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手术71例总结
腮腺术后护理诊断及措施
摘要:腮腺混合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腮腺术后护理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一、腮腺术后护理诊断1. 伤口愈合问题术后伤口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感染等情况,影响患者的康复。
2. 功能恢复问题腮腺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面部肌肉活动障碍、唾液分泌异常等症状。
3. 心理适应问题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外观改变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饮食及营养问题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等情况,影响营养摄入。
5. 并发症预防术后可能发生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需加强预防。
二、腮腺术后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应保持干燥、清洁,每日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预防伤口感染。
(3)术后3-5天,若伤口愈合良好,可拆除缝线。
2. 功能恢复(1)术后早期进行面部肌肉活动训练,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咀嚼、吞咽等功能锻炼,预防腮腺功能下降。
(3)术后3-6个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面部肌肉活动强度。
3. 心理护理(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指导患者正确面对术后外观改变,增强自信心。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减轻心理压力。
4. 饮食及营养(1)术后初期,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避免咀嚼过度。
(2)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普食,保证营养摄入。
(3)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唾液分泌。
5. 并发症预防(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3)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出血。
(4)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总结腮腺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通过以上护理诊断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腮腺混合瘤84例临床分析
腮腺混合瘤84例临床分析腮腺混合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研究表明此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润管的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病理组织学上主要有肿瘤性上皮组织、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组成。
本文收集我院2000年至2015年间腮腺混合瘤患者84例,全部病例均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切除标本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现对腮腺混合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和进一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l2~82岁,平均40岁;病程0.5~8年,平均6年;肿瘤直径1~9.5em,平均46cm;良性肿瘤80例,恶性肿瘤4例,恶变率为5%;左腮腺区54例,右腮腺区30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64例,腮腺深叶20例;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耳前区37例,下颌角区28例,颌后区l9例。
1.2 方法:按肿瘤所在部位、性质和区域选择切口类型和手术方法。
位于耳前区的肿瘤上端起自耳屏前颧弓根部顺纵向皮纹切开,绕过耳垂向后,沿下颌升支后缘后方,下达下颌角下前行。
位于下颌角区、颌后区肿瘤,切口自耳屏前绕过耳垂,沿皮肤皱褶线伸至耳后乳突区,再转向颈部皮肤皱褶线至颌下。
对于浅叶良性混合瘤,采用肿瘤+局部区域腺体切除术;对于位于深叶混合瘤及恶性混合瘤,采用全腮腺+肿瘤切除术。
2结果84例患者中6o例采用肿瘤+区域性腺体切除术。
无一例暂时性面神经瘫及Frey综合征,随访5—10年无复发病例。
4例采用浅叶切除+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暂时性面神经瘫。
20例采用全腮腺切除+肿瘤切除术,其中6例暂时性面神经瘫,8例Frey综合征。
3讨论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腮腺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肿瘤生长部位多位于腮腺浅叶,少数位于腮腺深叶。
肿瘤大小不一,直径0.5~10cm,平均5cm。
临床上肿瘤大多表现为耳垂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肿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
腮腺混合瘤大病历
腮腺混合瘤大病历姓名:李小明性别:男年龄:46岁。
主诉:右侧腮腺肿胀不适半年,近期逐渐加重,伴有咀嚼困难和口干,口臭,就诊于我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发现右侧腮腺肿胀,未引起重视,选择在家中口服药物自行治疗,但近期逐渐加重,伴有咀嚼困难和口干,口臭,出现面部表情不自然等症状。
因此前来就诊。
患者无发热,咳嗽等症状,未接受手术治疗,没有过敏史,无其他明显疾病史。
既往史:患者过去无特殊疾病史,无手术史,无饮食或药物过敏史,无家族史。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环境良好,未接触有害物质。
体格检查:患者体格检查:右侧腮腺可见明显肿胀,硬质,表面光滑,局部压痛明显,口腔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腺体外扩大,颈部无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0.1%,淋巴细胞百分比(LYM%)45.3%,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3.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0.8%,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0.6%。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影像学检查:颈部CT显示:右侧腮腺腺体肿大,边界清晰,CT值约30HU,密度均匀,内见多个囊性区,部分有壁结节。
考虑腮腺混合瘤的可能。
诊断:右侧腮腺混合瘤。
治疗方案:患者接受右侧腮腺肿物手术切除术。
手术腮腺肿物质地韧硬,囊性物质约4x4x4cm, 移行区肿物直径约1cm,组织学活检提示右腮腺混合瘤。
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3个月、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定期复查未见异常。
总结:腮腺混合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其症状痛苦且容易被忽视,需高度重视,早期检查、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恢复非常重要。
腮腺混合瘤162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23 3 疼痛护 理 ..
术后的切 口疼 痛 叮影响 患者 生命 体征 的
平稳 、 食 、 饮 睡眠和休息质量 , 从 影 响切 口愈合 的速度 , 同时
也可影响患肢功 能康 复锻炼 。首先 要评估 患 者疼 痛 的性质 、
5天待 引流管拔除后指导患者从坐位到站位 点地 训练 J协 :
ld 也 可 预 防 性 使 用 小 剂 量 阿 司 匹 林 、 参 等 , 降 低 血 液 黏 O, 丹 以
要弯腰拾地上 的东西 , 要在 床上屈 膝 , 不 术后 6~ 8周 内避 免 性 生活 , 排便 不能采用蹲位 , 以免造成 髋关节 脱位 。强 调维持
髋 关 节 活 动 度 及 增 强 髋 部 外 展 肌 肉力 量 的 重 要 性 , 免 急 速 避 行 走 或 赛 跑 J 。出 院 后 6周 、 月 、 月 应 定 期返 院 检 查 。 3个 6个 参考文献 : [ ] 罗 凯 燕 , 姣 花 . 科 护 理 学 [ . 国协 和 医科 大 学 出 1 喻 骨 M] 中
2 3 5 预 防并 发症 发 生 ..
手术侧 , 坐低沙发 、 凳子 , 在 椅子上 不能将 身体前倾 , 勿 矮 坐 不
术后 严格执行 无菌技术操作。保持 引流管通 畅 、 免受 压 , 避 且 注意_无 血块 凝结 而堵 塞引流管 。术后 2 h密切 观察 引流液 仃 4 的颜 色 、 量和性质 , 如有 异常 及 时报告 医生 , 术后 4 h拔 除 引 8
告 医生 检 查 处 理 。
骶尾部及骨隆 突部 位 , 保持床单清 洁干燥 , 防止压疮发生 。 2 3 6 功能锻炼 指导 告 知患 者术 后第 2天进 行 患侧踝 关 .. 节主动屈伸活动或抗阻 活动 , 做股 四头肌等 长收缩 练习 , 每次 保持 1 0~1s 重复 l 5, 0~2 0次 , 以不 感觉 疲劳 为度 。术 后第 3
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
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本文对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回顾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1~2010年对14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并记录有详细且整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65例,男77例,年龄8~75岁,平均41.5岁。
从患者发现肿瘤时开始到医院就诊时结束,病程1周~27年。
其中60例患者发生在右侧,72例在左侧;肿瘤直径0.7~11㎝。
初次发病者122例,复发者20例,有6例患者在就诊时发现有张口受限的症状。
其次,按照腮腺解剖的部位区分,颌后区40例,耳前区30例,耳垂下区70例,咽区2例。
手术前,对全部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检查,均正常。
手术方式:按常规情况,对全部患者采用“S”形切口解剖面神经。
85例患者因肿瘤的体积小,且位于腮腺浅叶的浅面,可直接切除肿瘤加腮腺浅叶;4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浅叶,且紧靠面神经,需切除一小部分深叶和肿瘤加腮腺浅叶;12例患者因肿瘤位于深叶,故需全部切除腮腺。
所有手术都保留了面神经,并用冰冻切片来随时检查与确诊。
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
142例患者的跟踪访查中发现,有9例复发(6.3%),经过密切的调查和跟踪随访,这些患者在进行了二次手术后,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在142例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的腮腺包膜有肿瘤细胞;26例患者的包膜已遭到肿瘤细胞的侵犯。
在手术后,37例患者出现了暂时性的面瘫,3~7天后即恢复者15例,剩余患者在5个月内全部恢复。
有29例(20.4%)患者均在术后4~8天内出现了暂时性的涎瘘,经过常规治疗后,均痊愈。
45例(31.6%)患者为耳颞神经综合征。
讨论术后复发:手术后造成肿瘤复发大多是因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中心性生长且及包膜的不完整造成的。
再者是由肿瘤细胞对腮腺包膜的侵犯甚至穿破会在这个部位形成小的肿瘤结节,进而引起肿瘤的复发。
查阅相关的文献,笔者总结成以下几点:①如果仅仅只将瘤体切除,术后再次发生肿瘤机率高达45%;②术后复发还会受到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影响。
腮腺混合瘤60例临床疗效观察
腮腺混合瘤60例临床疗效观察作者:高学琴杨志国董亚鹏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总结腮腺混合瘤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6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手术治疗,跟踪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临床观察无恶变倾向, 49例手术治疗患者, 2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神经麻痹15例,涎瘘2例,复发1例, Freys综合征2例。
结论手术治疗是腮腺混合瘤的首选方法,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正确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腮腺混合瘤是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常见病,占腮腺肿瘤的75%[1]。
以往对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均采用手术治疗,但有少部分年老体弱不适宜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采取临床观察定期复查的方法,也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科2001~2012年就诊病历资料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1~88岁;患者均以耳前或颌后无痛性肿物为主诉就诊,触诊肿物表面光滑,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直径大小约1.5~5.5 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个别位于颌后腮腺深叶的肿物活动度差。
1. 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中将11例76岁以上、体弱多病不适宜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列为临床观察组,采取定期复诊B超检查瘤体有无变化;另49例患者列为手术治疗组,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案。
1. 2. 1 手术治疗组麻醉方式选择 2例瘤体直径1. 2. 2 手术方案手术切口均采取腮腺手术常规“S”型切口, 44例患者行选择性面神经解剖+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17例;5例患者行面神经解剖+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
术后放置负压引流,常规加压包扎5~7 d,每日餐前30 min口服阿托品片0.6 mg,连续服药7~10 d。
2 结果2. 1 临床观察组有2例患者因其他疾病去世外,其他9例临床观察最长8年、最短1年,患者瘤体生长速度缓慢,均无恶变倾向,有一例患者观察3年,连续6次B超复查瘤体基本无变化。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1.Beijing Lugouqiao Hospital,Beijing 100072;2.Beijing Nanyuan Hospita l,Beijing 100076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ason of facial nerve injury after surgica l excision of parotid grand mixed tumor.M ethods Individual
surger y was performed in 76 patients with parotid gland mixed tumor a n d its inf luence on the function of facia l ner ve was obser ved.Results 26
patients(34%1had facia l ner ve paralysis and accounted.The incidence of facia l ner ve para lysis a fter pa rotid gland regiona l excision was 22-2%.
l 材 料 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1)性别 与年龄 :本组全部为腮腺混合瘤患者共 76例 ,男 45
例 ,女 31例 ;最小 年龄 18岁 ,最大年龄 81岁 ,平均年龄 36.9岁 ,
以 3O~5O岁多见 ,共计 56例 ,占 72.3%。(2)部位 :54例瘤体位 于浅 叶,占 71%;22例瘤体位 于其他部位 ,占29%;左侧 41例 , 占 52.7%;右侧 35例 ,占 47%;耳垂 区 25例 ,占 32.9%;耳屏前 21例 ,占 27.6%;颌后区 27例 ,占 35.5%;下颌角 3例 ,3.9%。(3)病 程 :本 组 病 例 最 长 23年 ,最 短 3周 ,平 均 4.6年 。 (4)肿 瘤 大小 : 肿瘤 直径 1.0~7.Ocm,以 2.5~4.5cm最 多 。(5)诊 断 :根据 临 床 表现 ,结 合 B超 、腮 腺造 影 、CT检查 及 细胞 学 穿 刺 检查 可 作 出初 步诊 断 ,手术 标 本 全部 经 病 理切 片检 查 ,确诊 为腮 腺 混合 瘤。本组病例术前均排除面神经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 ,并 与 腮腺 区淋 巴结 炎 及第 一 颈椎 横 突肥 大 等相 鉴 别 。(6)面瘫 的 标准 :术后 即刻 出现 面神经麻 痹但 3个 月内可恢 复 者为暂 时 性面瘫 ,面神经麻 痹超 过 3个 月且不 能完 全恢复 者 为永久性 面 瘫 。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 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标签: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腮腺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占腮腺肿瘤的65%~70%[1]。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先把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出来,然后将腮腺浅叶或全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经保留下来。
现在出现了新的手术方式即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要解剖与肿瘤较近的部分面神经分支,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和新术式,将其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传统术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2.3岁。
采用新术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5.8岁。
肿瘤直径为10~35 mm。
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传统术式组手术切口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加浅叶或肿瘤加全腮腺切除术。
新术式组中根据肿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切口长度视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随之变化,为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腮腺组织,切口往往以暴露术区即可。
腮腺多形性腺瘤85例临床治疗体会
条件合理收治患者 , 把好重患者转院 、 转诊 这一关 , 这是我们基
层 医务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参考文献 [ 1 ] 葛艳玲 ,夏爱梅. 2 0 1 0 年至 2 0 1 1 年上海地区儿 童手足 口 病肠道病 毒7 1 感染 的流行病学[ J 】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2 0 1 2 , 3 0 ( 4 ) : 2 0 0 — 2 0 3 .
在治疗 方面 , 手足 口病 目前 尚无 特效 的治疗方法 , 主要 是 抗病毒 及支持治疗 和处理并发症 , 难 点在控 制脑干脑 炎 , 特别
是神经源性肺水肿 ,这也是 困扰基 层医务工作者 的难点所在 。
基于文献报道和多数 临床专家 的经验 , 有脑脊髓 炎和高热等严
重 中毒症状 的患 儿 , 可考虑使用丙种 球蛋 白( ⅣI G) 。心肺功能 衰竭前期应 用 I V I G, 可能起到一定 的控制作用1 2 1 。糖皮 质激素
重症病 例 , 合理收治 , 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的最佳 时期 , 减轻 重
症 患儿 的治疗 费用 , 降低病死率 。 根据转诊 至上级 医院的病 例反 馈 ,有 9 0 %以上并发脑炎 , 而且大部分病例为 E V 7 1型病 毒引起 , 这就更进 一步证 明了本 地 区手 足 口病重 症病例今年较多 的病原学依 据及 原因。同时 ,
5月我 院收治的 8 5例腮腺 多形性腺瘤 患者 的临床治疗情况进
行 分析 。结果 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 2 5 例, 随访 6个月 内均
恢复正常; 发生味觉 出汗综合征 6 例, 涎瘘 8 例, 积液 2 例, 复发
3 例 。结论 治疗腮腺 多形性腺瘤 , 可根据 患者身体情况灵 活
选择手 术方式 , 注意并发症 的防治, 能减 少创伤 、 提 高疗效。
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
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腮腺混合瘤的治疗及其术后处理,以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效地治疗患者,减少术后复发和并发症。
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56例,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瘤体摘除术、瘤体加部分腮腺切除术、瘤体加全腮腺切除术、瘤体加腮腺小叶切除术),并处理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面瘫、涎痿、Frey综合征、面部畸形、手术部位麻木不适等)和复发者,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的情况,分析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及其术后处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术后复发者2例,面瘫者13例,涎痿者6例,Frey综合征1例,面部畸形3例,手术部位麻木不适1例。
结论手术过程中和术后正确合理的操作、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术后处理【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02-02腮腺混合瘤又称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唾液腺肿瘤之一,几乎占据了整个唾液腺肿瘤的80%左右[1]。
好发于腮腺混合瘤多发于青壮年,老年人发病少,其为良性肿瘤,但仍可恶变,一般预后良好。
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腮腺混合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
腮腺混合瘤术后有一些并发症,且术后容易复发。
目前,腮腺混合瘤的复发率逐年增加,并且恶变趋势也不断加强[3],给治疗带来了难题。
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也不一样。
为比较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及其术后处理对腮腺混合瘤的预后的影响,我院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5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腮腺混合瘤手术71例总结
腮腺混合瘤手术71例总结
孙兰池
【期刊名称】《神经药理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腮腺混合瘤是颌面部常见的肿瘤,术式和手术范围的选择与肿瘤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确保肿瘤的彻底切除,同时又避免复发,减少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腮腺混合瘤手术的研究目标。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孙兰池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J], 潘军华;梁娜
2.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J], 潘军华;梁娜
3.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效果分析 [J], 王仲青;
4.探究腮腺混合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J],
5.腮腺混合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体会 [J], 钟娇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术后
腮腺术后用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临床报道腮腺病变及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发生比例较高,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特别是因腮腺病变或肿物,为防止术后易复发,通常需在摘除肿物同时连同腮腺浅叶、深叶全部摘除。
摘除术后常规采取腮腺区域及伤口加压包扎,促使伤口至愈合为止,达到消除死腔,减少剩余腮腺组织继续分泌及液化,而致使伤口久治不愈延长治疗。
从1997 年来我院采用弹性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经近十年我院腮腺肿物经住院手术治疗记录统计,共24例患者,23例为腮腺混合瘤,1例腮腺淋巴瘤,均全部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深叶及肿物彻底摘除术。
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3.46 岁,左侧10例(男6例,女4例),右侧14例(男10例,女4例)。
其中12例,男7例(右4例,左3例),女5例(右3例,左2例)采用弹性减压装置,平均住院21天,另12例,男9例(右6例,左3例),女3例(右1例,左2例)采用另压包扎治疗病例,平均住院26天。
2 使用方法腮腺摘除术的过程略,均按常规处治。
在关闭缝合伤口前,将通常需置橡皮引流条的位置改成放置2号输血橡皮胶管或细胶管,如气米芯管也可,并在胶管埋于皮内组织部分分不同方向打出几个小孔,以便减压时从此小孔中引流出渗出物和起到减压作用。
注意固定好胶管,防止随意脱出起不到减压作用。
选用成品外科或腹部术后的一次性医用弹性减压装置,将橡皮引流管直接接于弹性负压装置上,并排除负压装置内空气,使其处于减压状态下,并将其固定在同侧腮腺术后的胸前或肩上即可。
3 讨论(1)腮腺术后弹性负压(减压)装置,简便易行,较之加压包扎伤口具有利于引流,消除死腔及利于局部组织供血和微循环,促使伤口早期愈合,利于残余腮腺组织萎缩,不致因加压包扎加重对面神经的压迫与水肿加重,使水肿难以消除而愈合缓慢,可以缩短疗程。
(2)注意保持弹性负压装置的有效状态,可随时排除负压装置内的空气,使其处于工作状态下。
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的治疗体会
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的治疗体会。
方法:对4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2例均无复发,有效随访期3~17年。
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规范的操作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并可预防术后复发。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外科手术并发症腮腺良性肿瘤是临床常见肿瘤疾病,涎腺组织中以腮腺肿瘤发生率较高。
1994年以来对42例此类患者施行了肿瘤加腮腺腺体切除的手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994~2007年收治腮腺肿瘤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5~76岁;其中耳前19例;耳后6例;耳下8例;左侧20例,右侧13例;均为单侧。
病程8个月~12年,平均5.3年。
肿瘤直径1~4cm;均表现为逐渐增长的无痛性肿块,无面瘫体征。
方法:术前常规做双侧腮腺B超及CT检查。
经口腔气管内插管全麻,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或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位于深葉的肿瘤则行肿瘤加腮腺全切术。
术中常规送冰冻活检。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选择切口,肿瘤位于耳垂、耳屏前方者,选择传统腮腺手术“S”形切口,翻瓣后在腮腺导管区寻找面神经上颊支,向面颞干追寻;肿瘤位于耳垂后下,切口从耳垂前向后下做颌下切口,翻瓣后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追寻至面神经总干。
将肿瘤于正常腮腺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瘤周围至少切除0.5~1.0cm的正常腮腺组织,腮腺主导管不结扎。
妥善处理腮腺残端,将皮瓣复位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创口,常规加压包扎创口。
常规给予阿托品口服,忌食酸性食物。
对于1.0cm的腮腺肿瘤仅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腺体,无须解剖全部面神经分支。
术后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
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良性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33例,腺淋巴瘤6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肌上皮瘤1例;肿瘤加腮腺区域性切除18例,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22例。
肿瘤加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除2例。
全部病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
腮腺混合瘤切除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体会
腮腺混合瘤切除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体会郭秀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三明365000)【摘要】目的分析腮腺混合瘤患者在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抽取2017年2月一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腮腺混合瘤切除术病例,以其围术期护理模式不同分组,对照组于围术期内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该基t上开展并发症针对性护理。
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率及焦虑与抑郁测评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7.89%,对照组26.32%,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
结论对于腮腺混合瘤切除术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改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并发症针对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8-2580-02DOI:10.19435/j.l672-1721.2021.18.035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涎腺肿瘤,随着肿瘤生长容易造成患者颜面部畸形,同时腮腺混合瘤也属于一种“临界瘤”,其中部分患者可能诱发恶性变。
目前临床中对于腮腺混合瘤的治疗通常采取保留面神经手术切除方案,术后易产生继发性出血、涎痿以及面瘫等一系列并发症叫因此需要做好围术期的科学护理。
腮腺混合瘤患者切除术的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并发症的临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2月一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一医院收治的76例腮腺混合瘤切除术病例,以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模式为标准分组。
16例,女22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7.3士0.6)岁;病程4个月~ 11年,平均(3.4士 0.3)年。
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6.5±0.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5士0.3)年。
2基明Q0.05)°1.2))))方2腮腺混合瘤切除术治疗,对于围术期理,做好生的切,同时的°基发症针对性理,①理前,需要分合腮腺混合瘤术的发发生临床护理经验,同时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其患病情况和手术,此基础制定针对性的理干°②面神经麻痹的针对性护理:腮腺混合瘤患者术后面神经麻痹是比较见的发,多数患者属于暂时性面,也部分患者属于作者简介:郭秀清,女,大专,主管护+。
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68例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6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
方法将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小肿瘤的疗效比腮腺浅叶切除术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唾液腺肿瘤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肿瘤,手术治疗是其有效途径。
为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们对所收治的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18~75岁,平均39岁;病程5天~8年,平均1.5年。
肿瘤直径≤3cm,一般为无痛性肿物,形状多不规则,尚光滑,质地中等;其中腮腺下极耳垂下57例,耳屏前11例;术前作详细的专科检查、B超、CT检查和常规穿刺病理检查,术后均经石蜡切片确诊为多形性腺瘤、其他单形性腺瘤或腺淋巴瘤。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切口为典型腮腺手术的“S”型切口,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翻瓣后,解剖面神经分支及总干,结扎断离腮腺导管,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及肿瘤完整切除,结扎腮腺深叶残端。
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切口为常规“S”或“Y”型,视肿瘤所在部位切口上端或下端可适当缩短。
切开皮肤、皮下,于腮腺嚼肌筋膜浅层或深层翻瓣,不常规暴露腮腺导管,从腮腺前缘寻找面神经分支,如肿瘤位于前缘,则先寻找下颔缘支,再沿分支逐渐向主干分离,在距肿瘤1.0cm处作为切除肿瘤安全边界,将肿瘤连同周围腮腺组织一并切除,不必全程解剖面神经,全部患者均保留腮腺主导管。
80例腮腺混合瘤临床分析
80例腮腺混合瘤临床分析作者:刘乐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回顾性总结。
结果通过对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3年时间的随访,3例患者出现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2例出现涎瘘,3例患者表现出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的发生,2例患者复发。
结论腮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的常见者,临床表现多样,根据B超及CT片可初步明确诊断。
术前根据肿瘤部位及患者年龄大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9-01腮腺混合瘤,也被称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
其特征在于它是不定的情况膜的微观结构,而不是多形性多形性的肿瘤细胞的上皮细胞和肌上皮成分和黏液样或软骨样的组分混合,这是最常见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系我院2009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经过临床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1.4岁。
肿瘤时间3个月-6年,平均病程1.7年。
1.2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呈椭圆形或圆形肿块,有较长生长的时间。
肿瘤边界清楚,质地中等,直径多为2-125px;小肿瘤,通常形成光滑,可移动;会膨胀,影响皮肤或黏膜的表面,触诊呈结节状,高架处往往柔软,可有囊性变,低凹处硬,多为实质性组织,反复复发,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的质量。
当肿瘤在缓慢增长期后,突然加速增长,伴随着疼痛,麻痹等症状,应考虑恶变。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20例临床体会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20例临床体会作者:唐宇军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739.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058-02【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小于3.0cm的腮腺混合瘤的可行性。
方法:我科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2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10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5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5例行腮腺全切除术,随访时间 3~5年。
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瘢痕和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发生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腮腺浅叶及全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无明显差异。
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腮腺混合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方式疗效混合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 ~70%,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1]。
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全叶切除术早已成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标准术式,虽术后复发率降至3%左右,但由于腺体被切除及主导管的切断,常影响患者术后腮腺分泌功能并造成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以及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增多[2]。
近年来,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部分腮腺切除术作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基本术式之一,并明确其具有严格的适应证。
据文献报道,部分切除术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3,4] 。
笔者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并与浅叶切除术及全叶切除术两种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显示前者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和分组2003年6月~2007年6月间我院共收治腮腺混合瘤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男女比为 1.5∶1;年龄20~62岁 ,平均41岁。
腮腺混合瘤手术记录模板
腮腺混合瘤手术记录模板腮腺混和瘤的发病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内肿瘤,通常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治疗。
既控制肿瘤的复发又尽量避免并发症是手术的要点。
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切除比简单摘除肿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现将34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手术切除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手段,其中气管插管下静脉复合麻醉,局部浸润加强化镇痛麻醉2例;解剖面神经加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解剖面神经加全腮腺切除术,腺泡细胞癌因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无法保留,行面神经颊支及腮腺全切除,其中2例恶性肿瘤行舌骨上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恶性肿瘤中4例于术后4周放疗,2例术后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自动出院,手术切口均为常规腮腺“S”形切口。
术前30min从腮腺导管口注入亚甲蓝1.0~2.0ml,切口视肿瘤位置而定,近似“S”型切口,翻瓣,不显露面神经总干,其分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而定,可暴露其中一支,不显露和结扎腮腺导管,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0.5~1.0cm,术后生理盐水冲洗,除深叶混合瘤切除术放橡皮引流条外,其余均未置引流条,术后绷带加压包扎。
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者,并发暂时性面瘫,给以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术后5个月内恢复;涎漏2例,在给予局部抽出积液,口服阿托品及局部加压包扎2~3周后痊愈;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6例患者中,1例因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行面神经颊支切除,出现面瘫,1年后口角歪斜症状好转;3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1例。
经1~6年随访,其中多形性腺瘤1年后复发1例,行2次手术后至今无复发,腮腺鳞癌患者1年后复发,经2次手术后再次复发并转移,后死于并发症。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多发于青壮年。
研究认为,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保留了腮腺导管,由于腺体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有利于残余腺体的组织再生,使残余腮腺在手术后仍能行使功能,而且可减少面部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而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不需要完全暴露面神经各分支,使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又以腮腺为其好发部位。
因浸润性包膜及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将其归为临界瘤。
对10年来收治5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处理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26~74岁;病程0.5~20年;肿物直径1.5~8.0cm;以耳下区及耳屏前区最为多见;位于腮腺浅叶51例,深叶5例。
临床上多见肿物缓慢生长,无明显自觉症状,质地中等,呈结节状,界限多清楚,活动度较好,有1例活动度差,术前多无明显面部功能障碍。
手术方法:局麻或全麻下采用耳前颌下区S形切口,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分别采取单纯瘤体+周围部分腺体区域性切除(16例),腮腺浅叶切除(35例),腮腺全叶切除(5例)。
术中选择性解剖面神经并保护之。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观察2~10年。
单纯瘤体+部分腺体切除病例术后复发4例;腮腺浅叶切除病例术后复发1例;腮腺全叶切除病例术后复发1例。
6例复发患者均行2次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未见复发。
讨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要治疗方法。
肿瘤术后易复发的原因:①一般认为是肿瘤包膜不完整,且瘤细胞易侵犯包膜,甚至侵润至包膜外的腺体组织中,并在该处形成小的肿瘤结节,致手术时无法彻底切除;②也有认为是肿瘤的多中心生长所致;③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也是导致复发的原因;④肿瘤的复发与手术方式有明显关系,据Conley统计,切除肿瘤治愈率99.5%,而仅仅摘除肿瘤复发率20%~40%,故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依据肿瘤位置采取腮腺浅叶切除或腮腺全叶切除;⑤肿瘤复发亦与此瘤易种植有关,因此不主张术前切取或穿刺活检,可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病理诊断。
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病例的处理,Phillips等采用5种治疗方法1:①局部切除;②腮腺浅叶切除;③全腮腺切除;④咽旁肿瘤切除;⑤根治性腮腺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