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铜块组(3):体积不同铜块3块;铝块组(3):体积不同的铝块3块;水组(3):适量的水。
教学过程
形成性练习:
1、一杯水与一缸水比较,那种容器中装的水的密度大?
2、一段粗铜线拉断成两段铜丝后,每一段铜丝的质量______,铜丝的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3kg/m3== ______ g/cm3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5、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下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1)表中的空格应填 ______,比较第1、2次的数据,可得出结论:只要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_______。
(2)比较第2、3次的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_____。
(3)比较第1、4次的数据,可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