大。

2. 宋朝宋朝在制度变革上有很多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性的变革。

比如宋朝用它的办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即杯酒释兵权,从宋以后中国历代的领军将领或兵部尚书由文职来担任,它剥夺了职业军人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从宋到民国中央财政的70%都用于军费开支。

两汉到唐是地方(藩镇)养兵,而宋以后中央把兵权一旦收回,文人治军以后,财政就被军费绑架。

宋朝中期的王安石变法,是整个中国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它的下一次是1993 年的朱镕基变法)。

提出十个变法条例来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但是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历朝**再也没有能力或者敢于搞这种激进式的改革。

3. 明清不搞改革,将权力完全聚集到中央,而且不是聚集到北京城,是聚集到紫禁城里面,可以说皇权和相权之争聚集到一家。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废除了大学士制度,设立军机处。

皇权已经完全控制住行政权力,居于一人之手。

经济制度上,首先闭关锁国。

北面修长城,南面禁海运,把中国打成一个大铁桶。

所以在宋元以前,中国是全世界贸易非常发达的国家,元朝时世界两大海港,一个是中国的泉州港,一个是亚历山大港。

到了明以后,片木不得下海,粒米不得过疆。

第二是把整个国土之内的社会组织打成一片散沙。

开始搞男耕女织。

在朱元璋、康熙、乾隆的心目中,这个国家最好的状态就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村庄里,这个小村庄有两百户人家,每天早上出去砍柴种地,晚上回家,最好一生不超出这个小村庄的五十里路,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不知魏晋,不论国事。

这样的话,帝国可以千秋万代。

其实明清开始搞男耕女织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已经走向尽头。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外族入侵,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在那样的状态下。

4. 民国至今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这个国家的国门被西方的工业革命打开了。

整个民国时期,这四个利益集团的关系蒋介石政权一直没有调清楚。

直到1949年被打到台湾的时候他仍然没有解决地方军阀割据的问题。

所以你可以发现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发展处在这样一个周期律里:首先是战乱、打仗、改朝换代(用鲁迅的话说这个国家《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姓氏的砍杀史),然后就开始新建政权,此时满目疮痍、国贫民穷。

因此一个政权新建之初一定是放纵民间、发展经济,如减税、轻赋薄役、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工商业又像是一种速生的植物,只要给它一点空间、一点阳光,它就开始长。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个小村庄、小城镇,只要不打仗,十年就会自然地繁荣起来。

因为人要吃饭、要穿衣、要结婚、要各种各样的活动,经济很容易繁荣起来。

而且中国跟世界相比又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人口多,生意容易做;第二个它长期是一个统一市场,可以长途贩运。

所以在历史上,只要在和平时期,中国十年就能奔小康,三十年就能盛世,五十年一定成全球最强之国家。

这不是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本事很大,历史上都是这样子的。

达到最强之后,就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有产者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越来越强,中央变成讨饭财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变法人物,有时候是**,有时候是丞相,他会搞集权变法,而一搞集权改革就会出现国进民退,国进民退后民间经济开始衰弱,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权贵资本横行,因为国家要把权力收上来,搞中央集权,一定要办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体系,他就需要授权给人办,叫授权经营。

中国历史上经济变法有很多种授权改革的模式。

他首先会授权给自己,然后再授权给他儿子,再然后授权给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他的秘书、他的亲信,所以一定会出现权贵经济。

权贵经济到顶峰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双首现象——一个国家的首相都是这个国家的首富。

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双首,比如明朝的严嵩,内阁首辅,比如和珅,领班军机大臣,比如民国的宋子文,行政院院长。

双首现象是这个国家中央集权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

第二是国有企业不会在所有的行业里出现,比如它不会做饮料、做陶瓷、做电脑、做衣服,这些叫做完全竞争型行业。

它会做资源型和能源型行业,早期叫盐和铁,叫漕运、外贸,现在叫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金融。

这些行业在所有产业的上游,民营资本一定在所有产业的中游和下游。

它控制上游以后,利润自然往上游走。

但是时间一长以后,下游开始萎缩,因为权贵经济一繁荣,然后国进民退,就像今天这样的状况,老板都移民了,哪还有精力在固定资产投资。

下游萎缩之后,上游就开始枯竭,因为上游是靠下游来支撑的。

因此如果不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就会出现改朝换代,重新进入一个治乱循环的过程。

四股力量如何左右1949 年后的中国:第一次变形发生在1949 -1977年。

第二次变形是1978 -1993 年。

当时的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个名词——诸侯经济。

各省之间以邻为壑,陕西的煤矿不能轻易的运到上海,江苏和浙江每年抢蚕茧,东北大米打死也不运出东三省,但各省经济高速发展,中央财政叫做讨饭财政。

第三次即1994 -2008 年,开始分税制改革。

通过价财税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中央重新控制了资源的权力、征税的权力、价格的权力,然后就出现了国进民退。

1994 年以来中央财政的年均收入增长超过了24%,是GDP 的三倍。

第四次是2009 年开始,就是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