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腮腺混合瘤的诊疗及护理

腮腺混合瘤的诊疗及护理

腮腺混合瘤的诊疗及护理
腮腺混合瘤,是发生于腮腺的多形性腺瘤。

主要表现为腮腺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主要表现】
(1)症状,早期表现为耳垂为中心的肿块,无疼痛,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史可长达几年至几十年。

如突然生长加速,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2)体征:检查肿块位于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质地中等或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与皮肤黏膜无粘连,可活动。

(3)辅助检查:腮腺造影可见腮腺主导管及分支导管移位,无中断现象,腺泡充盈缺损规则。

细针吸取活检有助于诊断。

【治疗与护理】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多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也可行腮腺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腺体区域性切除,或行腮腺肿瘤及全部腮腺切除术。

(2)护理措施:手术者适当进行手术前后护理。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3-09-12T10:27:18.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贾娟董文静[导读] 腮腺良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口腔颌面部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贾娟董文静(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646000)【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32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3)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腺体正常分泌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并发症少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浅叶切除术区域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22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of parotid benign tumor; Methods: Selected 132 cases diagnosed of parotid benign tumor in our hospital,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63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69 case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s.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ccepted conventional parotid shallow lobectomy, 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parotid gland regional pancreatectomy; Results: The incision length, operative time, normal gland secretion rat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Regional parotid gland resec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of parotid benign tumor, and the method is simple, less complications,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Parotid benign tumor Shallow lobe resection regional pancreatectomy 腮腺良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口腔颌面部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1],但不同手术方法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各有不同,现就对我院应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工作总结如下。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分析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分析
a o e p o e i t e tt c niu o rs r n u to fp r td glnd a se i g c mp ia in nd p s — nd t x l r heb s e h q e f rp e evig f nci n o a o i a nd l s n n o lc to sa o t n e o e a ie f ca f r a in.M e h d : 4 a e fpa o i l n u r we e dii e nt wo g o p g o p p r tv a il ma o m to t o s c s s o r td g a d t mo r v d d i o t r u s: r u 1
Cl ia n lsso i c lA ay i fTwo M e h d fPa o i e t m y n t o so r td co
CAO Yu—e g fn
( ea t n fSo ao g ,Ho i l C i n D p rme t o tm tl y o s t hf g pao f e
wi p r c l aoietmy =2 ) n ru t at a t etmy( = 1 )ic dn eet no t s ef i rt c h u iap d o ( 3 ,a dgo pwi p r yp r i co h l od nl 切 除组 面部 畸 形不 明显 ; 两组 随访期 内均无 复发 。结论 : 瘤外 0 5c 肿 瘤与部 分腺体 切除 肿 . m 术治疗腮 腺 良性肿 瘤安全 可行 , 面部畸 形 不明显, 腮腺 功能保 留 良好 。
[ 键词 】 关 腮腺 肿瘤 ; 外科 手术
【 图分 类 号 ]R 3 .7 [ 献标 识 码 ] A [ 文编 号 ]1 0—9 1 20 )30 9—2 中 798 文 论 0 405 (0 9 0 —2 60

腮腺多形性腺瘤8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8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7 2・
中国现代 药物应用2 0 1 3 年1 1 月第7  ̄J g 2 2 期
C h i n J M o dD r u g A p p l , N o v 2 0 1 3 , V o 1 . 7 , N o . 2 2
2 1 例, 对 照组幽 门螺 杆菌根 除率 为 2 8 . O %。观察 组幽 门螺 杆
楚 。 目前研究 中 , 胆汁反 流性 胃炎 的发生是否 与幽 门螺杆菌 感染有 关存 在争议 ¨J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导致 胃黏膜损伤 , 而胆汁反流也可导致 胃黏膜损伤。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 , 可引 起 胃窦部 的 胃泌素分泌水平升高 , 当 胃泌素水平升幽 门螺旋 杆菌相 关性分析 . 中国
3 讨论
除术 l 5 例, 6 例发 生味觉性 出汗综合 征 , 但 无复发 , 涎瘘 和
率 高达 5 0 %, 1 例形成涎瘘 , 1 例出现味觉性 出汗综合征 ; 采 用 肿瘤加 腮腺浅 叶切 除术 1 8 例, 2 例复 发 , 5 例 发生味觉 性 出汗综合征 , 4 例形成涎瘘 , 3 例耳垂麻木 ; 肿瘤加腮腺 全切
[ 3 ] 黄子 初 . ( 1 3 ) C尿素 呼气 试 验 结合 幽 门 螺旋 杆 菌抗 体 检测 快
速 诊 断 幽门 螺杆 菌感 染 . 临床 和实 验 医学 杂志 , 2 0 1 1 , 2 2 ( 1 ) :
1 7 8 8 -1 7 8 9.
腮 腺 多形性 腺瘤 8 3例 手 术 治 疗 疗 效 分 析
邵 秀梅
【 摘要 l 目的 探讨 腮腺多形性 腺瘤患者理 想的手术方 式。方法 本科 收治的腮腺 多形 性腺瘤 8 3 例 当中 , 分为 4 组, 其 中 A组行 腮腺部分 切除术 3 8 例, B 组 行腮腺 浅叶切除术 1 8 例, c组行腮腺全 切 除术 1 5例 , D组行腮腺剜除术 1 2例 , 随访 时间 1 ~ 5年。结果 术后 出现瘢 痕和面部 凹陷畸形 、味觉 出 汗综合征 ( F r e y 综 合征 ) 、腮 腺功能等方面 障碍 、涎腺瘘及 耳垂麻木 的发生率 A组 明显要低于其他几组 , 而肿 瘤 的复发 无明显差 异。结论 腮腺部 分切 除手术并发症少 , 创 伤小 , 同时还保存腮 腺一定 的功能 , 要优 于其 它术式 , 可作为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 的首选术式 。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 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标签: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腮腺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占腮腺肿瘤的65%~70%[1]。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先把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出来,然后将腮腺浅叶或全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经保留下来。

现在出现了新的手术方式即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要解剖与肿瘤较近的部分面神经分支,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和新术式,将其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传统术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2.3岁。

采用新术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5.8岁。

肿瘤直径为10~35 mm。

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传统术式组手术切口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加浅叶或肿瘤加全腮腺切除术。

新术式组中根据肿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切口长度视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随之变化,为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腮腺组织,切口往往以暴露术区即可。

两种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初步评价

两种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初步评价

形发 生率 及 程度 明显低 于传 统 切 的病例 改 良组均 用胸 锁
乳 突肌瓣 填 补 凹陷 , 而传 统手 术组 未行 凹 陷修 复 。 上 份 胸 锁突肌 血供 主要 来 自枕 动脉 ,制作 蒂 在上 的肌
瓣 具有 良好 的血 供 . 术后 存活 率高 6 j 。 我 们 的经 验是 取 胸 锁乳 突肌 的前 1 / 2宽度 和浅 面 1 / 2深 度使 肌瓣
表 3 A和 B两组术后 F r e y ’ S综 合征 随访 结果 例
1 _ 4 . 3 F r e y ’ S 综合征( Mi n o r 试验 ) 按 文献 0 j 嘱患 者 咀嚼 维生 素 C片后 观察 面颞 部 出汗情 况 。
2 结 果
}与 同 时期 B组 比较 P < O . 0 5
与 同 时 期 B 组 比 较 P< O . 0 5
组, 可能 与 改 良手 术组 从 总干解 剖 到分 支 , 更 好地 保
护 了面神 经 的交通 支有 关 。改 良手术 组 术后 面部 畸
改 良手 术组将 耳前 切 口改 为耳屏 内切 口 ,并将 传 统 向颌 下 延长 的“ S ” 形切 口改为 向耳 后延长 , 如 此 使 得整 个切 口更 为 隐蔽 , 术后 面部基 本 见不 到瘢 痕 , 对 患者术后 面容影响较小 。 术后面 部畸形 3 个 月及 1 2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O O 7 年第3 4 卷第2 3 期
两种 术 式治疗 腮腺 良性 肿 瘤的初 步评 价
・ l 3 3 5 ・
对称 、 左 右对 比患 侧有 明显 凹 陷畸 形 ; 重度 ( m) : 正 面观面 部 明显不 对称 、 患 侧严 重 凹陷 畸形 。 1 . 4 . 2 面瘫 轻度 ( I) : 能闭眼 , 鼻 唇 沟轻 微 变 浅 、 安静时无 口角偏斜 。 中度 ( i i ) : 鼻唇沟变 浅较 明显 , 闭

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

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

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腮腺混合瘤的治疗及其术后处理,以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效地治疗患者,减少术后复发和并发症。

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56例,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瘤体摘除术、瘤体加部分腮腺切除术、瘤体加全腮腺切除术、瘤体加腮腺小叶切除术),并处理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面瘫、涎痿、Frey综合征、面部畸形、手术部位麻木不适等)和复发者,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的情况,分析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及其术后处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术后复发者2例,面瘫者13例,涎痿者6例,Frey综合征1例,面部畸形3例,手术部位麻木不适1例。

结论手术过程中和术后正确合理的操作、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术后处理【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02-02腮腺混合瘤又称腮腺多形性腺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唾液腺肿瘤之一,几乎占据了整个唾液腺肿瘤的80%左右[1]。

好发于腮腺混合瘤多发于青壮年,老年人发病少,其为良性肿瘤,但仍可恶变,一般预后良好。

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腮腺混合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

腮腺混合瘤术后有一些并发症,且术后容易复发。

目前,腮腺混合瘤的复发率逐年增加,并且恶变趋势也不断加强[3],给治疗带来了难题。

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也不一样。

为比较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及其术后处理对腮腺混合瘤的预后的影响,我院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5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作者:邹金伟,朱宇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第12期[摘要]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 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 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腮腺[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177-02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占腮腺肿瘤的65%~70%[1]。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先把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出来,然后将腮腺浅叶或全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经保留下来。

现在出现了新的手术方式即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要解剖与肿瘤较近的部分面神经分支,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和新术式,将其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传统术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2.3岁。

采用新术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5.8岁。

肿瘤直径为10~35 mm。

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混合瘤的对比研究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混合瘤的对比研究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混合瘤的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6-07-27T15:13:00.4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期作者:李铁成[导读] 腮腺混合瘤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并且发病率很高的唾液腺肿瘤,虽然该病属于一种良性肿瘤。

李铁成(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0)【摘要】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应用于腮腺混合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66例,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参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观察传统的全腮腺切除术以及保留腮腺导管区域性肿瘤切除术的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下颌缘支、颊支、颧支等面部主要神经分支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7%、11.8%以及8.8%,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83.3%、62.5%以及68.8%;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46.9%,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保留腮腺导管区域性肿瘤切除术应用于腮腺混合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不同手术方法;腮腺混合瘤【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94-02 腮腺混合瘤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并且发病率很高的唾液腺肿瘤,虽然该病属于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复发率较高,并且存在着浸润包膜的恶变倾向,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该病[1]。

本院将保留腮腺导管区域性肿瘤切除术应用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腮腺混合瘤患者中,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经CT、彩超、冰冻切片、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等临床检查确诊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腮腺混合瘤患者66例,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27例和39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0岁,中位年龄:(41.67±6.75)岁;病程:1.2~9.5年,平均病程:(3.46±1.17)年;右侧腮腺患者41例,左侧腮腺患者25例。

腮腺混合瘤切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34例临床分析

腮腺混合瘤切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34例临床分析

腮 腺 混 合瘤 切 除术 加 面神 经解 剖 术 3 4例 临床 分析
王学 锋 ( 西南 宁市 第二人 民医院 口腔科 , 西 南 宁 5 0 3 ) 广 广 3 0 1
摘 要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发病 的临床特 点、 发病情况、 术方法及 预后。方法 手 对腮腺 肿瘤 手术 3 4例 临床 资料进
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 在颈侧区有淋 巴结转移 。 并 其中 良性肿 瘤 约 占 8 % , 组 资料 良性 肿 瘤 占 7 . 7 0 本 64 % (6 3 ) 与国内外 文献 报道 基本 一致 _ 。在 腮腺 良性肿 瘤 中 2 /4 , 5 j
以多形性腺瘤 比例最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9 1 / 6 ; 占 7 6 %(5 2 ) 腺淋 巴瘤次之 , 占 1 .3 5 6 , 9 2 %( / ) 其他 良性 肿瘤约 占 2 .8 6 2 ) 2 3 0 %(/ 6 。其 中多形 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异于一般 良性肿瘤 , 虽有 结 缔组织 包膜包 绕, 但不 完整 , 外形大 多呈 结 节状 , 突起 的结 节 可突 出包 膜 , 其 生长于正常腮 腺 组织 中, 中如 出现 瘤体 破 裂 或腺 体 组 织残 术 留, 常会形成种植 性复 发。复发 率为 2 % ~4 % , 组 复发率 0 5 本 为 6 6 %(/ 5 , .7 1 1 ) 明显低 于 国 内报 道 , 益于我 们术 中采 取 了 得
关 键 词 :腮 腺 混 合 瘤 ; 神 经 解 剖 ; 面 外 科 手 术 面 颌 中图分 类号 :R7 2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5 1 (0 80 —0 2 —0 0 1 8 7 2 0 )5 8 5 2
腮腺混 合瘤是 口腔颌面外科 常见病 , 手术切除是惟一 的治

解析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

解析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

解析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腮腺混合瘤中医称“腮疮”、“流痰”、“瘰疬”等,是发生于腮腺的常见良性肿瘤,它来源于上皮成分外,还经常有粘液腺组织,和软骨样组织所构成。

腮腺混合瘤西医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若悬河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

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

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

可在术前经腮腺管注入美蓝使腮腺染成蓝色,有助于识别面神经。

若需切除腮腺深叶,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分离。

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

腮腺混合瘤中医治疗:腮腺混合瘤是发生于腮腺的常见良性肿瘤,它来源于上皮成分外,还经常有粘液腺组织,和软骨样组织所构成,故称为混合瘤。

多发生于青中年人。

发病年龄在20~40年之间,男女无差别。

中医称“腮疮”、“流痰”、“瘰疬”等,一般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1.痰湿积聚型:患者耳下部肿块,时有胀感,倦怠乏力,胸闷痞满,泛泛呕恶或咳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20例临床体会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20例临床体会
1 问卷 调查 . 4
调查 内容包 括 有无 进餐 时 面部 手 术 区出 汗 潮红 、耳 垂 区 有 效地 降低 手术 并发 症【,】 3 。笔 者采 取保 留腮 腺 主导 管 的腮腺 4 部 分切 除术 治疗 腮 腺混 合瘤 ,并 与浅 叶切 除术 及全 叶 切 除术 两 感 觉有 无 降低 、术 后 畸形 程度 及 能否 承 受等 。如 有上 述症 状 , 种传 统 方法 进行 比较 研 究 ,显示 前 者手 术治 疗腮 腺 混合 瘤 取得 记 录症 状 出现 的时 间 和持续 时 间 。是 否接 受相 关 的治 疗等 0进 良好 效果 ,为 临床合理 选择 术式 提供 依据 。现报 道如 下 。 餐时 面部 手术 区 出汗和潮 红表示 有 味觉 出汗综 合征 的存在 。 1 统 计学 分析 . 5 1 临 床 资 料
健康必读杂志 2 1 年 7 0 0 月 第7 期
H at m s ra gzn 2 1 uyN 1 el ut edMaaie 0 0Jl o. h ~ 7
临床 研 究
腮腺部分切 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2 例 பைடு நூலகம்床体会 0
詹寄军
【 中图分类号 】 7 98 R 3 .7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6 2 3 8 2 1 0 - 0 8 0 1 7 - 7 3( 0 0) 7 0 5 - 2
【 要 】目的:探讨保 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小于3 c 摘 . m的腮腺混合瘤的可行性。方法 :我科收治 O
的腮 腺 多形性腺 瘤 2 例 。随机 分 为3 ,其 中1 例 采 用腮 腺部 分切 除术 ,5 行 腮腺 浅 叶切 除 术 ,5 0 组 0 例 例行 腮 腺全 切 除 术 ,随访 时 间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研究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研究
2结 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 0.5~3.0 年,对面部外形满意度,暂时性面瘫, 耳垂区麻木,术后涎瘘,肿瘤复发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1。 由表 1 可见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面部外形满意度、暂
·706·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3月15日 第28卷第5期 J Mod Med Health,March 15,2012,Vol.28,No.5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区域性切除术; 浅叶切除术 文章编号: 1009-5519(2012)05-0705-02 中图法分类号: R781.7+2 文献标识码: B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中最常见病之一,尤其腮腺良性肿 瘤 最 多 见[1],传 统 手 术 方 法 为 肿物及腮腺浅叶,但随着近几年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及功 能性外科的崛起,保存大部分腮腺组织及腮腺导管,部分分离面 神经的腮腺肿物及部分腮腺组织的术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1 1 >0.05
时性面瘫、耳垂区麻木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涎 瘘及肿瘤的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 。
3讨 论
温 玉 明 等[2]通 过 显 微 镜 对 25 例 原 发 腮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连 续 病 理 切 片 的 观 察 ,发 现 腺 瘤 包 膜 外 浸 润 最 大 深 度 0.26 mm,出 芽 生 长 最 大 长 度 0.29 mm。因 此 认 为 ,在 切 除 生 长 于 腮 腺 浅 叶 的 多 形 性 腺 瘤 时 ,只 要 切 缘 与 肿 瘤 有 0.5~1.0 cm 的 距 离 ,就 能 完 整 切 除 肿瘤,防止复发。肿瘤的复发多是由于手术安全边界不足,与腮腺 组织的深浅叶并没有确切的关系[3]。McGurk 等[4]认为,区域性切除 术的复发率与浅叶切除术相同。本次统计分析也支持上述观点。

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分析

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分析

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分析目的:对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对象,对患者实施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对患者术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例,1例患者出现耳颞神经综合征,对症处理好均很快恢复,随访半年无一例患者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结论:对腮腺混合瘤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腮腺混合瘤;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面神经解剖术;临床治疗作为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腮腺混合瘤又被称为多形性腺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其治疗目前以手术切除为唯一方法。

在手术中,其要点在于控制肿瘤复发的同时,对并发症尽量避免[1]。

本文主要探讨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对象。

其中患者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8.5岁;患者病程2周-21年,平均病程3.1年;均为首次接受手术治疗。

主要病理表现生长缓慢、活动局部无痛性肿块;肿瘤直径在3-7cm左右,术前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面神经功能障碍;左侧8例,右侧4例;位于腮腺浅叶11例,深叶1例。

1.2方法有11例患者均接受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有1倒患者行腮腺深叶摘除,手术过程如下:患者在手术台取平卧位,头偏健侧,常规消毒,铺巾。

全身麻醉生效后,8例左侧患者在其左侧耳屏前从上方颞区向下作切口,向下绕至耳垂至左颌下区;4例右侧患者在其右侧耳屏前从上方颞区向下作切口,向下绕至耳垂至右颌下区;切口长约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下方切开颈阔肌,在腮腺咬肌筋膜上向前翻瓣,仔细分离皮瓣,将腮腺及肿块显露出来。

不同腮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不同腮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对 9 行 腮 腺 浅 叶 2例
切除术的良性腮腺肿瘤患者术前 随机分为 A、 、 D、 B C、 E组。A组 2 5例( 为对照术 ) 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 ; B组 1 8
例术中保 留咬肌筋膜 ; 1 c组 4例术中不保 留咬肌筋膜 , 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 D 覆盖创面 ; A M) D组 1 9例保 留 咬肌筋膜并辅 以 A M植入 : l 例保 留咬肌筋膜 , D E组 6 用胸锁乳突肌瓣修补腮腺 切除后的缺损区。观察各组术后并
发生 与术后残 留腺 体仍 有分 泌 功 能有关 。因此 , 加
强术后 引流有利 于 消灭 创 面死 腔 , 防涎 瘘。本 观 预
长度的 25 取该 肌厚度 的 12, 膜 , /, / 带肌 横断 、 离 , 剥
形成 蒂在上方 的胸锁 乳突肌带 蒂肌瓣 。将该肌瓣 前
上旋转并覆盖下颌升支后方及下颌后 凹等处 , 修补 腮腺 切除后 的缺 损。各 组 均置 负压 引流 管 引流 , 术
l 2 0
注: A B C D组比较, J< .5 与 B c D E组 比较 , 与 、、 、 ‘ 00 ; 、 、 、 P P<
OO .5
3 讨论
腮腺切 除及腮腺肿 瘤切除术可 导致涎瘘 、 面瘫 、
面部 凹陷 、r 综 合征 等并 发症 的发 生 。① 涎瘘 : Fe y 其
P均 > .5术后发生面部凹陷者分别为 1 、19 1 、 00 ; 6 l 、、2 0例, E组发生率最低( 0 0 ) 发生 Fe P< .5 ; r y综合征者分别为
1 … 、 例 , 最 高 ( 0 0 ) 7 3 3 1 1 A组 P< .5 。结 论
除术 , 可有效预 防术后 面部 凹陷畸形及 Fe 综合征的发生。 r y 关键词 : 腮腺切除术 ; 手术并发症 ; 腮腺 良性肿瘤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

方法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腮腺肿瘤患者按照手术切除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

术后随访1-3年,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满意,能保留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

标签:腮腺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疗效;并发症腮腺肿瘤在临床比较常见,多为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包块界限清楚,能活动或粘连、固定,面瘫,影响患者的外观美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

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炎肿瘤”经典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切除范围较大,术后有面部凹陷性畸形、长切口、有疤痕,显著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

近来有研究显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疗效较好[1]。

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腮腺肿瘤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3-75岁,平均47.6±4.5岁,多形性腺瘤40例,腺淋巴瘤7例,肌上皮瘤3例,左侧22例,右侧28例,肿瘤直径均1-10cm,平均3.5±1.2cm。

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位置、直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浅叶切除术进行治疗,方法一般就是全麻或是局麻,然后切口保持大S型,将皮瓣翻开后,从面部神经下颌边缘开始逆行解剖,分别解剖出而神经颧支、颞支、上下颊支及下颌缘支,于面神经各分支浅面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位于其内的肿瘤。

不同手术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对比

不同手术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对比

不同手术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对比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面神经解剖手术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腮腺肿瘤患者根据解剖方式不同分为A组(36例)和B组(36例),分别采用面神经总干顺行法和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法解剖面神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A 组面神经功能分级以Ⅱ~Ⅲ为主,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中2例发生面神经总干损伤,B组中2例颊支损伤,6例下颌缘支损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中的面神经损伤患者皆为暂时性损伤,A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分级的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

结论与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法相比,面神经总干顺行法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轻,且恢复快。

因此,腮腺手术在面神经总干显露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顺行法进行面神经解剖。

标签:腮腺肿瘤;腮腺手术;面神经解剖腮腺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涎腺肿瘤,其中约80%为良性病变,20%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腮腺区发生无痛性肿块,可有面神经麻痹、面部疼痛、唾液减少、听力下降、张口受阻、吞咽困难等,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目前,对于腮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且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为治疗原则。

腮腺切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用术式之一,其核心是解剖面神经并保留,但此过程容易造成面神经损伤继发永久性面瘫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及生活质量,而面神经解剖方式的选择是减少面神经损伤、减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目前,面神经解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由面神经主干向其分支解剖,即顺行法;一是逆行法,即由下颌缘支、颊支、颧支等面神经分支向主干解剖。

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顺行法和沿下颌缘支逆向法在腮腺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23~77岁,平均(46.4±10.9)岁;病程2~38个月,平均(13.06±2.17)个月;肿块直径1.5~5.8cm,平均(2.94±0.91)cm;肿块位置:耳垂下39例,耳前区27例,耳后6例;左侧34例,右侧38例。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临床分析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临床分析

腮腺良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临床分析
金明勋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2(28)5
【摘要】目的比较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优缺点,为
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0年行腮腺肿物及局部切除术患者48例,1998~2004年行腮腺肿瘤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腮腺肿物直径均小于3.5 cm,术后分析比较.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面部外形满意度、暂时性面瘫、耳垂区麻木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涎瘘及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病变范围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相对于浅叶全部摘除有显著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术式.【总页数】2页(P705-706)
【作者】金明勋
【作者单位】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7+2
【相关文献】
1.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J], 李超;陈建超;王朝晖;张兵;李彬;王薇;吴砚
2.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38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分析 [J], 胡春梅;何刚;李

3.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68例临床分析 [J], 徐超军
4.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临床分析 [J], 关崧华;钟凡;邓书海;郭毅
5.对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J], 林钊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选择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选择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选择腮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治疗腮腺肿瘤最主要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颌面外科医生尝试在手术切口和切除方式上作出改进,以减少手术瘢痕和尽可能避免手术并发症,从而提升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就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设计综述如下。

1.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发展史自19世纪初,Bernard首次报道了腮腺肿物剜除术的病例以来,该术式被广泛沿用。

然而,由于腮腺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单纯剜除术并不能保证手术的彻底性,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达20%~45%。

到了20世纪中叶,得益于对腮腺肿瘤病理学特点及术区解剖结构的认识增加,人们在腮腺肿瘤的治疗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肿瘤周围健康腺体组织的切除变得更为激进;(2)对面神经进行彻底的解剖分离。

在20世纪50年代,Patey和Thackray首次开展了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这使得腮腺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大幅降低,该手术方式在当时成为了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规术式。

然而,腮腺浅叶全切的方式手术范围大,容易引起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s综合征等并发症。

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功能性外科概念的提出,腮腺手术中是否应彻底解剖面神经,是否需要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成为了富有争议性的问题。

对腮腺的过多切除,会导致术后面部凹陷;患侧腮腺丧失唾液分泌功能,患者会出现口干的症状;而对面神经进行广泛解剖分离的过程,增加了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保证肿物切除彻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保留腮腺组织和保护面神经成为了研究热点。

腮腺部分切除术应运而生,该术式仅对腮腺肿瘤及其周围约0.5~1 cm的腮腺组织进行切除,在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了腮腺组织及主导管,保留了腮腺的生理功能,减轻了面部凹陷畸形,并减少了术后涎瘘的发生。

同时,由于该术式不追求对面神经的彻底解剖,只对与肿瘤相关的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分离,从而避免了对面神经不必要的损伤,降低了术后面瘫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得以提倡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混合瘤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7T15:13:28.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曾汉西1 唐健霞2 蔡顺福1 [导读] 腮腺混合瘤是临界瘤,包膜有时不完整,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曾汉西1 唐健霞2 蔡顺福1
(1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南永州 425000; 2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008)【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243-01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方法对46例腮腺混合瘤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观察其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肿瘤复发及术后面形。

结果区域性腮腺切除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3例,涎瘘2例, Frey综合征1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轻,疤痕短;经典术式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4例,涎瘘1例,Frey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重,疤痕长。

结论腮腺混合瘤区域性切除术较经典术式更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
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其治疗为手术切除,不能作单纯肿瘤摘除,即剜除术,而应作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

目前腮腺混合瘤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经典的术式,即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即肿瘤及部分腮腺切除术。

我科自2000年1月到2009年3月共收治腮腺混合瘤患者46例,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术式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以期进一步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腮腺混合瘤患者46例,其中区域性腮腺切除术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7天~10年,平均1.5年;经典术式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 77岁,平均41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1.7年。

1.2 诊断检查所有病例术前均无面神经损害症状。

其中32例患者行CT检查,其余病例因受经济条件等限制,行B超检查,清楚了解腮腺肿瘤大小及其周围解剖组织关系。

所有病例术中经冰冻活检,术后作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混合瘤。

1.3 手术方法手术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

区域性腮腺切除组,切口长度视肿瘤位置及体积大小而随即变化,以暴露术区即可。

(1)肿瘤位于耳屏前区者,切口位于耳屏前;(2)肿瘤位于耳垂下者,切口从耳垂向下致下颌角;(3)肿瘤位于下颌角者,切口起于耳垂,向下绕过下颌角适当向前即可。

翻瓣后直接暴露腮腺组织及手术区,并选择需游离的面神经分支,如肿瘤位于耳屏前区腮腺导管水平以下,下颌骨下缘水平以上,手术时需解剖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如位于耳屏前腮腺导管水平以上区域,则需解剖颧支和颞支,术中均采用由主干方向向外周行钝锐分离相结合,距肿瘤边缘0.5cm~1cm处,将肿瘤与部分腺体一并切除;经典术式组,手术切口为常规耳周“S”型,切口长度以能翻瓣暴露腮腺浅叶为准,在解剖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进行瘤体及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切术。

所有病例术毕均放置胶片引流条1根,术后给予腮腺区加压包扎。

2 结果
46例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均临床痊愈出院,随访观察1~7年。

区域性腮腺切除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3例, 1个月后均自行恢复,术后涎瘘2例,经加压包扎后治愈,Frey综合征1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轻,疤痕短;经典术式组中,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4例,3个月内均自行恢复,术后涎瘘1例,经加压包扎后治愈,Frey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面部凹陷畸形重,疤痕长。

2例复发患者均做了第二次手术,随访2年未复发,面瘫者均给予维生素B1和B12治疗,同时行理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

可发生于新生儿到老年的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60岁,高发病年龄为31-50岁。

研究认为,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保留了腮腺导管,由于腮腺组织再生能力强,有利于残余腺体的组织再生,使残余腮腺术后仍能行使功能,而且可减少面部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

而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不需要完全暴露面神经各分支,使暂时性面瘫的发生大大减少。

本组病例中3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为术中夹伤,牵拉伤面神经分支所致。

区域性腮腺混合瘤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面积,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加快了术后愈合时间,术后瘢痕亦小
腮腺混合瘤是临界瘤,包膜有时不完整,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陆蔚人等研究证实肿瘤细胞极少在包膜外浸润,在肿瘤外1cm腺叶切除可以提供足够的安全边缘,不致以引起复发。

笔者认为,手术不损伤到包膜和肿瘤实体,以免影响手术彻底性和引起肿瘤细胞的播散,手术切除肿瘤外0.5-1.0cm腮腺组织,应该十分安全的。

腮腺混合瘤区域性切除术克服了传统腮腺手术的缺陷,是一种比较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
[2]刘华,李龙江,温玉明等.涎腺肿瘤345例临床病例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4):475-477.
[3]俞光岩,马大权.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6,31(6):372-374.
[4]陆蔚人,平金良.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情况与临床关系[J].口腔医学, 1999,19(1):4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