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张乃怿 吴成 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延迟、不孕和长期单纯雌激素刺激等。内膜癌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初次诊断时72%为Ⅰ期,12%为Ⅱ期,13%为Ⅲ期,3%为Ⅳ期,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2]。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筛查策略也有所改变。
一、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现状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7%,每年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畅9%和1畅7%[1]。由于地区间经济和医疗服务体系水平的差异,对内膜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其死亡率/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34%(21000/62000),5年生存率为67%,而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21%(29000/136000),5年生存率为82%[3]。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09年美国子宫体癌(绝大部分为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为4216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新增死亡病例778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内膜癌的死亡率在近20年来上升了100%[4]。我国目前缺乏内膜癌的确切发病率,但通过住院患者子宫颈癌和内膜癌的比值间接推算,其发病率在经济发达省市已逐渐升高。北京市对1993~2004年18个区县44万妇科住院患者妇科肿瘤疾病谱分析表明,宫颈癌与内膜癌的比值由20年前的5∶1~10∶1下降为现在的<1∶1,提示内膜癌已经跃居为北京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内膜癌的发病率为4畅45万/10万,2006年上升为10畅44万/10万,已成为上海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
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虽然内膜癌的发病率居发达国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并且缺乏适宜方法在无症状人群中筛查内膜癌的大规模统计数据,目前尚没有指南建议在无症状的普通人群和中危人群[肥胖、不育、绝经延迟、糖尿病、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和应用三苯氧胺(TAM)的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内膜癌的筛查[5唱6]。内膜癌的筛查对象为高危人群,主要指具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内膜癌遗传易感性人群,建议每年行妇科检查和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ultrasound,TVS)检查,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5,7]。2009年亚洲肿瘤峰会(Asian
OncologySummit2009)建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35岁以上的HNPCC易感人群每年行TVS或子宫内膜活检[3]。目前有研究显示,在HNPCC患者中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MSI/PTEN)可能对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益[8]。
近年来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4],内膜癌的筛查策略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内膜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包括分段诊断性刮宫(dialtionandcurettage,D&C)、子宫内膜活检(endometrialbiopsy)、TVS、宫腔镜检查(hysteroscopy,HS)和近些年来为大家所重视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cytologictest,ECT)。
(一)D&C:自1843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始终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妇科手术。在HS出现以前,D&C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postmenopausalbleeding,PMB)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诊断内膜癌的金标准[9]。然而,由于D&C是一种非直视下的盲操作,60%经D&C所获取的内膜标本不超过整个宫腔的50%[10]。早期一项针对D&C诊断准确性的大样本研究显示,6907例D&C中漏诊内膜病变10%,其中80%为内膜息肉[11]。D&C对局限性病灶的诊断能力有限,可能漏诊58%的内膜息肉和60%的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12]。一项对于反复性PMB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对D&C阴性的患者进行随访,20%的患者在5年内诊断为内膜癌[13]。近20年来,D&C已不再作为PMB的首选检查方法推荐使用,HS+子宫内膜活检术已经代替D&C成为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3]。但由于经济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所限,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D&C仍然是PMB的一线检查方法。
(二)子宫内膜活检: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的问世,可在门诊无麻醉状态下进行的子宫内膜活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当时普遍应用的Vabra抽吸器(Vabraaspirator)诊断内膜癌的总符合度为86%[14]。1984年,Cornier[15]报道了Pipelle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活检术中的应用。Pipelle内膜采集器是一种内置活塞的负压吸引装置,与Vabra抽吸器相比,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能力相似,但成本低且患者耐受性好[16]。子宫内膜活检术与D&C相比更为安全且无需麻醉,可在门诊进行。一项对39项研究涉及7914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Pipelle内膜采集器诊断内膜癌的敏感性在绝
DOI:10.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1.03.034
作者单位:10001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通讯作者:廖秦平,Email:qinping_liao@sohu.com
经前女性中为91畅0%,绝经后女性中为99畅6%[17]。20世纪90年代,子宫内膜活检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线检查方法普遍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Clark等[18]对11项(1013例)因PMB行子宫内膜活检术的研究进行分析,子宫内膜活检术诊断内膜癌的阳性预测值为81畅7%(95%CI59畅7%~92畅9%),但阴性预测值较低,提示对于反复PMB但子宫内膜活检为阴性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此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各研究中差异较大。
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在取材代表性和取材满意率方面的局限性使子宫内膜活检术对内膜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缺陷。Rodriguez等[19]对25例HS的内膜组织学标本进行研究,Pipelle内膜采集器和Vabra抽吸器对内膜标本的取材仅占宫腔面积的4%和41%。Guido等[20]对65例经HS确诊为内膜癌的患者应用Pipelle内膜采集器行子宫内膜活检,取材满意率为97%,假阴性率为17%。11例漏诊的内膜癌患者中,3例病变占宫腔面积≤5%;4例病变占宫腔面积≤6%~25%;4例病变占宫腔面积≤26%~50%;当病变占宫腔面积>50%时,内膜癌无一漏诊。子宫内膜活检术更适用于弥漫性内膜病变的诊断,而对局限性病灶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Elsandabesee等[21]对97例PMB患者行子宫内膜活检术,当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5mm时,Pipelle内膜采集器取材成功率为82%,其中仅27%足以作出病理学诊断。一项对39项研究包括7914例子宫内膜活检术的荟萃分析显示,不同负压吸引内膜采集器的取材失败率为0~54%[17]。子宫内膜厚度也是限制子宫内膜活检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子宫内膜活检术安全易行,患者耐受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多项研究将其作为内膜癌高危人群的内膜病变的评价工具。Archer等[22]对800例选择激素替代治疗(HRT)的病例治疗前行子宫内膜活检术评价子宫内膜状态,检出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4例。Gronroos等[23]在600名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中采用Vabra抽吸器筛查内膜癌,内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6畅3%和1畅3%。Berliere等[24]对264例绝经后应用TAM治疗的患者进行了3年的随访,子宫内膜活检术检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4例。对HNCCP患者的随访中,应用子宫内膜活检术进行内膜癌筛查比仅应用TVS准确性高[25]。
(三)ECT:1955年Clyman[26]首次报道了应用于ECT的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对ECT评价子宫内膜状态及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已长达50余年。20世纪80年代,多种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曾应用于临床,其取材满意率和诊断准确性存在较大差异。早期的ECT并未获得妇科肿瘤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广泛认可,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取材器操作困难且无法避免宫颈和阴道细胞的污染;其二,早期的ECT多采用传统的直接涂片法(conventionalcytologicalpreparations,CCP),由于标本保存和制片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诊断重复性差。1993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中心研发的TaoBrush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同时被认可应用于欧洲的11个国家[27]。由于TaoBrush的独特设计有效避免了宫腔以外细胞的污染并易于操作,逐渐被临床医师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1997年,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liquid唱basedpreparations,LBP)应用于ECT制片[28]。
1畅ECT的准确性与取材满意率:多项研究重新评估了ECT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意义,特别是ECT对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为78%~100%,特异性为66%~100%,与子宫内膜活检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2000~2010年评价ECT诊断内膜癌准确性的主要研究
年份第一作者取材装置制片方法例数灵敏度(%)特异度(%)满意率(%)2000Wu[29]TaoBrushCCP200100畅0100畅095畅52000徐小红[30]内膜吸管CCP23286畅497畅7-2001Sheng[31]OriSamplerCCP14397畅596畅373畅62001DelPriore[32]TaoBrushCCP10195畅5100畅0-2003Wu[33]TaoBrushCCP633100畅096畅090畅02003Garcia[34]EndoBrushLBP10378畅096畅085畅02003Buccoliero[35]EndoflowerLBP162100畅0-82畅02005Papaefthimiou[36]EndogynLBP49198畅1100畅0-2007Buccoliero[37]EndoflowerLBP91796畅098畅098畅02007赵欣[38]SAP唱1CCP41987畅5100畅082畅82008Kipp[39]TaoBrushLBP13995畅066畅099畅02008Kondo[40]UterobrushCCP11788畅0-100畅02008宋芳[41]SAP唱1CCP5081畅897畅294畅0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ECT的取材满意率高于子宫内膜活检术[40,42]。英国国家医疗保健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oftheUnitedKingdom,NHS)的一项医疗保健技术评估报告中指出,采用TaoBrush行ECT与采用Pipelle行子宫内膜活检术在绝经前女性中取材满意率无差异(77%vs畅79%),而在绝经期女性中TaoBrush满意率高于Pipelle(72%vs畅49%)[43]。此外,ECT的性价比和患者耐受性均高于子宫内膜活检术[40,42]。