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妇科恶性肿瘤,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和病史询问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多为异常阴道出血、经期不规律、增多或逐渐延长,甚至出现经间期出血等。

在病史询问时,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家族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以便进行初步判断。

2. 妇科检查和宫颈涂片检查妇科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通过检查子宫大小、形态、质地以及宫颈等部位的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宫颈涂片检查则可用于筛查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病变。

3. 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采用子宫腔镜下活检或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的子宫内膜刮取术,通过取得组织样本,经病理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

4. 影像学检查MRI、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子宫内膜癌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深度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等,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切除不仅可以治疗病变,还可提供标本供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几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2. 放疗放射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或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高危因素的患者。

放疗可采用内照射、外照射或两者联合,以杀灭癌细胞或减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

3. 化疗化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晚期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卡铂等,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的进展。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警惕子宫内膜癌 需做六大检查[热荐]

警惕子宫内膜癌  需做六大检查[热荐]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警惕子宫内膜癌需做六大检查[热荐]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好发年龄为58~61岁。

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特别在肥胖女性人群中,已成为一种“流行病”。

专家指出,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很多都是同时合并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

所以,肥胖女性要特别警惕子宫内膜癌,除了早日减肥摆脱“高危人群”称号,更要定期到妇科做相关检查。

1、B超检查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回声不均或宫腔内赘生物,有无肌层浸润及其程度等,其诊断符合率达80%以上。

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肥胖者甚多,因此经阴道超声比经腹部超声更具优势。

由于B超检查方便及无创,因此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规的检查,也是初步筛查的方法。

2、分段诊刮目前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

不仅可以明确是否为癌,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还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腺癌,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对于围绝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的患者,分段诊刮还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分段诊刮的标本需要分别标记送病理学检查,以便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

3、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有无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变范围,及宫颈管有否受累等;直视下对可疑病变取材活检,有助于发现较小的或较早期的病变,减少了对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准确率接近100%。

宫腔镜检查和分段诊刮均有发生出血、感染、子宫穿孔、宫颈裂伤、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宫腔镜检查尚有发生水中毒等风险。

对于宫腔镜检查是否可导致。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二 、 宫 内 膜 癌 的筛 查 子
内膜采集装 置的问世 , 可在 门诊无麻 醉状态下进行 的子宫 内
膜 活检 术开始应 用 于临 床。当 时普遍 应用 的 V ba抽 吸器 ar
( ar si t ) 断 内膜 癌 的总符 合 度 为 8 % 。18 V baapr o 诊 ar 6 94
年 ,onel C rir 报道 了 Pp l 1 ie e内膜 采集 器在子 宫 内膜活 检术 l 中的应 用。Ppl iel e内膜采集 器是 一种 内置 活塞 的负压 吸 引 装 置 , V ba抽吸器 相 比 , 子 宫 内膜病变 的诊 断能 力相 与 ar 对 似, 但成 本低 且患者 耐受性好 。子 宫 内膜 活检术与 D &C
究 涉及 7 1 阴道不 规则出血患者 的荟萃分析显示 ,iee 94例 Ppl l 内膜采 集器 诊断内膜癌的敏感性在绝经前女性 中为 9 . % , 1O
绝经后 女性 中为 9 .% [] 0世纪 9 9 6 1 。2 7 0年代 , 宫内膜活检 子
查 [6。内膜癌 的筛查对 象为高危人 群 , 5 - 3 主要指具有 遗传性
的死 亡 率 在 近 2 0年 来 上 升 了 10 l 。我 国 目前 缺 乏 内膜 0% 4 J
视下的盲操作 ,0 经 D 6% &C所获 取 的内膜标 本不 超过 整个 官腔的 5 %l 0 1 。早期一 项针 对 D 0 3 &C诊断 准确性 的大样本 研 究显示 ,9 7例 D C中漏 诊 内膜病 变 1% , 中 8 %为 60 & 0 其 0 内膜息 肉…j & 。D C对局 限性 病灶 的诊 断能力 有限 , 可能漏 诊 5 % 的 内 膜 息 肉 和 6 % 的 子 宫 内 膜 上 皮 内 瘤 变 8 0 ( I 2。一 项 对 于 反 复性 P EN)1 ] MB的前 瞻性 研 究 显示 , 对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检查
一、概述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一般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一般在绝经的女性身上较为常见,检查方法有B超检查,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磁共振成像,肿瘤标志物CA125等。

B超检查一般是较为常规的检查,也是子宫内膜癌初步筛查的方法,可以了解患者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回声不均或者是宫腔内赘生物。

二、步骤/方法:
1、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中最为常用和价值的方法,不仅
可以确诊是否是子宫内膜癌,还可以检查出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到宫颈管,也可以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腺癌,方便患者病情的确诊和排除。

2、宫腔镜检查是可以直接检查宫腔以及宫颈管有无癌灶的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变范围等等,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很有帮助,准确率较高,一般接近百分之百,一般不会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3、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低,一般不建议作为检查的方法,磁共
振成像一般可以清晰的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大小和范围,准确的估计肿瘤分期。

肿瘤标志物CA125一般用来检测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由于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并不明确,所以暂时没有预防的方法,如果出现绝经后出血,更年期月经紊乱要注意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对于一些年轻的妇女月经紊乱治疗无效时,最好做一下B超检查和子宫内膜检查。

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摘要:子宫内膜癌是现阶段妇科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率仍较高,由于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患者忽视或者就诊时漏诊,就诊时经常已是晚期,因此,早期对内膜癌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肿瘤标志物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但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均无法达到预期,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应引起妇科肿瘤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现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又称子宫体癌)是近年来妇科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子宫内膜癌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患者的存活率却逐年下降。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水平过高、月经初潮早与绝经期推迟、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血、过度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药物影响(以三苯氧胺常见)[2]。

目前,妇科临床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以B超、宫腔镜以及刮宫术等为主,但是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文中将对现阶段临床中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1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恶性肿瘤,临床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由于其发病区域多在内膜腺体内,也被称为子宫内膜腺癌或宫内膜样腺癌。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颈癌、卵巢癌并称当今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老年妇女为主,其发病率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仅次于子宫颈癌[3]。

目前,临床中针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以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为主,多选择手术治疗,术后会根据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放疗、化疗、激素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等。

但是,国内妇科领域对子宫内膜癌治疗的规范性较差,关于子宫内膜癌手术中子宫的切除范围以及腹膜后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必要性等问题存在较大争议[4]。

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专题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专题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专题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
现状及展望
廖秦平;杨曦
【期刊名称】《实用妇产科杂志》
【年(卷),期】2015(31)7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

随着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变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在无症状高危人群中,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就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探讨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策略。

【总页数】4页(P481-484)
【关键词】筛查方法;早期诊断;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细胞学;妇科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液基细胞学;癌前病变;流行病学数据;子宫内膜厚度
【作者】廖秦平;杨曦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1022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参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夏晓伟;吴梦琦;杨芳;郑慧
2.子宫内膜细胞块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J], 文佳;廖秦平
3.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J], 廖秦平;杨曦
4.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草案) [J], 子宫内膜癌筛查专家委员会
5.子宫内膜癌筛查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J], 杨曦;廖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绝大多数为腺癌。

为女性生殖道常见叁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宫颈癌比较,己趋于接近甚至超过。

那么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1.宫腔镜检查目前宫腔镜检查已较广泛地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国内以纤维宫腔镜应用最广泛,经绝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约20%为子宫内膜癌,应用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及宫腔情况,发现病灶并准确取活检,可提高活检确诊率,避免常规诊刮漏诊,并可提供病变范围,宫颈管有无受累等信息,协助术前正确进行临床分期,但因宫腔镜检查时多要注入膨宫液,有可能经输卵管流入盆腔内,导致癌细胞扩散,影响预后,此点应引起注意。

2.膀胱镜,直肠镜检查对有否肿瘤侵犯有重要意义,但应有活检证实,才能确诊为膀胱或直肠受累。

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3.淋巴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检查(MRI) 淋巴转移为子宫内膜癌主要播散途径,文献报道Ⅰ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率为10.6%,Ⅱ期为36.5%,淋巴造影可用在术前检查预测淋巴结有无转移,但操作较复杂,穿刺困难,临床上较难以推广应用,自1989年FIG0新手术-病理分期应用后,由手术病理检查确定淋巴结有无转移,能准确判断预后,淋巴造影选用范围已比以前更小,CT,MRI等主要用于了解宫腔,宫颈病变,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长大(2cm以上)等,由于其费用昂贵,尚未作为常规检查使用,目前认为MRI从影像学上提供子宫肌层浸润,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价值较大,可用以指导治疗(FIGO,2003)。

4.B型超声检查怀疑子宫内膜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近年来B型超声检查发展较快,特别是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transvaginal ultransound examination,TVB),在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面有一定的进展,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Sahakian,1991),为临床诊断及病理取材(宫腔活检,或诊刮)提供参考,经绝后妇女子宫出血,可根据经阴道B超检查结果选择进一步确诊方法。

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现状

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现状

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现状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年龄≥40岁、BMI≥25kg/m2、糖尿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高危因素的无症状人群中,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研究显示,子宫不典型增生者的癌变率为23%,复合性增生为3%~5%,单纯性增生为1%~2%。

其中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时间在15年以内,由于地区经济和医疗服务体系水平的差异,对内膜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

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其死亡率/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34%(*****/*****),5年生存率为67%,而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21%(*****/*****),5年生存率为82%,期间如能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并严密观察,及早处理,可大大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

近年来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内膜癌的筛查策略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目前诊断方法包括分段诊断性刮宫(dilation and curettage,DC)、子宫内膜活检(endometrial biopsy)、影像学检查、宫腔镜检查(hysteroscopy,HS)和近些年广为重视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ic test,ECT)。

1 分段诊断性刮宫(dilation and curettage,DC)分段诊断性刮宫是传统的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有效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

但Suh-Burgmann等报道分段诊刮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类型不符合极其易造成漏诊;Neubauer等报道部分术前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高分化,术后证实为中、低分化。

同时诊刮还存在出血多、扩宫过程痛苦以及部分绝经后患者宫颈口扩张困难导致组织物量少或未能刮出组织物,进而不足以诊断或进行肿瘤分类,甚至宫颈管诊刮的误差等问题。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完整版)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也呈现上升趋势。

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

本建议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结合国际筛查指南及国内外文献,经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各位专家多次讨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达成了新的规范建议。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

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为21.8/10万[1]。

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已逐渐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

我国虽然在2017年起草了《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指南》(草案)[2],但是至今尚未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标准筛查规范。

在2018年4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妇产科肿瘤学术大会上,郎景和院士提出了子宫内膜癌筛查迫在眉睫的呼吁。

因此,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于2019年8月在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大会上组织专家组提出方案,结合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等地的筛查指南[3‑6],并经过多次讨论、审议及通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形成以下新的规范建议。

一、依据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及筛查人群(一)依据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按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同分为3类人群:普通人群、风险增加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建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筛查方法。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谢谢观赏!
六、治疗
3.中医药治疗

手术和放化疗后可给予 患者中医中药治疗,固 本扶正,提高患者的机 体免疫力。
七、预防



1.因子宫内膜癌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不能预防其发生, 因此,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上。对绝经后出血, 更年期月经紊乱应注意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对年轻妇 女月经紊乱治疗无效者,亦应及时做B超检查和子宫内膜 检查。重视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对已证实有子宫内膜 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者,根据患者情况宜行全子宫切除 术,有生育要求者应及时给予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并监测病 情变化。 2.严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疗的适应证,并合理使用,对更年 期及绝经后妇女更应慎用。对有子宫的妇女,在应用雌激 素的同时宜适当应用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并严密监测。 3.改变生活习惯,节制饮食,加强锻炼,通过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肥胖等“富贵病”的发生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病 率。

四、检查
1.B超检查 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回声不均或宫腔内赘生物, 有无肌层浸润及其程度等,其诊断符合率达80%以上。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 肥胖者甚多,因此经阴道超声比经腹部超声更具优势。由于B超检查方便及 无创,因此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规的检查,也是初步筛查的方法。 2.分段诊刮 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是否为癌,子宫 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还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腺癌,从而指导临床 治疗。对于围绝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的患者,分段诊刮还可以 起到止血的作用。分段诊刮的标本需要分别标记送病理学检查,以便确诊或 排除子宫内膜癌。 3.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有无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变范 围,及宫颈管有否受累等;直视下对可疑病变取材活检,有助于发现较小的 或较早期的病变,减少了对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准确率 接近100%。宫腔镜检查和分段诊刮均有发生出血、感染、子宫穿孔、宫颈 裂伤、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宫腔镜检查尚有发生水中毒等风险。对于宫 腔镜检查是否可导致子宫内膜癌播散尚有争议,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宫腔镜 检查不会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4.细胞学检查 可通过宫腔刷、宫腔吸引涂片等方法获取子宫内膜标本,诊断子宫内膜癌, 但其阳性率低,不推荐常规应用。 5.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较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大小、范围,肌层浸润以及盆腔与腹 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CT对于软组织的分 辨率略低于MRI,因此在具有条件的医院,应用MRI术前评估者较多。 6.肿瘤标志物CA125 在早期内膜癌患者中一般无升高,有子宫外转移者,CA125可明显升高,并 可作为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2024年宫颈癌筛查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宫颈癌筛查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宫颈癌筛查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提早发现宫颈癌,宫颈癌筛查成为了女性常见的健康检查项目之一。

本篇报告旨在对宫颈癌筛查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

调查对象包括已经进行过宫颈癌筛查的女性,以及未进行过宫颈癌筛查的女性。

3. 调查结果3.1 宫颈癌筛查的认知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5%的女性有一定程度上对宫颈癌筛查有所了解,其中70%的女性了解到宫颈癌筛查可以提前发现宫颈癌,有助于早期治疗。

3.2 宫颈癌筛查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女性表示认为宫颈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46%的女性表示愿意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以确保自己的健康。

3.3 宫颈癌筛查的选择对于宫颈癌筛查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60%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去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而40%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去社区卫生站或妇女保健中心进行宫颈癌筛查。

3.4 宫颈癌筛查的价格在对宫颈癌筛查价格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45%的女性认为目前的宫颈癌筛查价格较高,使其望而却步。

3.5 宫颈癌筛查的宣传宫颈癌筛查的宣传渠道主要集中在医院和社区卫生站,约有70%的女性通过这两个渠道了解到宫颈癌筛查的相关信息。

4. 市场分析4.1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结果估计,目前市场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数量约为6000人。

预计未来几年,宫颈癌筛查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4.2 竞争格局目前宫颈癌筛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各大医院、社区卫生站以及私人诊所等。

医院作为主要的宫颈癌筛查提供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性;而社区卫生站和私人诊所则更注重价格和便捷性的优势。

4.3 市场前景宫颈癌筛查市场有着较大的潜在需求,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宣传的加强,宫颈癌筛查市场的发展潜力将会更大。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要点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要点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要点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个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20%~30%。

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属于雌激素依赖型。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

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 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2.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3. 初潮早与绝经晚:4. 不孕不育:5. 卵巢肿瘤:6. 外源性雌激素:7. 遗传因素:8. 其他:9. 生活方式:(二)临床表现1. 发病年龄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55岁。

2. 症状状,临床上难以发现。

但90%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为各种阴道流血。

1)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90%以上的绝经后患者以阴道流血症状就诊。

阴道流血于肿瘤早期即可出现,因此,初次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早期患者约占70%。

2)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仅占5%~10%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甚至阴道大量出血。

晚期因肿瘤体积增大发生局部感染、坏死,排出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女性身上。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重点讨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治疗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1. 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目前,常用的早期诊断方法有:(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和占位的性质来判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

(2)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异常情况,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2. 诊断标志物子宫内膜癌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标志物包括:(1)CA125:CA125是一种常规的肿瘤标志物,提高的CA125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存在和进展有关。

(2)p53蛋白: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常见于子宫内膜癌,可以用作确诊和预后评估的标志。

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等。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保留子宫的子宫内膜癌切除术逐渐成为可行的选择。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和化疗药物(如紫杉醇等)。

此外,靶向治疗也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通过杀死癌细胞、减小肿瘤体积等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1. 分子靶向治疗针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更多的靶点,开发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基于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副作用。

3. 早期诊断手段的改进研发更加准确、敏感的早期诊断手段,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率,减少晚期诊断的情况。

子宫内膜癌筛查

子宫内膜癌筛查

见后详述
子宫内膜细胞学(ECT)
1955年Clyman首次报道。
1993年美国FDA批准Tao Brush应用于临床
,有效避免了宫腔以外细胞的污染并已于 操作。 目前,意大利、日本、美国均致力于子宫 内膜癌筛查研究,1987年内膜癌纳入“日 本老年人保健法”,日本有21万女性接受 了ETC的筛查。
肌层浸润和宫外扩散的评估
B超
CT
MRI
CT判断子宫肌层浸润
对软组织分辨率低,对子宫内膜癌
肌层和宫颈浸润深度的判断也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 需行增强CT,使得子宫内膜强化 程度低于子宫肌层,两者对比增加 ,内膜显示更清晰,测量更准确。
MRI
MRI和术中冰冻切片是评估
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累及的 最准确手段。 FIGO2012指南
流行病学特征变化特点
1940-1970年稳定,1970年代上升,1980年
代后期逐渐下降;发病率下降主要在45-64 岁年龄组。 死亡率:1950年后逐渐下降,50年中下降 了70%;近年美国白人死亡率持续下降,而 黑人反而上升。 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比例由1:5-1:10上升为 1:1。
复发后评估:PET-CT
PET-CT有助于早期检出复发和转
移。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 PET-CT可用 于监测和定位治疗后的子宫内膜癌 患者的复发灶。
小结
出现症状时首选阴道B超筛查。
宫腔镜和MRI确定宫颈是否受累有助于确
定宫旁切除范围。 B超/CT /MRI检查有助于了解子宫外病灶 ,包括腹膜后淋巴结情况。 MRI确定肌层浸润深度,有助于筛选保守 治疗患者。 复发时PET-CT有助于了解全身播散性病
行,出血极少,疼痛感轻微,易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策略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策略

1子宫 内膜癌 筛查的必要性
子宫 内膜 癌是 女 性 生 殖 道 三大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膜 癌发 病率 也 已超过 了子宫颈 癌 开始筛查 时的发病 率 ( 1 ] 表 ) 。因此 , 荐 长期居 住地 为城 市 、 推 年龄 ≥ 4 妇 女 接 受 子 宫 内膜 癌 筛 查 。 年 龄 在 4 5岁 5岁 以
我国子宫 内膜癌发病率近 2 0年来逐渐上升 , 北 京、 上海 、 中山市发病率 已经超过子宫颈癌 , 于女 位
性生 殖道 恶性 肿瘤 的首 位 。子宫 内膜 癌居 北京 市女
2子宫 内膜癌 的筛查方法
目前 我们 用 于子宫 内膜 癌筛 查 的方法 主要有 经 阴道 超声 和子 宫 内膜活 检病 理学 检查 。
4 3 例新发病例中, 710 仅有 6 %是早期子宫内膜癌 ; 8
死亡 的 80 0例 患者 中 3 %是 I 1 3 期患 者 。早 在 2 0 02
年 日本有一项 2 万人的研究表明… : 1 通过筛查诊断
的子 宫 内膜癌 较有 症 状后 就 诊 诊 断 的子 宫 内膜 癌 I
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 ,02年美国子宫 内膜癌新发 21
病例 数为 4 3 710例 , 占女 性恶 性肿 瘤总 数 的 6 ; % 发 病率 居美 国女 性恶 性 肿瘤 第 4位 ( 3位 分 别 是 乳 前
腺癌 、 癌 、 直肠 癌 ) 妇 科 恶 性 肿瘤 第 1位 ; 亡 肺 结 , 死
登记 地 区 5 O岁 以上 女性 人群 中 , 子宫 内膜 癌发病 率
Ts V 应用于绝经后妇女筛查子宫内膜癌主要基 于 S i — i m n等 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 , mt Bn a h d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阮坚潘永寿【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频谱;能量;声学造影中图分类号:R445.1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82(2013)01-0086-03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 30%[1]。

以绝经后女性发病者居多。

近年来由于保健品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增多、女性平均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和明显上升的趋势[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超声、CT、MRI等。

而超声作为一种快捷、经济、无创、可重复、非侵入性的筛查手段,不仅能准确测定内膜厚度,详细显示内膜图像,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的妇女及围绝经期不规则流血的妇女是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本文就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及其新进展做一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传统超声检查方法1.1经腹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2D-TAS)1952年美国Howry和Bilss率先用B超作肝脏标本的显像后,1955年英国研究者用BP型超声诊断仪诊断肿物和妊娠子宫,从此开展了妇产科超声显像。

由于子宫内膜癌早期图像无明显特异性,而且腹部超声检查常因腹壁软组织过厚,腹腔肠管气体干扰及患者膀胱的充盈程度等因素受到影响。

从而使我们判断子宫内膜疾病有一定难度,准确率降低。

但当病变范围超出子宫,可能侵犯宫旁组织和盆腔者,则需行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联合检查。

以获得更完整的诊断信息。

1.2经阴道二维超声(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2D-TVS)1983年、1984年国外学者使用B超的专用阴道探头进行阴道内超声检查,观察盆腔解剖和正常生殖器的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报道应用阴道超声技术鉴别宫腔内良恶性病变。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子宫内膜癌已经对我国的女性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但很多人都知道宫颈癌、乳腺癌,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不足,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疾病非常严重。

子宫内膜癌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发病到晚期阶段后死亡率较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子宫内膜癌的总体发生率比发达国家低,但死亡率却比发达国家高,这说明了我国女性的生殖健康检查意识比较差,而发达国家女性多是有规律的检查。

子宫内膜癌与年龄及遗传因素、雌激素等相关,女性直系家属有子宫内膜癌的情况下,自己也要注意筛查。

本文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现状及筛查方法进行论述,为早期筛查子宫内膜癌提供支持。

一、影像学筛查的现状与筛查方法超声这种筛查方法非常普遍,具有成本低及安全的优势,是妇科疾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超声对子宫进行筛查,可观察子宫的血流指数及血管血流指数,具有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功能。

相比常规超声,其中超声造影技术的优势明显,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发现病变。

经阴道宫腔关注超声造影技术通过超声换能器对女性的子宫状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子宫病变。

阴道超声检查时可筛查子宫异常出血情况,但宫腔灌注超声造影的在临床上使用范围一般,诊断可行性需进一步分析。

超声在一些特殊病例上的特异性不足,在检查子宫厚度时,无法有效评估女性的癌前病变。

很多医生的超声使用技术水平不同,检查后所获得的结果也不同,主观上的因素及技术因素都成为制约超声检查准确性的关键。

CT及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技术检查费用比较高昂,很多人不会选择这种筛查方法。

二、组织细胞学筛查方法在患者的子宫内膜上提取样本后,根据样本的性质可以分析是否发生了子宫内膜癌。

诊断性刮宫是传统采样方法,也是发现子宫出血及病变的高效方法,短时间无法重复性检查,要是重复检查可能会发生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

现阶段,比较常见的筛查技术是宫腔镜联合病理活检,这种联合诊断方式相比诊刮术的效果更为明显,可及时确定患者是否发生癌变,对局部癌变可及时诊断,可提供完整的影像资料,属于一种筛查子宫病变的高效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诊断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尽早确诊并规范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随着超声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普遍,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特点。

下面简单阐述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方法和影像学表现。

1.什么是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具有雌激素依赖性,占大多数,预后较好,多见于年轻患者;II型子宫内膜癌不具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恶性较高,预后不良,多见于老年患者。

流行病学显示,该疾病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近年来发病率不仅持续提升,而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是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全部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抑制病情进展,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2.子宫内膜癌的分期2009年,国际妇产协会(FIGO)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进行修订,新标准将子宫内膜癌划分为4期,具体如下:①I期:肿瘤局限于宫腔内。

其中,Ia期肿瘤无肌层浸润,或浸润深度<1/2肌层;I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②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没有蔓延至宫体外。

③Ⅲ期:肿瘤局部、区域性扩散。

其中,Ⅲa期肿瘤累及浆膜层、附件;Ⅲb期肿瘤累及阴道、宫旁组织;Ⅲc期癌细胞向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④Ⅳ期:肿瘤侵及膀胱、直肠黏膜,或向远处转移。

其中,Ⅳa期肿瘤侵及膀胱、直肠黏膜;Ⅳb期癌细胞向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腹股沟淋巴结等。

3.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方法(1)二维超声。

一种是经腹超声。

子宫内膜癌在发病早期,超声图像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而且腹部超声检查时,由于腹壁软组织较厚,受到肠管气体和膀胱充盈度的干扰,会影像判断,导致准确率降低。

如果病变范围超出子宫,已经侵犯宫旁组织和盆腔,单纯经腹超声检查是不够的。

另一种是经阴超声。

使用阴道超声探头,距离子宫很近,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和子宫壁的结构,可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张乃怿 吴成 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

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延迟、不孕和长期单纯雌激素刺激等。

内膜癌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初次诊断时72%为Ⅰ期,12%为Ⅱ期,13%为Ⅲ期,3%为Ⅳ期,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2]。

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筛查策略也有所改变。

一、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现状子宫内膜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7%,每年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畅9%和1畅7%[1]。

由于地区间经济和医疗服务体系水平的差异,对内膜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

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其死亡率/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34%(21000/62000),5年生存率为67%,而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21%(29000/136000),5年生存率为82%[3]。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09年美国子宫体癌(绝大部分为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为4216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新增死亡病例778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内膜癌的死亡率在近20年来上升了100%[4]。

我国目前缺乏内膜癌的确切发病率,但通过住院患者子宫颈癌和内膜癌的比值间接推算,其发病率在经济发达省市已逐渐升高。

北京市对1993~2004年18个区县44万妇科住院患者妇科肿瘤疾病谱分析表明,宫颈癌与内膜癌的比值由20年前的5∶1~10∶1下降为现在的<1∶1,提示内膜癌已经跃居为北京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

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内膜癌的发病率为4畅45万/10万,2006年上升为10畅44万/10万,已成为上海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

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虽然内膜癌的发病率居发达国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并且缺乏适宜方法在无症状人群中筛查内膜癌的大规模统计数据,目前尚没有指南建议在无症状的普通人群和中危人群[肥胖、不育、绝经延迟、糖尿病、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和应用三苯氧胺(TAM)的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内膜癌的筛查[5唱6]。

内膜癌的筛查对象为高危人群,主要指具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内膜癌遗传易感性人群,建议每年行妇科检查和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ultrasound,TVS)检查,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5,7]。

2009年亚洲肿瘤峰会(AsianOncologySummit2009)建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35岁以上的HNPCC易感人群每年行TVS或子宫内膜活检[3]。

目前有研究显示,在HNPCC患者中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MSI/PTEN)可能对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益[8]。

近年来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4],内膜癌的筛查策略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目前,内膜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包括分段诊断性刮宫(dialtionandcurettage,D&C)、子宫内膜活检(endometrialbiopsy)、TVS、宫腔镜检查(hysteroscopy,HS)和近些年来为大家所重视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cytologictest,ECT)。

(一)D&C:自1843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始终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妇科手术。

在HS出现以前,D&C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postmenopausalbleeding,PMB)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诊断内膜癌的金标准[9]。

然而,由于D&C是一种非直视下的盲操作,60%经D&C所获取的内膜标本不超过整个宫腔的50%[10]。

早期一项针对D&C诊断准确性的大样本研究显示,6907例D&C中漏诊内膜病变10%,其中80%为内膜息肉[11]。

D&C对局限性病灶的诊断能力有限,可能漏诊58%的内膜息肉和60%的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12]。

一项对于反复性PMB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对D&C阴性的患者进行随访,20%的患者在5年内诊断为内膜癌[13]。

近20年来,D&C已不再作为PMB的首选检查方法推荐使用,HS+子宫内膜活检术已经代替D&C成为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3]。

但由于经济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所限,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D&C仍然是PMB的一线检查方法。

(二)子宫内膜活检: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的问世,可在门诊无麻醉状态下进行的子宫内膜活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当时普遍应用的Vabra抽吸器(Vabraaspirator)诊断内膜癌的总符合度为86%[14]。

1984年,Cornier[15]报道了Pipelle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活检术中的应用。

Pipelle内膜采集器是一种内置活塞的负压吸引装置,与Vabra抽吸器相比,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能力相似,但成本低且患者耐受性好[16]。

子宫内膜活检术与D&C相比更为安全且无需麻醉,可在门诊进行。

一项对39项研究涉及7914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Pipelle内膜采集器诊断内膜癌的敏感性在绝DOI:10.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1.03.034作者单位:10001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通讯作者:廖秦平,Email:qinping_liao@sohu.com经前女性中为91畅0%,绝经后女性中为99畅6%[17]。

20世纪90年代,子宫内膜活检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线检查方法普遍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Clark等[18]对11项(1013例)因PMB行子宫内膜活检术的研究进行分析,子宫内膜活检术诊断内膜癌的阳性预测值为81畅7%(95%CI59畅7%~92畅9%),但阴性预测值较低,提示对于反复PMB但子宫内膜活检为阴性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此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各研究中差异较大。

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在取材代表性和取材满意率方面的局限性使子宫内膜活检术对内膜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缺陷。

Rodriguez等[19]对25例HS的内膜组织学标本进行研究,Pipelle内膜采集器和Vabra抽吸器对内膜标本的取材仅占宫腔面积的4%和41%。

Guido等[20]对65例经HS确诊为内膜癌的患者应用Pipelle内膜采集器行子宫内膜活检,取材满意率为97%,假阴性率为17%。

11例漏诊的内膜癌患者中,3例病变占宫腔面积≤5%;4例病变占宫腔面积≤6%~25%;4例病变占宫腔面积≤26%~50%;当病变占宫腔面积>50%时,内膜癌无一漏诊。

子宫内膜活检术更适用于弥漫性内膜病变的诊断,而对局限性病灶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

Elsandabesee等[21]对97例PMB患者行子宫内膜活检术,当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5mm时,Pipelle内膜采集器取材成功率为82%,其中仅27%足以作出病理学诊断。

一项对39项研究包括7914例子宫内膜活检术的荟萃分析显示,不同负压吸引内膜采集器的取材失败率为0~54%[17]。

子宫内膜厚度也是限制子宫内膜活检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子宫内膜活检术安全易行,患者耐受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多项研究将其作为内膜癌高危人群的内膜病变的评价工具。

Archer等[22]对800例选择激素替代治疗(HRT)的病例治疗前行子宫内膜活检术评价子宫内膜状态,检出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4例。

Gronroos等[23]在600名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中采用Vabra抽吸器筛查内膜癌,内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6畅3%和1畅3%。

Berliere等[24]对264例绝经后应用TAM治疗的患者进行了3年的随访,子宫内膜活检术检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4例。

对HNCCP患者的随访中,应用子宫内膜活检术进行内膜癌筛查比仅应用TVS准确性高[25]。

(三)ECT:1955年Clyman[26]首次报道了应用于ECT的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对ECT评价子宫内膜状态及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已长达50余年。

20世纪80年代,多种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曾应用于临床,其取材满意率和诊断准确性存在较大差异。

早期的ECT并未获得妇科肿瘤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广泛认可,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取材器操作困难且无法避免宫颈和阴道细胞的污染;其二,早期的ECT多采用传统的直接涂片法(conventionalcytologicalpreparations,CCP),由于标本保存和制片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诊断重复性差。

1993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中心研发的TaoBrush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同时被认可应用于欧洲的11个国家[27]。

由于TaoBrush的独特设计有效避免了宫腔以外细胞的污染并易于操作,逐渐被临床医师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

1997年,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liquid唱basedpreparations,LBP)应用于ECT制片[28]。

1畅ECT的准确性与取材满意率:多项研究重新评估了ECT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意义,特别是ECT对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为78%~100%,特异性为66%~100%,与子宫内膜活检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2000~2010年评价ECT诊断内膜癌准确性的主要研究年份第一作者取材装置制片方法例数灵敏度(%)特异度(%)满意率(%)2000Wu[29]TaoBrushCCP200100畅0100畅095畅52000徐小红[30]内膜吸管CCP23286畅497畅7-2001Sheng[31]OriSamplerCCP14397畅596畅373畅62001DelPriore[32]TaoBrushCCP10195畅5100畅0-2003Wu[33]TaoBrushCCP633100畅096畅090畅02003Garcia[34]EndoBrushLBP10378畅096畅085畅02003Buccoliero[35]EndoflowerLBP162100畅0-82畅02005Papaefthimiou[36]EndogynLBP49198畅1100畅0-2007Buccoliero[37]EndoflowerLBP91796畅098畅098畅02007赵欣[38]SAP唱1CCP41987畅5100畅082畅82008Kipp[39]TaoBrushLBP13995畅066畅099畅02008Kondo[40]UterobrushCCP11788畅0-100畅02008宋芳[41]SAP唱1CCP5081畅897畅294畅0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ECT的取材满意率高于子宫内膜活检术[4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