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警察与赞美诗》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警察与赞美诗》主题思想

一、《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梗概及其时代背景

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第一部小说《四百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描述的是纽约街头一个流浪汉苏比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以此反映美国社会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来抨击其社会的黑暗。

如果不是温饱都无法解决,如果不是饥寒交迫,善良的人们即便没有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依旧会是一个合法守礼的好公民,有完美的家庭需要供养,有贤淑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伴随左右。苏比也不会多次惹是生非,想在监狱里安然地度过这个既寒冷又毫无人情味可言的炎凉社会。生活就是这么有违常理,无论怎么闹腾都无法实现的人生高度,却在被赞美诗感化下决心弃恶从善后,意外被警察无事生非达成了。

这一流浪汉的生活小片段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欧·亨利的写作就以抨击黑暗势力为主,来反映只要是美国的社会公民,无论有多么低的身份,都有权利和义务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作者这种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也与作者本身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欧·亨利自幼失去亲人照顾,与作为教师的姑姑相依为命,生活十分穷苦,在姑姑的帮助与指导下,曾阅读过许多古罗马的优秀文学,欧·亨利虽然满腹经纶,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最终因为一场意外,无辜受冤入狱,在监狱中,欧·亨利写过许多作品,多辛辣讽刺,这些作品轰动文学界,从而也捍卫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苏比因为个人危机,而对社会不那么强烈和彻底的反抗,就是借由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象征性、代表性的无谓挣扎。作为美国当时社会的一分子,安分守己之

中,连最起码的尊严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简单要求,都显得如此难以实现。苏比违背了,反而没有受到那些潜在规则的惩罚,最终在教堂亲切的大舞台下,个体如同蝼蚁般,万事皆不由自己。

二、基于法制与社会角度下的思想解读

苏比的生活,为了温饱而不惜铤而走险,这种对最起码生活的向往成了奢望。他在警察的眼皮底下连调戏良家妇女、寻衅滋事这种拙劣的招数都使出来了,然而仍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不得不继续他前进的脚步,仍然是饥寒交迫、衣食无着。法制观念的淡薄,社会环境下人情的淡薄,无一不是什么可以言说的委屈。想去蹭吃蹭喝的愿望落空于他寒酸的鞋子和褴褛的衣衫,被轰出去也是顺理成章,没有可供挽留的余地和填饱肚子的渴望。资本主义统治下,民众的悲苦伤痛仍然不能消解。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每况愈下的世风,法制和人治的矛盾对立等问题。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苏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警亭的长官一句轻飘飘的话:“到岛上去关三个月。”这就是美国当时的法治,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民主建设和最悲剧的统治方式,除了被动接受外,丝毫没有他法。对于警察的混淆视听和上流社会的变态享乐,以及苏比生活的社会环境,除了在所谓披着法律外衣、恣意玩弄人们的思想,随意将自身的信仰和生活中的约束摒弃。都只不过是法制社会下的飞灰。社会把人逼上了绝路,将善良的人性磨灭殆尽。还好,有赞美诗这个无形的精神约束在净化着人们的灵魂。在那样的时代,那样贫瘠的生活里,“法制”无法完成对社会治安和人心罪恶的惩罚,只好通过道德这个杠杆去实现了。

三、基于精神与信仰角度的思想解读

为躲避冬日的严寒与饥饿,苏比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生活,然而摆在苏比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去当地政府的救助办领受施舍,这样苏比的自尊心会受到严厉的伤害。一是继续在困顿中忍受煎熬。苏比继续朝前走,来到一个幽静的角落,面前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教堂,里面有一个风琴师正为即将到来的礼拜六苦练赞美诗。听到那熟悉而又欢快的音乐,苏比的思绪被拉回到了以前,在不久前,苏比的世界也是充满爱、充满阳光、充满温情的。想到这些美好的过往,苏比振作精神,想好好生活,重新找份工作,来度过自己美好的后半生。就在苏比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只大手落在苏比的肩膀,就这样,苏比无端地就被抓到监狱三个月。

苏比如同顿悟成佛的智者,在悠扬的音乐和深入他内心世界的赞美诗中,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超脱。他诚心皈依上帝,其信仰是高洁的,最深程度的表现了其内心本善的信仰体系。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过至少主人公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人生观,就算要去岛上3个月,最起码要有合理的理由,因为苏比心中有希望,一切都会变好的。苏比的信仰,支撑他迎向新的生活,任何变动都无法动摇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之心。

存在决定意识,欧·亨利作为批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是借助于典型的文学现象将生活本质揭示及呈现。在《警察与赞美诗》创作中,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较大物质文明的时候,美国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作品在一开始描写的就是衣衫单薄的苏比及穿着海豹皮大衣的淑女,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主题点明。富人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去地中海游弋,但是作为穷人代表的苏比也只能够为了冬天的食宿“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生存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但是就是在表面看着非常繁华及具有较高精神文明的纽约,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人。欧·亨利就是想通过这一描写,体现出在两极分化下底层人们生活的窘境,看着当时还那么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性顿悟。

在人们的生存困境中,人性的发展主要受到两种张力的制约。其中第一种也就是以个体生命形式体现的人本体,另外一种是对人具有危机作用的相关因素。人的生存困境张力也就是人的生存困境和基本生存愿望之间存在的冲突,一种是实现人本身对自由生存的愿望,另一种则达到某种和谐安静的生存欲望。前者的目标主要为自由,后者的目标主要为幸福。对于苏比来讲,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冬,也能够将自我完善的自由生存舍去,从而选择“幸福”的生存方式,那也就是选择不愁食宿的监狱,在里面还能够得到一些意气相投的伙伴。并且针对这一目标,苏比可谓是煞费心机,6次作案。当然这对于一个流浪汉来讲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从而也体现了他对于生存的最低要求。但是最终的结局显示就像是这样,也并没有让他摆脱困境。他在对生存最低追求过程中却得到无情的嘲讽,没有依照他预想的结局发展。苏比的困境也从另一个方面呈现出了当时在为最基本生理需求挣扎的底层人民的生存窘境。但是苏比却并不是一个为了能够得到和谐安宁而宁愿放弃自我完善的人,面对赞美诗的时候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沼,他要重新做人。这也将那些生存在困境中人的积极乐观精神及信仰体现了出来,就算是始终生存在绝望中,也能够进入到悲哀的乐观之中,始终也没有放弃对自由生存及理想人生的追求。也进一步深化了本文关于精神及信仰方面的主题思想,苏比的不幸本身也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在下层的人民来讲,本身就是走不出泥坑的悲剧,但是却能够通过自身精神及信仰,得到另外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